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内容简介 目 录 第一章 编辑理论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编辑工作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编辑人员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编辑思想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编辑过程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装帧设计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编辑现代化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一章 编辑理论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编辑概念
1关于编辑概念的界定 (1)编辑行为的属性 编辑行为是著作行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编辑劳动的原创性、原发性上的,承认其创造性劳动便是对“编辑行为是著作行为”的最好注释。
编辑之所以要对原创作品进行系列加工,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编辑策划着重考虑的是传播时需要哪种选题,编辑加工又是从能否使作品更好地适于传播的角度来考虑的,而装帧设计与宣传直接就是市场传播的一部分。
编辑行为既表现为著作行为也表现出传播行为的双重性符合编辑逻辑思维,也符合编辑活动实际。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二者协调统一。在逻辑关系上,传播行为自始至终支配、决定着编辑的著作行为。
(2)编辑的概念 编辑的本质属性是将精神的、意识的思想凝聚于文字符号的再创造智力活动。“编辑”的定义共识,即都是将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都承认其基本特征是对文化成果的收集、选择和加工整理。
广义的编辑是指为了社会文化生产所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加工、积累、传播的文化创造活动。狭义的编辑则是指在出版过程中所从事的出版物整理、加工等系列化工作。
2.编辑的本质属性 编辑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是将精神的、意识的思想凝聚于文字符号的再创造智力活动。编辑是图书出版的主体,是出版物进入社会流通渠道必须经过的环节。关于编辑,还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认识:
(1)它是一种由虚到实,由精神到物质的文化生产 ①文化生产具有放大效应。
②文化生产具有制约性。
③文化生产有一种或若干种物质产品形式。
④文化生产不由“量”与“规模”来决定“质”的高低。
(2)它是一种由个性到共性,由主观到客观的统一体 (3)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的循环系统 (4)它是一个由物到心、物化结合的转变过程 (5)它是一个由理想走向现实、由现实实现理想的平衡过程 3.编辑价值分析 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依然是构成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编辑的价值是出版中其他任何环节都不可取代的。
(1)编辑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
编辑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其编辑品位、编辑情操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都可体现其责任。
(2)编辑是出版部门的中心环节 出版部门内的其他人员都是为编辑出版物加工服务的。因此,编辑是出版部门的中心环节,这是无可置疑的。
(3)编辑是社会出版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支点 出版文化的发展是丰厚的文化资源、作者能力、出版理念、发行时空的综合开发。丰富的出版思想、编辑行为及多样化成果构成了出版文化的重要内容,编辑是出版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点。通过这个支点,社会文化由无序变为有序。
(4)编辑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 只有发挥编辑的控制与选择功能,才可保证出版方向,保证国家利益,保证广大读者的阅读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5)编辑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接受的中介 编辑所从事的是一种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工作,从文化生产的源头上说,是作者首先提供了编辑加工的客观对象——作品,然后,编辑从出版的角度对作品施加“力”的作用,使作品的“质”与“量”发生变化。编辑还是个性化的作者与社会化的读者的中介。这一中介作用的真正发挥,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编辑与作者的统一,是读者与编辑的统一。
(6)编辑是教育工作者 编辑所进行的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教育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子系统。
出版事业的性质是工业、商业、教育事业三者兼而有之:三者当中,教育为首。
(7)编辑是科学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编辑作为科学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不可离开前人的劳动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劳动,而不是重蹈别人的覆辙。一名成功的编辑是一个成功的科学思想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在选题策划时敢于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4.编辑的目的 编辑的目的是一个逐渐深入的、由显性到隐性、由局部到整体的目标。依次为:
二、编辑理论概述 编辑理论以编辑为对象,总结编辑工作中的一般规律,分析编辑活动内、外部环境,预测自身发展变化趋势,有着独立的知识体系。编辑理论应具有建立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之必需的结构体系,是在编辑实践基础上,寻找编辑工作高效化、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是归纳编辑原理,认识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编辑工作特点的系统性研究。
1.编辑理论研究之缘由 编辑理论研究兴起之缘由:
(1)“术”科的进一步发展对“学”理提出的基本要求。
(2)传统文化力求革新,新的科学文化体系渴望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指导。
(3)归纳总结丰富的编辑活动实践,以期借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工作。
2.编辑理论研究的任务 (1)加强编辑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编辑理论体系 加强编辑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科学的编辑理论体系。编辑理论体系是指编辑工作、编辑活动中已经系统化了的理论知识。它具有系统性、全面性、逻辑性的特征。编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编辑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①明确概念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编辑:按照一定的原则从事纸质文字符号或非纸质文化作品的组织、审读、整理、加工的人。(名词意义上的编辑)
