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届上海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优秀作文赏析(附文题详解及例文精评)

时间:2021-11-04 12:13:10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届江苏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优秀作文赏析 【作文题】

 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达成共识的对话是否比增进理解的对话更有价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者说】

 在这个作文题中,“对话”“达成共识”“增进理解”“价值”四个词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一是呈现了论题,“对话”一词即圈定了思考要展开的范围。二是提出了问题,“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哪个更有“价值”?这让思考有了进一步的聚焦。

 由此,围绕这个题目所展开的讨论,就有必要将这四个关键词的内涵梳理清楚。

 何为“对话”?题目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可见对话是双向或多向的交流,而非独白;是流动、开放的,而非线性、封闭的;主要是为了平等呈现各方的意见,而非以一己之见强加于人。对话就是经验、观念在互动与分享中不断碰撞,各方相互倾听、相互感染、相互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话既是方式又是目的。

 题目对“对话”的解释显然为后续的辨析与判断提供了基础。由此出发,“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的所指便显而易见。

 对话行为呈现各方的认识,显露出差异甚至分歧,每个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试图让对方理解,同时又可能对对方有所质疑,相互的解释和质询将对话向更深层推进。因此,真正的对话当能增进理解。这理解一方面是指对所讨论问题在认识上有所深入,另一方面也指双方在思想和认识上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话的过程还是一个“照镜子”一般借对方审视自我的过程,因此这理解也包含了自我认知的加深。甚至,如果双方通过对话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差异之所在,对独特与多元进一步地达成尊重和包容,进而扩大了自己对所处的客观世界的理解,那么这“理解”的意义就更为重要。

 而共识的达成必然要基于相互的理解,基于差异或分歧的消除,所以共识只是对话可能产生的效果之一而非必然结果。但如果对话立足于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交流的过程能引发共同的思考,那么即使在追求的道路和方式选择上有所不同,我们依然有理由认为这个对话是包含了共识。而这共识又为建立和发展对话双方的相互信任,为展开进一步的对话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可见,无论是“达成共识”还是“增进理解”,对话的“价值”都要依据对话的动机、对话的过程与对话的态度来判定。在满足对话原则的基础上,对话的展开愈符合对话的本质特征、对话的成效愈接近预期,则对话的“价值”愈高。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达成共识的对话与增进理解的对话无所谓优劣高下,题目提出的问题是开放的,回答也可以是多元的:或者认为达成共识的对话更有价值;或者认为增进理解的对话更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具有同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相辅相成最具价值。相对而言,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对理由的阐释与证明。能否“自圆其说”,取决于对“对话”、对“对话的价值”是否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更取决于能否对应现实生活,结合对话的主体、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场合、对话的方式、对话的目的等要素展开考量与推究。总之,只有对“对话”之于对话双方的意义不断进行追问,才能使思考走向细致、深入,使分析的角度与层次变得多元、丰富,才能彰显出自己对“对话价值”的真正体悟。(程元)

 【考场佳作】

 共识与理解(一类上)

 戴捷翱

 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和增进理解两者本身并不冲突,而二者的价值却需要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分析。

 达成共识源自于对话主体观念或目的的契合。对话主体可以在整个对话的部分内容中达成共识,也可以在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共识本质是双向的认同,而并非同质化。增进理解源自对话主体的差异性,在对话中,对方的观念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同一个话题,而使你发现了自己遗失的细节,才能称得上增进理解。或者对方的观念比你的观念更加全面深入,那这时既达成了共识又增进了理解。

 达成共识划分了内部界限,规范了外部领域,一方面对话主体们达成共识,进而分享共同的立场、观念,同时又将主体与其他持不同观念的人划分开来,这对于群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在政治上,对话总是被人们寄望产生实质性利益;

 在经济、文化上达成合作,或是解决大小争端,社交领域上人们通过对话结成社群,形成组织,达成共识的对话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础。而目的在于借助共识开展新的活动。

 增进理解是观念的丰富与深化。达成共识时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观念,但观念必然具有其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面对局限,增进理解的对话便是进阶到下一层次的讨论的一把钥匙。科学理

