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1-12-02 19:09:48 来源:网友投稿

《存在》是由汪峰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于2011年10月17日单曲首发,后收录在汪峰发行的专辑《生无所求》中。2012年1月19日,该曲获得2011年度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的奖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5篇

【篇1】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干部作风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当前基层干部作风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为切实了解和掌握当前基层干部作风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准不足,对症下药,实现基层干部作风有明显好转。
  2013年5月至6月,……在全县范围内就全县党风廉政建设社会公众评价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本文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央关于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就如何做好当前基层干部作风建设,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前基层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基层干部的学习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思想作风、职业道德、能力水平、遵章守纪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和征求意见、建议。
  调查问卷对象涵盖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离退休老干部、企业经营者及个体户、知识分子等五个方面人群。
  经对收回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社会公众认为基层党员干部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作作风(51.5%),其次为思想作风(44.4%),第三是能力水平(37.9%),第四是职业道德(30%),第五是学习作风(22.5%),第六是生活作风(19.8%),第七是遵章守纪(15.9%)。
  统计结果表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是社会公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而工作作风作为干部思想、素质、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最受公众关注。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当前基层干部作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学习上形式多于实效。
  一是对待学习持应付了事态度,缺乏主动自觉意识;二是热衷于应酬,不重视学习;三是学习制度多真正落实的少,制度多是做给大家看的一种形式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四是即使学习也是泛泛而过,蜻蜓点水,缺少系统的学习钻研,只求了解,不求领会。
  2、思想上消极多于进取。
  一是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思想严重,工作缺乏积极性,经常散布消极言论;二是好人主义严重,奉行"多栽花少栽刺"格言,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三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低要求,安于现状,不想为,不愿为,慢作为。
  3、工作上漂浮多于务实。
  一是空话套话连篇,思路、计划、措施都停留在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落实到实际中却收效甚微;二是安排工作,照搬照抄照套,脱离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缺乏可行性和操作性;调查研究,搞到此一游,不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切实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接"地气"不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汇报工作,讲成绩滔滔不绝,摆问题轻描淡写,报喜不报忧;三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对小团体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抵制;有的钻政策上的漏洞,打"擦边球",为小团体捞取好处;四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蛮干、瞎干;五是做官当老爷,习惯用会议贯彻会议,就文件落实文件,沉溺于文山会海,群众观念淡薄,主仆错位,不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甚至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有意回避、推诿。
  4、生活上享乐多于自律。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常年抽高档烟,喝高档酒,进高档娱乐场所,讲排场,比阔气,其消费与个人收入相差很大;二是公款相互宴请,认为只要没有将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无所谓;三是总以为小赌宜情,打麻将、打扑克不讲场合、不看对象、不选时候,有的为赌不惜挪用公款、收受贿赂;四是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五是"生活圈、社交圈"不太健康,生活作风不检点,在干部群众中形象较差。
  5、纪律上散慢多于严明。
  一是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炒股、购物、打游戏、看电影;二是不作为、乱作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小集团利益和个人私利的工具,他们有选择性地做上级或群众交给的工作,对于不能取得利益的事,爱理不理。
  对于有利益的事,抢着办,争着做,甚至不惜违反党纪国法,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三是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蛮横、故意刁难。
  二、当前基层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调查问卷的汇总情况分析,基层干部作风存在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到位":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单位和部门,对干部作风建设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干部作风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二是干部自身学习意识不强,致使自身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理论、政策水平和素质能力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干部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养尊处优的思想严重,缺乏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得过且过,自由散漫,不想为,不愿为,慢作为;四是存在自满自傲的心理,认为自己和普通群众的身份地位不同,有一种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心理,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群众观念淡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五是法制意识不强,在遵纪守法上把自己同等于普通群众,没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往往积小错成大错。
  2、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是规章制度修订不及时。
  近几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已满足不了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没有能及时删减、修订和完善,出现了管理上的盲区、规范上的短板、约束上的漏洞;二是监管制度落实不够严。
  个别单位和部门纪律松弛、作风散漫,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没有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以致党纪国法的威慑力下降;三是监督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有的单位和部门没有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监管,在监督管理上还存在漏洞、缺口,甚至出现真空,缺乏有震慑力的惩处措施。
  3、考评机制不到位。
  虽然现在都实行了公务员津贴和干部绩效工资,但在整个干部队伍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不良倾向仍然普通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是业绩考评机制不够健全,没有真正地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一是没能处理好作风建设和具体业务两者间的考评关系。
  在实际考评当中以具体业务的贯彻落实为主,以作风建设为辅,对作风建设消极应付,没有主动地开展工作,造成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相互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二是对干部作风比重考虑过少。
  从干部考核评价上来看,对作风建设的比重考虑过少,而且弹性较大,致使在作风建设上时间和精力投放不足,作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上不清晰,工作方法上不对路,工作措施上不得力,导致作风建设成效不够明显;三是对考评结果运用不够严格。
  没有坚持把作风建设的评价结果与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以及惩戒辞退直接挂钩,从而激发机关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工作热情;没有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勤惩懒、优胜劣汰,以合理的奖惩促进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治理对策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带头人和领头雁,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基层干部作风的好坏关系人心的向背,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结合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下步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注重学习强化教育,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完善学习考核机制,强化学习监督,促进学习的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队伍的思想,强化干部队伍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夯实作风建设基础;三是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使广大干部进一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四是注重典型引路,要培养、总结宣传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鼓舞、激励广大干部,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同时注意应用反面典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达到预防教育的效果;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努力提升干部综合履职能力。