编辑:按照一定的目的对纸质文字符号或非纸质文化作品所进行的组织、审读、整理、加工的工作。(动词意义上的编辑)
编辑活动:在一定的文化政策指导下,编辑人员所从事的文化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系列运动形式。(广义)
编辑活动: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编辑人员所从事的策划组织、整理加工等一系列完善文化作品的运动形式。(狭义)
编辑工作:文化作品的生产、组织、积累、传播等系列活动。(广义)
编辑工作:策划、组织、加工、设计、校对作品等一系列编辑事务。(狭义)
编辑主体: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从事编辑活动的人。
编辑客体:编辑主体整理加工的文化物品对象。
②建立并逐渐完善编辑理论体系 编辑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形态,它所研究的编辑活动的规律、性质、功能以及编辑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联系等所有研究结果都可丰富编辑基本理论,经过条理化、系统化后构成编辑理论体系。目前编辑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基本理论型 即建立广义编辑学或普通编辑学,包括编辑理论、编辑方法论和编辑原理,以此作为各种编辑活动的理论依据,研究各类编辑活动中的共性问题,使其成为一门包括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电子出版物等编辑理论的综合性、基础性学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②理论实践型 这主要包括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技术,也有的把编辑人才论、编辑工艺也纳入体系,该类型最大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是较普遍的一种编辑学科体系。
③应用理论型 即侧重于编辑应用理论研究,对编辑过程的总结、描述较多,对细节探讨甚于普通编辑学,具有较强的编辑实践性。此方法容易流于经验总结类。
(2)明确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起着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与编辑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编辑的过程既是出版物系列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过程。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时代赋予编辑的职责。编辑活动是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3)解决编辑活动中的现实问题
编辑理论对实践必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对编辑活动的进行有着十分直接和具体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目的性,对编辑实践活动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编辑理论应当解决编辑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其次,编辑理论研究应着重于具体的编辑实务,指导实际的编辑活动。实际的编辑活动都是具体可触摸到的、带有明显的操作性的活动。
(4)总结人类编辑活动的历史经验,推动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提高 总之,编辑理论研究的目的即通过对编辑活动内外两方面、微观与宏观两部分的研究,揭示出各个环节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反映出编辑活动与社会文化、科技、传媒等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3.编辑理论研究历程 (1)编辑理论研究发起阶段 1981—1990年,我国共出版编辑学著作14种,其中1/3是由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领导的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
(2)编辑理论研究发展阶段 编辑出版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陆续建立。1985年以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分别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新闻出版署成立了出版科学研究所,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出版科学研究所或研究室。1986年上海编辑学会成立;1987年,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1992年10月,中国编辑学会正式成立。
以编辑学、编辑理论、编辑实践、编辑史为书名的著作至20世纪末已出版70余种。
(3)编辑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①明确了编辑学科体系的内容与基本任务 编辑学科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编辑学理论、编辑业务理论、编辑史和编辑理论研究方法论。编辑学理论是从建立与完善学科的角度,科学地定义编辑概念,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围绕研究内容展开的系列论述。
②明确了编辑理论框架的基本任务 编辑理论研究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大学派:一是文化缔构编辑学:一是科技方法编辑学。
③对各种媒体的编辑活动共性的认识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体会:
a.编辑理论体系一般包括总论和分论。
b.多种传媒编辑活动的共性可简单表述为: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作品以向公众传播。
c.为了传播、积累文化,对精神产品进行策划组织、选择优化和编排组合工作即可看做多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
d.创意、优选、优化、组合等编辑活动的特征是书、报、刊、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等普遍存在的共性。
(4)编辑学科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编辑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且又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编辑研究仍面临着许多的困惑与不成熟,许多学科问题至今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这些问题特别集中在编辑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构建方面。
①关于编辑基础理论研究问题 编辑基础理论研究尚缺乏深度与广度。作为编辑基础理论应当着重研究编辑基本要领、基本要素、基本原理,编辑的起源和发展,编辑的价值、作用,编辑活动的性质,编辑的本质,编辑及编辑活动的规律,等等。
