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精品解析: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时间:2021-11-14 11:19:37 来源:网友投稿

 县 阳新县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物理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 4 页。全卷满分 80 分,考试时间 80 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 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用 已的姓名、考试词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 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用 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 分)

 1. 2020 年 6 月 30 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定点于地球同步轨道,中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北斗”导航系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

 )

 A. 相对太阳静止 B. 相对火星静止 C. 相对地球静止 D. 相对月球静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绕地球转动,转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根据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可做出解答。

 【详解】“同步”卫星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处于静止状态的卫星。因此,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相对地球静止。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同步卫星的掌握和了解,间接的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度不大。

 2. 古诗《春夜洛阳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

 依据声音的音色。故 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 C。

 3. 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这样做主要是(

 )

 A. 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C. 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D. 不能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故选 B。

 4. 2020 年 3 月 22 日是第二十八个“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 A 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 B 正确; C.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变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 C 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 D 错误。

 故选 B。

 5. 2020 年 6 月 21 日,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日环食!邵阳市许多市民都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拍下了各种精彩瞬间,如图是某市民所拍摄的图片。日环食的形成是由于发生了(

 )

  A. 光的折射 B. 光的反射 C. 光的色散 D. 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当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亮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导致人们只能看到部分太阳,这就是日环食,即日环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6. 下列所示的四个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① 海市蜃楼 ② 日环食 ③

 筷子上折 ④ 鸟的倒影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产生的折射现象。

 ②日环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③水中的筷子上折,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现象。

 ④鸟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综上所述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①③。故 ACD错误,B 正确。

 故选 B。

 7. 显微镜由物镜与目镜组成,其作用分别类似于(

 )

 A. 照相机和放大镜 B. 投影机和放大镜 C. 照相机和投影机 D. 投影机和照相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可知,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投影机,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B 正确,ACD错误。

 故选 B。

 8. 下列事例中,主要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 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 B.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战斗英雄故事 C. 120 救护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 D. 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 【答案】A 【解析】

 【详解】A.“超声”碎石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使结石产生高频振动被“击碎”。

 B.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战斗英雄故事,学生从老师的声音中获取了大量信息,是声音传递信息的表现。

 C.120 救护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指的是救护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声音传递信息的表现。

 D.火车进站时提前鸣笛,我们通过声音知道火车将要进站,是声音传递信息的表现。

 9. 室内火灾发生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以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

 A. 温度较低,密度较大 B. 温度较低,密度较小 C. 温度较高,密度较大 D. 温度较高,密度较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室内火灾发生时,温度较高,室内有毒气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由物体 浮沉条件,有毒气体漂浮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为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 10. 一辆长 20m 的货车,以 72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 100m 的大桥,下列说法中(

 )

 ①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 5s

  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 4s ③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 6s

  ④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 7s A. 只有①④正确 B. 只有②④正确 C. 只有①③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货车的速度 v =72km/h=20m/s ①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 s 1 =100m-20m=80m 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 t 1 =180m20m/ssv =4s

 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货车通过大桥的路程 s 2 =100m+20m=120m 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t 2 =2120m20m/ssv =6s 故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 D。

 11. 一个钢瓶内装有密度为 6kg/m³的氧气,某次抢救新冠病人用去了其质量的三分之二,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

 A. 6kg/m 3

 B. 4kg/m³ C. 3kg/m 3

 D. 2kg/m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氧气装在钢瓶之内,则在使用过程中氧气的质量逐渐减少,体积不变,则由 =mV 可知,氧气密度变化与质量变化成正比,则当用去其质量的三分之二时,剩余质量为原质量的三分之一,则剩余氧气密度为原来密度的三分之一,原来氧气密度为 6kg/m³,则剩余氧气密度为 2kg/m³。

 故选 D。

 12.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t 1 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 t 1 ﹣t 3 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 2 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 t 2 ﹣t 4 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 0﹣t 4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图知,0﹣t 1 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 v= ,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 A 错误; B.由图知,t 1 ﹣t 3 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 2 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 B 错误; C.由图知,t 2 ﹣t 4 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 C 错误; D.由图知,0﹣t 4 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 D 正确; 共 二、作图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 分)

 13. 请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 AO 画出反射光线 OB ,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

 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图可知入射光线 AO 与镜面的夹角为 40°,则入射角为 50°,如图所示:

