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 2020- -1 2021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 0 120 分,考试时间 0 120 分钟。
2. 请用 5 0.5 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8 28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禅.让/禅.师
嘶哑./哑.口无言
身体力行./行.家里手 B. 娉.婷/聘.礼
娇.气/娇.揉造作
心无旁骛./趋之若鹜. C. 朴.刀/朴.素
折.腾/不折.不扣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D. 纶.巾/沦.落
通缉./打拱作揖.
衣衫褴褛./缕.缕炊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shàn/ chán,yǎ/ yǎ ,xíng/ háng; B.pīng/ pìn,jiāo/ jiǎo,wù/ wù; C.pō/ pǔ,zhē/ zhé,pū/ pú,每对读音都不同; D.guān/ lún,jī/ yī ,lǚ/ lǚ; 故选 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天骄
文曲星
断章取意
富丽堂皇 B. 赃物
廿年前
丰功伟绩
走投无路 C. 影像
摇控器
相得益彰
红妆素裹 D. 视察
报帖人
郑重其是
如雷贯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断章取意----断章取义;
C.摇控器----遥控器; D.郑重其是----郑重其事; 故选 B。
3. 古诗文默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通过听觉写出四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句子是:“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巧用比喻以春花写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蜡炬成灰泪始干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 忽如一夜春风来
(4). 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分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蜡炬、俱绝、梨花开。
4. 名著阅读。
《水浒》中一直安分守己、隐忍退让的林冲最后被逼上梁山。请简要概括两个能反映林冲隐忍退让性格的情节。
【答案】①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竟然忍气吞声放走他。②刺配沧州道中,差役将林冲的双脚强按进滚烫的水中,烫伤了脚,第二天又让他穿硌脚的新草鞋上路,林冲都强忍了下来。③初到柴进庄上,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林冲并不争执,只是低头行礼。④到沧州城牢营内,被里面的差拨骂得狗血淋头,也没有抬头应答一句,待其发作后,再陪笑送礼。⑤初到粱山,王伦妒贤,故意为难林冲,要他在三天内取“投名状”来,他虽然闷闷不已,但还是按王伦的要求击办。(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隐忍退让表现为受到欺辱不反抗,找出《水浒传》中别人欺辱林冲,而林冲不反抗的情节加以概括即可。注意回忆林冲落草的经过,寻找与其安分守己、隐忍退让的性格相关的事例。如: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竟然忍气吞声放走他等。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
①
如此,技术不能主导艺术。《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②
,今天,技术的日新月异造成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③
,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即便 ②然而
B.①既然
②可是
C.①即便
②不过
D.①即使
②因而 (2)在第③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A
(2). (2)技术主导了艺术。(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题空一:“如此”指代前文“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由此可知这个复句是假设关系,可填关联词“即便”“即使”;题空二:前句写艺术的重要魅力,后句写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故填表示转折的关联词:然而、可是、不过。综合分析,故选 A。
(2)根据“技术不能主导艺术”“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可知应填:技术主导了艺术。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变异、消亡,不少传统技艺濒临灭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克服困难,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有效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入选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 12 月 17 日电 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宣布,正式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际武联第一时间发文表示祝贺,并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武术太极文化的武术工作者、专家和学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国际武联秘书长张秋平表示,太极拳是国际武联推广的重要武术比赛项目之一。国际武联自 2014 年主办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太极拳锦标赛,这是国际武联迄今设立的唯一的武术单项世界锦标赛,为全世界太极拳精英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2020年,太极拳成为 2026 年达喀尔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推动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在界范围内的
普及与推广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武术太极拳这一运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扩大全球太极拳习练者群体数量,使太极拳更好地为提高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张秋平在公告中说。
(1)请你结合材料一,说说国家是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2)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字)
(3)太极拳进校园工作已经在我市全面推广开来,为弘扬太极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太极拳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实验学校准备邀请市太极中等专业学校董老师在 1 月 11 日下午三点来学校为全校师生做一场关于太极拳专业知识的讲座。请你以学校的名义,用正确的格式、得体的语言在 1 月 7 日向董老师写一份邀请函。
【答案】(1)我国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
(2)太极拳列入非遗国际武联发文祝贺。(意近即可)
(3)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董老师:
您好!为弘扬太极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太极拳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我校想邀请您于 1 月 11 日下午三点到我校为同学们做一场关于太极拳专业知识的讲座。诚盼您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莅临我校指导工作。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实验学校 2021 年 1 月 7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我国克服困难,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概括为:我国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根据“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有效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概括为: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
