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某生态农庄里,每个西瓜上都有一张小卡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可知道这个西瓜的生长过程,成熟期、价格等信息。这种新的销售模式迎合了“手机一族”的猎奇心理,很受消费者欢迎,使得西瓜的销量大增,这表明(
)
A.交换方式决定商品价格的高低
B.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变化
C.产销对接能增加品的价值量
D.人们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2.“寅吃卯粮”被视为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机构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放贷,转而提高贷款门槛,习惯超前消费的美国人叫苦不迭,这启示我们
A.应该摒弃“寅吃卯粮”的消费方式
B.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C.只有扩大消费,才能推动生产
D.生活消费应该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3.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日益由规模化、标准化消费转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服装生产领域出现私人定制服务,消费者对定制服装需求日益强烈,驱动私人订制服装需求不断增长。对“定制”这种消费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②求异心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导
③会加大生产成本,从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④生产者要针对客户的个性需求,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19 年 10 月 16 日,家乐福在多家门店同步开展“一店一校一农场--反食物浪费活动”,邀请粮食专家,通过“反对浪费小贴士”等一系列互动环节,传递正确的惜粮爱粮观念,以实际行动对抗粮食危机,为实现零饥饿出一份力。这种消费
①是一种理智的消费,符合求实心理
②是展示个性,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传播了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经营理念
④体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一首《成都》捧火了“玉林路”这个原本并不出名的街道。据报道,如今玉林路已被游客挤爆,有人因此感慨:中国游客喜欢扎堆游。“扎堆游”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
A.从众心理 B.攀比心理 C.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6.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临近,商家已经提前拉开竞争大战,不少商家推出购 300 元商品返还 120 元购物券的活动,很多消费者为了获得购物券而凑足购买 300 元的商品。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A.是求异心理引发的,也可以提倡 B.是攀比心理引发的,并不可取
C.违背了理性消费的原则 D.违背了适度消费的原则
7.每年“双 11”,网购消费者总会严阵以待:参与秒杀、盖楼抢红包、坚守到凌晨时分血拼……在硝烟散去之后,却总有人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这主要表明消费者
A.满足生存资料消费后进行享受资料消费 B.预支未来收入,“花今天钱,圆明天梦”
C.受求异和攀比心理影响,追赶潮流 D.受求实和从众心理影响,盲目跟风
8.北京市民刘先生以前每逢“双 11”总会网购一堆商品,但其中有很多商品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2019 年参与“双 11”的他有了明显的变化:“家里必须更换的、品质好的才会下单。”刘先生的消费变化启示我们应
①坚持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②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③坚持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
④避免盲从,坚持理性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近年来,很多退休老人在规划旅游时间线路时都尽量避开节假日的时间,选择旅游淡季出游,不仅免除了拥挤的烦扰,在住宿、伙食及交通等的费用上也得到较大的实惠。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这种反季节旅游
①是一种理性的消费选择②受到求异消费心理左右
③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④体现了绿色消费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这说明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
③收入预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④商品的需求程度影响价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下侧漫画主要讽刺了一些人(
)
①盲目跟风、随大流的消费现象②没有做到理性消费
③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现象④没有做到适度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悄然兴起,随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改变,运动手表和智能手环等科技健身产品和科学健身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引发人们对该类产品和服务的热烈追捧。材料表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②市场需求对生产有调整和导向作用
③产品开发要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
④人们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8 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 7 700 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有人总结中国“土豪”喜欢买奢侈品的原因:虚荣、攀比跟风、不自信(害怕别人瞧不起)、炫富。面对这一现象,你的建议是
①个人消费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克服求异心理,提倡简约生活
④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反对透支消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商务部近期发布的消费观察报告显示,具有除菌灭菌、消毒、净化等功能的健康家电市场需求旺盛,销量不断增加。材料中的消费行为属于(
)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15.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消费现象主要是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可以促进商品交换的成功
B.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不可取的消费
C.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可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
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可推动新产品的出现
16.某宝购物平台的部分商家推出了“体验后付”的购买方式,增加消费者体验式消费。消费者经过产品体验后再决定是否付款购买,“体验后付”的购买行为(
)
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
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17.奢侈品消费已成为中国人当前的流行行为。国人大多注重的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许多消费者虽不具备消费奢侈品的富裕条件,却在消费奢侈品,这是一种“小富即奢”心理。对于奢侈品消费,正确的消费心态应该是(
)
①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目消费,坚持理性消费
③坚持量入为出,减少消费
