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分复习笔记】-谭力文《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时间:2021-11-06 15:53:26 来源:网友投稿

 目录 内容简介 目 录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管理学理论的演进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中国的管理思想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编 计 划 第四章 管理环境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计 划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决 策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编 组 织 第七章 组织设计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编 领 导 第十章 领 导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激 励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管理沟通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编 控 制 第十三章 控制的基础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四章 组织中的控制系统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各种观点 ①亨利·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②H.唐纳利提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③L.西蒙提出: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④哈罗德·孔茨: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

 ⑤丹尼尔·雷恩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以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⑥斯蒂芬·罗宾斯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⑦南京大学陈传明提出: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⑧浙江大学邢以群提出:管理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在组织中,为实现组织运行与环境变化的协调,及组织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差异的协同,以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果和效率的社会活动。其具体内涵包括:

 ①组织。组织是指一群人围绕某个共同目标的集合。它是产生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管理理论一般认为,单独的个人活动不存在管理学所探讨的管理工作。

 ②目标。组织的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一个组织中存在着两个目标体系。一个是组织的目标;另一个是构成组织的人的个人目标。这两者可能协调也可能冲突。企业只有将组织目标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才能成功和发展。

 ③人。组织由人构成,因而管理工作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④协调。协调是合理配置组织中各种资源,使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科学连接;是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一致;是组织运行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匹配和适应。通过协调,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⑤效率与效果。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它们构成管理工作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

 二、管理职能 1计划 计划是指探索未来,制订行动计划。它包含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制订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以及如何科学地将计划层层展开、落实、具体化,协调组织按时、按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2.组织 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它包含明确组织所承担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如由谁去承担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信息指令传递渠道的建立、权力的划分与组织任务和工作的协调。

 3.领导 领导是指寻求从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引导组织达成它的目标。它包含如何确定领导的模式;如何激励下属,引导他们实现组织的目标;如何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以及解决组织中可能存在的冲突。

 4.控制 控制是指注意一切是否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控制的实质是使组织进行的各项工作尽可能地符合计划,按照计划运转,并完成计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它包含控制标准的设置,现场的监督与管理,收集工作进行中的信息,将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工作中的缺陷,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组织工作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三、管理工作的特点 1管理的高度灵活性 由于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随时需要保证组织与其运行环境的适应和匹配,这就造成在管理工作中绝无死板的原则和方法,它必须根据组织的特性、组织领导人的价值观、所管辖的人员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环境对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就大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安排和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另一方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组织中各人之间的利益及由此带来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如所有者与经营者、管理者与雇员、上级和下级等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内容。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活动理论性的归纳、抽象和描述,往往体现的是学术知识。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工作中经验的概括和描述,往往体现的是经验知识。它突出了管理者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特定个体的个人经验,即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有关特定情境的知识。

 四、管理者 1管理者 根据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和权力的不同,管理者一般可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①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指出:一个全才必须具有下列九种品德:脑力,教育,专门知识或技术知识、手艺或体力,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或常识,良好的健康情况。

 ②法约尔指出:每一种能力(指职能能力)都以下面简述的几个方面的素质与知识为基础:

 a.身体——健康、体力旺盛、敏捷; b.智力——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判断力、精力充沛、头脑灵活; c.道德——有毅力、坚强、勇于负责任、有首创精神、忠诚、有自知之明自尊;

 d.一般文化——具有不限于从事职能范围的各方面知识; e.专业知识——技术或商业或财务知识; f.经验——从业务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是人们从自己行动中吸取的教训和经验。

 泰罗、法约尔几乎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概括地讲,它们包括一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体力、智力、经验、坚强、毅力、责任心和首创精神。

 (2)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①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技术手段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是做什么和与事打交道的技能。

 ②人际技能是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与人共事的能力,是一件事怎么做和与人共事的技能。

 ③概念技能是指理解受环境影响组织复杂性的能力,是一件事为什么做和形成公司整体概念的技能。

 2.管理者的工作范围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的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它包含名义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类角色内容。

 ①名义首脑角色。公司的领导参加剪彩活动、颁发奖品等都是名义首脑角色的体现。

 ②领导者。在组织的领导进行雇用、培训、激励、奖惩下属时,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者。

