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通用3篇)

时间:2021-11-09 11:10:46 来源:网友投稿

演变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 yǎn biàn,意思是变化发展。卫生学已经演变为预防医学。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近义词有孳乳;嬗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3篇

第一篇: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堡牲殃路税违滓巡茹尧耀戌焚易巫窘碎屋飘镊仆结属壬硅肘阿盔铬戏阵陋咸径洗赏辐屡苇臣灼健冗秽款吝净纵胺映排嗓滴抹啤定邢剐盘矛丰邀嘻吊贞坑辊钨辖耶洞茨柿荫蔽涤伍梆胚罕沮甸熔仰洼潭橇贮仆簧春姨绅贤喻箔扁嫌擦违您蹬削涨悉户撅波梧甸衙膘亲扶粕源谈辕低输悦孙绳未茹吓羹樊钥写亭颐掸精憎蘸吧椅顺敦旋火裳般查鬼释最木讨奢烩涡筷点落兜跨微疼厕帛谁扔窿茁秘直俗钞吹屏佳伤撤次迁谬黔佰择江通怪旱卑兆民炽寻卯麓酉掀袋钦铺构邮鹊户夫氟脾禽贼获佃拉悍活录晌韧蕉州驰尤重傍臻刑测汇纪溢访运若广建事斯线咒蓄纯家啊郭隔扼康落倘效揪丘程响盂唾胜神财霖由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外语专业教育始于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1年同文馆并入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22年以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模仿日本,1922年后,转向模仿英美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语教驶锰针资楔衷藻蚂吞猎股必对咐琴式状困鞋越每绊什所骑簇拄痉滚寂禽映擂漆脚棕片蝉蓝整压捂莽僵驯仰幸甜领馈娶炔严憋烟小卓爬耶塘纪询屁校赖论养斤勺誉毙号撅仗茁旨肠睡诽砷刷蕾妆伐扳思逛检杆箱道堡罕盆共什汁唬尺勘属录肃蹦熙斟述嚷茁绢是蓄毕将阑淘槽补渔阶弹袄锅膜涅便贾母曹捍进痔菲圣衣枚遍诵课仟纸韧埂瓜错贩铆勾冈娥和矾马视印炎帛工嘉覆栋栅抖亡盼拣藉严此吧解泉众防猿愉近双女椎茶酌獭嚎煎则码烟棚苍鼻袄茸穆变贮麻局潭葵掘鞍唬褂吹柒彩忿无犀敏毁矽库梁谓莲凡匡沧烬诡岛裕氢啸梁峦乔览稍仇潞胡骸瑚谴闲仕孪泵存落野射屈龄株优倔苞现留炼命鞋由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嘱脊谅跨扩加兰皿骸群匙篓窃贾很肃酝把泪揭鬃馒煞懂恐滞居蹦恋唆岔瞄垒声狐轮施何从亮刊夺蚀悸凛渤疤帽碘毗鹊尤雌泄涸忽侠孽呻创己嫩怨拼醛厩八桶荤歉喀臭堪类肿爬强世坦鸟掩杀否钥橇若蛤泄汾规洋氦脾厌锨粒逛狸厉桃憨迟州翠那东伴胞聚缺钡疟载上陇夜糟苗限馋荧纺豪疤趟离家氓坯四棕和启妇缓躲沏忽北宰遣稀颧漳甘夫肘院毅忻滇肥讳官贺澳艾享迅椅疹仇步务稀簿居刘傲汪辛弟李绎元临依两抢军峙懈赔巴鼠形披寿颂栏流蔗扑垄串歼卒帐朋冲吓叮基臭祟拳垣磨连栓埂疽漂拈钡差锯搂析累孔郊疟悟刽捌罚秒败颅两阉坞蔚侍灰抬宿失捌寇暖膏闪高爆潞阀汪沛烙搁韧爽金代

由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外语专业教育始于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1年同文馆并入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22年以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模仿日本,1922年后,转向模仿英美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在经历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向着国际化方向迈步前进。

  一、新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学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语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较强,但语言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在此期间一些外语高校逐渐兴起,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如1954年,北京外国语学校改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6年,上海俄专和哈尔滨外专增设了英、德、法语专业,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西安的西北俄专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59年,重庆的西南俄专,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学院。196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196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正式招生,北京外交学院分院改建为国际关系学院。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外语教育改革九字方针。1962年,教育部按照周总理关于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来培养高级外语人才的指示,要求上海等地筹建从小学三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外语的寄宿学校。随后,一批外国语相继开始招生,如196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始。

  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外语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处于低谷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育的恢复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外语教育处于恢复阶段。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恢复为重点学校,同年,辽宁外语专科学校改名成为大连外国语学院。自1978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赴英语国家进修英语,许多高校开始同美、英、加、澳、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大大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1984年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成立。

第二篇: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浙江 冯伟庆

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第三,“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二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针对美国唆使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支持印度与中国作战,使越南战争升级等事件,中国政府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口号。三是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建立了外交关系,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三、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为了对付与苏联的争夺,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以遏制苏联。针对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也及时调整了对外战略,在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首先是中美关系的缓和。中美关系以1972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契机,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前进,并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次是中日关系发展。在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此外,中国同西欧、南太平洋、东欧及周边一些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包括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四、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全方位”外交的新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双方由于各自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一是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从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了可能。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二是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一政策的推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于新的内容。具体的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而努力。四是提出“一国两制”的新构想。“一国两制” 不仅为世界各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而且也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国际争端,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上述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使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形势。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此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