④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近日,2020 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在北京、上海两个主会场启动。一批自主品牌借助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化“变量”为“增量”,给经济复苏添一把火,为全球战“疫”加一把劲。其最大特色是全程在云上举行。“云消费”“云服务”“云直播”……品牌建设的内涵和营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货崛起,“后浪”消费年轻化带动品牌年轻化。为把国货推向世界,需要企业做到(
)
①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②面向市场,研发创新,以质取胜
③根据年轻消费者的求异心理,生产个性化产品
④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掌握核心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限量版球鞋、隐藏款盲盒、绝版汉服,这些常见的“饥饿营销”策略与当前市场的哄抢效应常常捆绑在一起。这吸引着投机者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商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对这一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②商家应增加相关商品的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
③饥饿营销策略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
④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要考虑社会认可和代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火锅为何不能“吃独食”?阿丽开了一家“一人食”火锅店。在这里,两个座位之间安装了可移动挡板,找座、下单、加汤、拿蘸酱、结账等由顾客自助完成,店员则“藏”在厨房中,客人不叫不会主动现身,受到许多单身消费者的热捧。这表明(
)
①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支配着生产发展的方向
②新的消费热点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善于捕捉消费需求的商家能够抢占市场先机
④个性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为特色消费创造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消费领域,面子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这种“面子”型消费,归根到底是虚荣心在作祟。“面子”型消费体现的消费心理主要是(
)
A.从众心理 B.求异心理 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
22.一份网购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会关注网店商品的销量。有网购狂人表示,“卖得多的商品就算不是太个性,至少大家都在买,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这种消费心理是(
)
A.从众型的,这有利于钱花得物有所值
B.求异型的,这有利于形成消费流行趋势
C.攀比型的,这有利于帮助企业掌握市场需求
D.求实型的,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个人消费的认可度
23.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几十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即使卖到几百甚至几千元,也总有人愿意买,这就是凡勃伦效应。这种现象表明
A.价格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
C.高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
D.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24.近几年,消费者愈发倾向于凸显个性和提高异质化的消费类型,纵观市场不难发现,我国正在进入个性化升级的新消费时代。在此背景下,大批量式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产品逐渐失宠,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提醒企业经营者要(
)
A.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掌握独特的科学技术 C.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 D.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
25.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实施上述举措的原因在于
①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商品的有用性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D:这种新的销售模式迎合了“手机一族”的猎奇心理,很受消费者欢迎,使得西瓜的销量大增,这表明人们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D符合题意。
A:商品的价值大小决定商品价格的高低,A说法有误。
B: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材料强调的是消费心理对供求关系的影响,B 不符合题意。
C:材料强调的是消费心理对供求关系的影响,没有涉及产销对接,C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D。
2.D 解析:D
【详解】
D: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机构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放贷,转而提高贷款门槛,习惯超前消费的美国人叫苦不迭,这启示我们生活消费应该量入为出,适度消费,D 符合题意。
AB:“寅吃卯粮”的消费方式并不是落后的生活习惯,要具体分析,而不能全盘否定,A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且推动生产的方式很多,不是只有扩大消费才能推动生产,C 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D。
【点睛】
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学会正确消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应当努力使我们的消费做到既是适度的,又是合理的,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3.C 解析:C
【详解】
①④: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服装生产领域出现私人定制服务,消费者对定制服装需求日益强烈,驱动私人订制服装需求不断增长。“定制”这种消费现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生产者要针对客户的个性需求,生产出不同的产品,①④符合题意。
②:求异心理的个性化消费并没有成为消费的主导,②说法错误。
③:定制消费使得生产与消费对接,会降低大生产成本,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C。
4.D 解析:D
【详解】
①④:家乐福在多家门店同步开展“一店一校一农场--反食物浪费活动”,传递正确的惜粮爱粮观念,以实际行动对抗粮食危机,为实现零饥饿出一份力。这种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符合求实心理,体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①④符合题意。
②:开展“一店一校一农场--反食物浪费活动”,符合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不体现展示个性,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②与题意不符。
③:这一活动传播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精神,不涉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经营理念,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D。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5R,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5.A 解析:A
【详解】
A:“扎堆游”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从众心理,A 符合题意。
BCD:材料未体现攀比心理、求异心理、求实心理,BCD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6.C 解析:C