(2)拟写消息标题。标题是消息主要事件的简洁概括。作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注意字数不超过 15 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宣布,正式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际武联第一时间发文表示祝贺”概括为:太极拳列入非遗国际武联发文祝贺。
(3)本题考查邀请函的写作。邀请函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标题“邀请函”三个字写在正中;称谓顶格写,“尊敬的董老师”;正文写清活动主题及邀请目的“为弘扬太极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太极拳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为同学们做一场关于太极拳专业知识的讲座”,写清时间“1 月 11 日下午三
点”,对被邀请人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诚盼您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落款写明邀请单位“实验学校”及成文时间“1 月 7 日”,时间在邀请单位的下一行。
二、(共 6 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车后座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小的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憋了一天的眼泪再也止不住落下来,我给妹妹发了一个拥抱的表情,妹妹回复我:“姐,今天我没落泪,你一个拥抱,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 ③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④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乡间的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的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曾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甜瓜……年幼的我們只懂得贪吃,不知道那是父亲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⑤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还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⑥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父亲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⑦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等我吃完就再塞给我。看我吃得满口流油,不忘取笑我:“唉呀呀这吃相,这闺女到以后肯定嫁不出去了!”我才不管,骄傲地再咬一大口,鼓着腮帮子对着父亲傻笑。
⑧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还带这些东西,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
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蹬上自行车不就到了吗!”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⑨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⑩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至今,那辆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相依相偎,一起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⑪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7. 本文围绕“父亲的车后座”主要回顾了父亲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8.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
9. 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0.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父亲的许多事,她是如何把这些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7. ①父亲骑车去县城做生意时给子女带回东西。②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去考试。③父亲在“我”中学时骑车去给我送东西和吃食。④我结婚后,父亲骑车去县城给我们送各种东西。⑤父亲老了,骑电动三轮车带母亲来城里看我们。(意思对即可。答出 4 点即可)
8. 示例:“长长的”“颠簸”写出路远、凹凸不平,衬托父亲的艰辛,表达我的感动之情。“硬”字原意为“坚硬”,这里写出了“我”坐在父亲车后座上的踏实感和安全感,表明父亲是家中的靠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
9. 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和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10. (1)以“车后座”为线索,将这些事情组织在一起。(2)以我对父亲的感恩、赞美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件组织在一起。(3)按时间顺序,将父亲为我做的事情组织在一起。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
1)结合第 4 段“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归纳答案:父亲骑车去县城做生意时给子女带回东西。
2)结合第 6 段“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
带上我去考试”,归纳答案: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去考试。
3)结合第 7 段“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归纳答案:父亲在“我”中学时骑车去给我送东西和吃食。
4)结合第 8 段“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归纳答案:我结婚后,父亲骑车去县城给我们送各种东西。
5)结合第 9 段“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归纳答案:父亲老了,骑电动三轮车带母亲来城里看我们。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长长的土路”写出道路漫长。“颠簸”写出道路崎岖难行。“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写出父亲每次考试都送“我”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父亲的后背真硬啊” 其中“硬”本义为“坚硬”,在文中是指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带给孩子们安全感,所以作者“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从而表达对父亲的赞美之情、感激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1)“父亲,我想您的车后座了”,和题目“父亲的车后座”以及开头“一个小小的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相呼应;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我想您的车后座”,一个“想”字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点明主旨。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组织材料的写作技巧。
1)本文围绕“父亲的车后座”主要回顾了父亲的事情,可见“父亲的车后座”贯穿全文,全文的线索,是明线。
2)文章通过回忆和 “父亲的车后座”有关的事情,通过一句“父亲,我想您的车后座了”,表达了“我的”感动、思念之情,情感线索是暗线。