②关于建立编辑学科体系问题 编辑事业发展从编辑业务——编辑“六艺”(组稿、审稿、加工、定稿、发排、校对)开始,产生了几本实用性编辑理论著作,后逐步发展到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各门类编辑理论的研究到电子出版和网络传播理论研究到普通编辑学研究。影响编辑学科体系建立的因素有:
a.“编辑无学”还有一定的市场。
b.编辑史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c.编辑应用理论显现出苍白薄弱特点。
d.“编辑”概念不统一。
4.编辑理论系统结构 (1)编辑理论系统结构的发展性 编辑理论系统结构具有发展性。一方面是理论体系固有结构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编辑实践的客观环境不断发展而引起人们认识的发展与深化。
(2)编辑理论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编辑理论系统结构还具有稳定性。编辑理论系统结构不仅具有一般系统结构的构成要素,而且也是遵循着一般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如综合分析方法、批判继承方法、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等)进行的。
(3)编辑理论系统结构的层面
①编辑理论系统的第一层面(也可说是最底层面)是作为物质的信息、知识结构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信息、知识的物质属性:信息、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信息、知识与载体的依存关系等。
②第二层面是作为文化的信息、知识结构层。如文化对信息、知识的要求:信息、知识在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中的作;用:信息、知识的文化性等。
③第三层面是有序化的信息知识结构层。包括信息、知识序列化的方法技术实践;构建社会文化大厦对信息、知识系列科学性的要求:信息、知识有序化与相关新兴学科的关系;有序化的信息、知识所涵盖的学科关系等。
④第四层面是作为精神的编辑出版作品属性;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内涵。
⑤第五层面是作为理论的编辑出版历史、现状与发展: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指导与验证关系: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丰富与发展自我体系等。
(4)编辑理论系统结构的联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构成系统诸层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5.信息技术进步对编辑理论研究的影响 (1)突破封闭式单兵作战,研究方法将不断创新 (2)突破某些传统理论,研究内容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3)基础研究将以教育为先导 (4)研究成果将突出多样性与综合性 三、编辑理论的研究方法 1编辑理论研究的科学原则 建立正确的编辑理论,必须遵循以下科学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编辑理论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研究编辑工作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帮助编辑主体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社会价值,使其选择符合人类主体整体需要的主题为编辑对象。
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帮助编辑主体破除自身的保守性和旧的科学体系的束缚,具有较强的批判功能和破旧立新的意识,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为新理论的确立开辟道路。
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整合和重构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加强其对外来信息的适应性和同化能力。
④当代科学发展新的特点与趋势需要编辑主体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
(2)坚持唯物论原则
建立正确的编辑理论,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坚持唯物论和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科学原则,对人类社会的编辑现象进行历史的、现实的、系统的、辩证的考察,把编辑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进而揭示其固有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规律。
(3)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编辑理论研究是编辑实践的总结,更是编辑实践的先导。从产生理论的根源上说,是在人们发现实践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试图剖析各种关系、竭力寻找谋略所得出的系统结论。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天然联系是割舍不断的源远情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对编辑理论的考察与探索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批判与继承的原则 建立理论体系,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批判。
2.编辑理论研究方法的种类 编辑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采用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各自都呈现出不同特点。
(1)逻辑归纳法 编辑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以逻辑归纳法为主导的概括经验的方法论体系,即直接从编辑活动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归纳基本原理,提炼出现代编辑的基本特征及其编辑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编辑工作的实质,最后通过演绎推导的形式去指导实践。
(2)借鉴移植法 借鉴别的学科的成功经验,引入其研究方法,从而探索其研究规律。如将传播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编辑理论研究之中,分析编辑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些学科是在科学整体化、统一化的发展趋势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完善的一个横向学科群。
(3)数学分析法 定量分析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研究编辑现象,其过程需要量化处理,从成本核算与经营管理的角度也有“效率”与“效益”的核算过程,因此,数学分析法正在运用于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活动、编辑研究发生着密切关系。
(4)比较方法 编辑理论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可以有不同类型:
①纵向比较。编辑理论研究中的纵向比较,侧重于编辑活动的历史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的比较,找出编辑工作一般规律。
②横向比较。通常所说的横向比较即在一类或几类具有共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共同点与不同点。编辑理论研究中的横向比较方法具有同时性特点。
