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是马来西亚女歌手戴佩妮发行的第二张专辑,收录13首歌曲,全专辑的曲词由戴佩妮亲自所作,专辑于2001年1月18日发行。2002年戴佩妮凭借该专辑获得第二届马来西亚红人金曲奖大马最受欢迎女歌手和大马最受欢迎女歌手奖以及第七届马来西亚娱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5篇
【篇一】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没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爱国主义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团结统一。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从秦朝统一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分和离乱,但主体仍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香港、澳门已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只要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尊尚“亲仁善邻,国之国也”,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相互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世界一些国家就发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然而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给那些中国威胁论者当头一棒。
【篇二】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
长征永远在路上——浅谈长征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摘要:长征精神孕育产生于红军的艰难长征之中,它涵盖了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团结统一等优秀品质。在当代中国,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先进的党、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实现中国梦都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长征精神 民族凝聚力 中国梦
八十年前,中央红军艰难跋涉二万五千里,辗转十一个省市,最终完成长征的胜利会师。
毛泽东同志评价长征:“长征时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它向全世界宣告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在今天,我们回首长征,再重读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更加清晰地把握了长征的历史意义。
1、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中国革命处于风雨飘摇、前途渺茫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残忍强势的敌人、激烈的党内纷争和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逆境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坚持不放弃,克服了重重险阻,终于夺取了胜利。
长征精神在这样的困境中孕育、产生,极其鲜明地体现出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坚持信念,永不放弃,艰苦奋斗。这正是长征精神最核心的内容。由此衍生,纵观长征全貌,长征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1、百折不挠,刚强执着的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历时两年,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们一共进行过600余次的大小战斗。红军战士们躲避着敌军的轰炸,穿越高山险谷、急流险滩,与死亡、饥饿和寒冷斗争,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都是战士们钢铁般意志的体现。
2、心系民族,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始终心怀人民,为了实现革命理想,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勇敢、执着和毫不畏惧,正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用于献身的真实写照。
3、团结互助、乐观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友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情同手足、互助友爱,在困苦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始终保持友好、乐观的精神氛围。
4、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迫长征初始,红军处处面临着失利局面,中共中央紧急召开遵义会议,拨乱反正,在长征过程中不断从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在后期战斗中不断创新改进,出奇制胜。
5、顾全大局、维护统一的全局主义精神
长征是一次战略性的红军大范围转移,这要求所有红军战士都严守纪律、互相团结,许多战略协同都必须各个部队红军从革命的利益出发,考虑大局的需要而进行。在长征里程中,不同部队的红军战士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最后促成了红军的胜利会师。
2、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长征中孕育产生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到:“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深远悠久的历史,精神财富是历史的底蕴所给予的,是不能抛却的。长征精神作为革命历史的积淀与深华,体现出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和智慧。长征精神曾经在战争中鼓舞士兵和人民,在当代中国,长征精神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中对于祖国和民族的虔诚热爱,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红军战士们始终将祖国、民族放在心头,心中充满着的是对于民族苦难的悲悯和不甘,心中洋溢的是对于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盼,他们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从不轻易言败。
当代中国,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水平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但是社会主义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发扬长征精神,加强对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人民的创造和建设热情,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竞争力,将全国上下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结实的绳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长征精神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力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坚持解放思想。
在一定意义上,长征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衍生成果。长征精神要求务实实干、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建设不能缺少的思想方针。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引下,红军战士正视眼前困难,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若干方案,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长征精神要求的自律、自强、无私等个人品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党的个体来说,党员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规章,维护党的权威依照党的要求发表言论和实施行动。长征精神正是在这一点上,要求党内个体要服从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
在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长征精神反映出艰苦年代里红军对于人民群众深切的关怀与呵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长征精神要求下的党与人民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的、亲切的,党应当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帮助中国共产党明确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制定正确的思想道路和思想路线,顺应并推动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内干部和群众的行为,提高党内成员的素质,推动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当党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为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4、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支撑
长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伟大成就。
胡锦涛同志说到:“伟大的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主要共产党人坚持吧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将其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成功地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此实践中产生的长征精神,彰显出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道路的本质。
长征精神中还有不容忽视的长征文化。在长征历程中,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扎根长征旅途,文化创作事业繁荣,许多优秀文艺作品产生,如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宏大的《长征组歌》等等。文艺作品产生后,凭借其优异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坚持前人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的境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路;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5、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后盾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艰险的征途,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红军将士们都不怕苦、不怕累,所向披靡,勇往直前。由此长征精神反映出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持久努力。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抗击磨难和挫折的能力,坚定人民群众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有利于引导党和人民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儿共同努力奋斗。
战争年代的长征已经远去八十年,但眼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是新的长征路。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党和个人都应当增强全局意识、核心意识,从民族的利益出发,科学地统筹规划全局,始终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为建成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1996年10月22日第1版。
③《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001版。
④《坚持信念 逆境奋斗——解读长征精神》,邬家能、孙志清,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18卷第5期。
⑤《走好新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动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冯俊,载《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7日第001版。
⑥《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曾文怡,湖南师范大学。
【篇三】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
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与高校职业观教育的缺失有重要关系。作为承载着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提出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生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四个方面着手,弥补高校在职业观教育问题上的缺失。
