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性经验课程: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法治教育课程计划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幼儿园法治教育课程计划3篇
幼儿园法治教育课程计划篇1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内容
根据顺从儿童的戏剧天性,遵循儿童创作戏剧的规律,本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作为整个儿童戏剧教育的基础层面,关注儿童用身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个感觉能力,在假想的情境中,以角色的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戏剧表达是一种艺术表达,与非戏剧的艺术表达(音乐的、美术的、舞蹈的、文学的表达等)相比,具有身体性、虚构性和角色性。戏剧表达一般来说包括了身体表达、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身体表达指用肢体、表情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言语表达指用声音、语词以及相应的语气、语调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身体表达又包括了自然性身体表达和延伸性身体表达。前者围绕身体的肢体和表情本身;后者则体现了装扮、道具以及音乐对身体表达的辅助作用。
在本课程中,儿童的戏剧表达以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1、模仿
“模仿”是对人或物的各种特性及其细节的身体(或言语)再现、复制。
2、造型
“造型”是用身体塑造静止的形态;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更多是角色的音质的表现,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特点。
3、控制
“控制”是对身体运动或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
4、情感
“情感”是贯穿于所有戏剧表达昀喜、怒、哀、乐等情绪感受。
当然,戏剧表达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在头脑中所获得的表象基础上。这些经验是通过“感知”,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获得的。
(二)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体现了想法与行动的对话。儿童作为戏剧创作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境中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转变为可视、可闻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儿童既是角色化的问题提出者,也是角色化的问题解决者。这一戏剧教育内容借鉴了西方的“创造性戏剧( Creative Drama)”。创造性戏剧的有关研究(Rosenberg Helane,1987,Nellie McCaslin,1996)‘1][21解释了戏剧创作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即强调想象与戏剧性行动的联结,并以戏剧式学习为核心,使每个参与者自然运用内在机制,发展他们的行为,将想法转变为行动。内在的想象能力以感觉扫描、视像回顾、简要叙述等练习为焦点,同时外部的戏剧性行为强调了动作、对话、情节和性格化。
戏剧创作所包含的戏剧要素不仅有角色,与戏剧表达相比增加了情节和 场景两个要素。
1、戏剧创作的要素
角色是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他人”,以“他人”的身份思考、行动和说话。学前儿童在戏剧创作中的角色数量较少,小班阶段为一个角色对多个同一角色;中班阶段为两个角色对多个同一角色,或不超过四个不同角色;大班阶段不超过五六个角色。
情节由一系列事件组成,具有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几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从昔景、问题出现、冲突形成到最终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在戏剧创作的情节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情节也由简单到复杂、由重复性到多样性。
场景是事件发生的空间,交代角色所处的环境。在戏剧创作的场景方面,小班阶段比较单一,最多出现两个空间的转换;中大班阶段出现两个以上空间的转换。
2、戏剧创作的一般环节
戏剧创作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开端:戏剧创作来源的探讨。儿童戏剧创作的欲望来自于儿童自己的生活,一件物品、一次经历、一首歌曲、一幅画、一段故事、一种想法或心愿,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的戏剧创作。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喜欢远离生活的幻想性题材,年龄越大的儿童选择的题材愈加广泛和丰富。戏剧创作的来源有的是儿童自己发现的,有的需要教师与儿童通过探讨进一步明确。前者出现于儿童自己的戏剧性游戏中,后者则是由有计划的戏剧教育活动来展开,这正是本课程所关注的戏剧创作的开端环节。在开端环节,教师需善于发现儿童的戏剧创作的想法,鼓励儿童用肢体表达,确定戏剧创作的主题。
(2)角色描画:戏剧创作的基点。以讨论和肢体表达的方式,教师组织幼儿一边扮演一边商量:“这里有谁?他们是什么模样?喜欢做什么事情?最想得到(或需要)什么?”角色的形象、态度和动机得到描画,并以肢体律动的方式表现这些角色。
(3) 冲突架构:戏剧创作的关键。教师组织儿童以角色的身份在扮演角色中,创作戏剧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戏剧冲突的不同观点和建议,需要集体协商,形成相对一致的做法。教师既可入戏(teacher-in-role),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以高支配的方式引导儿童创作;也可出戏 teacher-out-role),不扮演任何角色,以低支配的方式帮助儿童创作。前者更适合年龄小的儿童,或者有难度昀戏剧创作,后者反之。
(4) 对话丰富:戏剧创作的深化。在角色描画、冲突架构环节,角色的对话可能已经初步出现。以此为基础,在多次的扮演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丰富和归纳精彩、简洁、生动的角色语言,鼓励儿童之间相互模仿、学习,形成相对稳定的角色对话,丰富儿童戏剧创作的表现力。这一环节一般只能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展开。通过这些戏剧创作的环节,儿童的戏剧创作一步步地丰满、生动起来,汇聚了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表现。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戏剧创作的魅力正在于此。
(三)戏剧表演
1、戏剧表演的要素
戏剧表演一般是指“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1]这里凸显了三个戏剧要素:演员、角色、舞台,其中隐含了观众要素。而在本课程中,考虑到学前儿童戏剧表演能力的特点和儿童戏剧教育的重点,儿童的“戏剧表演”发生在教室中,不是剧场;由教师指导,不完全是由导演组织的;同在一个班级中的演员和观众相互流动,不是陌生或相互分离的。因此,本课程的儿童“戏剧表演”可称为“前表演”或“准表演”。
2、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
在本课程中,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以音乐剧、偶戏、哑剧、话剧为主。在不同年龄阶段,戏剧表演的样式不同,小班以音乐剧为主,表现初步开展话剧;中班继续发展音乐剧,丰富偶戏、话剧的表现;大班继续丰富音乐剧、偶戏、话剧的表现,开始进行哑剧表现。这是对儿童戏剧能力和戏剧表演样式特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学前儿童的戏剧表达多以肢体动作表达为主,言语表达难度较大,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借助音乐、歌曲、舞蹈以及偶的可操作的具体形象。[1]
我们看到,“偶戏”在三个年龄班都出现了,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以丰富。木偶戏是“由幕后演员操纵,用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2]演员不用自己的身体表演,而是借助偶的动作,代替偶说话来表演。这一表演方式较为适合整个学前阶段的儿童,一方面既没有对儿童肢体表演的要求,又满足他们摆弄玩偶的兴趣;另一方面可岌展他们在表演中的独白和对话的语言能力,因此可从低龄开端,逐步丰富多样。
