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让孩子趁着暑假出国游学,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家长们无形中陷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这给消费者的启示是
①学会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不消费
②树立正确消费现,摒弃盲目攀比心态
③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
④注重物质消费,克服只注重精神消费的倾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一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对我来说,汽车品牌代表着身份地位’,要买就买比同事贵的车,开着多有面子。”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消费 B.求实心理消费
C.求异心理消费 D.盲目从众消费
3.眼下,在城市中的不少中小学校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这种消费观念(
)
A.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显示
B.是一种崭新的消费观,是消费的新潮流
C.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必然促进经济与生活发展
D.是超前消费、畸形消费
4.2017 年底上映的电影《芳华》,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许多影评人不断发表观点,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这群观影者主要是出于以下哪种心理去观看影片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5.奢侈品具有品质卓越、个性独特、身世显赫、价格昂贵、人气超高等特点。奢侈品消费的初期,消费者看中的往往是商品的 LOGO,消费的是“符号”,把奢侈品视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用来炫富与攀比,而较少关注其独特的个性、品牌文化和历史传承价值。材料表明
①奢侈品是具有高需求收入弹性的物品
②消费者品位的高低与财富增速无关
③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财富观的影响
④消费心理的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面漫画反映出,当前部分学生存在()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漫画《推销良机》(见下图)中,汽车商迈克让推销员去向鲍威尔推销新车,是因为(
)
A.鲍威尔是个崇尚个性的人
B.鲍威尔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
C.想让鲍威尔与邻居竞争提高售价
D.想利用鲍威尔的攀比心理推销汽车
8.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臉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
①为显示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
②负债超前消费,影响生活质量
③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
④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目前,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每年消费的奢侈品数量约占世界奢侈品购买总数的 35%.国内一些对洋品牌一见钟情,对国内品牌不屑一顾,认为外国的产品就是比中国的强。国外一些厂商利用中国消费者盲目崇洋“买贵不买贱”的心理大赚一笔。对此,我们应当
①培育求实心理,坚持理性消费
②培育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
③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
④坚持量入为出,逐步减少消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有些 00 后大学生不顾家庭收入状况允许与否,坚决要求家长在开学前为其配置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所谓公认的“新六样”“开学标配”,六件配齐最少也要 3 万元。这种消费行为
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不健康消费
②是从众心理引发的不理性消费
③违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
④违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
A.攀比心理
B.从众心理
C.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12.“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上述消费观念属于(
)
A.求异心理的影响
B.从众心理的影响
C.攀比心理的影响
D.求实心理的影响
13.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消费/欲望。“幸福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A.欲望越高越幸福
B.适度消费应当克服攀比心理
C.消费水平要与欲望高低相适应
14.某县副县长顶着烈日在视频直播,瓜田里的真实现场、朴实风趣的语言,现场砸瓜、吃瓜等贴近生活的互动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直播两个小时内,近万人围观,卖出 600 余份水果,共计 3 万多元。可见,县长直播带货的销售方式(
)
①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②保证了消费品的质量,提升了消费水平
③利用了攀比心理,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④进一步丰富了消费体验,增强消费意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开发的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支付宝用户申请开通花呗服务后,可以在消费时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 4500 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花呗这类金融产品的发展
①拓宽了居民获取财产性收人的途径
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范围
③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
④可能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某外国品牌大米登陆中国后,每袋 2 公斤售价为 188 元,其价格是中国大米价格的 25
倍之多,媒体称之为“天价”大米。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这体现
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B.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C.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17.对漫画《喜刷刷,喜刷刷!》所反映的消费行为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②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消费
④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但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留恋青春却沦为毕业季烧钱。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虚荣心,你在省内毕业游,他去省外毕业游,那我就去国外毕业游,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这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留念,反而给自己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这些大学毕业生(
)
①受求异心理影响,事事展现个性
②受攀比心理影响,缺乏理性消费
③应该践行正确原则,适度消费
④要坚决反对享受,勤俭节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某公司在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基础上,不断采取新举措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做法主要针对消费者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A.依靠科学进步加强管理,优质优价
B.依靠自主创新,生产个性化产品
C.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
D.加大广告宣传活动,提升企业知名度
20.又临毕业季,青少年游学热再度兴起。本着增长孩子见识的理念,不少家庭打算让孩子趁着暑假到各地游学,但高昂的费用让部分家长望而却步,另外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被同伴轻视”咬牙缴纳高昂的费用。这种消费理念
①应摒弃之,要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②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
③需正确引导,倡导科学理性消费④是不理性消费,重物质轻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
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
D.盲目从众
2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另类“体验消费”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代吃代喝,代堆雪人,代看电视,买家只要在原有商品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请人替自己品尝相应食物或参与某种体验,同时受雇者也会向买家提供相应的体验感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为无形商品的劳务其价值由需求决定②服务费用与其耗费的劳动量呈同向变化
③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关注体现攀比心理④收入增加是催生个性化消费的主要因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互联网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形势,能租不买、旧的更好。轻消费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租赁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服饰箱包到家用电器等,几乎万物可租。材料说明(
)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②消费成本影响消费选择
③这属于攀比消费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4.我国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但仍有不少人将浪费作为“面子”的象征。更有甚者,在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讲究排场、“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启示我们在消费时应(
)
①培育求实心理,坚持理性消费 ②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