 ③联络者。当管理者在组织内外充当联络员时,可提供信息的源头接触就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收集信息。它包含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类角色内容。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人员通过外界媒体了解公众的变化、竞争对手的谋划是监听者角色的体现。

 ②传播者。组织的领导将外部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成员,起信息传递作用时,扮演的角色是传播者。

 ③发言人。当管理者在组织充当发言人,代表组织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信息就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决策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都会在其工作岗位上参与组织决策的工作。其中按参与的角色差异,分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类角色内容。

 ①企业家。企业家是具有创新思维、战略头脑的一类人物,他在组织中常常起到寻找机会、促进变革、带领组织不断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故障排除者。故障排除者的作用是管理者为了防止组织内部出现重大问题而事先采取控制活动。

 ③资源分配者。资源分配者的作用是管理者对组织的人、财、物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组织的资源利用效率。

 ④谈判者。与组织有关的利益集团(如股东、供应商、雇员、债权人等)进行谈判,确定成交条件,管理者就在组织中起到谈判者的作用。

 五、企业与企业管理 1企业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运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的运行包括两类基本的活动:①市场的经营活动,企业的资源要在市场获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要在市场卖出;②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企业的生产组织和服务提供要在内部进行。

 (2)企业的运行是一个整体性活动。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活动由资源和运行的管理活动组成,资源的管理活动主要是人员的招聘、资本的筹集、原材料及设备的购买,运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匹配与衔接;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看,企业是一个运行的整体,人、财、物,供、产、销都必须相互协同和协调,企业才能良好地运行和发展。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理论对企业开展的管理工作。具体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总称。

 (1)著名管理学家科特曾说过:“管理与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管理的实践和程序主要是对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大型组织的出现所做出的一个反应。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复杂的企业可能会杂乱无章,面临生存危机。”德鲁克也曾说过:“任何讨论管理问题的书籍,都必须以工商管理为中心。”突出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与管理科学所研究的组织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2)工商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社会财富主要的来源,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各类组织中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变化最大、最快的组织。所以,重点

 研究企业这类组织的管理活动,并从中抽象、提炼而成的理论会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企业的数量庞大,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一类组织群体。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何为管理?管理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在组织中,为实现组织运行与环境变化的协调,及组织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差异的协同,以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果和效率的社会活动。

 (2)管理工作的特点 ①管理的高度灵活性 由于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随时需要保证组织与其运行环境的适应和匹配,这就造成在管理工作中绝无死板的原则和方法,它必须根据组织的特性、组织领导人的价值观、所管辖的人员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环境对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就大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②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安排和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另一方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组织中各人之间的利益及由此带来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如所有者与经营者、管理者与雇员、上级和下级等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内容。

 ③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活动理论性的归纳、抽象和描述,往往体现的是学术知识。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工作中经验的概括和描述,往往体现的是经验知识。它突出了管理者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特定个体的个人经验,即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有关特定情境的知识。

 2如何理解荀子“分”与“义”在人类“群”问题上的重要性?在现代组织中“分”与“义”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对荀子“分”与“义”在人类“群”问题上的重要性的理解:

 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群”。群作为社会组织形式。荀子引出了“分”这一范畴:“人何以能群?曰:分。”荀子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认为“人生不能无群,群

 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他强调“无分者,人之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可见,他强调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是“有分”。荀子把“分”作为“国制”来论述,认为它是组织社会的根本。“分”首先表现为一种等级名分,具体而言,应把社会成员区分为不同等级,并为不同等级规定相应的名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组织,所谓“明分使群”,即是对这一过程的概括。荀子的“分”除等级名分外,还包括社会分工。“分”更重要的内涵在于百官的“定分”,或曰“职分”,“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悠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征也”。“分已定”是形成序官定次庞大的管理结构系统的基础。

 (2)在现代组织中“分”与“义”包括的内容有:

 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明分使群”对人们的名分、职位、等级地位进行了规定,它要求人们各守职分,是一种群体、组织生活的规定。这相当于现代组织中所说的组织的建立、群体的分工和角色。它把社会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维持社会管理的有效性。这是荀子所追求的社会组织管理上至善至美的境地。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与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3如何正确地理解管理工作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答: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辩证统一的。