【关键词】 契约精神 高校 职业 就业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 2001 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 2001 年的 114 万,到 2004 年的 280 万,再到 2007 年的 496万。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为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 610 万,创历史新高。面对迅猛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均出台相应政策,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承载着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承担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探讨和加强学科体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高校生的职业观教育。
1、高校职业观教育现状分析
1. 职业观教育的缺失。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来比较重视招生和知识教育环节,而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 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近几年,教育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蓝领”和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观点,随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高等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争论反映了社会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在很多人(包括大学生)看来,职业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3. 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2、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产生于西方,契约的概念最早大概出现在古罗马法中。但作为一种精神,契约精神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用契约来解释人类社会规范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伊壁鸿鲁等人的思想中,都能感受到存在于西方人思维中的契约意识。简单地说,契约精神就是对自主意愿表达所需承担责任的自觉履行。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1. 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 契约精神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 契约精神是现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
三、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
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校职业观教育中,应重视以下环节:
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学校在剧烈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要求。
2. 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个人需要的实现,又要正视社会需求,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3. 注重学生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冠.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赵方.浅谈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篇四】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
大庆精神论文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基本特征又突出表现在,中国石油人身上的那种爱国情怀、进取意识、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过硬作风。她虽然产生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年代,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但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展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这也正是其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时代先进性之所在。作为新时期大庆石油人,加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研究与思考,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从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之“魂”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目前,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定、理想信念狭隘,只是把理想信念与个人自身命运联系起来。用大庆精神育人,就是要教育当代学生要以“铁人”为榜样,学习“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把人民功利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的自觉价值追求,把个人的理想紧紧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品格,进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为一体。
二、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立牢民族精神之“根”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甚至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使爱国主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因此,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是我们教育当代学生的丰富的爱国素材。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中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全局意识;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像当年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那样,把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思想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把国家利益置于心中,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贡献。
三、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夯实基本道德之“基”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也要自觉遵守这一行为规范,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却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一是表现在日常道德行为方面。二是表现在道德信仰的迷失上。铁人的精神为我们学生树立了科学求实、刻苦学习的典范。铁人这种心中装着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的学生刻苦学习,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学生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全面发展之“能”
以王进喜和王启民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模范,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都为当代学生树立了道德的典范,是当代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必须利用好的历史资源。总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发挥大庆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使当代学生学习大庆精神,传承大庆精神,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中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自觉承担时代赋予当代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五】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
大庆精神论文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基本特征又突出表现在,中国石油人身上的那种爱国情怀、进取意识、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过硬作风。她虽然产生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年代,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但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展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这也正是其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时代先进性之所在。作为新时期大庆石油人,加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研究与思考,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从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之“魂”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目前,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定、理想信念狭隘,只是把理想信念与个人自身命运联系起来。用大庆精神育人,就是要教育当代学生要以“铁人”为榜样,学习“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把人民功利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的自觉价值追求,把个人的理想紧紧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品格,进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为一体。
二、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立牢民族精神之“根”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甚至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使爱国主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因此,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是我们教育当代学生的丰富的爱国素材。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中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全局意识;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像当年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那样,把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思想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把国家利益置于心中,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贡献。
三、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夯实基本道德之“基”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也要自觉遵守这一行为规范,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却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一是表现在日常道德行为方面。二是表现在道德信仰的迷失上。铁人的精神为我们学生树立了科学求实、刻苦学习的典范。铁人这种心中装着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的学生刻苦学习,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学生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弘扬和培育大庆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全面发展之“能”
以王进喜和王启民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模范,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都为当代学生树立了道德的典范,是当代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必须利用好的历史资源。总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发挥大庆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使当代学生学习大庆精神,传承大庆精神,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中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自觉承担时代赋予当代学生的历史使命。
相关热词搜索: 建党 传承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