3)文章按照“从有记忆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结婚后、父亲老了”等时间顺序,回忆和“父亲的车后座”有关的故事情节,思路清晰,有条理性。
三、(共 2 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①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的奇妙结晶,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动镜像,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人们至今仍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
②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
③但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不少西方汉学家视汉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
④这场文化喧嚣终于在 1956 年成为现实。从 1 月份起,仅两个月时间,《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就倾巢而出。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划,加快书写速度,减少繁体字数量,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⑤部分中国文字确有过于繁复之弊,如“龜”字多达 17 划,不利于学习书写,需要作适度简化,而 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简化成功的案例,如“礼”、“尘”、“从”、“众”和“垒”等字。但就整个方案而言,简化的数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边界,以致传统汉字及其文化密码都遭受重创。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以会意兼形声方式构成,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除此以外,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的传承上,简体字也无疑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
⑥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文化复苏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急切愿望。必须首先纠正简体字方案遗留的弊端。在我看来,下列过渡性举措乃是古文字拯救的当务之急:一、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字典和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二、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则必须学会繁简两书;三、以审慎的态度重审简体字方案,对错误的简化进行局部修正和复原。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朱大可,选文有删改)
1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 作者认为简化汉字有哪些利和弊? 13. 汉字是日常生活的写照,请参照第①段的方法,说说你对汉字“裕”“功”“信”的理解。
14. 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11.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12. 利:简化汉字笔画少,便于学习书写,利于文化普及。弊:简化汉字改变了原有语义,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相去甚远;简化汉字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
13. 示例:“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功”,出工有力气,就会成功。“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讲诚信,不骗人。(意思对即可)
14. 文章先论述了汉字与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关系;接着指出在诸多专家的主张下,汉字被进行了简化;然后指出汉字简化后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 掌握。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本文题目“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和第⑥段“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文化复苏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急切愿望。必须首先纠正简体字方案遗留的弊端”分析,论点是: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划,加快书写速度,减少繁体字数量,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概括得出简化汉字的利:简化汉字笔画少,便于学习书写,利于文化普及。
根据“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除此以外,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的传承上,简体字也无疑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概括得出简化汉字的弊:简化汉字改变了原有语义,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相去甚远;简化汉字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汉字含义的理解。根据“‘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含义。注意“裕”(衣、谷)“功(工、力)”“信(人、言)”都是有两个独立的汉字构成的。根据各自的含义分析所组合成的新汉字的含义即可。示例:“裕”,有穿的衣服并且有吃的谷子,就是富裕之家。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首先第①②段文章论述了汉字与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关系(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的奇妙结晶,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接着第③④段指出在诸多专家(陆费逵、钱玄同等)的主张下,汉字被进行了简化;然后第⑤段指出汉字简化后产生的不良影响(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除此以外,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的传承上,简体字也无疑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最后第⑥段提出自己的主张: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四、古诗文阅读(共 4 14 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恋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许衡① 字仲平,怀之河内 ② 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 者,吾非其师。”递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 ④ 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 家见《书》 ⑥ 疏义 ⑦ ,因请寓宿 ⑧ ,手抄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到。
B. 援疑质.理
质:质问。
C.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16.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7. 请简要概括【甲】文作者“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
18. 文中宋濂和许衡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7. 爱好读书;借书苦读;遵守约定,及时还书,人们愿意把书借给他读。(答出两点即可)