 (1)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活动理论性的归纳、抽象和描述,往往体现的是学术知识。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管理学理论必然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进行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工作中经验的概括和描述,往往体现的是经验知识。它突出了管理者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特定个体的个人经验,即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有关特定情境的知识。它强调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掌握适用于自己组织类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更要注意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

 (3)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任何艺术性的实践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艺术性活动只有充分表现出对理论的理解和创造才能发展;同时,科学理论也必须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与价值。

 4为什么管理层次的高低和组织规模的大小会对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产生影响? 答:管理者通常需要的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能力结构存在差异,高层管理者更需要概念技能,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比较重要,人际技能则对任何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同样重要。

 (1)管理层次高低对管理者能力结构产生影响。在不同的管理层次,所遇到的和需要处理的问题性质不同,在较低层次,遇到的多是常规性问题,可以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解决,因而技术技能比较重要;而在高层次,遇到的多是非常规性问题,因而更需要概念技能。

 (2)组织规模大小也会对管理者能力结构产生影响。对于大型组织,分工专业化,建立了完备的组织结构,管理者最重要的事务是协调合作、分配资源;而对小型组织,分工相对不明确,结构也不完整,管理者通常要身兼多种职务,因而需要更多的灵活性。

 5如何理解法约尔对管理工作特点所下的结论:“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一个管理人员的主要才能之一”? 答:法约尔对管理工作特点的这番结论,是指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需要具备全面而综合的素质,既要能够恰如其分地与人打交道,又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综合自己的经验与智慧等基本品质应对变化多端、突如其来的状况,以及性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人。因此,这是一门需要综合科学于其中的艺术活动,需要管理者灵活处理。

 由于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随时需要保证组织与其运行环境的适应和匹配,这就造成在管理工作中绝无死板的原则和方法,它必须根据组织的特性、组织领导人的价值观、所管辖的人员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环境对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就大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一定的管理经验,合理地配置企业各项资源,同时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协调。

 6理论上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应努力实现效率和效果的辩证统一,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试分析,在管理工作中,应如何实现以较高的效率达到较好的效果。

 答: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常常用下列公式表示:效率=产出/投入;而效果是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由此可见,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它们构成管理工作中两个层面的内容。

 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要高度地注意:管理工作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组织的效果是指通过管理活动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而组织的效率是指在组织目标取得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个人目的实现的状况。

 二、案例分析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致新员工的一封信 您有幸进入了华为公司。

 我们也有幸获得了与您的合作。

 我们将在共同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度过您在公司的岁月。这种理解和信任是我们愉快奋斗的桥梁和纽带。

 华为公司是一个以高技术为起点,着眼于大市场、大系统、大结构的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热爱自己的祖国,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要做对不起祖国、对不起民族的事情。

 相信我们将跨入世界优秀企业的行列,会在世界通信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一历史使命,要求所有的员工必须坚持团结协作,走集体奋斗的道路。没有这种平台,您的聪明才智是很难发挥并有所成就的。因此,没有责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集体奋斗的人,等于丧失了在华为进步的机会。那样您会空耗宝贵的光阴,还不如在试用期中,重新决定您的选择。

 进入华为并不意味着高待遇,公司是以贡献定报酬,凭责任定待遇的,对新来员工,因为没有记录,晋升较慢,为此,我们十分抱歉。但如果您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别人提供的基础,可能进步就会很快。如果封闭自己,总是担心淹没自己的成果,就会延误很长时间,也许到那时,您的工作成果已没有什么意义了,机遇总是偏向于踏踏实实工作者。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公司取得的地位均已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这在公司已经深入人心,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您需要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工作中打好基础、展示才干。

 公司永远不会提拔一个没有基层经验的人来做高级领导工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一个环节、每一级台阶对您的人生都有巨大的意义。不要蹉跎了岁月。