【详解】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消费原则。C:部分消费者贪图购物返还的优惠券而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是一种不理智的消费,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C 符合题意。
A:材料未体现求异心理,A不符合题意。
B:材料未体现攀比心理,B 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这些消费者凑单购买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不一定是本身没有消费能力,与是
否适度无关,D排除。
故本题选 C。
【点睛】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当然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倡消费要适度。既反对超前消费,又反对抑制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理性消费的三个要求:①避免跟风 ②避免情绪化消费③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1)原因: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2)含义: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3)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4)具体要求:“5R”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D 解析:D
【详解】
D:“双 11”,网购消费者严阵以待到凌晨时分血拼,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跟风;事后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是求实心理的表现,D符合题意。
A:材料没有提及生存资料和享受资料,A不符合题意。
B:材料没有提及贷款等预支未来收入的行为,B 不符合题意。
C:“双 11”,网购消费者严阵以待到凌晨时分血拼,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跟风,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D。
8.B 解析:B
【详解】
①④:每逢“双 11”总会网购一堆商品,但其中有很多商品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2019
年参与“双 11”的他有了明显的变化:“家里必须更换的、品质好的才会下单。”这种变化体现了求是心理主导的消费,坚持了一种理性消费,故①④正确。
②:材料未体现绿色消费,故②不选。
③:材料未体现求异心里主导的消费,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B。
9.B 解析:B
【详解】
①③: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这种反季节旅游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是一种理性的消费选择,①③符合题意。
②:反季节旅游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选择,也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不受求异消费心理左右,②说法错误。
④:反季节旅游不体现绿色消费的原则,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B。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5R,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10.A 解析:A
【详解】
①②: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这说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收入预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③不合题意。
④: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不是商品的需求程度影响价格,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11.A 解析:A
【详解】
①②:漫画中消费者跟随他人朝一个方向跑,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主要讽刺了一些人盲目跟风、随大流的消费现象,启示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是盲目从众的消费,不是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现象,排除③。
④:漫画中的消费者没有做到理性消费,不是没有做到适度消费,排除④。
故本题选 A。
12.A 解析:A
【详解】
①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悄然兴起,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体现了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①符合题意;运动手表和智能手环等科技健身产品和科学健身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引发人们对该类产品和服务的热烈追捧,这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需求对生产有调整和导向作用,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产品的开发要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排除③。
④: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④错误。
故本题选 A。
13.A 解析:A
【详解】
①②:中国有些“土豪”在消费时盲目跟风攀比,爱慕虚荣,不自信,拍别人瞧不起自己,这启示消费者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①②正确。
③:对求异心理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克服求异心理”说法错误,③排除。
④:对“透支消费”不能全盘否定,④排除。
故本题选 A。
14.D 解析:D
【详解】
D:消费者对具有除菌灭菌、消毒、净化等功能的健康家电市场的需求旺盛,这是消费者的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故 D 入选。
A:从众心理强调的是跟风、随大流,可见,材料没体现,排除 A。
B;求异心理强调的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可见,材料没体现,排除 B。
C:攀比心理具有夸耀性、炫耀性,可见,材料没体现,C 不选。
故本题选 D。
15.B 解析:B
【详解】
B: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消费现象主要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不可取的消费,B 符合题意。
ACD: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从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不断升级,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的情况看,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涉及从众心理、求实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AC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B。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5R,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16.D 解析:D
【详解】
D:消费者经过产品体验后再决定是否付款购买,“体验后付”的购买行为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D 符合题意。
ABC:消费者经过产品体验后再决定是否付款购买属于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不属于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ABC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D。
【点睛】
