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 2020- -1 2021 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语文试卷共 6 6 页,包括三道大题,共 6 26 道小题。全卷满分 0 120 分。考试时间为 0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答题,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5 15 分)
1. 填空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赤壁》中借古讽今,反面假设,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晏殊在《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谁家新燕啄春泥
(2). 老骥伏枥
(3). 东风不与周郎便
(4). 铜雀春深锁二乔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6).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新燕、啄、老骥、枥、周郎、铜雀、锁、奈何、曾、燕”等字词容易写错。
2. 回答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措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藤野先生》)
(1)“瞥见”中“瞥”的读音是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_____”改为“_____”。
(3)语段中处应填的标点是(
)
A.
;
B.
:
C.
,
D.
。
【答案】
(1). piē
(2). “措”改为
(3). “挫”
(4). 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标点。
(1)瞥见:指很快地看了一下,无意中看到某事。“瞥”读作“piē”,不能读成“piě”; (2)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注意“挫”不能写成“措”。
(3)“于是点上一枝烟”和上文是承接关系,所以用逗号,故选 C。
3. 赏读右面的书法作品,按要求答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2)将“晴川历历汉阳树”用简化楷体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内容出自《黄鹤楼》,作者是_____(朝代)诗人崔颢。
(4)“芳草萋萋”中“萋萋”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
(1). B
(2). 以楷体书写标准确定即可
(3). 唐代
(4). 草木茂盛的样子。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书法作品。根据书法作品的内容,结合书体分类知识来辨别即可。这幅作品中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这是楷书的特点,故选 B。
(2)本题考查汉字的规范书写。对于在方框或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布局结构匀称。书写时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用楷书将这句话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即可。注意“睛”“历”不能写错字。
(3)本题考查诗歌的作者的掌握。《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唐代诗人。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萋萋”的意思是草木茂盛的样子。
4. 从选项中找出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例句: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A.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B.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C.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
D. 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例句“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是比喻的修辞; D.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可知是拟人的修辞; 故选 D。
二、阅读(7 47 分)
(一)古诗文阅读(5 15 分)
(甲)(0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三峡》出自《水经注》,作者是_____时期的地理学家_____。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2)至于夏水襄.陵(
)
(3)属引凄.异(
)
(4)哀转久绝.(
)
7.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8. 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9. 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答案】5.
(1). 北魏
(2). 郦道元
6.
(1). 在
(2). 漫上
(3). 凄凉
(4). 消失,停止
7. 对比,突出三峡夏季水势的盛大、湍急。
8.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9. 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作品的了解。
《三峡》出自于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水经注》。这篇文章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画卷。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这部作品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
(2)句意: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襄:漫上。
(3)句意: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凄:凄凉。
(4)句意: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分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说“乘奔御风”也赶不上“水流之快”,这里运用了夸张 修辞手法,突出了夏季三峡江水迅疾盛大、一泻千里的特点。既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情万丈。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分析文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夏季三峡之水声势浩大、阻断交通的特征,“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写出了“夏水”的迅疾凶猛、一泻千里的特征,这些对“夏水”的描写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则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水流素净、碧水幽潭、山峻树茂的特征;“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秋天三峡景物萧瑟、凄清哀婉的特征。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的意思是: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作者引用渔歌,首先从结构上可以对“三峡”的描绘进行全文的总结,自然的收束全文;其次就是从内容上,“巫峡”是“巴东三峡”中最长的,这里再次点明“三峡”之长。而且从“泪沾裳”写出猿鸣声的凄凉,进一步使人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这种山猿哀鸣的声音,也能渲染秋天萧瑟悲凉的氛围,让我们从这句渔歌中感受到渔者们生活的艰辛。
【点睛】参考译文:
三峡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
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5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0.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二则羡.其得学(
)
11.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12. 我们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答案】10. 羡慕