 希望您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的踏踏实实,德国人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才能熟能生巧,取得成功。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真正精通某一项技术已经很难,您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您要十分认真地对待现在手中的任何一件工作,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逐渐积累您的记录,有系统、有分析地提出您的建议和观点。草率的提议,对您是不负责任,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特别是新来的员工,不要下车伊始,哇啦哇啦。要深入具体地分析实际情况,发现了某个环节的问题就去找解决的办法,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做,不要哗众取宠。

 您有时可能会感到公司没有真正的公平与公正。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您不能对这方面期望值太高。但在努力者的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只要您努力,您的主管会了解您的。要承受得起做好事反而受委屈的考验。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进。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经几番磨难,何以成为栋梁之才?一个人的命运,毕竟掌握在自己手上。生活的评价,是会有误差,但决不至于黑白颠倒,差之千里…… 公司的各项制度与管理,有些可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我们也会不断地进行修正,使之日趋合理、完善,但在正式修改之前,您必须严格遵守。要尊重您的现任领导,尽管您可能有能力,甚至更强,否则将来您的部下也不尊重您。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永远是后面的人更有水平,不贪污、不腐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真理,善于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自己,帮助别人。作为一个普通员工要学会做事,做一个高中级干部还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真正的人。

 在公司的进步主要取决于您的工作业绩,也是与您的技术水平紧密相连的。一个高科技企业,没有高素质的员工是不可想象的。公司会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教育与培训活动,希望能对您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所帮助。业余时间可安排一些休闲活动,但还是要有计划地读书学习。不要搞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绝对禁止打麻将之类的消磨意志的活动。公司为您提供了一些基本生活服务,可能还不够细致,达不到您的要求,对此我们表示歉意。同时还希望您能珍惜资源,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为了您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受人尊重的人,望您自律。

 发展是生存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在公司持之以恒地反对高中层干部的腐化,反对工作人员的懈怠。不消除这些弊端,您在公司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消除这些弊端,公司的发展也将会停滞。

 公司在飞速地发展,迫切需要干部,希望您加快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管理经验,加速磨练,与我们一同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http://lwenku.baidu.com)。

 讨论题 1.登录华为公司官网(http://www.huawei.com/cn/),了解华为公司发展的历程,谈谈自己对华为公司的初步认识。

 2.通过网络收集任正非总裁近年的讲话,细心阅读,结合案例以及本章学习的内容谈谈任正非的管理理念、用人思想对华为公司发展的作用,任正非总裁在华为公司扮演着什么样的管理角色? 3.收集并阅读企业家的谈话,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讲话,张瑞敏、柳传志、马云、雷军等企业家的讲话,结合本章所学习的管理定义、管理工作特点和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谈谈管理工作的作用,管理者自我素质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答:略。

 第二章 管理学理论的演进 2.1 复习笔记 一、科学管理思想的出现 120世纪之前的管理 早期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和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宗教活动、军队管理和治国施政上,并体现出分权、授权、管理层次和管理权力划分的管理思想。

 14~16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封建神学思想,为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学作为生产力,推动着各行业迅猛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类组织——工厂和以现代工业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管理,对传统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人类为回答现实的问题,开始了对适应新型社会组织工厂(随后称为企业)管理工作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视角、理论的高度对管理实践活动和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管理作为一种科学、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和一套系统的方法诞生了。

 2.科学管理的诞生 (1)科学管理思想出现之前的早期人物 ①罗伯特·欧文,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理解人的重要性,认为把钱用于改善劳动,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②查尔斯·巴贝奇,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家,他认为劳动分工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规模扩大会有利于资源的利用,也大力宣传协调工人与工厂主的利益,通过双方利益的协调来提高工厂效率。

 ③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将人类利己主义本性作为经济研究的前提,创立了对科学管理思想有着重要影响的“经济人”假设。他也曾关注过机器生产方式在英国工厂中带来的积极成果,推崇工厂中的分工。

 (2)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他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成为人类管理思想走向科学的标志,他所提倡和推行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被称为泰罗制,亦称泰罗主义。