 论是量子力学的提出,绘画技艺中留白的创造,电影手法中平行叙事的发明都打破了原有稳定的不变的认识,使老旧的内容重新值得探索,值得人们再一次达成共识。

 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共识的对话难以集中力量产生实质成果,而缺乏增进理解的对话使得观念逐渐封闭,受制于思维的局限之中。

 同时,绝对的共识由于人本身的差异性是达不到的,所以即使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我们也增进理解。达成共识的对话与增进理解的对话并无绝对的价值高低,但是我们所谈话的内容以及观念、立场这些内嵌于对话自身的附加属性都是我们自身经历的集合与投影,而这个集合是有限的,换句话说是无法达成完美共识的。假如把所有的对话放在人类的历史数轴上看,达成共识的对话便是我们的一个个节点,而增进理解的对话则是构成节点之间连线的无数不可分割的实体。那这时用有限的节点,去尝试穷尽无数的延伸的理解便是荒谬的,而反过来用理解去达成共识却是有迹可循的。增进理解最终带来的是一种无法想象的丰富性。

 点 评:

 这是篇颇为清爽的考场作文。文章一开始直接表明立场,达成共识的对话和增进理解的对话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不能机械地进行比较。接着对两大核心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巧妙地围绕对话主体进行阐释,其一扣住观念或目的的契合,其一扣住彼此的差异性。此间值得肯定的是小作者平和、体贴的认知,对共识本质的理解,没有陷入达成共识必定是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成见,敏锐地点出是双向认同而非同质化。

 文章主体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论述了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的功能与重要性。形成相同的立场、观点,达成共识的对话是开展社会活动、解决争端的基础;增进理解的对话则是形成新思想的重要步骤。对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的分析不是割裂的,而是在各自的分析中点出了两者互相的影响及若局限于某一点的弊端。最后关于无绝对共识的提出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嵌入了人类认知有限性的思考,这就使文章有了普适性色彩。在共识的建立中,人们可以通过差异性发现各自的局限,从而达到思维的进阶。

 最后,文章以增进理解的对话之价值为基础,将对话投射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形象地说明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的功能与关联,进而指出增进理解指向的丰富性、广阔性与无限的可能性,水到渠成,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对话共行(一类上)

 韦嘉弘

 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对话的目的与本质即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如若要将达成共识的对话与增进理解的对话的价值相对比,我且认为它们的价值相异,且没有太多可比性。

 对话并不是一个带有功利性色彩的动作,因此对话的最终成效并不应被视作衡量其价值的天平。达成共识也好,增进理解也罢,它们仅仅是通过对话这一过程得到的结果,它们亦都是多元思想碰撞下的产物。依我之愚见,只要不是一场对话后双方矛盾加剧,以致短兵相接、老死不相往来,对话本身便是有大价值的。

 审视对话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过程。达成共识时是否是在对话中修正了一己之偏颇,在不同思想的交融中解决了某个问题?增进理解时又是否在多元交流中尝试着换位思考,尽力想他人所想,改变曾经的误解?对话的过程正是对话本身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它教会对话者以更平和的语气,更平等的姿态去进行与异于自己的人交流。对话所蕴含的处世态度为对话本身赋予了价值。

 然提及共识时,我又必须提及一种误区,即为共而共。一种是对话中的强权方所带来的压倒性胁迫,如雅尔塔会议中所谓的共识不过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如巴黎和会中披着和平外衣的条约共识亦不过是列强的变相压榨。这样的对话即是无价值的,即使它有着沟通的外衣,共识的结局,仍无法摆脱侵略本色。另一种是对话中的某些个体畏惧“独特”,害怕“麻烦”,只愿匆匆共识了事,形成表里不一,实际操作难行其道的局面。此时,达成共识的对话又变得无用,而这正是受对话者心理上趋同,行为上藏“拙”的影响。

 故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话若要起到它自身的价值,无法离开对话者。对话者是否怀着正常、平和的心态,是否以平等、共进的姿态,是否为改善过去的某些矛盾抑或为着多元共通、美美与共,都影响着对话。

 所以我们又何须拘泥于不同对话间价值的比对呢?我们所需追求的就是一种推动个人成长,促进人际缓和,带动社会共进的对话模式,无论它是达成共识,还是增进理解。

 毕竟对话并非有限的、量产的,它是始终在进行着的、无限的。一如真理不断发展,对话亦与真理共行,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实现它本身的价值。

