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g shén,意思是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内在现象的名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怎样弘扬传承延安精神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当代大学生怎样弘扬传承延安精神3篇
【篇1】当代大学生怎样弘扬传承延安精神
传承弘扬延安精神之点滴作者:何利平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07期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在传承和升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宝贵精神财富。云南省武定县县级部门在去年传承弘扬延安精神中,有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认真领会延安精神。县委政府两办,组织会员及干部职工实地参观红军遗址和参加烈士纪念日活动,使会员及干部职工普遍感受到抗战胜利的艰辛,体会革命精神的精髓。考察结束后,及时召开“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促进全县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作贡献”座谈会,谈感想、谈思路,进一步使延安精神入心入脑。县妇联组织会员及干部职工到保山施甸善洲林场、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深入善洲林场了解杨善洲老书记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学习善洲老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精神,真切体会善洲老书记用双手和毅力让几万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让当地恶劣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含意,使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教育意义更加深远;深入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参观,充分了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被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凌辱的艰难岁月,以及全民族艰苦反抗侵略的悲壮历史,使会员们为中国军队保家卫国所作的奉献和牺牲深深震撼,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净化,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新中国是多么的幸福,今天的日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县法院召开研讨会,围绕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等方面进行发言,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增强法官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开展对干部职工家属未成年子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导青少年争做“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开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寒假、暑假,加强与职工交流沟通,及时掌握职工子女生活、学习动态,对青少年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教育,使其健康成长。县经信局深入实际、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表彰弘扬延安精神先进典型,针对违背延安精神的不良倾向和问题,找准同社会的结合点,更加深入地挖掘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较好地指导工作和社会实践。
【篇2】当代大学生怎样弘扬传承延安精神
浅谈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
湖北美术学院2010级设计系印刷图形设计4班 徐奕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亲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从此,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敌制胜、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重要法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延安精神,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首要内容和灵魂
在延安时期,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反对政府的专制统治,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使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云集延安,广大的革命者和爱国者的热切追求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在,这个历史任务早已完成。民族独立的取得和人民解放的实现,为争取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奋斗目标便成为一切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人的新的理想、新的信念。这同延安时期的理想信念,既一脉相承,又迥然有别。理想信念的内容变了,但不变的则是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首先应教会学生做人,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对待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和巨大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异常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有更高的追求,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在当今时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迫切需要一大批努力学习、顽强拼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勇攀现代科学高峰的各类人才。这是延安精神对青年学子的时代要求,也是青年学子对祖国应尽的责任。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党的“七大”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仍然是我们要坚持的思想路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刻,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由此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形势、新时期就要有新思维。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旧有的思维,克服因循守旧观念,寻找新的方法,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用另外一种思维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总是习惯用已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但是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再用以前的老一套来办。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转换思维方式,培养一种创新式发散式思维,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只要党的性质不改变,这个宗旨就必定一以贯之。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最关心的事情一是政治民主,一是生活改善。边区政府和各级干部,正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两项任务,尤其集中主要力量抓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更要注意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不能脱离群众,要继续实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1世纪的大学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走向世界。青年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珍惜年华,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延安精神,根据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特别是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积极汲取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而实现延安精神的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
