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第13课,唐诗五首-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部编版)

时间:2021-11-14 11:59:52 来源:网友投稿

  1 第 第 13 课 唐诗五首

 目标 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1.重点: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情感。

 2.难点:品味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知识梳理 一、文题解读 “野望”即眺望原野。标题简洁明了,表明诗歌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交代了写作背景。

 “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以楼名为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诗歌描写的是塞外之景。

 “渡荆门送别”,“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送别”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题目简要概括了诗人出游的季节和地点。

  2 二、作者作品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唐代诗人。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其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独酌》等。

 崔颢,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崔颢的诗作风格分别比较明显。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背景链接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

 这首致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 O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 美。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 1997 年版)。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 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皇帝之命慰问将士,查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 1977 年版)。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家乡而作。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3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 1979 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 或824)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四、字词积累

 东皋.( gāo)

  驱犊.(dú)

  薄.暮(bó)

  采薇.(wēi)

  萋.萋(qī)

  塞.上(sài)

  汉塞.(sài)征蓬.(péng)

  燕.然(yān)

 荆.门(jīng)

 早莺.(Yīng)

 沙堤.(dī)

  徙倚..(xǐ)(yǐ)

 五、诗歌结构

  首联:叙事、抒情

 首联: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

 颔联:远景、静态

 颔联:感慨仙人已逝 野望

  秋日晚景

  孤独无依

  黄鹤楼

 颈联:近景、动态

 前途渺茫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

 尾联:巧用典故——追怀古贤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首联:出使目的、经过地点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边塞风光、出使心情

  孤独抑郁

 颔联:景物变换

 使至塞上

 颈联:大漠雄浑壮阔风光

  渡荆门送别

  颈联:月影云霞

 尾联:紧张的战斗生活

  尾联:思念故乡

 起点:孤山寺以北,贾亭以西

  云脚初平 钱塘湖春行

 所见之景

 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对西湖早春的喜爱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终点:白沙堤

 六、诗歌主旨

  《野望》通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

  4 《使至塞上》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壮之感,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地面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云霞构,展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亲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无比喜悦,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重点梳理 【重点 01】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其思想感情的。

 诗歌首联开篇点题,以一个“望”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颔联、颈联,诗人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山山树树,牧人猎者,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然而这看似静谧的秋景中却隐约透出一种萧瑟和凄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希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交朋友的意愿,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

 【重点 02】

 《黄鹤楼》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尾联中“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这样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的忧思之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儿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诗歌以一“愁”字收篇,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表现出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重点 03】

 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遒劲,意境雄浑。“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远处独起的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显得格外醒目,也只有“孤”字方能状刚其神韵;一个“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劲直有力。一个“圆”,似几何图形一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对“长”,“直”对""圆”,对仗工整而巧妙。在这里,直与圆、横与竖、

  5 大与小、高与低等多种相对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

 【重点 04】

 《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的“月下飞天镜”描绘了夜晚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的景象。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飞”字更是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一种如影随形之感,又能唤起童话般的联想。月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云生结海楼” 描绘了白天彩云兴起、变幻无穷、海市蜃楼舰奇景。“结”字,用语形象,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这一想象奇异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重点 05】

 《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含不尽之意,却戛然而止。请简要说说这一联的妙处。

 本诗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堤有怎样的景色,除了点明是在“绿杨阴里”之外,未进行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绘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6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 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 C. 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2)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__________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8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4)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 diàn):竹席 (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 ______ 、 ______ 、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9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事 (明)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蹒跚,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注释】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1)一、二两句描写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2)请赏析诗句“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1.(1)B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4)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2.(1)C (2)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1)B

 (2)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3)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4.(1)

 思乡 (2)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

  10 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1)C

 (2)“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3)“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6.(1)石榴开遍、树阴满地。

  (2)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7.(1)山路泥泞,寒风凛冽。(或难走、寒冷)

 (2)这句诗运用衬托(反衬)的手法,用寒风刺骨的艰苦环境衬托(反衬)菊花不怕晴雨寒风,不畏艰苦环境,迎风怒放,散发着幽香的形象。诗人借菊花表明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不向困难低头的志向。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学年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