 点 评:

 本文紧扣话题,又没有把“达成共识”和“增进理解”两种对话进行机械对比,而能够牢牢勾连两者深入追问“对话的价值”,不偏废一方,不褒此贬彼,在兼顾两者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立意深刻,意高文胜,具有启发性。

 作者开篇便清晰亮明观点,指出对话的“目的和本质”在于不同思想的碰撞,无论是“达成共识”,抑或“增进理解”,都是思想碰撞的结果,都有其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更深入地审视了对话的意义,以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点明对话的价值在于“修正偏见”“解决问题”,在于“换位思考”“改变误解”,在于对话过程中双方“所蕴含的处事态度”。

 随后,作者辩证指出了披着“达成共识”外衣的对话误区,从历史语境中的大国谈判、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对话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作为“历史选手”给出的例证亦颇有说服力。接着作者从对话者的角度分析其对话姿态对“对话价值”的影响,衔接自然。

 结尾呼应开头,重申观点,叩问对话的价值不应拘泥于某一种目的,而应看到对话在更高维度上推动了“个人成长”“社会共进”“真理发展”。

 全文紧扣材料,深入思考了“对话”本身对个体、对社会的意义价值,从“对话的本质”出发,不断追问对话的真正价值,是一篇颇有思维容量的考场佳作。

  终日乾乾,与“识”俱行(一类中)

 于佳珺

 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而对话又分为达成共识和增进理解两种,前者趋向于思维的“和”,后者则偏向于思考的“深”,两者在不同意识形态的交融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认为达成共识的对话在大部分时候比增进理解更有价值。

 所谓增进理解,是指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通过交流,对于自身和对方的观点进行更加深刻和谨慎的思辨,更加确立的是自身出发点的正确性。如同法国启蒙思想先哲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以增进理解为目的的对话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空间用来众说纷纭,对于结果的定论并不明朗。

 而达成共识则不同。所谓共识,即指观念的一致性。时代如同一辆马车,思想之马只有并驾齐驱才会让车轮滚滚向前;如果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力,马车不但寸步难行,还会分崩离析。无疑百家争鸣是一个智慧云集的时代,但也正是由于儒、道、法等对于国家和政治观念上的不同,一定

 程度上加重了战国伤争社会动荡的局面。而后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央集权,使思想、政治上得到统一,天下才得以太平。于对话亦然,巨大的分歧是横在事物前的鸿沟,达成共识才能建起发展的桥梁。

 然所谓达成共识,绝非如明清文字狱般的思想专制,而是一种温和且深刻的文化感染。共识不是同化,它仍然允许在原则范围内对于些微的不同的包容。对话本身的作用也从不是压抑和束缚,而是对于人心本性的释放和升华。将思想的智慧上升为政治层面,对话是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而共识则是各国智慧的凝聚,从万隆会议时求同存异之理念,到如今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在不断达成共识,从而实现美美与共之发展。

 与其将增进理解与达成共识归类为对话的两种属性,不如说是对话中循序渐进的两个过程。增进理解才能更高效的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后对于事物发展才会有决定性的推动力量。

 增进理解的对话与达成共识的对话从来都不是两堵相互对立的墙。增进理解,会让人在“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后的深度思索中得救,从而避免冲突,增添思想的包容性;而达成共识则更像是被赋予了法力的权杖,当人类思维散发出和谐之光,善与美才可洒向人间,推动人类文明的齿轮缓缓向前。

 《周易》曾言:“终日乾乾,与时俱行。”而我认为,此“时”亦是此“识”,是共识,是智慧的一流与升华,因此,愿我们驾时代之马车,终日乾乾,与“识”俱行。

 点评:

 本文针对材料的问题设置,清晰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开篇精准区分了两种对话的不同特点,指出两者在意识形态交融中都有重要作用,继而明确表明自己更看重“达成共识的对话”的价值。

 然后作者对“增进理解”和“达成共识”两种目的的本质和影响进行了阐释,点明“增进理解”的对话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而“达成共识”的对话才能真正推动时代、社会的前进,以正反对比的实例印证了“达成共识”的对话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然而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以政治手段达成思想专制,是否等同于以对话手段来达成“...

相关热词搜索: 徐汇区 例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