求实心理不是一种决然独立于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之外的消费心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包含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中积极的健康的方面。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是从大众共性的需求中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商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求中达到一种自我身心愉悦和社会评价良好的境界。因此,不能把求实消费,讲究实惠简单地理解为购买和消费价格低廉的商品。
17.A 解析:A
【详解】
①②:对于奢侈品消费,应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应避免盲目消费,坚持理性消费,①②符合题意。
③:坚持量入为出是指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并不是要减少消费,③错误。
④:求异心理是指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有利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但往往付出的代价大,社会不一定认可。所以适当求异可行,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笼统说克服求异心理不正确,④错误。
故本题选 A。
18.D 解析:D
【详解】
②④:一批自主品牌借助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化“变量”为“增量”,给经济复苏添一把火,为全球战“疫”加一把劲。“云消费”“云服务”“云直播”……品牌建设的内涵和营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启示我们为把国货推向世界,需要企业做到面向市场,研发创新,以质取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掌握核心技术。②④符合题意。
①: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排除①。
③:材料强调“后浪”消费年轻化带动品牌年轻化,求异心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③。
故本题选 D。
19.B 解析:B
【详解】
①④:限量版球鞋、隐藏款盲盒、绝版汉服往往因抢购而供不应求,部分商家经常运用“饥饿营销”策略,说明商品价格高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要考虑社会认可和代价,①④符合题意。
②:商家采取“饥饿营销”战略并不会增加相关商品供给,②错误。
③:“饥饿营销”属于营销策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并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③错误。
故本题选 B。
20.D 解析:D
【详解】
①: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个性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为特色消费创造动力,而不说明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支配着生产发展的方向,再者,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支配着生产发展的方向,①排除。
②: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个性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为特色消费创造动力,而不体现新的消费热点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②排除。
③④:依据题意,“一人食”火锅店独特的经营方式受到许多单身消费者的热捧。这表明善于捕捉消费需求的商家能够抢占市场先机;个性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为特色消费创造动力,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D。
【点睛】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1.C 解析:C
【详解】
C:“面子”型消费,归根到底是虚荣心在作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消费时互相攀比,属于攀比心理,故 C 正确。
ABD:材料反映的是在消费时互相攀比,属于攀比心理,没有涉及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故 ABD 不选。
故本题选 C。
22.A 解析:A
【详解】
A:网购狂人认为卖得多的商品就算不是太个性,由于大家都在买,买得人多,增加可信度,跟着大家买,属于从众型的,这也有利于钱花得物有所值,故 A 正确。
BCD:材料反映从众消费,没有涉及求异型、攀比型和求实型的,故 BCD 不选。
故本题选 A。
23.D 解析:D
【详解】
A 说法错误,生产决定消费;
B 不合题意,该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目主旨不符合;
C 不合题意,该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目主旨不符合;
D 符合题意,凡勃伦效应它是指存在于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故这种现象表明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故选 D。
24.A 解析:A
【详解】
A:在此背景下,大批量式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产品逐渐失宠,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提醒企业经营者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A 正确。
BCD:材料内容强调消费需求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导向作用,不涉及掌握独特的科学技术,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以及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BCD 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25.B 解析:B
【详解】
①:材料强调,我国加强食品安全的原因,该选项强调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可见,该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①排除。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容易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因此,国家要加强食品安全,②正确。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够更好的把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国家要加强食品安全,③正确。
④:价值决定价格,④错误。
故本题选 B。
【点睛】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的比较:
比较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
区别
含义不同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属性不同
①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③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④是商品的非本质、非特有属性
①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②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③体现了生产关系;④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能否量比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由于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对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的意义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即给商品生产者价值补偿。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但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让消费者使用商品。
联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种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锦州市 知识点 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