音乐剧是“歌、舞、剧三种成分并用”的戏剧样式。[3]音乐剧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既有趣味,又富有动感,容易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所喜爱。小班阶段重在歌舞部分的表演,多为集体表演,情节相对简单;中大班阶段突出不同角色不同的歌舞特色,并加强情节的复杂性。
哑剧是“一种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4]其动作的节奏感和逼真性对小班、中班儿童来说较难,比较适合大班儿童表现。
话剧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5]相比较偶戏、音乐剧和哑剧等戏剧样式,其实话剧是最为复杂的,其对角色语言的要求高,比如对白的接话连贯,独白和旁白流畅,语言表达饱含情感,性格刻画要细腻等等,对大班儿童来说仍是有难度的。但是,儿童从他们的假装游戏到戏剧性游戏,都自然地出现了语言伴随动作现象,各个年龄班的儿童均可以尝试话剧的表演,只
不过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小班可以只是片段表演。
幼儿园法治教育课程计划篇2
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幼儿会经历许多转折,同时也会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如认生、入托、入园、家庭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冲动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孤独退缩性行为、不良习惯等。
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偏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因此,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他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因此及早帮助他们矫治不良行为,则他们一些行为上的偏异会得到矫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终生保留也不会引起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二)具体目标
(1)矫正与预防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2)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坚强的人格、对他人关爱的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快乐向群的情绪情感。
(3)开发幼儿心理潜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包括幼儿的好奇求知欲、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三)各年龄阶段目标
(1)学习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中班: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爱动脑筋,遇事喜欢问为什么。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2)生活
小班:学会独立穿衣、吃饭等,乐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中班:有初步的方位感,能认识一些自己常去的路线,乐意参加各种活动,并能自己整理玩具、用具,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班:喜欢指认、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标记,懂得一些粗浅的自我保健常识。
(3)交往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中班:在各种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遇到不高兴的事告诉父母、老师,乐意与小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成人委托的任务。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不迁怒于人,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4)自我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能在大人的提醒下与客人打招呼。
中班:真实而自然地表达情感,懂得做事不一定一次成功,可以重新再来。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5)品格
小班:知道事情没有做好不哭,能耐心听大人分析
重新再来。
中班: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乐意与小朋友合作,不怕困难。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勇于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效果启示
(一)教师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中,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二)教会孩子适度的渲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外显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绪的过分抑制除了对理性思维产生影响之外,它也明显地妨碍技能活动的效能。因此,教会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用幼儿可理解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如奖赏或惩罚技巧),同时,还需要体验他们,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四)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让家庭参与其中
与其他幼儿教育活动相仿,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活动通常必须考虑让家庭成员参与到其中。大部分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帮助家庭成员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第二,让父母始终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过程。第三,在帮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讨论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家庭辅导或夫妻治疗。第四,必要时还要考虑让家庭以外的社区介入其中(譬如,对于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为问题的家庭)。
(五)分清幼儿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虽然学前儿童确实存在不少行为障碍,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属于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生理因素、教养方式、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创伤等等有关,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或行为偏差。但是,大多数幼儿的问题都只是在他们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恢复正常。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有责任帮助幼儿学会独立和自信,引导幼儿在与环境中学会相互合作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使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幼儿园法治教育课程计划篇3
XX幼儿园20XX年春期
小班健康教育课程表
周次
课程内容
主讲人
第一周
小班健康:《早睡早起身体好》
第二周
小班健康:《天天刷牙好》
第三周
小班健康:《这样的蔬菜特别香》
第四周
小班健康:《晒太阳》
第五周
小班健康:《快快逃出污染区》
第六周
小班健康:《该不该洗小手》
第七周
小班健康:《我的毛巾 杯子在哪里》
第八周
小班健康:《聪明的小兔子》
第九周
小班健康:《保护牙齿》
相关热词搜索: 法治 幼儿园 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