3.编辑理论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编辑理论研究以编辑活动为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应地体现出综合性与多学科边缘交叉的特征。因此,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既是编辑理论研究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其提出的殷切期望。
(1)辩证而全面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必须综合采用各种研究方法编辑活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都适用于编辑学研究。
(2)学科自身的更新与发展依赖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编辑理论研究的方法始终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全过程。
(3)分清主次,因地制宜,时刻关注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固然,编辑理论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编辑[武大2012年研] 答:广义的编辑,是指以传播信息、知识为目的,设计、组织、选择、加工整理作品的再创造性智力活动,或为了社会文化生产所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加工、积累、传播的文化创造活动。狭义的编辑是指在出版过程中所从事的出版物整理、加工等系列化工作。出版物的编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此派生出了“编辑”一词的其他一些用法,如指称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岗位、人员以及这类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2编辑活动[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 答:广义的编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文化政策指导下,编辑人员所从事的文化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系列运动形式。狭义的编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编辑人员所从事的策划组织、整理加工等一系列完善文化作品的运动形式。编辑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出版活动的起点和中心环节,对于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具有重大作用。编辑活动如同出版活动一样,既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状况,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编辑活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编辑活动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但编辑活动的变化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3编辑工作 答:广义的编辑工作,是指文化作品的生产、组织、积累、传播等系列活动。狭义的编辑工作,是指策划、组织、加工、设计、校对作品等一系列编辑事务。
二、简答题 1产生编辑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什么?[武大2011年研] 答:编辑的共性就是组织、收集和选择、整理已有的文化活动,通过一定的媒介向社会传播。凡是具有这种本质特征的文化活动,即可称为编辑活动。产生编辑活动的社会条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字与文字资料的产生与积累 书刊出版活动,是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文字。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于是,出现了书籍,有了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出版活动才得
以产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也不断发展,也就促使出版业经营者在满足这些不断增长的需求中使出版活动不断地获得发展。
(2)文化传播的社会化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书本作为大量知识的载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书籍出版活动的产生。
(3)传播媒介的出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报纸、书籍、期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不断产生。传播媒介为大量出版活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使其具备了广泛组织出版物公之于众的流通传播条件,让出版物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成为了可能。
2编辑在古代、现代、当代的含义。[北师2012年研] 答:(1)“编辑”在古代的含义 古代编辑的概念主要是指著述方式和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古代“辑”同“缉”,编辑有时也写作编缉。林穗芳先生认为,直到民国以后才逐步固定为编辑。“编缉”一词等同于“编撰”或“编纂”,是它的最初用法。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诏令,是指对资料的编次整理。
(2)“编辑”在现代的含义 “编辑”一词有时也指一种著作方式。“编著”、“编写”、“编纂”等用于除根据自己的见解撰写的文字外,另有整理他人著作材料的著作;“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等,用于将零散资料或单篇著作汇编成书,其中“辑”与“编”或“编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仅编排次序而不涉及整理内容,后者则对内容进行整理。
现代出版工作中的编辑概念与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当编辑完成作品后,一般还需要经过出版工作的编辑过程,使稿件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出版的要求;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行为,其编辑人是依法享有著作权的。
(3)“编辑”在当代的含义 就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而言,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编辑具有思想性、文化性、中介性、选择性、加工性、传播性等多重属性,其中中介性是编辑的本质属性。
出版物的编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此派生出了“编辑”一词的其他一些用法,如指称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岗位、人员以及这类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专业性的编辑活动,如影视编辑、网络编辑等,与出版物编辑的含义基本相同,只是具体的编辑手段、编辑方式有所区别。日常生活中的编辑活动不是专业性的编辑活动,是专业性编辑活动的普及和延伸,泛指一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3编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编辑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是将精神的、意识的思想凝聚于文字符号的再创造智力活动。编辑是图书出版的主体,是出版物进入社会流通渠道必须经过的环节。