  2、建章立制狠抓落实,逐步规范干部队伍的履职行为一是研究出台党政机关行政问责办法和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强化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依法依纪依规开展工作的自觉主动性,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等现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二是修改完善科学实用的学习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廉洁制度、奖惩制度,切实发挥制度在作风建设方面的导向性作用;三是出台一系列机关干部管理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增强纪律约束,严厉查处"吃拿卡要"行为,杜绝工作主动性差,办事拖拉等"庸懒散"及为亲朋好友谋私利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现象;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探索完善事前监督、事中监控、事后审核的监督机制,通过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审批及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点工作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管理范畴,科学评定廉政风险等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监控对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使单位和个人做到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不能为,切实履好职、执好政,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防止滥用权力滋生腐败现象。
  3、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端正干部队伍的为民务实作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之后,针对当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放的第一把火。
  "八项规定"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四风"问题的具体体现对症下药,就改进调查研究、规范出差出访、规范公务接待、改进文风会风、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规范公车使用、厉行勤俭节约和落实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是我们搞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具体措施,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规范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作风。
  一是强化学习深刻领会,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坚定性。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教育载体和平台的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符合,照搬照套有关要求,出现简单化和"一刀切"现象。
  要深刻认清新形势下改进作风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改进作风的切入点,让"八项规定"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入耳、入脑、入心,成为他们行动的准则,增强贯彻执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纠正一些基层干部怕把握不准,出现的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甚至推卸责任等现象。
  二是完善制度细化规则,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有效性。
  克服等待观望态度,消除思想上的顾虑,严格对照中央的"八项规定",在旧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体制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调查研究、轻车简从、改进会风、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公务接待、经费管理、公车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细化操作规程,加快推进涉及资金、项目、人事等部门的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深化公开,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同时,制定具有执行力的问责考评机制,组织和纪检部门要加强协作,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形成合力,一旦有单位或党员干部违反规定和条例,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是强化监督严厉问责,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主动性。
  根据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问责机制,始终保持对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履行"八项规定"的动态监督检查,严格对查检中发现的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不断强化单位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自觉主动性,努力实现4个不准,即:不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准在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不准对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要严格执行纪律,严肃责任追究,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问题,坚决纠正走形式、搞变通的行为,严厉查处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的行为。
  4、突出抓好执法监察,切实强化干部队伍的廉洁奉公意识方针政策也好,党纪国法也罢,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
  当前我们的好多决策部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前仆后继、接连不断,这并不是我们的方针政策制定得不够好,党纪国法不够健全完善,而是这些好的方针政策和党纪国法在执行过程中,被个别党员干部打了折扣、做了选择、搞了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为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开展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以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为手段,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度为保证,紧密结合实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开展工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纪律保障,确保政令畅通。
  (1)围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党政督查室、审计、财政等部门配合,认真把握专项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在监督检查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监督检查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检查,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和促进工作的关系,做到监督检查和促进工作两不误。
  (2)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检查。
  结合这几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及人民检察院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和近期我县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分析,突出抓好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公共资源交易、司法行政、金融、教育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项目规划审批、招投标、质量安全、物资设备采购、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监管。
  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着力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合理配置权力结构,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工作权限,建立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机制上防止单位和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行使手中权力时头不昏、眼不花、手不拿,保证党员干部不犯错误、廉洁行政,提高监督制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围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无论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还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为县一级,要突出抓好几个领域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
  一是民生工作领域。
  重点围绕"六安工程"所实施的政策、项目、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
  二是征地拆迁和土地集约利用领域。
  要严肃查处违法占地、未批先用、边批边用、擅自扩大利用范围、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非法批地、批矿、低价出让、挤占克扣挪用土地出让金或拆迁补偿费等违纪违法行为。
  三是严肃查办环境保护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环保部门要严格对照标准要求做好各个项目审批立项的环评把关。
  纪检机关要会同环保等部门认真调查处理环境责任事故、事件,严肃查处不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审批把关不严、环保监管不力、调查处理不及时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四是严肃查办安全生产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严肃查办行政执法领域违纪违法行为。
  坚决查处行政执法人员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为不法分子充当"保护伞"、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执法人员公正执法等案件。