 14. 下图中的天文望远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完成这条入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其中 F 1 是透镜L 1 的焦点,F 2 是透镜 L 2 的焦点)。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延长线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经凹透镜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以后将会聚到凸透镜的焦点处,作图如下:

 共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9 分)

 15. 如图,刻度尺 分度值为___cm;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____cm。

  【答案】

 (1). 0.1

 (2). 2.00 【解析】

 【详解】[1]刻度尺每大格长度为 1cm,每大格分为 10 小格,则分度只为 0.1cm。

 [2]物体左端与 5.00cm 对齐,右端与 7.00cm 对齐,则物体长度为 l =7.00cm-5.00cm=2.00cm 16. 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水,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观察这个图像,可以得出:水在___℃时的体积最小。从 0°C到 6℃的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化情况是__

 【答案】

 (1). 4

 (2). 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

 【分析】

 【详解】[1][2]水的质量是一定的,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由图象可知,水在 4℃时体积最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体积最小,密度最大。故从 0℃到 6℃的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

 17. 学习物态变化后,聪明的物理科代表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了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和____,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根据对联可知冰的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____且继续吸热。

 【答案】

 (1). 凝固

 (2). 熔化

 (3). 晶体

 (4). 熔点 【解析】

 【分析】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详解】[1]“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2][3]“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冰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温度未升”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则冰是晶体。

 [4]冰是晶体,晶体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18.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但有些同学因为不良习惯导致眼睛近视了。如图所示,是近视眼成因示意图,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填前面或后面),要用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某同学的近视眼镜的焦距为25 厘米,他眼镜的度数为____度。

 【答案】

 (1). 厚

 (2). 前面

 (3). 凹透镜

 (4). 400 【解析】

 【详解】[1][2][3]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之前,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较强导致的,因此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4]我们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平时说的眼镜片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 100 的值,某同学的近视眼镜的焦距为 25 厘米,即 0.25m,其倒数为 4,则他的眼睛的度数为 4×100=400 19. 2019 年 5 月,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如图所示是会场中展示的“5G 远程驾驶”,三个大屏幕分别显示多个视角及车速等信息.屏幕上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被控制的汽车上装有摄像头,其中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_____(填“凸”或“凹”)透镜,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_____(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物镜成像的原理相同.

 【答案】

 (1). 绿

 (2). 凸

 (3). 望远镜 【解析】

 【分析】

 【详解】[1]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后能产生各种色彩,这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所以根据色光的混合规律,在电视屏幕中只需要红、绿、蓝三种颜色即可配出各种绚丽的色彩来; [2]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的原理为:当 u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摄像头成像的原理相同;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其原理与放大镜相同. 20. 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4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 0.85s,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______m,汽车速度是______m/s。(超声波速度 340m/s)

 【答案】

 (1). 17

 (2). 21.25 【解析】

 【分析】

 【详解】[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25s 由 v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 1 =v 声 t 1 =340m/s×0.25s=85m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 2 =v 声 t 1 =340m/s×0.2s=68m 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s  =s 1 -s 2 =85m-68m=17m [2]这 17m共用了

 "t

 =1 20.85s 0.25s 0.2s 0.8s t t t      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svt =17m21.25m/s0.8s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7 分)

 21. 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_____. (2)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 (3)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时,水_____(填“没有沸腾”或“已经沸腾”). (4)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5)撤去酒精灯后,同学们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____. 【答案】

 (1). 高

 (2). 93

 (3). 已经沸腾

 (4). 不变

 (5). 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1)[1]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测量容器底的温度,测量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高; (2)[2]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 93℃; (3)[3]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大,到水面破裂;由此可知图丙为沸腾时的现象; (4)[4]由实验现象可知,在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水的温度不变; (5)[5]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实验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 22. 小珠利用图 1 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应选用___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选填厚或薄)。

 (2)选用相同的两个棋子 A、B,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 A,将棋子 B 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直至 B 与 A的像完全重合。

 ②改变 A的位置,重复①中步骤并分别测出 A和 B 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4.00 5.00 10.00 B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4.00 5.00 10.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 (4)移去棋子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光屏,将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棋子 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为____像(选填虚或实); (5)当棋子向玻璃板靠近,A的像将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 (6)某天上午,小珠从镜中看到墙上正常使用的时钟,如图 2 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则当前时间应为_____ 【答案】