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本色。陕甘宁边区原是人烟稀少、土地瘠薄、文化落后的荒凉山区,红军长征到达这里后,开始逐渐摆脱贫困状况。但由于底子薄、条件差,边区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对此,党中央号召全体军民艰苦奋战,尽快改变边区面貌。1938 年,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同学会书写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题词。1943 年2 月,又给西北局奖励的英雄作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题词。在延安时期(1935-1948), 特别是1941 年和1942 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下,陕甘宁边区“粮食不足,油盐不足,被服不足,经费不足”,情况非常艰难。为了坚持持久战,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其中最典型的是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开垦南泥湾——他们经过两年奋战,打造了“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精神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延安精神。
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路线的基本点之一。因此,我们讲自力更生,决不是同对外开放相对立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通过对外开放来加快自己;而我们的对外开放,也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立足点。对外开放必须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认为,现在再来强调艰苦奋斗,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而且,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不就是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富裕”吗?一味强调艰苦奋斗是不是与我们的奋斗目标背道而驰呢?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人甚至公开发表“享乐主义宣言”,从理论上来论证享乐主义的合理性。其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不仅不矛盾,恰恰是完全统一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不是要叫人做苦行僧,而是提倡一种为实现一定理想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胡锦涛同志说得好:“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篇3】当代大学生怎样弘扬传承延安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
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田建文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西藏作为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程度仍相对滞后,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在,距离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总的算来还不到十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西藏自治区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西藏跟全国其他省区市不一样,与内地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一多一少”、“一高一低”,也就是多了一个达赖、少了一点氧气,高了一些海拔、低了一点GDP。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相互勾结进行干扰破坏,不想让西藏人民过安稳日子,而影响西藏和谐稳定的最大障碍是达赖分裂集团的破坏活动,因此这一时期西藏的民族团结、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面临一些新的复杂情况。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做好包括对口援藏在内的西藏工作,不仅是西藏的事情,而且是全党全国的事情。我们要始终抓好发展和稳定这两件大事,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效防范和打击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要坚持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在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只有这样,西藏积极社会的发展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陕西省委要求援藏干部“做延安精神的传人”。我作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西藏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在近一年时间的工作生活中,对西藏特别是阿里地区的发展滞后、条件艰苦这一特殊性的感受是真切的,也是深刻的。这也促使我加深了对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进一步思考与感悟。援藏工作关系到西藏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援藏目标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节点。我们根据陕西省前五批援藏干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可以达到的援藏目标。指导思想的内容重点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经贸合作为载体,不断加大援建力度,着力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阿里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援藏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五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培育产业、民生发展,坚持机制创新、协和共建,坚持民族团结、深化交流。我们的援建目标包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协作共建机制更加健全等六个方面。归根结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制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援藏目标,能作用于整个援藏工作,能杜绝一些不良现象,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我们援藏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同志学习,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我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就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谈一谈自己的新的体会,并向同志们抛砖引玉地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延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走上抗日斗争前线。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是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起,至1948年3月23日在解放战争转入反攻的形式向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止。在此期间,党中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前后历经12年半,中共党史一般称“陕北13年”,或称“延安时期”。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13年,是奠定基础的13年,因而也是令人向往、让人怀念,催人奋进、使人沉思的13年。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时期开始于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时期。据统计,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总数已由10万余人锐减至不足3万,其中,中央红军由出发时间的8.6万人减至7000多人。这时,党已丧失了西北根据地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党员仅剩4万余人,在国统区的党组织几乎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面临着几乎从零开始的局面。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年,形势也极其险恶。前面是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后面是跟踪追击、源源而来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步伐,改变了侵略的政策,由“蚕食”变为“鲸吞”,企图以东北为基地,华北为跳板,一举占领全中国。此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困难和形势,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一时期,党培育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了作为时代象征和精神文明最高体现的延安精神,并使其升华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里,物质条件很困难,住窑洞、吃小米,还有紧张的战斗。