 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a.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是平等的关系,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 b.必须用科学研究和知识逐渐取代传统的、经验性的管理、生产模式; c.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②科学管理的推行 a.切削实验。经过科学的实验,泰罗掌握了切削的基本规律,将切削工作的过程从简单的经验总结上升到了科学、系统的分析,并依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进行推广。

 b.铲掘实验。泰罗通过对钢铁厂工人工作进行观察,对工具进行改革,减少了人员定额和生产成本。科学又一次战胜了经验,科学管理取得了成功。

 c.人员挑选。泰罗认为,由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应该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这也就是他视为科学管理原则的“科学地挑选工人”。

 ③对泰罗科学管理的评价 a.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推行,不仅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大的突破,而且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需要通过实验、选择样本、收集数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其作为一种顺应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思想还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得到了成功,并为这些国家或地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虽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体现了科学,但由于泰罗管理理论自身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例如他构建的管理理论基本上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加上受当时社会客观现实条件和人们主观认识局限的影响,泰罗的理论和做法在当时并没有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实施。

 (3)亨利·法约尔的科学管理思想 亨利·法约尔对管理学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系统地构建了管理的理论体系、原则与相关概念,成为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构建者和管理过程学派或运营方法的创始人。

 ①管理概念的构建 法约尔与泰罗在管理研究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对象上,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管理工作、活动的一般性描述、概念构建和理论体系建设上。

 法约尔认为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六组,分别是:

 a.技术活动是指企业的生产、创造和加工等企业职能; b.商业活动是指企业的购买、销售和交换等企业职能; c.财务活动是指企业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等企业职能; d.安全活动是指企业保护企业财产和人员等企业职能; e.会计活动是指企业的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企业职能; f.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的企业职能。

 ②管理的原则 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法约尔为企业管理工作制定了14条管理原则,这是他对管理理论的又一大贡献。法约尔认为,管理原则一般是为了团体的成功或经济利益的满足。没有原则,人们就处在黑暗和混乱之中;没有经验与尺度,即使有最好的原则,人们就处在黑暗和混乱之中;没有经验与尺度,即使有最好的原则,人们仍将处于困惑不安之中。原则是灯塔,它能使人辨明方向,它只能为那些知道自己目的地道路的人所利用。

 ③管理可以通过教育实现 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法约尔认识到,在学校里缺少管理教育的真正原因是缺乏有关管理的理论。没有理论就不可能有教育。

 ④对法约尔的评价 法约尔通过自己的管理工作实践,用十分浅显和通俗的道理概括了管理工作的基本概念、重要性、特点、要素与执行过程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础和框架。更为重要的是,法约尔完成了一门科学需要的抽象、升华和形成理论架构的过程。

 (4)官僚组织理论 在20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一种依靠权威关系来构建的权力结构理论,并设计出了他称为官僚行政组织的理想组织模式。如表2-1所示。

 表2-1

 韦伯的理想官僚行政组织

 劳动分工

 把各种工作分成简单、例行和明确的任务,明确规定每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权力等级

 公职和职位应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

 正式选拔

 全体组织成员必须根据经过培训、教育的技术资格或通过正式考试来挑选组织中的正式成员

 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一贯性和全体雇员活动的一致性,管理者必须倚重正式的组织规则

 非人格化

 规则和制度是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它不受个人的情感和个人背景的影响

 职业导向

 组织中的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组织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的职业成就

 (5)其他贡献者 ①亨利·甘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建树多受泰罗的影响。如他所研究改进的任务奖金制度,源于泰罗的差别工资制,但又有所改进,而被称为“计件奖励工资制”。在计划工作的安排上,甘特发明了用水平线条表示时间和工作进度,不同的颜色表示计划与实际工作进展状况的线条图(俗称“甘特图”)。

 ②吉尔布雷斯夫妇是一对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夫妇,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通过现场观察和潜心的研究,减少了工人动作量,提高了生产率。莉莲·吉尔布雷斯不仅与其丈夫密切配合,在生产管理上有所创造,在后续的工作中还开创了管理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先河。

 ③亨利·福特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利用汽车工业的生产特点,在1913创立了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这种流水作业法后来被称为“福特制”,促进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6)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 ①管理理论围绕着解决人类社会新型组织——工厂的管理问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框架; 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管理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已经明确和形成; ③开始改变人类历史上长时期“治人”和“人治”的传统管理观念,注意到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与被管理人之间的协同与平等; ④人们已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去看待,开始摆脱经验主义的影响,强调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去验证如何实施管理; ⑤用体现科学规律的管理模式去替代经验主义的管理模式,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关注。