③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 ④坚持量入为出,逐步减少消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一首《成都》捧火了“玉林路”这个原本并不出名的街道。有报道称,如今玉林路已被游客挤爆,因此有人感慨:“中国游客喜欢扎堆游”。“扎堆游”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
A.从众心理 B.攀比心理 C.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态启示消费者要树立正确消费现,摒弃盲目攀比心态,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②③项符合题意;勤俭节约并不是尽量少消费或不消费,①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种攀比心态,不体现只注重精神消费不注重物质消费的倾向,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C。
【点睛】
攀比心理也有正常攀比和虚荣攀比。在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中,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又没有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就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相反那些社会规范和个人实际相悖的攀比消费,拥有的目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以此炫耀比别人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并造成资源浪费,这是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实质是浪费。
2.A 解析:A
【解析】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该消费者与同事进行攀比,是一种攀比心理消费,A 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A。
【点睛】攀比心理消费:
特点:夸耀性、盲目性
评价:有这种心理的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和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以获得一种优越感。购买时往往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压力。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心理,不值得提倡。
3.D 解析:D
【解析】材料中的这种消费观念既有从众消费,又有攀比消费,总体上属于超出实际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D 项符合题意;ABC 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D。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CD 错误,B 正确,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说明这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故选:B。
5.D 解析:D
【详解】
①不合题意,本身说法正确与材料无关。
②说法错误,消费者品位的高低与财富增速有一定的关联性。
③符合题意,奢侈品消费的初期消费的是“符号”,把奢侈品视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用来炫富与攀比,说明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财富观的影响。
④符合题意,奢侈品消费的初期消费的是“符号”,而较少关注其独特的个性、品牌文化和历史传承价值,也说明消费心理的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故选:D。
【点睛】
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不可提倡。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漫画中,一位同学向其他同学炫耀自己的最新款的鞋子,引起了同学们的羡慕,这反映了当前部分学生在消费中存在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以及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故②③选项入选。①④选项在漫画中没有体现。故选 C。
【点睛】
解答漫画类选择题要从以下入手:
认真审题
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漫画,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读懂寓意(即审题),这是解答漫画选择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
审题步骤:
第一,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第二,审漫画主旨。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第三,审漫画语言。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第四,审漫画寓意。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
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试题中漫画所蕴含的道理,往往是我们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漫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漫画的寓意与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原理相吻合,找准切合点。
准确作答
要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漫画寓意,对选项逐个分析,然后决定取舍。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观点正确的,还是选观点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文化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教你一招:
巧解漫画题,应牢记下列口诀:“画面要看全,褒讽意在先,深入抓题旨,联系教材选。”
7.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A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揭示的是攀比心理,而不是求异心理,故排除。B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鲍威尔并不是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是受到攀比心理,故排除。C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是利用消费者的攀比心理,而不是竞争提高售价,故排除。D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漫画邻居刚买一辆,然后向鲍威尔推销,是利用其攀比心理推销汽车,故入选。
考点:消费心理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过分攀比,负债超前消费,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最终影响生活质量,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攀比心理主导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不体现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也不体现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C。
【点睛】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心理、消费观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国内一些对洋品牌一见钟情,对国内品牌不屑一顾,认为外国的产品就是比中国的强。国外一些厂商利用中国消费者盲目崇洋“买贵不买贱”的心理大赚一笔。对此,我们应当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培育求实心理,坚持理性消费,①③适合题意;对于求异心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排除;逐步减少消费是错误的,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 D。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的相关知识。有些 00 后大学生不顾家庭收入状况允许与否,坚决要求家长在开学前为其配置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所谓公认的“新六样”“开学标配”,这种消费行为是攀比心理引发的不健康消费,违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①③正确;从众心理是一种跟风、随大流的心理,适度的从众消费心理是可取的,过度从众是不可取的,②中的“不理性消费”说法绝对化,排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强调我们在消费时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材料中未涉及铺张浪费的相关内容,④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 C。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是在利用明星效益影响其粉丝的消费行为,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攀比心理、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的相关内容,A、C、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 B。
【点睛】
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消费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能展示个性,有时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认可度。
攀比心理:带有夸耀性,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求实心理:讲究实惠,考虑性价比,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
12.C 解析:C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心理知识,从材料信息可知上述消费观一味的追求名牌、品质、高档商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具有夸耀性、盲目性的特点,因此可判断该消费行为受 攀比心理的影响,故本题答案为 C。
【点睛】
从众心理:
特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
利: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
绿色产业的发展。
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
特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弊:代价大,社会的认可度低。
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特点:夸耀性、盲目性
评价: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会造成家庭负担.