特别是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经济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陷入了极为严重的困境。为了战胜困难,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二)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余年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不难理解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核心和灵魂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1、延安精神是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其灵魂的。延安时期,边区党政军民所坚持的政治方向是根本的政治方向和现实的政治方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即马克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大精神支柱,依靠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依靠抗日救国的现实理想,激励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树立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而把中国建成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精神。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法律法规及党的历史,广泛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经济、政治、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投身崇高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2、延安精神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其特征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党的有了风范,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突出变现。延安时期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特别是1941年和1942年,边区军民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的境地。面对国民党的封锁,党中央、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实行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广大边区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带头节衣缩食,布衣草履,素食淡饭。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区军民终于战胜了困难,渡过了难关。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全党同志要艰苦奋斗。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次号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回顾党的历史,从党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为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永葆政治本色,重温“补丁”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风尚。
3、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的1944年,毛泽东在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阐述了党的这一宗旨,并将其写入“七大”党章。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响亮地提出并在全党加以实践。那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正是我们党坚持了这一宗旨,进而形成了延安时期那种骨肉相连的党群、干群和军民关系,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正拥护、坚持和爱戴。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中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能够的血肉联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要深入到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和广大工人、农民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帮组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8周年,我们要为此契机,把学习雷锋、学张思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做好群众工作、夯实基层基础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紧密结合,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与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努力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建功“十二五”做出新的贡献。
4、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科学总结正反两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著作都是延安时期完成的。在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的159篇文章,为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我们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正确的战略、策略、纲领和方针政策,是在延安时期确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的,可以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开拓创新,既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要弘扬延安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我们正在做的各项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延安精神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其精髓。针对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沉痛教训,党中央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之后,通过延安整风肃清了王明教条主义的影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全党上下普遍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行为准则。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无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键是要靠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每个地区、部门,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牢固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才能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部署和要求,仍然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卫生、就业等问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做好群众工作,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弘扬革命传统,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谱写新的篇章。