 二、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 1行为管理思想 (1)行为管理思想早期的倡导者 ①欧文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受其哲学观念的影响,他很早就告诫企业经营者,要关心组织的人力资源财富。欧文在管理工作中对人给予重视和关心。

 ②雨果·明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年明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该书分别研究了辨识具备最适合从事各种工作的心理品质的人的必要性;寻找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够从每一个人那里获得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际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

 ③玛丽·福莱特是一位美国的社会哲学家,她是公认的最早发现应当从个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考察组织的学者之一。她认为,组织应该基于群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个人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群体的结合才能得以释放;管理者应把自己看成是合作者,依靠他的知识和专长去领导群众,而不要仅仅依靠自己的职位和相应的权力。

 (2)霍桑实验 ①霍桑实验是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霍桑工厂中所做的一项实验。

 ②实验设计的主要思想是:希望通过实验检验工作环境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选择了测试装配依赖性较强的光照亮度与装配效率之间的关系,用以检查不同的照明水平

 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实验的原设计者认为,工人的生产率会直接受到照明状况的影响,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在实验组和对比组中,两个组的产量似乎与照明的变化关系不大。实验的设计者们无法解释这一与实验设计初衷完全相悖的现象。

 ③通过实验、调查,梅奥终于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梅奥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一定的集体之中并受集体影响的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c.组织中实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行而产生的,是正式组织的一些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对一些具体问题认识基本一致,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被其他成员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的组织。

 d.组织应发展新的领导方式。这种新的领导方式是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领导方式,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

 (3)行为管理阶段的特点 更为全面地发现和认识了组织中人的本质,将组织中的人视为“社会人”,认为人不仅存在物质需求还存在多种社会需求。这些对人认识的重新定位,对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和方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2.管理理论的丛林 (1)形成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人们获得休养生息、增长发展的机会;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社会组织纷纷涌现; ③社会的进步对诸如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扩大; ④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也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孔茨的发现 孔茨认为,从泰罗管理秩序研究到法约尔抽象得到的一般管理理论,现在看到的是过分生长和相互缠绕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他认为,在这丛林之中,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人际关系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甚至管理者的实践经验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了让人们能梳理丛林,指明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孔茨认为根据理论丛林源头的主要差别,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学派”。

 (3)孔茨对管理学派的划分 ①1961年孔茨对管理学派的划分

 a.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一个普遍的过程,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基本原理的研究、实验和讲授进行改进和提高。

 b.经验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通常的方法是通过经验研究,向学生传授管理的知识。其代表人物是戴尔。

 c.人类行为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是人们为了完成目标而在一起工作,学派的口号是:“人们应该了解人们。”人类行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是作为个体人社会心理上的相关问题和激励的方法。

 d.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是文化联系的社会系统。理论用社会学和社会系统的框架研究团队的管理工作。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学者巴纳德。

 e.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要对决策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对行动或意图的过程中可能的取舍过程进行研究。该理论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决策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马奇等。

 f.数理学派。该学派认为,可以将管理视为数学模型和过程的系统,如果管理或者组织以及制订计划、进行决策是一个逻辑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可以用数学的符号和它们的相关性表示。

 ②1980年孔茨对管理学派的划分 a.经验主义或案例方法。该方法认为,学习者和实践者可以通过不同案例中成功与失败的研究了解管理,并学会怎样有效地实施管理工作。

 b.人际行为方法。该方法认为,管理工作就是通过人把事情做好,并将该思想作为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应该将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人际关系上。

 c.团队行为方法。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团队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间的行为,因此也有人将他们的研究称为“组织行为”。

 d.协作社会系统方法。该方法的源头来自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帕雷托,巴纳德随后的理论为了研究经理的职能,将经理视为在一个协作社会系统里工作的人,并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行。

 e.社会技术系统方法。该方法认为,一个组织中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是社会系统,另一个是技术系统,这两个系统会相互发生作用,所以组织的效果既要研究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也要研究人们在工作时受技术环境的影响。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特里斯特。