(1)它是一种由虚到实,由精神到物质的文化生产 ①文化生产具有放大效应。如同甲、乙互换苹果,各人只得到一个苹果,而甲、乙互换思想,则各人能掌握两种思想一样,生产出版的图书可以在读者中起到学习、交流、丰富思想的作用。
②文化生产具有制约性。文化生产受生产者个人思想、学识、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各项指标高、素质强者,其能量得到最大发挥时便可生产出高质量图书:而各项指标低,素质不高者,生产作用不仅不大,还可能产生负值。
③文化生产有一种或若干种物质产品形式。一般物质产品生产均表现为一种实体,文化生产也有此属性。文化生产如果不能落在“实”处,仅仅是一种精神的、形而上的形态,则它永远只会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意识层面是不需要职业编辑的。
④文化生产不由“量”与“规模”来决定“质”的高低。评价文化生产,不是以生产出的字数、生产的年代、生产的形式作为“肯定”与“否定”的依据,甚至也不是以当代读者的认可程度作为标准,它必须经过实践与历史的检验。“畅销”与“质”之间确有联系,但并非是一种必然的联系。
(2)它是一种由个性到共性,由主观到客观的统一体 作为编辑,工作中的思维大都围绕着生产对象——出版物在不停运转。尽管编辑个体思维带有个性、独特性,但整体编辑在出版物的内容与形式思考中必然带有共性。这些“力”综合作用在出版物上,使得各具特色的作品构成出版物共同的特征。没有无需加“力”的出版物。编辑对原“材料”加“力”的作用过程,也就是编辑本体与编辑对象的统一过程,对作者提供的“雏形”或赞成或否定,或略嫌不足,加以修改,或“锦上添花”,直到最后定稿。作者与编者共同“孕育”出的作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个性与共性相互结合的统一体。
(3)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的循环系统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运动着的事物都可视之为一个系统。编辑也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牵一发动全身。这个系统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国家文化建设:小到篇章结构的布局安排,大到满足读者群体对图书选择的需求:既充分地体现了图书“具象”,也完整地表示了文化“抽象”。
(4)它是一个由物到心、物化结合的转变过程 如果将作者撰写的书稿看做一个“物”的层次,那么,编辑所做的工作便可视之为一个“心”与“物”结合的层次,正式出版后在读者中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做一个“心”的层
次。无论是社会科学类图书还是自然科学类图书,其文化价值的实现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由物到心、心物结合的转变过程。
(5)它是一个由理想走向现实、由现实实现理想的平衡过程 图书出版如果可以从编辑个人兴趣爱好出发、自我确定选题与出书形式的话,无疑是一种富有理想色彩的事业。喜欢什么就编辑什么,兴趣在哪里就选择什么类型的作品,将编辑的人生价值溶入所出版的一本一本图书中。
4编辑的目的是什么? 答:编辑的目的是使经过了编辑这一环节的作品都有如下变化:
(1)有序化。编辑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如:时间顺序、作者序列、书籍内容性质类别分类、板块结构次第安排、由低级到高级、从总论到分论、从中国到世界等。
(2)内容核查。内容经过了编辑的细致审核,文字经过了正误审订、字体字号安排,标题、公式经过了验审等。
(3)赋予了一种形态。封面设计、目录编排像其他产品的包装一样,使书籍各组成部分更完美。
(4)应用了印刷复制技术,使之可以在更多、更广的范围里得到重复利用。
经过了以上这些程序的作品确实都有了出版的基础,可以出版,但是,出版不是目的,出版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更多的读者购买图书、阅读图书、利用图书。图书利用率越高,书籍的价值(其中当然包括编辑的价值)也就越大。可以说,有序化是为了读者利用图书更便利,内容核查是为读者的使用提供一个正确无误的正本,形态是为了保证读者收藏和阅读时的便利,印刷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复本。因此,编辑的目的是一个逐渐深入的、由显性到隐性、由局部到整体的目标。
5目前编辑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答:目前编辑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基本理论型。即建立广义编辑学或普通编辑学,包括编辑理论、编辑方法论和编辑原理,以此作为各种编辑活动的理论依据,研究各类编辑活动中的共性问题,使其成为一门包括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电子出版物等编辑理论的综合性、基础性学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理论实践型。包括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技术,也有的把编辑人才论、编辑工艺也纳入体系,该类型最大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是较普遍的一种编辑学科体系。
(3)应用理论型。即侧重于编辑应用理论研究,对编辑过程的总结、描述较多,对细节探讨甚于普通编辑学,具有较强的编辑实践性。此方法容易流于经验总结类。
以上三种编辑理论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基本框架都十分清晰,但建立并完善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本身就成为编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编辑理论体系,不是要人为地设置一个框架,而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不是对研究体系的限制和束缚,而是为了加快整个编辑理论走向成熟的过程。
6编辑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框架是怎样的?[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从中国开始的。据现有资料,1949年在广州出版的李次民所著《编辑学》,是世界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创办多种研究编辑学的专业报刊,建立有关编辑学的研究机构,并在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编辑类专业,发表了大量的编辑学论文,出版了一批编辑学的论著和教材。现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编辑学这个学科已经得到相当普遍的承认。
在各种出版物中,图书有着悠久的历史,报纸和期刊的历史也很长,图书、报纸、期刊的编辑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因此,编辑学主要是在总结和概括这些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编辑学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出版物的编辑活动。