二、“老西藏精神”是延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老西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老西藏精神”,是建国初期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下,由进藏大军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延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驻藏部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进藏援藏干部职工同西藏人民一起,踏着老西藏们的足迹,艰苦创业,团结奉献,使“老西藏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以孔繁森为杰出代表的世界屋脊上的奉献者们,更让“老西藏精神”大放异彩。1990年7月22日,江泽民同志赴西藏考察,在充分肯定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新的历史阶段,“老西藏精神”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老西藏精神”同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在组织保证上,从亲自指挥部队进藏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高级将领,到身先士卒的高中级指挥员乃至许多老战士都曾是红军战士;在思想保证上,进藏部队积极用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指战员,进藏将士以老红军为榜样,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实践过程中,进藏大军同样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抗饥寒、吃草根、越大川、夺关隘、击顽敌、追窜匪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困难和战斗。他们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和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比如,在筑路中,部队广泛开展了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筑路工效,而且逐步培育了爱科学、钻技术、求知识的风气,使用部队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与实事求是的思路线路结合起来。
1、和平解放西藏——播散“老西藏精神”的火种。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13世纪中叶起,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颗高原明珠始终不能安居母亲怀抱。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西藏农奴制政府的统治,使用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到严重毁损。1888年和1903年,英国两次武装入侵西藏,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二战期间,美国借机染指西藏,派代表在西藏四处活动。1947年,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国衣钵,继续在西藏从事殖民活动,干劲西藏内部事务。1949年,西藏农奴制政府勾结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制造“驱汉事件”,妄图使西藏独立。
1949年9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相继发表《绝不允许外国侵略吞并中国领土西藏》和《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西藏》等社论,号召西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西藏主权。同时,中共中央开始制定进军西藏实现其和平解放的计划。1950年1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西北局和第野战军配合下,于4月开始组织向西藏进军,10月以前解放全藏。”接到命令后,时任中共西北局常委、刚刚结束成都战役的贺龙同志立即转人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以18军为主的部队迅速转换任务,积极展开战备。1950年3月,以18军为主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区军进藏部队前进指挥所和先遣支队开拔。一路上,先遣部队坚持“不吃地方”,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和宗教政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边修路一边进军。至10月份,共修筑公路750公里,运送物资上万吨,为后续部队顺利开进奠定了战略基础。10月7日,18军主力部队分路渡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拉开了进军西藏的序幕。19日,18军解放了通往西藏的孔道和军事重镇昌都。1951年5月,18军配合实施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决定,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政府按照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兵分四路,从西康、云南、新疆、青海等地向西藏腹地挺进,先后解放拉萨、那曲、察隅、江孜、日喀则、亚东和山南隆子等地。到1952年2月,西藏军区建立,人民解放军已进驻西藏各边防要地,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飘扬起五星红旗,西藏成功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家庭。
刘伯承元帅曾把进军西藏比喻为“第二次长征”。在进军西藏的途中,部队是战斗队、建设队和运输队。进藏官兵坚持“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等重要原则,严格遵守“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要求,恪守政策纪律,边进军、边修,风餐露宿,雪拌糌粑,野菜充饥,翻越雪山激流、战胜高寒缺氧、克服供给不足、消除民族隔阂,顽强地向前、向前、再向前。在茫茫雪域巍峨雪山、激流险滩、饥饿疾病面前,正是以入藏官兵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老西藏人,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高扬革命斗志、激发战斗精神,在吃大苦、耐大劳,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壮举中,在“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奉献中,铸就了伟大的“老西藏精神”。
2、建设西藏—— 巩固和发展“老西藏精神”的果实。18军将士胜利进军西藏,揭开了西藏建设发展新的历史篇章,也预示着雪域原从此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首批进藏的将士们正是最早建设西藏的主力,“老西藏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者。自1952年胜利入藏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8军将士和老一辈驻藏部队官兵,先后完成了巩固国防、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和社会建设等任务,有效地捍卫了祖国统一,维护了民族团结,使西藏人民获得彻底解放并走了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他们身上,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展现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凝聚了以“爱国主义、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自力更生、吃苦耐劳”为代表的老西藏文化传统和精神本质。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岁月中,驻藏官兵前赴后继,继承、发扬和升华着”老西藏“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屋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光辉业绩。“老西藏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驻藏官兵和西藏人民用生命与血肉铸就的精神丰碑,必将同西藏这颗高原明珠一起光耀千秋。
(二)“老西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生动体现。
1、特别能吃苦。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传家宝,是我军胜利应对恶劣环境的有力武器。特别能吃苦,不仅仅在于敢于吃苦耐劳、能够吃苦耐劳,更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吃大苦耐大劳,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撑,以革命的乐观主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进军西藏、驻守西藏,解放军面对和承受着世间罕见、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科学认为,海拨3700米是生命线,再高将不适合人类生存。西藏的平均海高度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0多座,这些高山给官兵们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更是缺吃少穿、高原病症和死亡威胁。进任支援司令部政委的胥光义曾说:“进军西藏可能比红军长征时过草地还要苦。红军过草地只有45天时间,这次就不是45天可以到西藏的,而是一进去就得建设西藏,要服务西藏人民1万年”。虽然3000里雪域征程是异常艰险,但是没能吓退一个解放军战士。怀着“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信念,进藏官兵不仅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赶走解放,饿死解放军”的阴谋,还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后来我们所熟悉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等革命口号,都是最早在驻藏官兵中提出和叫响的。