11. 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12. 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句意为: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羡,羡慕。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句意为: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停顿节奏为: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结合文中“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可以看出邴原虽然家境贫寒,但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依旧想读书,说明他具有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从“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可以看出他一旦有了学习的机会就勤奋刻苦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
(二)现代文阅读(7 27 分)
(甲)(6 16 分)
阅读 父与女(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13. 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4.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5. 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做简要的赏析。
A 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 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16. 文章开头说“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为什么这个故事让作者终生难忘?文章结尾作者珍藏这条“黑毛绳的围巾”的举动又有什么作用? 17. 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答案】13. ①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②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14.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②突出天气的寒冷(渲染出一种寒冷的氛围)。③烘托出父亲对“我”
的关心和爱。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15. A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衰老、慈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
B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迅速和帮“我”围围巾时的认真,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
16. 寒风中,父亲怕“我”冷,将自己的脖颈里的围巾给了“我”,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正是这条围巾,让“我”体会了父亲的爱,改变了“我”对父亲的态度。珍藏围巾的举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7. 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3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从文章第2 段中“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和第 3 段中“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从这些信息中可归纳出: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从第 9 段中“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和第 10 段中“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这些信息中可以归纳出: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据此概括作答。
【14 题详解】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选文第 2 段中“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第 5 段“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这段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寒冷的氛围;第 10段“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为下文父亲解下自己颈际的围巾,帮我
围围巾铺垫,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 11 段中“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侧面烘托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第 12 段中“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此处的描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据此可概括作答。
【15 题详解】
体会重要语句 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 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A句“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把“父亲衰老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温爱、柔和和感伤,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之情。
B 句“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中“颤抖” “匆遽”“紧紧”“缠”这些动词和副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帮我围围巾时动作的迅速,态度认真、仔细,表达出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16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述作答。这是一篇回忆父亲,文章由翻寻旧衣看到旧围巾,引出父亲那次冒雪来学校看我,为我带来家乡美食,并在我去上课时为我围上厚厚的黑围巾的故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父爱,所以这个故事让作者终生难忘。这条围巾承载着父爱,作者珍藏围巾的举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这是一道开放性题,作答时,一定要联系作品中“父亲关心女儿的两件事”并联系实际叙写自己生活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我们,而我们却不理解父母”的懊恼之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即可。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乙)(1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
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菌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 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8. 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19. 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20. 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21. 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18. 病毒;逻辑顺序
19. ①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②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③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④病毒会变异,但没那么可怕。
20. 打比方。作用:将“病毒”比作了“刚出生的婴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
21. 不能去掉。理由:“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和实际