【篇2】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良好的作风是干部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的集中表现,干部作风的优劣,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本着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廉政教育、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全县干部作风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负面效果,需要及时纠正解决。

一、当前少数干部作风不正的突出表现?

  全县干部作风虽然总体向好,但调查存在的问题堪忧。?

  (一)学习风气不浓。学习的自觉性虽然有所提高,但学习风气不浓。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忙于繁琐事务,周旋于无聊的应酬,“无暇”学习;少数领导干部混迹于娱乐休闲场所,贪玩好耍,不想学习;部分干部存在“以干代学”的思想,认为学习不如实干来得快,满足于既有的实践经验,不屑学习;有些干部学习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真学、深钻、细研精神,学习效果不佳,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上级精神的实质,不能创造性应用于工作实践,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开创性和探索性。?

  (二)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存在。一些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作风浮躁,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些窗口服务单位工作人员对办事群众态度冷漠,存在“看人下菜”现象,熟人靠前办、生人靠边站,让群众长时间等待。

   (三)纪律执行不严。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自我要求不严,工作自由散漫,不能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上班迟到早退,中途脱岗溜号,办理私事;在岗不在状态,找不到工作着力点,无所事事,出勤不出力;上班时间看视频、逛淘宝、打游戏、炒股票、吃零食、玩手机,干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些问题看似是小事,但却影响了机关工作的秩序,败坏了机关工作风气。?

  (四)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一些干部工作拈轻怕重,对上级领导重视、容易出名挂号的“大”事,争抓抢干,对艰苦环境、急难险重任务等服务群众的“小”事,敷衍了事;一些干部报喜藏忧、弄虚作假观念没有根除,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蜻蜓点水,“唱功”比“做功”好,“蹲功”比“跑功”差,满足于“亮点工作”,缺乏深入实际、一抓到底的韧劲;有的为群众办事推三诿四,敷衍塞责,存在“避、拖、压”的情况,使得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解决。少数领导官僚主义比较严重,习惯于坐在机关听汇报和发号施令,不善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倾听群众意见,对基层存在的实际困难,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解决不够及时有力;有的领导干部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宽,表率作用不强,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有了问题和错误找借口推卸责任。?