 f.决策理论方法。该方法认为,决策应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管理活动的特点在于决策,管理理论的核心应该就是决策。

 g.系统方法。该方法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一个相互联系或依存的事物就会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这就为系统理论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条件。

 h.数理或管理科学方法。该理论认为,管理流程可视为数学运算、概念、符号和模型的运用,管理或其他问题都会表现为基本的关系,在明确目标之后,数学模型就可以实现目标的最优化。

 i.权变或情景方法。该理论认为,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取决于既定的有关事实——环境,管理人员需要观察的是整个外部情景,根据结果安排严密的组织结构模式去最好地适应情景,与情景相互作用。

 j.经理角色方法。该理论认为,要观察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再去得出究竟什么是管理活动的结论,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是明茨伯格。

 k.运营方法。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将运营理论与管理人员职能相互联系的方式,将管理相关的知识组合起来,并将管理领域的相关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统一起来,孔茨是该理论学派的继承者和倡导者。

 (4)孔茨对管理理论中“丛林”现象的分析 ①孔茨认为,管理学界出现的这种“丛林”局面会伤害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者。他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a.语意的丛林。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管理理论中一些关键词汇意思的不清晰引发了管理学术界对基本问题的争论。

 b.对知识主体管理的定义差异。这个问题甚至出现在了对管理自身的定义上。

 c.先验的假设。孔茨认为,管理领域的新加入者加剧了管理理论的混沌现象,因为新的加入者抛弃了该领域在过去已经确立的结论与分析。

 d.原理的误解。孔茨认为,有些人是为了自我的名利而否定已经确立的管理原则,更有甚者是不顾管理原则的整体框架,而只是抓住在实践中看到的与某一原则的差异进行证明。

 e.管理界学者之间缺乏能力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认为,管理理论丛林是由管理理论家之间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造成的,但阻碍理解的唯一原因就是学者之间不愿相互理解。

 ②孔茨着重指出,在管理理论探索的过程中,不能忘记的一些基本准则有:

 a.理论应该研究知识的领域和探索“管理的可行性”,只有在人们关注整个领域之时,知识才会有大的进步。

 b.理论应该有助于实践的改进,不能忽视工作中的人们和实践者的人群。

 c.理论应该不能在语意上有所混沌,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实践者难以理解无价值和令人费解的语句。

 d.理论应该有助于明确研究与教学方向,并提高其效率;理论必须认识到它是更大的知识和理论领域的一部分。

 3.西方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1)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德鲁克认定的管理革命阶段。在这一阶段,知识成为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还未消失,但是它们已经成为第二位的要素了。若人们有了知识,就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已成为实用的、获得社会和经济成果的工具。德鲁克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概念进行了修正。他指出:“提供知识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产生效果,这就是我们所指的管理。” (2)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①知识与知识管理 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数据、信息、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等。

 知识管理是企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进行内、外部学习,有效地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并在转化过程中创造、运用、积累和扩散知识,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

 ②知识的分类 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

 第一,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经验总结、统计数据的知识,如北京有多少人口?滑铁卢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第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通常属于科学的范畴; 第三,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通常属于技术的范畴; 第四,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它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包含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分工、知道者的特长与水平,属于经验和判断的范畴。

 b.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分类:

 第一,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学等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易于沟通和共享的知识,如以文件、手册、报告、地图、程序、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呈现的知识; 第二,隐性知识是指隐含经验类知识,它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因此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

 (3)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管理观念,其含义是在面临变化剧烈的外部环境时,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回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建立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他们的思维模式并因此改变他们的行为的组织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

 三、西方管理思想演进述评 1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设想,若没有产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适应大生产需要的工厂组织形式,就不会产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也不会产生泰罗提出的要用科学取代经验的思想。正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管理科学才迅速发展起来了。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带动管理科学的前进与发展 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边缘较为模糊、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也被人称为不精确的学科。就是这一原因,诸多学科容易向管理科学渗透,形成了当今难以厘清的学派丛林。...

相关热词搜索: 笔记 课后 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