2、特别能战斗。英勇善战是我军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广大驻藏官兵为了西藏的和平安定和繁荣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最光辉的时光用于为西藏的明天而战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当时,根据中央指示,18军采取“一边修路,一边进藏”的方式进入西藏,修筑康藏公路成为18军入藏的重要任务。康藏公路全线长2255公里,全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打通康藏公路不仅要翻越雀儿山、达玛拉山、色齐拉山等海拔4000-5000多米的14座大雪山,而且要跨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十几条江河,还要通过人迹罕至的泥沼、流沙、森林、冰川、地震等地带,部队施工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极大、极多。进藏大军没有在这样的困难面前退缩,将士们高喊“铁山也要劈两半,路不通誓言不下山”的豪言壮语,拿着铁锤、钢钎,在峰峦陡峭的雪山上战天斗地。他们中,有的在雪上顶上,冒着严寒强行施工,劈开坚石,撬开冻土;有的在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悬空作业,开出路面;有的跳入刺骨湍急的寒流,打桩砌墩;有的徒步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背运木柴,烤化冻土……。筑路任务推进至雀儿山时已接近深冬,为了能够把过冬的物资及时运到前方,上级命令部队要在大雪封山以前打通雀儿山。雀儿山海拔5325米,山顶山腰在雪线以上终年积雪。虽然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气温低到零下20多度,整个工地就像是冰地一般,但是,将士们无所畏惧,纷纷跳到冰河里工作。一次大雪封山,补给中断,山上500多名战士硬是靠着27斤大米熬过了3天而没有停止施工。正是凭着顽强的战斗意志,进藏官兵最终将高耸入云的雀儿山征服在脚下。
其实,进军西藏、驻守西藏不仅是打军事仗,更是打政治仗和创业仗。从解放军入藏初期到60年代西藏民主改革胜利结束,驻藏官兵不仅要经受恶劣的气候、落后的交通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的考验,还面临着外有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侵略破坏,内有分裂主义分子捣乱的严峻形势。但是,驻藏官兵在各条战线上勇挑重担,竭力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打破了西藏无电站、无公路、无蔬菜、无机场、无光缆的历史,创造了200多个“西藏第一”。与此同时,5000多名英烈长眠在雪域高原。据统计,在进军西藏的路上,每前进1公里就有1名战士倒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有着“特别能战斗”精神的驻藏将士,才有了世界屋脊上的神话。
3、特别能忍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一贯宗旨,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就是要将全心全意贯彻到底,就是不讲任何条件,不讲任何报酬,坚持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至上。在西藏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驻藏部队和进藏干部在进军、作战、生产建设等各项任务中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忍耐力。在得与失、苦与乐、荣与辱、生与死、聚与散的考验面前,他们始终不改初衷,默默奉献。进军西藏之前,官兵们面临家庭、事业和婚姻的抉择;进藏途中,官兵们面临缺氧、寒冷、饥饿等的威胁;进藏之后,官兵们面临从零开始的繁重的建设任务,但是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小我,选择大我;放弃个人,选择国家;放弃退却,选择忍耐。
进军西藏之前,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入部队“进军西藏不吃地方”。1951年4月,18军进藏先遣队到达甘孜后,由于修路工作进展缓慢和每天不到1斤粮食,他们饿了就靠挖野菜和捉地鼠充饥。尽管如此,入藏将士仍然坚持修路、学习藏文和为群众做好事。如果没有公而忘私的革命品质,没有“特别能忍耐”的革命精神,西藏的和平稳定和快速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4、特别能团结。回顾进军西藏的历史,解放军同藏族同胞之间从存在语言不通和民族隔阂,到相到认同、相互支持、相互爱戴、最终成为藏族老百姓口中所称的“亲人”和“菩萨兵”,正是因为每一个驻藏官兵身上那种“特别能团结”的精神。
“特别能团结”离不开强烈的大局意识、严格的纪律观念、热爱人民的朴实情感。旧时西藏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让许多人听而生畏、望而却步。1951年初,刚刚打完成都战役的18军将士沉浸在欢喜之中,部队等待着享受盼望已久的和平安定,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对于突如其来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决定和任务,18军将士开始并不理解,情绪波动很大,但是,在祖国统一和维护西藏人民利益的大局面前,广大官兵很快转变思想,毅然决然地奔赴西藏。进军西藏的途中,部队官兵严格地执行中央制定的入藏方针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政府按照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不扰藏民、不扰寺庙,自力更生,不吃地方,给藏族群众留下很好的印象,为争取群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藏部队将热爱人民的情感深深地灌注于进藏的途中,灌注于藏区的各个阶层和各界人士。他们虚心向藏族老师学习藏文以便更好地同藏族同胞交流,每到一个地方都热心为藏族群众看病治病、做好事。很快,广大藏族群众普遍认为,“共产党就是解放军,解放军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和解放军是真正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民族大团结的建立和巩固,有力地推动入藏官兵同藏族同胞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成功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也为今天西藏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特别能奉献。有人说,在西藏当兵,哪怕躺着也是一种奉献。在进军和建设西藏的过程中,许多官兵“献了春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力量乃至宝贵的生命,为扎根边疆、建设西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见,“特别能奉献”意味着对个人小家的舍弃,对集体国家长期持久地、无私无求地付出。
进军西藏之初,毛主席曾提出“三年一换”,后来又提出“六年一换”。实际上,从第一代进藏官兵起,驻藏官兵们就选择了长期坚持。18军军长张国华在进藏誓师大会上直言:“此去西藏,我是去给西藏人民当长工的。”军政委谭冠三更是将“男儿壮志当报国,二次长征不畏难,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铮铮誓言熔铸于自己的一生。进藏部队到达拉萨后,于1952年12月召开了中共西藏军区第一次代表大会,388名代表一致通过向党中央、毛主席呈送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的决心书。向全体进藏官兵发出了“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号召,得到了广泛拥护和响应。首批进藏的1100多名女兵,大部分在西藏成家,但是她们当时所生下的孩子有五分之一都夭折了。多少进藏官兵将自己的生命和家庭无私交给了雪域高原,那是一种难以用量来表达的数字,是一种难以用词汇来形容的伟大。进藏时任18军53师师长的金绍山,进藏后被抽到内地院校学习。结业时,组织上准备调他到气候好的昆明地区工作,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西藏继续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时,金绍山年仅42岁,任西藏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牺牲在雪域高原的第一位年轻的将军。像金绍山这样的英烈还有很多,如一上任就跋山涉水4500公里检查边防工作,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而牺牲在边防线上的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身负13处重伤,仍然拿着没有子弹的冲锋枪奋勇杀敌的战士,被誉为“孤胆英雄”的田都来;原西藏建筑工程团副连长,为救落水藏族儿童而牺牲的“爱民模范”洛桑单增,等等。正是有一代又一代解放军官兵们无怨无悔的奋斗、拼搏和奉献,才有进军西藏、解放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才有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辉煌成就。
进入新时期后,新一代高原军人和进藏工作的地方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老西藏精神”。比如,和平时期守哨卡远没有战争年代那般轰轰烈烈,默默无闻的奉献就成了西藏边防军人的情怀。在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哨所,几乎所以的老兵都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心血功能异常,有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在查果拉哨所守卡的官兵,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抗拒自然对人体危害的战斗。1990年7月,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西藏期间,接见了哨所的26名代表,亲笔为他们写下了“雪山红旗,永放光彩”的题词。驻守在“雪山孤岛”的墨脱军人,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一把镢头、一把铁锹,一把砍刀,在“狗熊窝”里开垦了近120亩荒地,产出了当地从没有产出过的水稻、玉米;烧出了当地从没有烧出过的砖块和石灰,盖起了新营房,写下了新一代西藏军人创业史。10多年来,先后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军官、地方干部从内地进藏或返藏工作,为西藏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在带领藏族群众奔小康,为藏族群众谋福利的过程中,赋予“老西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