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特点: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评价:有利的、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态度:健康的心理,值得提倡,是理智的消费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幸福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度消费应当克服攀比心理,否则会降低幸福值,B 项符合题意;从幸福=消费/欲望的公式可以看出,欲望越高幸福值越低,A 项说法错误;“幸福公式”告诉我们,消费水平越高,欲望越低,幸福值就越高,说明欲望高低应与消费水平相适应,C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
【点睛】
攀比心理:
特点:夸耀性、盲目性
评价:有这种心理的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和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以获得一种优越感。购买时往往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压力。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心理,不值得提倡。
14.B 解析:B
【详解】
①④:材料中,该县县长在瓜田里进行直播卖瓜,不仅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还卖出了价值 3 万多元的西瓜,可见,县长直播带货的销售方式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丰富了消费体验,增强消费意愿,①④正确。
②:“保证”的表述过于绝对,而且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该销售方式不能起到提升消费水平的作用,②说法错误。
③:材料中强调的是通过直播带货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助力农民增收,没有涉及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同时,材料也不涉及攀比心理,③排除。
故本题选 B。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的相关知识。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 4500 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这表明花呗这类金融产品的发展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先消费,后付款”消费模式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③④正确;花呗这类金融产品是由金融公司开发的一种信贷产品,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没有直接联系,①与材料无关,排除;蚂蚁金服属于金融公司,但不是银行,因此花呗这类金融产品的发展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没有直接关系,②排除。故本题选 B。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媒体称之为“天价”的大米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是因为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A符合题意。B、C、D均为体现。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的相关知识。
①④:漫画的中儿子为了炫耀不顾及家长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盲目刷卡消费,这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①④正确。
②:材料未涉及求异心理引起的消费的相关内容,②与材料不符,排除。
③:漫画中的消费行为并不符合时代潮流,③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 A。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②③: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但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留恋青春却沦为毕业季烧钱。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虚荣心,给自己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这说明这些大学毕业生受攀比心理影响,缺乏理性消费,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的是攀比心理,不是求异心理,排除①;
④:消费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反对超前消费,也反对消费滞后,④错误。
故本题选 C。
19.A
解析:A
【详解】
A:依靠科学进步加强管理,优质优价主要是针对消费者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而采取的措施,A符合题意。
B:依靠自主创新,生产个性化产品主要是针对求异心理而采取的措施,B 不符合题意。
C: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是针对攀比心理而采取的措施,C 不符合题意。
D:加大广告宣传活动,提升企业知名度是针对从众心理而采取的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②③:不少家庭想让孩子趁着暑假到各地游学增长见识,又因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但又担心孩子“被同伴轻视”而咬牙缴纳高昂的费用。这种消费理念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需正确引导,倡导科学理性消费,②③符合题意。
①: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不值得提倡,而勤俭节约并不是尽量少消费,①说法错误。
④:材料中家长的消费理念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不属于不理性消费,也不是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C。
【点睛】
攀比心理也有正常攀比和虚荣攀比。在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中,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又没有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就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相反那些社会规范和个人实际相悖的攀比消费,拥有的目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以此炫耀比别人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并造成资源浪费,这是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实质是浪费。
21.B 解析:B
【详解】
A:攀比心理具有夸耀性和盲目性,是不健康的心理,材料没有体现,A不合题意。
B:通过材料“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看出,这是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B 符合题意。
C:适度消费是指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材料没有体现,C 不合题意。
D:根据材料描述看出,这位消费者不是盲目从众的心理,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 B。
【点睛】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超前消费,关键要看是否超出了家庭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如果贷款消费是建立在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那么,这种贷款消费就是适度消费,不是超前消费。对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
来收入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则是不可取的。
22.D 解析:D
【详解】
②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另类“体验消费”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买家只要在原有商品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请人替自己品尝相应食物或参与某种体验,同时受雇者也会向买家提供相应的体验感受。这说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价值决定价格,服务费用与其耗费的劳动量呈同向变化,②④符合题意。
①:作为无形商品的劳务其价值也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①错误。
③: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关注体现求实心理,③错误。
故本题选 D。
23.B 解析:B
【详解】
②④:互联网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形势,能租不买、旧的更好。轻消费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租赁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服饰箱包到家用电器等,几乎万物可租。这说明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成本影响消费选择,这是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租赁消费的特点就是成本低,方便生活,同时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消费方式,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无关,排除①③。
故本题选 B。
24.B 解析:B
【详解】
①③:有不少人将浪费作为“面子”的象征。更有甚者,在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讲究排场、“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启示我们在消费时应培育求实心理,坚持理性消费,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故①③入选。
②:题干并未涉及克服求异心理,故②不选。
④:逐步减少消费的说法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故④错误。
故被他选 B。
25.A 解析:A
【详解】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一首《成都》捧火了“玉林路”,使玉林路被游客挤爆,因此有人大发感慨:“中国游客喜欢扎堆游”,“扎堆游”反映了消费者的从众消费心理,A 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
相关热词搜索: 晋中市 攀比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