情况不符,“大多数”“有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能力。
阅读文章,由题目“细菌和病毒”和文中描述“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可知,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病毒的相关知识,所以说明对象是“病毒”。文中并没有明显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而是先介绍“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特征,再介绍“病毒”生存和影响人类安全的缘由,所以是“逻辑顺序”。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第二段“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可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由第二段“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可知,病毒生存能力脆弱,只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维持生存;由“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可知,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为病毒只能寄生于别人的细胞内,无法独自完成生化反应;由“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和“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可知,病毒虽然会变异,但也没那么可怕。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里将“病毒”比作“刚出生的婴儿”,将病毒的构成比作“肚”和“一张吃奶的嘴”,这样写能够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说明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征。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
“大多数”指超过一半还多的数量,用于表限制,能够表明“并不是所有病毒都很可怕”的说法,“有的”则说明“有的病毒不会使人得病”的说法。这两个词语都是用于表示“部分”而非“全部”,如果删去的话,句意就成表示“全部”了,这样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作者的实际表达,而且“大多数”和“有的”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体现。注意先表态“不能删去”再答题。
(三)名著阅读(5 5 分)
22.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萤火虫探察到蜗牛露出软肉时,认为可以开始工作了。这时萤火虫打开它的工具,这工具很简单,但细小的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出来。这是两片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从显微镜里可以看到,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槽。
萤火虫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着蜗牛的外膜,就好像和蜗牛逗着玩,而不是蜇咬。用一个‚扭‛字来形容萤火虫对蜗牛施行的手术比较恰如其分。萤火虫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扭着,每扭一次,还要稍加休息一下,似乎想了解扭的效果如何。扭的次数不多,至多扭六次蜗牛就无法动弹,没有知觉了。萤火虫的方法是这么迅速奏效,几乎可以说是闪电般的,毫无疑问,它利用带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液传播到蜗牛的身上了。这么一来,萤火虫就可以安静地美餐一顿了。
(1)选文出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人名)。
(2)请用平实的语言简要说明萤火虫捕食蜗牛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斯丹评价《昆虫记》时说:“这个大科学家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请结合以上语段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法布尔
(2). 当蜗牛露出软肉时,萤火虫开始用它勾状的颚反复敲打蜗牛的外膜,并多次扭动,再利用带槽的弯钩把毒液传播到蜗牛的身上,让它昏迷,然后开始享受美食。
(3). 《昆虫记》不仅是科学著作,也是文学巨著。如这个语段中写萤火虫捕食蜗牛“就好像和蜗牛逗着玩”,“萤火虫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扭着,每扭一次,还要稍加休息一下,似乎想了解扭的效果如何”这些带有拟人化的写法,把紧张的捕食过程写得活泼有趣,读起兴味盎然,既让读者在轻松中了解到昆虫的习性,又感受到了文学的美感。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识记能力。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分析文段内容可知,先是“萤火虫探察到蜗牛露出软肉”,接着就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着蜗牛的外膜”,然后“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扭着”和“ 扭的次数不多,至多扭六次”则说明萤火虫利用“多次的扭动”来将“带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液传播到蜗牛的身上”,使蜗牛“无法动弹,没有知觉”,最后“可以安静地美餐一顿”。这就是萤火虫捕食蜗牛的过程,据此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
“这个大科学家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是说法布尔写《昆虫记》时所用 说明语言如同文学作品一般生动有趣味。我们知道,《昆虫记》是一部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著作。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这是两片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体现,将“萤火虫的颚”比作“头发”,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萤火虫两片“颚”极细的特征;“萤火虫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着蜗牛的外膜,就好像和蜗牛逗着玩,而不是蜇咬”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萤火虫”以人的情态,将“萤火虫捕食蜗牛”的紧张过程描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收获昆虫习性的了解,又能够体会到《昆虫记》的文学色彩。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8 58 分)
(一)综合性学习(8 8 分)
23. 班级以“雨”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猜一猜“雨”的谜语:
①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_____ ②久雨不晴。(打一省会城市名)_____ ③杜甫在《白帝》中有诗云:“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打一成语)__________ (2)赏一赏“雨”的身影:
雨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请你展示一句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文名句(要注明作者和题目),并做简要赏析。
名句:_____ 赏析:__________ (3)听一听“雨”的声音:
雨声是生命敲击的声音,请把你听到的或记忆中的最动人的雨声描绘给大家听。
我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雨
(2). 贵阳
(3). 大雨倾盆
(4). 符合题意即可。
(5). 符合题意即可。
(6). 要求描写生动、细致,语言通顺优美有意境。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是指雨从天上落下来,落到水里就看不见了,说的是下雨这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意思是很久没有出太阳了,所以是贵阳;“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意思是: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据此可知成语为:大雨倾盆。