(1)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编辑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有出版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出版学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编辑活动与复制、发行活动的关系,编辑活动本身的一般发展规律。它与编辑学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逻辑学、语言学等与编辑理论和实务的关系比较直接,许多编辑工作的实际操作和编辑人员的素质提高,都需要借助于这些学科的帮助。
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因为有许多原理与编辑学原理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在理论上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更加值得编辑学研究者学习和参考。
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也有许多值得编辑学借鉴、参考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研究编辑史以及编辑与信息的关系方面。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形成、发展和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不同版本在文字、印刷、装帧上的差异,借以鉴别版本优劣、判断版本时代和特点的科学;校勘学是对古籍中校正文字、篇章错误并加以补阙的工作进行研究的科学;文献学是对一切知识载体(包括图书、档案、情报等)的生成、分布、交流、利用的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四者基本上都是书籍(尤其是古籍)整理方面的学问,与图书编辑工作(尤其是古籍编辑工作)关系尤为密切。
(2)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可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①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 编辑活动是从事出版物生产的精神生产劳动。编辑劳动的产品与一般的工业、农业产品不同,不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即增长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
编辑活动是出版活动的起点和中心环节,对于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因此,编辑学必须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以深刻了解它的本质。
②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从宏观而言,编辑活动是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因而出版活动的任务也主要就是编辑活动的任务;从微观而言,编辑活动承担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审读作品以作出选择,对选定的已有作品进行加工整理等任务。
编辑学不仅要研究编辑活动所承担的任务,而且要研究用怎样的措施、方法来完成编辑活动的任务,尤其要研究作为编辑活动主体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成才规律及其工作特点和规律。
③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编辑活动如同出版活动一样,既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状况,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编辑学在研究社会如何制约编辑活动的同时,又要研究编辑活动对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
此外,编辑学还要研究编辑活动在出版活动内部的作用,特别是它与复制活动、发行活动的相互作用。
④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 编辑活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编辑活动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但编辑活动的变化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研究和把握编辑活动的规律,是编辑学的根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深入研究编辑活动的历史与现状,并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编辑活动进行比较,从而揭示编辑活动的规律。
(4)编辑学的学科内容 由于编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除以编辑活动共性为研究对象的一般编辑学之外,还有以各种不同的编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特殊的编辑学,如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以及网络编辑学,等等。应该说,编辑学已经成为一个门类比较庞杂的学科群落。就一般编辑学而言,从编辑学的发展历史看,主要以研究图书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并同时吸纳了有关其他编辑活动研究的共性内容。本节所说的编辑学是指一般编辑学。其学科内容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如前所说,编辑活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既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的制约,又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出版活动一部分的编辑活动,又与复制活动、发行活动等出版活动中的其他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编辑学研究要求在认清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正确阐明编辑活动的社会性质与编辑活动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编辑过程 编辑学通过对编辑过程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揭示编辑过程各环节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使编辑工作的具体操作在理性总结的基础上得到科学的规范。
对编辑过程的研究是编辑学主要的实务研究内容。为此,编辑学不断总结新鲜的编辑工作经验,不断调查研究编辑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编辑过程进行理性的概括,揭示编辑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矛盾运动,探讨编辑活动规律。