  (五)进取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等靠、守摊、享乐思想,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平推平拥。有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取得一点成绩就津津乐道,看不到差距,看不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我感觉良好,裹足不前。主要原因是求稳怕乱、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思想;有的习惯于常规性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有的工作怕担风险,不敢担责,见事就避、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有的注重享受、耽于逸乐,不愿受舟车之劳、爬山涉水之苦,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担当精神。?

  二、促进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一要加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我们要养成会学习,重学习的良好习惯,把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真正懂得好学才能长本领这个硬道理,变“被动”为“主动”。二要加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只有适应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把握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联系各自工作实际,拓宽知识面,增强工作本领。三要加强理论学习的联系性。学习要始终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实际、部门的工作实际、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更好地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快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干部作风。一要站稳脚跟,坚定信念。把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作为政府机关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使广大政府机关干部牢固树立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二要擦净脸面,树立形象。要牢固树立“笑脸相迎、茶水相请、细语相谈、热情相关”的服务态度,努力营造“人人当窗口、个个树形象”的良好氛围。三要管住嘴巴,谨言慎吃。谨言不是不言,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谨言不是恶言,有话要好好说,谨言不是乱言,不该说的坚决不说。慎吃,不该吃的坚决不吃。四要俯下身子,联系群众。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做到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五要迈开双腿,深入基层。要通过建立联系点、调研周等制度,认真推行“一线工作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机关在作风上的变化。六要切勿伸手,恪守底线。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要慎独慎微,善始善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去感召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

  (三)加强组织纪律。一要提高组织纪律观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引导、警示、督促作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组织纪律观念,为端正工作态度,规范工作秩序奠定基础。二要加强权力观的教育。要抓住权力观教育这个核心,使每个党员干部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用来为群众谋利益。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就有义务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就有责任完成好党所分配的工作,恪守为民之责,决不能滥用职权,谋私利已,淡忘责任。三要加强党纪法规教育。要把党纪法规作为基础性知识来学习,重点加强对《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宪法》、《公务员法》等的学习。要使干部职工常怀律已之心,做到严格自律,令行禁止,遵守法纪,依法行政。四要加强案例警示教育。要经常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权》、《警钟》、《蜕变的权力》、《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巡视利剑》等警示教育片。有利于增强教育领导干部的针对性,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力,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达到防微杜渐、见微知着的教育效果;有利于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树牢宗旨意识。一要增强“四个意识”。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要树牢为民宗旨。领导干部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认真办好办实。三要做五好干部。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做到办事不推诿,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形象。把“工作当作学问作、把事业当作家业干、把群众当作亲人看”,切实做到勤政、干事。做到敢于直面责任,迎难而上,不要怕承担责任而选择不作为,要积极作为,把为群众谋利益,做实事,做好事的责任扛在肩上。只有“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人,才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好、解决群众问题的态度好、居安思危的责任好、科学发展的业绩好、清政廉洁的形象好”的、让组织上信得过、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五好”干部。四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十三五”目标任务的现实需要。?

  总之,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做到民心所向,夯实执政基础。

【篇3】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全面加强基层建设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者:杜家毫
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加强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重要工作。基层工作实不实、基层基础牢不牢、基层大局稳不稳,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抓基层强基础,就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城市基层党的建设、乡村治理、基层减负等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基层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各类资源配置要向基层和基础工作领域倾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强调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全面加强基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党中央部署,近年来全省上下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经验。比如注重党建引领聚合力,把基层党建与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落实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举措,开展农村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等新机制新模式探索。比如坚持固本强基增后劲,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后劲的关键之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电网改造、通组公路建设、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比如强化改革创新抓治理,广泛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健全完善村(社区)自治机制。比如突出重心下移强服务,积极推动简政放权、资源下沉、服务下移、财力下倾,保障基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

【篇4】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小事”凸显治理能力

/陈 辉

【期刊名称】《浙江人大》

【年(卷),期】2019(000)008

【总页数】1

欧阳静的专著《强治理与弱治理: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机制与资源》提出了“强治理”“弱治理”两个核心概念。