(2)本题考查写雨景、抒雨情的诗句的积累与赏析。主要是写出一句古诗文名句,注明作者和题目,并做简要赏析即可。示例: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这句诗描绘出一幅春水突涨的画面:晚春时节,滁州西涧,草木茂盛,黄鹂时鸣。一场大雨突然而至,涧中水位猛涨。一个“急”字,既写出了雨来得快而大,又借“潮”字暗示环境的偏僻幽深。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描写生动、细致,语言通顺优美有意境即可。示例:你听!雨掉落在屋顶上“滴答滴答”,就像奏着打击乐;雨下到水塘里“叮叮叮”地唱起来,水面上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又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跳舞。
(二)写作(0 50 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4. 作文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常常来自师长或同学朋友,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那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有没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最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500 字。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 500 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答案】参考范文:
最温暖的陪伴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你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微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了你最温暖的陪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时至中考,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 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最温暖的陪伴,我一往无前。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优美的语言作为提示,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1.审题立意:首先明确,“温暖”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一种让我们心里春日艳阳般的暖洋洋的感觉;“陪伴”是他人给予的,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引发如下思考:是谁给你的温暖的陪伴?是在什么情况下陪伴你的?如何陪伴你的?陪伴的结果又如何?“最温暖”就是要写对自己影响最大、感受最深的情感体验。
2.思路点拨:结合材料内容可知,“陪伴”的对象可以是:人、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概念。“人”既可指父母、师友、对手等,这类陪伴是每个人成长中最熟悉的;又可指古今中外名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具体事物”可指陪伴童年生活的书籍,见证成长的日记,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自行车、闹钟、小花伞、树林、小河等。“抽象事物或概念”可指一首钢琴曲、一句话、勇气、理想、烦恼、微笑、挫折、幸福等。如可以写与父母师友有关的具体事物,把父母师友之爱寄寓在某个事物上,让它“陪伴”自己成长;可以写一本好书陪伴,使“我”进步,一位名人的陪伴让“我”成长,一句名言陪伴,激励“我”奋进,一个梦想陪伴,振作“我”精神;可以发挥想象,穿越时空,写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人相遇、相识,与他们心灵的碰撞,写他们不朽精神的“陪伴”。
3.本文适合写城记叙文或是散文。写作手法上,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演讲艺术家戴尔·卡耐基讲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密苏里州自己的农场里,他曾种下几棵树。起初,树长得很快。有一年,下了一场冰雹,树的每一根细小的树枝,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些树枝越来越重,但小树枝始终不肯低下头。终于,它们因承受不了重压而被折断,那几棵树也因此被毁。
卡耐基感叹:它们不像北方的树那样聪明。因为在加拿大,他曾见过长达好几百英里的常青树林,从来没有看见一棵柏树或是一株松树被冰或冰雹压垮。
常青树林启示我们:弯下自己的枝条,顺应环境,是为更好地生长!
请根据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范文:
在逆境中成长
没有狂风和暴雨的吹打,哪来果实的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来坚韧的松柏;没有冰天雪地;哪来傲骨的梅花。卡耐基的感叹表明,弯下自己的枝条,顺应环境,是为更好地生长!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刘伟十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但他却用双脚练出用手进行钢琴演奏的七级水平,对他来说,当命运的绳索无情的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开始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二十三岁的他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用那变换的旋律,向世人展示了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也不是办法,只有顺应变化,然后信心十足的去干,才能走出困境。我们要正视逆境,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的精神。我们要相信,即使山穷水尽,也一定会柳暗花明。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被称为“乐圣”。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贝多芬学习,敢于面对逆境,在逆境中,汲取精华,不畏惧逆境,敢于与它斗争。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因此。逆境是强者走向成功的基石,也是弱者走向毁灭的加速剂,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的生命因为挫折而精彩,让我们在逆境中成长吧!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审题与立意。通读材料,可找到材料的中心所在:弯下自己的枝条,顺应环境,是为更好地生长!这是对树,对植物而言,对人而言,就是要更好地成长。成长过程中,人要不断完善自我;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要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成长就是不断改正错误、走向成熟的过程。据此可立意为:①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适合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环境;②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生存发展和成才;③欲使人才健康、快速成长,应该努力创设适宜的环境;④在生存、成长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至关重要;⑤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体验,是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⑥成长离不开环境,最有效的做法是,努力地适应环境,趋利避害;⑦认识成长规律,努力创设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 2.选材与构思。①写记叙文,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记叙生活中不适应环境从而使自己停滞不前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选材上可以以小见大,情节上可以欲扬先抑,力求曲径通幽;形式上可以采用日记体等创新形式。②写议论文可以正面立论,论述适应环境在人生成功中的重要作用,或论述一个人怎样才能走向成长。可以写成驳论文,针对一些对于成长的错误认识,比如像小树那样,“枝始终不肯低下头”,觉得自己很坚强,很有气节等。针对这些偏颇或错误的认识进行批驳,提出自己的观点。
3.参考素材:
①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萧伯纳
②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蒙田 ③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④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吕氏春秋》
相关热词搜索: 长白山 解析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