③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没有作品,出版就成了无米之炊,而作品是作者创作的,可见作者对于编辑工作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研究作者和作者队伍的建设,是编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出版物中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转化成物质力量,从而体现编辑活动的社会价值。因此,编辑学必须研究读者。研究读者结构、读者需求和读者心理,研究不同的读者群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以及读者如何影响出版物市场的走向、有什么变化规律。读者与出版物市场有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读者也就是研究出版物市场。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贯穿于编辑过程的始终,是各种编辑活动中最重要的关系。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矛盾,是推进编辑活动的重要动力。深入研究这些关系,不但可以促进出版单位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出版物质量,改善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深化对编辑活动规律的研究。所以,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是编辑学的重要内容。
④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既与其他创造性劳动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不同出版物的编辑活动有不同的特点,相同出版物的编辑活动又有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编辑分工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特点。
因此,研究编辑活动创造性的共性和个性,从理论上指导编辑人员有效地提高创造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是编辑学的重要内容。
一些出色的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在不断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辑风格。研究编辑风格的形成,能有力地推进关于编辑创造性的研究。
⑤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编辑活动离不开编辑人才的培养、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编辑人员管理机制的改善。为此,除了加强业务培训以外,还应该加强对编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进行有关方针政策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编辑学在借鉴人才学、管理学的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编辑人才的研究。在科学分析编辑队伍应有的群体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对编辑人员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研究编辑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等。
⑥编辑历史 漫长的编辑活动历史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仅有经验,也有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深入研究编辑历史,是认识编辑活动规律的重要途径。
7编辑理论的研究目的。[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答:编辑理论的研究目的如下:
(1)完善编辑理论研究体系 编辑活动是指从事出版物生产的精神生产劳动。编辑劳动的产品与一般的工业、农业产品不同,不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即增长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编辑活动的开展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大有裨益的,研究编辑活动规律的编辑理论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得以与时俱进。编辑理论研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编辑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与成熟,从而促进编辑活动的继续开展。
(2)探讨编辑活动规律 编辑学是一门工程性很强,必须讲究实际应用技术的学问。但是从理论上研究编辑实践,总结编辑经验,探讨编辑规律的工作一直十分欠缺,因而被误认为“术而无学”,似乎没有编辑理论可说,这也不是正常的现象。编辑理论的研究,能够将编辑活动的实践经验加以理论性概括,对进一步探讨活动的规律具有指导作用。
(3)指导编辑活动实践 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研究编辑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编辑活动社会价值的矛盾认识,改变目前一些编辑工作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甚至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能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也就必然出现实践中的混乱。
丰富的编辑活动实践是编辑学理论发展的源泉,是编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来源于编辑活动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能丰富编辑学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对编辑活动实践的规
律性认识,能指导和促进编辑活动实践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编辑活动实践才能避免盲目性,才能按照科学规律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 简论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作用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北大2006年研] 答:(1)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作用 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依然是构成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编辑的价值是出版中其他任何环节都不可取代的。如果否认编辑在出版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全面认识编辑的价值,使之受到出版企业流程中非核心部分很大牵制,就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编辑的能动作用,出版物的质量就无法保证,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传播必然受到损失。因此,全面、公正地评价编辑是十分有必要的。
①编辑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 编辑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其编辑品位、编辑情操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都可体现其责任。在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编辑是首要责任者:决定选题;为落实选题寻找适当的作者:审查作者撰写的文稿;对文稿进行整理加工;交给美编进行装帧设计;校对文稿;交印刷厂印制。后期的宣传、推销等发行工作虽然编辑不一定事必躬亲,但也须密切关注。