“弱治理”主要是指涉及民众日常生活小事的治理,由于这方面的治理不能显示政绩,因此往往不被领导重视,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又常因科层制的惰性而无法企及,使得这些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得不到有效治理。“强治理”是指涉及政绩和上级问责的治理事务,如专项整治、争资跑项、城镇建设等,由于受重视,县域政府就会调动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进行治理,因而效果较好。作者调研发现,“弱治理”和“强治理”在一些县域普遍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欧阳静通过对基层治理主体、机制和资源进行分析认为,县域治理涉及两种权力:一种是基础性权力,运行基础是科层组织,特征是职责分工明确,按部就班;另一种是专断性权力,特征是动员能力强,可以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贯彻治理目标和意图。在实践中,两种权力并不是简单的分工合作关系,并非大事都由党委主导,从而表现为强治理;或小事都由科层主导,从而表现为弱治理。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治理模式体现了基础性权力与专断性权力的融合。

但“强治理”与“弱治理”并不是两套治理模式,而是一套逻辑在不同情境下的两种面貌。因此,作者提出,在实践中,以下三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第一,为了提升基层政府处理“小事”的能力,需要借助现代治理技术,但也要避免技术治理陷阱。无论是数字下乡,还是县长信箱,在许多地区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县长信箱为例,它虽然给群众提供了表达诉求的机会和通道,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避免信息过滤和信息延迟,但问题在于,通过县长信箱获取的信息很难准确分类,许多问题往往牵扯多个部门,无法简单进行归口管理。此外,县级部门很难把握群众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只能要求基层干部进行核实并解决。自下而上的问题汇集,最终还是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属地管理方式来应对。同时,若通过县长信箱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反而会削弱基层政府公信力。

【篇5】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学校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

一、管办评分离考量学校的治校智慧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工作呈现的是“管评办”一体化,所有教育管理方面的权力基本上都被教育行政部门所掌控,学校没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缺乏办学活力,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而导致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的结果。

  因此,推进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旨在厘清政府的管理权、学校的自主权及社会的参与权的权限边界,激活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际上它也是对各主体在新机制运行下管理智慧的挑战,而对学校来说,它是这三者之中的重点与焦点,因此尤为突出。

  首先,就目前办学的外部形势看: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校与当地政府具有密切关系,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政府不仅拥有对办学方向、教育目标的决定权,而且拥有资源配置权,因此,如何与政府处理好相互协调的关系,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如何应对外来竞争?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学校也面临着国外学校的诸多挑战,去国外的小留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学校如何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管办评分离一方面的确为学校实施自主管理松了绑,把办学自主权交还给了学校,为学校的自主性校本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广平台。但权利与责任也是对应的,在给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为管办评分离的改革使学校从原来的政府扶着走、推着走转变为自主独立行走。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有教育部门这顶大伞撑着,可以减少某些办学风险以图安全,而今需要独立行使办学的责任,独立应对办学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这对学校的办学智慧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考量。

  其次,从学校内部管理来看,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后,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何规范、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课题。(1)学校针对政府确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可以自主实施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能否以更便捷的路径、高效的行动来达到这一目标,还是走了远路、绕了弯路,甚至南辕北辙,这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智慧与能力。学校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那种重传授知识、轻文化育人,重考试分数、轻全面育人,重培养尖子学生、轻面向全体的做法,不能再搞应付督导检查、自欺欺人的“两张课表”或搞那些不顾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所谓素质教育的活动。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这是对学校胆量与智慧的考验。(2)从学校管理要素作用发挥的角度审视,如何组织协调好学校内部的人财物及时间空间信息这些管理资源,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一重要责任现在完完全全地落到了学校身上。就我国目前来看,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比之过去有了较大增加,但总体上还是不富裕的,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紧张。政府虽然积极推进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区域、校际交流,但这些毕竟还不能根本性地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作为学校首要的是根据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设计安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大数据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吸收各种社会资源,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合理状态,如果学校不能有效调配、合理组织已有的各种教育资源,或者仍然像以前一样采取向上“等、靠、要”的办法,势必会严重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3)从加强学校执行力角度看,需要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系统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各组织及其成员执行能力的提高。如果学校内部的组织体系与管理运行机制不能根据新的改革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势必会使学校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二、当前学校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探究