三、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在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各个层面,对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进行了精辟阐述,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取得胜利的法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陕西延安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他同时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学习和忠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奋斗;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身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日俱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改稳定的各项工作;就要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增强忧患意识,注意防微杜渐,厉行勤俭节约,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前进道路上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党中央的关怀化作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决心,埋头苦干,扎实工作。
2010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领导一再高调要求弘扬延安精神,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产生于伟大的事业之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的为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远大前景。能否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继续不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衡量共产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思想、作风以至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的一把尺子。
(二)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赴西藏考察时把“老西藏精神” 高度概括为五个“特别”,充分体现了其形成的特殊环境、特殊条件、特殊任务和特殊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重申要将“老西藏精神”发扬光大,把西藏的明天建设更好。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再次表明,经过了历史的证明、实践的检验,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西藏精神”,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是西藏各族人民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力量源泉。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和平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和建设西藏的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代又一代驻藏军人、进藏干部和西藏人民一道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历史丰碑,是我党我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老西藏精神”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归根到底体现了切合中国实际、西藏实际的共产主义精神。通过学习研究“老西藏精神”,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今天,我们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其时代意义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国内复杂斗争的需要。现在,少数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富强,不愿意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仍企图在西藏问题上寻找借口、制造事端。在国内,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还会碰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说明,我们越是面临错综复杂的斗争,越是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越是要加强政治训练,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驾驭复杂斗争局面的能力。我们要积极学习老西藏的革命史、创业史、建设史,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胜利向前发展。
其次,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今天的西藏,相对于内地,其条件仍然是极其艰苦的。驻藏官兵、进藏援藏干部传承“老西藏精神”,经受住了苦与乐、生与死、得与失的考验,矢志不渝地扎根西藏报效国家,义无反顾地献身使命、艰苦创业,迎来了西藏美丽富绕的今天。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2009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西藏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更快发发展、更大发展,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物质基础;并强调一定要把中央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像老西藏们那样,把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与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大局着眼,从具体问题抓起,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建设共同推向前进;要像老西藏们那样,带领群众“吃大苦,耐大劳”,“同天斗,同地斗”,扎扎实实闯一条新路,创一番业绩;实现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老西藏精神”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它不仅是我党我军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精神支柱,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水源头和有效载体。“老西藏精神”今天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老西藏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越是在艰苦的环境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奋斗,就越能把自己锤炼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伟大变革时期。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后来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只有学习和发扬“老西藏精神”,自觉在伟大的变革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让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一)充分认识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性、紧迫性 。
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在西藏革命建设历史中的体现,是解放军官兵和进藏援藏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西藏人民一同为西藏解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过程中凝结而成精神财富,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力量。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更要随着党的理论的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时代要求而不断发扬光大。对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性、紧迫性,我认为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其一,不管历史车轮前进到哪里,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1949年10月26日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祝贺电的回电中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在这封信的结尾,毛泽东指出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光飞逝,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意气风发地阔步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长征路上。