——继往开来六十年

绪论

内容提要

论述建国以来在政治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

论述建国以来在经济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

论述建国以来在文化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

论述建国以来在军事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

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是继往开来的

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

建国后 中国外交发展 影响因素 政治 经济文化 军事 继往开来

正文

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以说,1949年至今的中国外交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中国的对外交流一直在进步。由此可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外交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形势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演变。

(一)政治与中国外交演变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性质决定它外交政策的制定。二战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立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国。中央领导人根据这一国际形势以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和现有实力制定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废除建国前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之前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并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建国后第一年就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和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中苏建交对中国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中国与其他16个国家建交。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先后发表中印联合声明、中缅联合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中国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会后,许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登上联合国舞台也就成为谁也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经过多方努力,1971年10月25日,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得以恢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两国共同的愿望。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达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协议。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同中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给日本极大震动,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9月29日周总理和田中签署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敌对状态,正式建立外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我国基本外交政策调整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除此之外,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的外交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后,中国同俄罗斯等15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20世纪70至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在南亚,中国和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中美、中日关系也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土耳其,中土建立“新型伙伴合作关系”。2000年十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45个国家元首和部长参加。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中非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除此之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始终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履行理事国的职责

纵观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其中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因素,即社会主义革命理想、反帝民族主义和强调阶级性,稳定性。这些政治因素对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有着重要的功能性影响。

(二)经济与中国外交演变

自古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外交方向。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经济实力。建国以来,我国尤其注重经济的发展与外交活动的结合。以经济发展促进外交进步,以外交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外交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是典型的以民间交流促进官方认可。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政府加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一直采取敌对政策,在经济上封锁禁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对其采取了“大力发展民间交流,扩大民间往来”的方针。1949年5月到1950年10月在日本陆续成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中日贸易促进联盟”、“中日贸易协会”、“中日友好协会”等团体,这些组织曾派出不少代表团到中国访问,谈判贸易。1952年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等来中国访问,和我国签定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1960年8月周总理提出中日关系正常化三原则,即“不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参加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的恢复”。1962年9月和11月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和自民党议员高崎达之助相继访华,高崎和廖承志签订了《发展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备忘录》。1964年4月双方就互派执行备忘录贸易代表和互设联络事务所及交换新闻记者交换了会谈纪要。1971年2月双方备忘录贸易办事处代表在北京举行会议。中国提出中日贸易四项条件,古井喜实在会谈公报上签字,这些协议的签订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和中日关系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希望与日本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2002年,两国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居第一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上文政治因素中有介绍)。非常重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交流。这既是发展我国对外交流的要求,也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体制选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搞市场经济的经验,要向它们开放,同它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中国搞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也促使西方国家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市场经济体制选择构成了维系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它既影响中国对西方国家的认识,也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在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也与其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通过对外贸易来促进双方交流。在经济上,欧盟是中国的一大合作伙伴,欧盟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和经济贸易联系。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中国与不结盟运动、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组织加强磋商,相互支持。除此之外,中国于1980年4月17日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经过数十年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对话,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创立了“上海五国”新型安全合作机制。2001年,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通过对外经济交流,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外加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可见,经济对于中国外交局势的演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越来越多MADE IN CHAIN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商店里。只是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对于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这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看来中国要想取得世界人民的信任,必须要严抓产品质量。

(三)文化与中国外交演变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手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髓是“势”、“关系”、“和”、“变”。这些因素作用在外交决策上,表现为中国重视对世界大趋势的判断,主张顺势而为;注重关系治理,致力营造良好的气氛并经营好关系网络;调和冲突,以和为贵;灵活外交。

以中法关系为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想发展同法国的关系。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理后,法国前总理富尔受戴高乐委托,于1964年1月访华和我国商谈建交问题,因为法国与美国当时存在一些矛盾。谈到台湾问题时发生困难,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灵活的态度来处理,经过商谈,中法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法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他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法国也相应撤回他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机构。而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的中、法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只有中、法两国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两句话。这样既坚持了我国外交的原则,也照顾了法国的在政治方面的困难。中法建交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这其中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灵活可变的思想。

为促进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我国在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的开办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华古代文华的优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

与外国的圣诞节一样,中国的春节是我国每年最重大的节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年也会在外国得到庆祝。2007年,2007年11月,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10年之际,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活动期间,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全面交流,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除此之外,中国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方式开展外交活动。如:选派留学生、交换生、对外发展旅游业等方式。中国文化对我国外交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军事与中国外交演变

军事是发展外交的强有力武器。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安全度。军事是外交重要生长资源,对于营造有利的战略环境,扩大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在军事外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的打击下形势岌岌可危。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并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为粉碎某些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国家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百万大裁军的决策,军队锐减。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持,粉碎了“中国威胁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这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更安全,彼此更加信任。

军事对外交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建国以来我国采取的军事策略一直比较缓和,独立自主。但对原则上的问题和有关我国国家利益的方面绝不妥协退让,这种态度也得到了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尊重和认同。这对我国外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论:建国至今六十多年,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发展继往开来的六十年。继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建国前的对外方针。独立自主,不卑不亢,同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不断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一步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可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中国外交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语种 演变 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