  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至今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中小学校来说,推进管办评分离后,自主的校本管理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同,治理最突出的是要依法管理,表现为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然而,比较分析中小学在学校治理方面的现状,我们认为学校治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独立性,主体意识偏弱

  哲学上把主体意识解释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对个体而言,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从内容上分析,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两项重要内容。对一个组织来说,主体性对它的存在与发展极其重要。学校作为重要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立德树人、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等的重要使命,这些重要职能要求学校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教育规律自主、科学地办学。然而,分析当前学校的办学行为,在主体性方面存在着不少不足:一是在办学模式上,同质性现象普遍,千校一面,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缺乏;二是片面迎合某些功利性需求,为社会上的某些片面观念所左右,忽视对教育规律、办学规律的遵循,缺乏对学校教育真谛的坚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社会拿学生考试、升学成绩来评论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它的自由,但学校不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办学策略,把“育人”变成“育分”,把“育文化”变成“教知识”,把“学校”变成“考试”的加工厂。一所学校如果独立思维不足、人云亦云、人趋亦步,其治理能力必然低下。

  2.囿于传统,创新能力不足

  学校的特征决定了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学校管理的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效满足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为师生的成长、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按创新理论的解释,创新能力可分为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发展战略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就目前学校来说,创新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习惯于以往的经验和思维,满足于眼前利益,或有改革但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学校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特色,也缺乏灵魂。在我国,历次教育改革大多是以自上而下来推进的。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方式方法以及改革效果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控制的,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往往是被推着行动的,而不是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在改革行动中,甚至对改革的意图并不十分清晰,对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了解不详,解决矛盾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策略,采取的措施路径针对性不强。而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阻碍了某些改革的积极推进,学校自身也得不到改革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因所谓的“改革”带来了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使得师生疲于应付、身心倦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些学校患上了“改革疲劳症”

  3.墙内办学,开放性缺乏

  在当前信息化、知识化时代,任何组织要获得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都必须走开放式的发展之路,闭门自守只会因循守旧,蒙住自己的眼睛,自绝发展之门,只有加强开放才能放大视野、开阔胸襟、打开思路,才能使自己走得更快、更远。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从系统论角度将学习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促进学校组织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为培育人的学校,唯有用开放的思想去对待外部的世界,才能不断地从社会、外部组织中获得有助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有益养分,才能让我们的教师、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然而,我们的学校大多是围墙内办学,经营的是墙内“一方领地”,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较少地关注社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常常因为与考试无关而被排斥在外,教师的工作在校内、学生的活动在校内。第二,校际之间深层次的合作与沟通不多。同类学校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学校间教师相互开展教研探讨、学生活动的少之又少。第三,吸引社会力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够。尽管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比之过去有不小的增加,但总体上还是显得不足,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值得学校可以借助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但学校缺乏能主动去获取的意识。

  4.重管轻理,经营能力不强

  从管理的职能看,协调、沟通是管理最重要的职能,但分析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重管轻理情况相对突出。从一些学校所制订的校规看,为了方便“管”而制订出抑制人性、被人吐槽的规定,诸如,为避免所谓男女学生出现早恋而规定男女同学不得同桌吃饭、不能单独接触,为所谓建设书香校园而规定教师上下班进出校门必须人人手拿一本书,等等。这种重“管”的做法,表面上满足了学校管理者的某些期望,但对学生、对教师却是一种不小的伤害,从师生们的反感程度看,其最终的不良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经营虽不像企业那样,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但也必须讲究“成本”意识,在学校管理中,除了资金成本外,更多的是非资金成本,即学校人、事、时间、空间、信息等。这就要求学校在现有可利用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内耗”,在投入和产出上获得最佳的平衡点。然而,在一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着成本意识淡薄,无论是学校资金的使用,还是教学时间的安排等很少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关系,有的学校为了装扮学校大门不惜花费巨资,有的学校墙面几乎年年装修,有的学校为了学科考试分数的提高,不惜牺牲师生身心健康大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甚至连双休日、法定节假日也用来补课,缺乏效益观念。因此,经营能力不强也就成为学校治理能力不高的重要组成内容。