②编辑是出版部门的中心环节 出版部门是依靠出版物的生产与外界进行交流与交换的。出版物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出版部门生存及生存质量的关键。编辑是决定出版物质量高低的首要责任人。如果没有编辑,便不会有出版部门的存在,如果编辑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出版就没有优质产品供应社会,出版部门就没有竞争的实力,最后必然遭到社会淘汰。
出版部门内的其他人员都是为编辑出版物加工服务的。因此,编辑是出版部门的中心环节,这是无可置疑的。
③编辑是社会出版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支点 编辑在文化资源中选择具有文化教化功能和社会传播价值的作品。编辑的认识能力影响选择的角度与编辑质量。作者是出版依靠的对象,开发作者队伍是选择出版文化的基石,出版也就是组织优秀作者资源,保证选题符合文化建设大方向,使成果汇入社会文化巨流,为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所拥有的作者队伍是完成选题最基本的保障。
出版文化的发展是丰厚的文化资源、作者能力、出版理念、发行时空的综合开发。丰富的出版思想、编辑行为及多样化成果构成了出版文化的重要内容,编辑是出版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点。通过这个支点,社会文化由无序变为有序。
④编辑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
编辑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性质要求他比一般人更能迅速地辨识事物的性质,在种种社会思潮和学术观点中把握好方向。只有发挥编辑的控制与选择功能,才可保证出版方向,保证国家利益,保证广大读者的阅读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⑤编辑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接受的中介 编辑所从事的是一种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工作,从文化生产的源头上说,是作者首先提供了编辑加工的客观对象——作品,然后,编辑从出版的角度对作品施加“力”的作用,使作品的“质”与“量”发生变化。编辑还是个性化的作者与社会化的读者的中介。这一中介作用的真正发挥,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编辑与作者的统一,是读者与编辑的统一。
⑥编辑是教育工作者 编辑所进行的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教育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子系统。出版事业的性质是工业、商业、教育事业三者兼而有之:三者当中,教育为首。
⑦编辑是科学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编辑作为科学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不可离开前人的劳动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劳动,而不是重蹈别人的覆辙。一名成功的编辑是一个成功的科学思想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在选题策划时敢于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2)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编辑工作的好坏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以下各项基本素质。
①政治素质 这是由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是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是文科编辑还是理工科编辑,是纸介质出版的编辑还是数字出版的编辑,首先都要有政治意识。其次,编辑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唯心史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而且要能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做好政治把关工作。
②思想素质 编辑人员应具有文化的追求、科学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应该思想进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
③文化素质 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a.知识广博
除了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还应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先进的学习方法。
b.博中求专 编辑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博中求专,以专促博,做到既博又专。
④职业素质 编辑的职业素质包括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创造性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性敏感;编辑的职业作风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
第二章 编辑工作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编辑活动包括编辑活动的要素,运动方式、手段、目的等方面。对编辑活动的研究既可从纵向展开,对编辑活动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也可进行横向剖析,如分析编辑活动的构成具体要素、总结编辑活动规律等。
一、编辑活动 编辑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的活动。编辑客体作为编辑的对象进入编辑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者的原始文字初稿可以是客体,一种或多种文字的报纸、期刊可以是客体,非纸质形式的图片、影带等可以是客体,还有广播、网页等同样都可作为客体。
在编辑实践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产生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即整理加工与被整理加工的对立。
1.编辑活动的性质 (1)物质性 编辑活动的物质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编辑主体性质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②这种精神活动最后必定在客体物质上得以反映。
③编辑活动是以其物质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否则便只是空中楼阁。
(2)时代性 每一历史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编辑活动特征,它不仅表现在编辑主体开展编辑活动所需要采用的手段与方式上,而且客体的内容与形式也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3)间接性 编辑活动区别于工农业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生产活动成果形式基本上可以判定其作用大小,而编辑活动产生的成果作用是间接的,甚至是在当代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4)制约性 从编辑主体而言,受主体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从编辑客体而言,制约因素来源于读者(听众、受传者、观众)和出...
相关热词搜索: 笔记 高分 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