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六篇

时间:2021-12-02 20:45:59 来源:网友投稿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6篇

第一篇: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高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高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良好健康的音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够使人们感知和领会美的内涵。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通过音乐的素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将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进一步深化了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和善的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曾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做了精辟的论述:“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他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岚清副总理从百年树人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问题,强调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张扬生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3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

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此,素质教育由区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决定》郑重宣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07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5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宣布: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此期间,素质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05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从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实施到法律保障实施,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首先表明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全社会所普遍接受,上升为人民普遍意愿的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其次,推进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第三,素质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新《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更明确的法律要求,主要是:重申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德育为首,教书育人;强调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基本教育质量。7

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也是巨大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起初是基层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的主体也是他们。但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政策,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积极性得到支持鼓励;加上政策的正确引导和肯定,才使素质教育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迅速地发展。例如1993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2月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交流,并随后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6月,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有愈来愈烈的倾向。在这重要时刻,2006年6月,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这就为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共识,然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引导。这样的过程,好处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素质教育政策产生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各种阶层的利益博弈激烈尖锐。教育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纵观20年来素质教育,大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但其制定过程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专家指导,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和迅速,而相应的教育政策研究滞后,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制有些缺陷。

第二,素质教育政策内容有些模糊、泛化与单薄。虽然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是具体的,但是它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素质教育作为学术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探讨与争论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是要推进与执行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无论作为规定性定义或是描述性定义来理解都是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可是作为一定的时期,它又是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应该依托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定义或界定,制定出明确可执行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有些模糊,使基层学校执行上有不少困难,也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没有作政策性取舍和确定。

素质教育政策起初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言的,随之扩大到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一切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起初是中小学生,后来慢慢扩大到幼儿园、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几乎一切教育对象。应该说,这种扩大或者泛化是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教育对象量广面大,各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情况。素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有人戏称泛化的素质教育是个筐,有了问题往里装。如果素质教育政策太泛化,往往执行和检查监督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又有些单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用人机制、阶层利益等等。这些决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教育政策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育本身,应该各方面政策都配套,形成合力。

第三篇: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摘要]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应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开放的育人观念,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执教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是塑造新一代性格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应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开放的育人观念,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执教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具体地说,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自己的灵魂塑造他人灵魂的职业,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为人师表,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应作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比其他行业人员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为师德师风,它是教师的为人风范,为师风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爱国、爱家、爱人的学生;一个忠诚慈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善良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师的今天,就是他所教学生的明天。学生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熏陶他的教师的素质形象。规范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二、要有现代教育观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人才观强调了人才应有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单一的模式,要有层次和个性;教学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质量观指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基本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最终能经受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传统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往往成了填鸭式教学。而素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人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多规格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

三、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懂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得装满自己一桶水,学高为师。那是说,教师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教师学识水平高,知识渊博,专业知识精通,就更具备“授人以渔”的能力,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的实施,心理教育很重要。教师应该具有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要有对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鉴别、诊断能力,善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看待学生的各类问题,并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四、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进行一场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如何解决把四化建设对教育提出高素质人才需求转变为教育改革的动力,需要教师去大胆创新,敢于在教学实践中求新、求奇、求异。教师的创新意识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和创新意识,也包括体现于教学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强化创新意识,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创新能力。要乐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经验,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开拓创新,要在丰富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基础上,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教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创造欲望和尝试。

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转变;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不具备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欠缺;部分教师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鉴于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和教育观,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行。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德、能、勤、绩,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以教学成绩来判定,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此,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尤其要注重长期以来忽视的师德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制约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3.加强在职进修、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的学习,确立终身教育观念和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在职进修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教师也要珍惜和把握再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4.开展教育科研,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教育科研对教师的成长及其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科研有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改变教师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开展教育科研可以使教师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能。

总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永明,董仁忠.试论现代教师的创新素质结构及其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3,(4).

[2] 白芸.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03,(5).

第四篇: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政策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并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在素质教育政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过程,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政策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政策目标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改进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从教育政策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第五篇: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国家政策层面的思索

张力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5(000)021

【摘要】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在世纪之交达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高度

【总页数】1页(123)

【关键词】政策层面;素质教育;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

【作者】张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03

【相关文献】

1.以高素质教育人才撑起教育强国——国家12项重大人才工程简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J],

2.家政专业教育与家政素质教育协同发展策略——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J], 郑艳君

3.改革数学教学 落实素质教育——《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J], 林火旺

4.素质教育:飞天袖间难以落到地面的花朵——从中考应试中精英学生的表现看我们的素质教育 [J], 蔡焕杰

5.省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理论思考——基于山东省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 [J], 孙元涛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六篇: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山东素质教育学校特警中专-“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倡导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大家的理解差距不小。正是这些差距,使得大家自说自话,自行自事,有时又相互抱怨,相互攻讦。我认为,“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生活素质,三是生命素质。身心素质。人,首先要有肉身。高度要适宜,体重要恰当,眼睛要明亮,耳朵要聪敏,呼吸要均匀,血压要平稳,气力要充足,肢体要健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健康,阳光,柔美,潇洒。感受力要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志力要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情感味要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行动力要足,“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生活素质。社会生活中,有知识,有技能,有业绩;会策划,会组织,会沟通;种粮粮丰收,经商钱袋满;文则能够著书立说,武则能够带兵打仗。家庭生活中,在上会孝敬父母,在下会教育儿女,在中会疼爱妻子;家具排整齐,地面扫干净,餐桌菜丰盈。个人生活中,养鱼鱼跳跃,栽花花盛开,开眼能够赏图画,闭眼能够品音乐。生命素质。有信仰,相信正义,相信真理,相信崇高,相信真诚,相信纯洁,相信仁爱。远离野狼与虫豸,逼近孔子,逼近上帝,逼近释迦穆尼。有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不为五斗米折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品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追求“阳春白雪”,鄙视“下里巴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整个结构中,身心素质是基础,生活素质是保障,生命素质是核心。检视目前学校素质教育,大家似乎重视的只是生活素质,而生活素质中,又只是重视社会生活,重视怎样适应社会生活,怎样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把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重视起来。对于身心素质,大家似乎把它边缘化了,而对于生命素质这个核心,不少人认为它玄虚、空洞、无用,也被抛在了九霄云外。只有同时重视这三个层面的素质,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 失真 素质教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