  三、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对策思考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内部治理能力的提高。从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不仅是理念上的重大飞跃,而且对校内各管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牢固确立治理理念,明确学校治理价值

  美国学者勒温(K.Lewin)认为,在组织变革中,人的变革是最重要的。组织要实施变革,首先必须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由管理转变为治理,不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区别,而是观念、思维方式及行动方式的一个大调整。管理往往是垂直的,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行政的色彩较浓,而治理则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它强调的是民主、协调、沟通,关注的是学校活力的激发,使校内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实现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型,首先需要校内从领导到教职工在思想观念上来个大转变,让师生真正理解学校治理的重要性,并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到学校各项关注的治理过程之中,而不再如过去那样,仅仅把学校管理看做是少数领导和干部的事情。其次,学校只有牢固确立治理的意识,对外才能更好地理顺政校关系,把握办学主动权;更好地理顺家校关系和社校关系,保障家长和社区人士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对内更好地理顺学校内部关系,真正落实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发展。

  2.严格依法管理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学校组织环境的变化需要学校内部组织及时做出变革,在新教育革新时代,按照以人为本、质量为上、内涵发展、精干高效的要求,组织的变革必须从原来的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向以内涵为主的变革发展、从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向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发展、从激进式的变革向渐进式的变革发展。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乃是学校组织高效有序运作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结构调整和变革的前提。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对这些基本价值观,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具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衡量学校治理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如果没有科学地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教学这个大前提,何谈学校的治理能力。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国家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坚决杜绝各种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措施,让法治的精神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而且学校能否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从制度上对学校进行变革设计,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晰又相互协调的学校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师生、家校、社校共治共管局面的治理结构,也是衡量学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组织制度及运行逻辑的布局设计,既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文化价值的隐性表达,也是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代表的各种办学力量在学校组织设计中的直接呈现。

  3.落实各种主体责任,构建高效运行机制

  良好的学校治理必须有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高效的运行机制,而对各种主体的责任、权力进行明确的定位,则是这种运行机制建立的前提。各种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如果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必然使学校内部机构不能达到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目的,使各种内部组织的建立徒有虚名。如有些学校建立的内部组织、家校组织、校社组织因为职责、任务不明,而变成了一种摆设,有的甚至成为相互扯皮、加剧内耗的“土壤”,从而使这些治理主体的执行力和工作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赢在执行力”是许多成功组织的普遍经验。一个学校的发展5%靠决策,95%靠执行。因此,要实现学校治理的高效,既要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的运行机制,更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决策者缺少相应的学术支撑、执行层疲于应付、监督层缺少全盘意识的现象。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领导素质

  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关键在管理者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长的领导素质。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更需要有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宽广胸怀的“狮子型”领导,只有这样的领导,才会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或困难的办法,才会更有效地动员师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才会积极地去调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才会更好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因此,首先要加强对校长的培养和考评工作,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校长专业发展标准,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活动,切实加强校长在理念、品性、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专业培养,扎实落实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六大专业职责,并根据其职责履行情况对其工作业绩进行科学考评,避免用学生考试分数来考量其业绩。其次,校长要主动转变角色和行为,校长要从原来的学校管理者逐步转变为学校的决策人,为学校发展确定学校章程、办学理念、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特色追求等。校长既要主动接受监督,摆脱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摆脱“官本位”束缚,还权于教师,还权于学生,基于解放每一个人和发展每一个人的要求,为师生的成长搭建舞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校长又要注重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和发展意识,把各种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把学习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事务。为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创造条件,为学校工作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能力建设 存在问题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