18. ①两人都家贫勤学:宋濂的“嗜学”“家贫”;许衡的“嗜学”,“贫无书”;②抄书苦读:宋濂的“手自笔录”;许衡的“手抄归”;③勤学善思:宋濂的“援疑质理”;许衡的深究细问,“问其旨义”。(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尝,曾经。趋,奔赴。从,跟从。乡,当地的,可以理解为同乡。先达,有学问、有名望的前辈。执,拿着。经,经书。叩问,请教。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余幼时即嗜学”可知,原因一:非常爱好读书,于是想办法去找书读。
(2)结合“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可知,原因二:因为家里贫困没有书,但是非常爱读书,于是借书苦读。
(3)结合“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原因三: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抄书,并且遵守约定,及时还书,人们愿意把书借给他读。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乙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可知,宋濂“嗜学”“家贫”,许衡“嗜学”,“贫无书”,共同点一:
两人都家贫勤学。
(2)结合甲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和乙文“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可知,宋濂“手自笔录”,许衡“手抄归”,共同点二:两人都抄书苦读。
(3)结合甲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和乙文“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可知,宋濂“援疑质理”,许衡深究细问,“问其旨义”,共同点三:两人都勤学善思。
【点睛】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 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曾在占卜的人家看到《尚书》的注释,于是请求借宿,亲手抄写之后归家。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 自选角度赏析词中画线句子。
【答案】19. 乐观旷达,思念亲人。
20. 示例一:这两句是说:只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示例二: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由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作者写词目的是中秋之夜,怀念弟弟;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作者借明月表达了美好的祝福,由此可看出作者的乐观旷达。概括为:乐观旷达,思念亲人。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作者想象丰富,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五、作文(任选其一,0 50 分)
21. 作文 人生路上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拼搏的汗水、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这一路虽有风吹雨打,但更多的是阳光普照:父母师友的鼓励关怀、战胜挫折的自信勇气、读书赏景的独特感悟,一句叮咛、一个眼神,一篇好文,一次顿悟……这一切如阳光一样洒满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从下面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
【任务一】请以“路上洒满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生活中的阳光。
【任务二】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生活中的“阳光”的认识。
【答案】范文 路上洒满阳光 因为有你相伴,使我一直行走在阳光路上。
——题记 在人生地道路上,或许会有狂风暴雨;或许会有雷鸣闪电;或许会有乌云密布„„但只要心存阳光,阳光终究会来临。
她和我都有一个梦想,便是环游世界。她和我一样,同样地热爱美术。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但不同的是,她总是乐观积极爱笑。她总是说不管开不开心,一定要多笑。她总是说时间真的很容易流逝,且行且珍惜。她总是说人们不会记住你说过什么,只会记住你做过什么。她总是会在我失意的时候,告诉我,路遥远,但有阳光照耀。
记得,那是上个学期的一个早晨。一个同学有意或无意地嘲笑了我,一针见血。使我在冲动之下撞倒他的书桌和人,便冲出课室跑向操场哭泣。自己在心里也将那个人痛骂千万遍。她就追了上来,递给了我纸巾,笑着说道:“不要哭。没有人能在你身上撒盐能伤着你,除非你身上自有溃烂之处。”从那时,就再也没有因为他人幼稚言行生气,只是笑笑罢了。因为她,我明白了,背对太阳的人,永远只能看到自己的阴影。
记得,有次美术课上,自己很认真地在临摹素描,画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却不尽人意。自己的作品实在不堪入目。或许是不甘心,或许是泄气不满,就大发脾气二话不说地将画撕碎。时间和精力也在那一霎那间耗尽。在那以后的一星期自己一蹶不振,不再提笔画画。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自己的桌面上多了一张纸。是那张被我遗弃的败作,不同的是纸上粘满透明胶。背面是熟悉的字体:不要放弃。或许有些时候,阳光并不强烈,并不耀眼,但阳光总是会照射在你身上,哪怕只是一丝一缕。
回想这一路走来,因为有她相伴,路上洒满阳光。她使我知道再大的暴风雨也终究会过去。只有不忘初心,心存阳光,就一直会行走在阳光路上。
心存阳光 有人说:“人生如长河行舟,有时直挂云帆,顺风顺水,有时旋流横生,危机四伏。然而,人生的精彩,往往体现在道坎横生之时。”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人生的精彩也尽在此中,因为心存一缕阳光。
心存那一缕实现理想的阳光。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他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正是因为他心中有远大的抱负,心存一缕阳光。
心存那一缕充满信念 阳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展示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李白虽
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这正是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心存一缕阳光。
心存那一缕坚持不懈的阳光。不要向挫折轻易言败,这是快乐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丧失了听力,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失去听力给他带来的重重阻碍,从痛苦的坚岩中发掘出无尽的灵感,导引出快乐的甘泉,他抗击挫折的决心在旋律中跃动,他沉迷音乐的快乐在音符间流淌。这正是因为他心中有对音乐的执着,心存一缕阳光。
让我们用注入心灵的那一缕阳光,绘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阅读材料,提炼中心词“阳光”。这里的“阳光”引申为“鼓励关怀、自信勇气、独特感悟”等等,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情感或表现。本次写作有两个任务。
任务一:以“路上洒满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生活中的阳光。“路”指成长之路,也可以指“心路”。这里的“阳光”可以指具体的、带给自己温暖、光明与鼓励的人、事、物,甚至一个细节,如一句叮咛、一个眼神,一次顿悟,一篇好文。“洒满”暗示“阳光”很多,所以不能只写一件事,一个片段。在审题的基础上可知,选材的范围很广。叙述自己成长经历中从父母师友的鼓励关怀,叙述自己战胜挫折的自信勇气,表达自己从读书与自然中获得的独特感悟。行文中,注意突出“洒满阳光”。
任务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对生活中的“阳光”的认识。这里的“阳光”指一种向上的精神、豁达的态度、乐观的表现。“阳光”可以让人勇敢面对挫折和困境,可以让人笑对命运中的风雨,心中拥有“阳光”,生命便拥有希望。心怀“阳光”,生命即使经历无数次挫折,也依旧精彩。如陶渊明,心怀“淡泊”的阳光,隐居生活恬淡美好;李白拥有“洒脱自信”的阳光,即便仕途坎坷,但生命充满浪漫的光彩;范仲淹心怀天下的“豁达”阳光,让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行文时,确定一个明确的论点,如生命需要阳光,拥有阳光的生命才精彩等,选取恰当的事例,层次清晰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相关热词搜索: 焦作市 解析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