 (1). 薄

 (2). 大小关系

 (3).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不能

 (5). 虚

 (6). 靠近

 (7). 7∶25 【解析】

 【分析】

 【详解】(1)[1]应选用薄的玻璃,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2]选用相同的两个棋子 A、B,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每次实验 A到玻璃板的距离都等于 B 到玻璃板的距离,故可得到结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4][5]移去棋子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观察到棋子 A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6]当棋子 A向玻璃板靠近,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棋子 A的像也靠近玻璃板。

 (6)[7]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 7:25。

 23.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品牌牛奶的密度。

 (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______处,指针位置如图甲,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牛奶,测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 106g; (3)将烧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再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如图丙;算出牛奶的密度为______ kg/m3 ; (4)若操作第(3)时,不慎将少量牛奶附着在量筒内壁上,测得的牛奶密度将会______(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5)两个相同的杯子分别装满水和牛奶,总质量较大的是装______的杯子。(ρ 水 =1g/cm 3 )

 【答案】

 (1). 零刻度线

 (2). 左

 (3). 1.1×10 3

  (4). 偏大

 (5). 牛奶 【解析】

 【分析】

 【详解】(1)[1][2]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图甲中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根据“左偏右调,右调左偏”的原则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直到横梁平衡。

 (3)[3]根据图乙可知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 V=40mL=40cm 3 ,根据图丙可知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 m 1 =50g+10g+2g=62g 量筒中牛奶的质量 m=m-m 1 =106g-62g=44g 牛奶的密度  =mV=344g40cm=1.1g/cm 3 =1.13 310 kg/m 

 (4)[4]若将烧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时,不慎将少量牛奶附若在量筒内壁上,则测得的体积偏小,根据  =mV可知测得的牛奶密度将会偏大。

 (5)[5]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分别装满水和牛奶,则水和牛奶的体积相同都等于杯子的容积,由上题知,牛奶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由 m=  V 可知装牛奶的质量大。

 共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6+9=15 分)

 24. 一天小明他上学去时,以 1 m / s 的速度走了 6 min ,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为了不迟到,他又以 1.5 m / s 的速度走了 4 min ,求

 (1)他家离学校多远?

 (2)他上学走路 平均速度. 【答案】(1)720m

  (2)1.2

 m / s 【解析】

 【分析】

 【详解】(1)前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 1 =6min=360s, 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 2 =4min=240s, 由速度公式得,前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s 1 = v 1 t 1 =1m/s×360s=360m, 后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s 2 = v 2 t 2 =1.5m/s×240s=360m, 则他家离学校的距离:

 s = s 1 + s 2 =360m+360m=720m. (2)小明上学走路 总时间:

 t = t 1 + t 2 =360s+240s=600s, 则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v720m= =1.2m/s600sst

 答:(1)他家离学校有 720m; (2)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 1.2m/s. 【点睛】(1)知道前后两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 s=vt 求出前后两段的路程,二者相加即为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2)知道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和所用的总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25. 一个空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 180g,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 160g。若先将空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 169g;然后将瓶内再装水至满瓶,称出瓶的总质量为 259g。(3 31 10 kg/m   水,30.8g/cm  液)求:

 (1)空瓶的容积; (2)空瓶的质量; (3)金属颗粒 密度。

 【答案】(1)3100cm ;(2)80g;(3)38.9g/cm

 【解析】

 【分析】

 【详解】解:(1)(2)空瓶装满水和装满某种液体时,水的体积和液体体积是相同的,由mV 

 可得 m m 水 液水 液 代入数据可知 3 3180g 160g=1g/cm 0.8g/cmm m  瓶 瓶 可得瓶子的质量 =80g m 瓶 ,则瓶子的容积为

 33180g 80g= = =100cm1g/cmmV V水瓶 水水 (3)金属颗粒的质量为 =169g 80g=89g m 金属 装入金属颗粒后,又添加水至满瓶,添加水的体积 "" 33259g 169g= =90cm1g/cmmV水水水 则金属颗粒的体积 3 3 3=100cm 90cm =10cm V 金属 则金属颗粒的密度 3389g= =8.9g/cm10cmmV 金属金属金属 答:(1)空瓶的容积是3100cm ; (2)空瓶的质量是 80g; (3)金属颗粒的密度是38.9g/cm 。

相关热词搜索: 阳新县 黄石市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