其二,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永远也不能“懈怠”。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兴旺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既有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挑战、冲击甚至是侵蚀,也有象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既有过去发展中违背规律、脱离实际的浮夸风“大跃进 ”式的教训,也有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付出过大资源环境代价的教训,等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了各种困难艰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习近平致信要求弘扬延安精神,实则是给我们破解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递上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我们就能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那么一切困难也都是“纸老虎”,任何艰难险阻不会吓到伟大的中国人民!
其三,不管世界风去如何变换,永远也不能“迷航”。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党中央对世情国情民情的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记得2002年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和曾庆红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安置点的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并勉励同学们说:“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信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这些不都是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吗?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积极宣传、认真践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二)在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伟大实践中,争当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传人。
20101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寺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会议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先后召开了区党委工作会议和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围绕中央和区党委、政府的重要部署及要求,我就在西藏工作中怎样做好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传人,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一,始终坚定信念,忠诚于党,以实际行动学习和发扬孔繁森精神。“老西藏精神”是老西藏人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参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深深熔铸于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历史与成就之中,而且昭示了西藏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传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未能冲淡和遮掩“老西藏精神”的熠熠光辉。从18军筑路进藏胜利实现,播撒“老西藏精神”的火种,再到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就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学习和忠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西基本经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运用和体现在工作实践中,分析把握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坚定不移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同志身上,就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理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其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无私奉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孔繁森精神的根本所在。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和基础。孔繁森从青年时代起,就以雷锋为榜样,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走上领导岗位后,他认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自觉锤炼自己,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孔繁森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我1965年入党以来,参加工作以来,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改变过,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我们党处于困难时期,自己都坚信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精神不振,得过且过;有的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胸无主见;有的思想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甚至办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跌进个人主义的泥坑。这些情况的出现,说到底由于缺乏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担当起历史重任,无愧于人民的重托。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绝对来不得半点懈怠的。
孔繁森精神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着一种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孔繁森到阿里的担任地委书记以后,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有勇于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他深感“阿里经济落后,除历史原因外,主要是观念落后,应该把改革开放作为地区全部工作的主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不断探索适合当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有关阿里教育、卫生、旅游、机构的一系列改革建议。虽然他不幸殉职离开了我们,未能实现他的“十二点建议”,但他的精神永远留给了我们。相比之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虽身处优越条件,但自觉不自觉地奉行一种庸俗的人生哲学,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讲原则、明哲保身、搞“好人主义”;好大喜功,沽名钓誉;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这样的精神状态害人害己害事业,必须坚决摒弃。
孔繁森精神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和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是时代呼唤、人民企盼的共产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号召,把学习孔繁森精神同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增强党性锻炼,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结合想来,同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使自己真正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成为孔繁森那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二,始终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学习和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种与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一脉相承,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这对于教育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和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遵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自尊、自立、自信、自胜,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已、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就是奋发向上的不懈追求,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境界,就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生动写照。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产生的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在这种伟大革命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了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谱写了令世界惊叹的光辉乐章。而“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又从另一个层面彰显了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挑战极限,就是敢于干、善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就是敢于士、善于干人们认为难以干成的事。只有勇于挑战极限,才能攻坚克难,实现一次次的超越;只有勇于创造一流,才会历经艰辛,实现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才会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绚丽的华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使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第一、人间奇迹。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历史功绩,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建设发展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在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的鼓舞下,我们陕西省第六批40名援藏干部这个团队中提出了“改革创新、发展边疆经济、艰苦奋斗、建设第二故乡”的援藏理念。第一句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改革创新是精神层面,也是手段,发展边疆经济是目的,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强调要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为此,中央确定的“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援藏干部必须带头改革创新,把内地先进的理念带动边疆,影响和带动边疆人民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和方式思考问题,推动西藏经济发展,促进维稳工作,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二句是针对西藏、特别是阿里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艰苦奋斗,是精神,更是方法,建设第二故乡是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我们在援藏工作中,必须按照陕西省委的要求,进一步把延安精神、孔繁森精神、“老西藏精神”和“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代表陕西省3700万人民来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援藏工作任务,带来的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西藏人民、对阿里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无私援助。为此,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乐于奉献、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发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视西藏为第二故乡,待藏族群众为亲人,做延安精神的传人,学习上要勤奋刻苦,工作上要舍得吃苦,生活上要耐得清苦,维护稳定上要不畏艰苦。投援藏工作,出是一个学习实践过程,也是我们改选世界观的过程,出是检验我们对党对人民是否忠诚的一个过程。因此,要学深学透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特别是要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有机地融入到思想和实际工作中,要将青藏铁路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系统地进行总结,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切实运用到援藏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中去。如果援藏干部在工作上吃不了苦,就不能很好地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难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援藏政策,造福阿里人民。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一个亮点就是“艰苦奋斗”。阿里由于发展相对滞后,气候环境较差,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我想,援藏干部首先就是一个能够吃苦的人,出只有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只有这样,才能紧密联系群众,才能够影响和带动援藏干部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在发展边疆经济方面做出成绩,这样才能无愧于党的要求,无愧于人民的期望。
第三,始终精诚团结,无私奉献,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又一次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特别是过去一年西藏工作取得的新成绩,亲切勉励全区干部群众要“扎扎实实推进跨越式发展,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扎实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国上下加快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连续第19次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并就新时期西藏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再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西藏工作的特殊关怀和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爱。目前,西藏正处于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求真务实,以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到“四个扎扎实实”,真正把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建设发展的历史成就,离不开驻藏官兵、进藏援藏干部同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结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驻藏官兵和干部群众共同铸就的。同时,这些伟大成就也离不开内部的精诚团结、密切互助、生死相依。就此而言,“老西藏精神”是西藏军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荣辱相连的见证,更是驻藏官兵、进藏援藏干部们“特别团结”这一品质的升华。当前,我们要抓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重大契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民族大团结,深入揭批达赖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打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上迈出新步伐。弘扬“老西藏精神”,塑造“特别能团结”的优秀团队,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修养,不断强化政治观念、政策观念、大局观念、纪律观念,时刻不忘识大体、顾大局。要强化自身宗旨意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真正履行好人民利益捍卫者的职责。要认真执行党的群众纪律和相关政策,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风俗习惯,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要勇于献身,甘于奉献,积极投身西藏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和人民群众的事业,勇挑重担,敢当先锋,切实为推进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上面所谈的心得体会,仅仅是我个人对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的几点收获及感想。由于受自己的理论功底及德才学识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探讨和提高。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延安 传承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