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时间:2021-11-03 10:07:01 来源:网友投稿

 土改解困境,“苦”难终断绝

  —— 土地改革 一、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图片和史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困境,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研读土地改革的相关史料,知道 1950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且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步骤。通过本微课的学习,认识到土地改革的积极意义,它在恢复过敏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 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 教学内容及流程 (一)导入 出示材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教师:我们都学过这首诗《悯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读完这首诗,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农民农民辛辛苦苦播种,秋天也获得了丰收,最后却饿死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用悲苦、凄惨来形容 教师:其实不仅在古代社会,近代社会这种局面也经常出现。农民苦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民能摆脱苦的命运吗?本次微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场影响中国农民命运的革命——《土地改革》。

 过渡:什么是“苦”?“苦”的表现是什么?“苦”又从哪里来呢?我们先来探寻农民苦的根源。

 (二)新课讲授

 1、追根溯“苦”源——土地改革之因 (1)农民的要求 出示材料:(湖南嘉禾县高棠乡两个农民谈话)“过年酒酿了没有?”(按指用糯米酿的甜酒)“饭都没得吃,还酿酒!”“„„老婆去年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你我都是穷人呀!”„„“穷人一年到头劳动,为什么连红薯都没得吃?”“唉!别人八字好。”“田是谁种的?”“穷人种的。”“棉花呢?”“还不是穷人种的?” ——《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续辑上册)

 教师:仔细分析一下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两个农民都是给地主干活的长工,他们在过年的时候都没有多少饭吃。其中一个人的老婆死了都是借地主的高利贷买的棺材。可以说生活艰苦而悲惨。但是材料中也能看出田地都是农民种的,为什么他们反而吃不上饭呢?其中一个农民说是八字的问题。八字,即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八字算命也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算命方法。从古至今,绝大部分农民对苦难的最常见解释是“命苦”。他们或将财主富有归结于他们祖上有德,或认为他们勤俭、精明、能干,而把自己的贫穷归因为命运不济。但真是这样吗? 过渡:之后这两个农民又聊了一次。

 出示材料

 :萧××抱起了黄××的小孩,想起自己老婆的病死和现在自己抚育的很瘦的孩子,失声地哭了起来,黄××也哭了,彼此的心连在一起了。后来,萧××问:“我们这样苦,是谁给的?”“是地主给的。穷人要一条心,打倒地主恶霸,连丝都不留!”——《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续辑上册)

 教师:这次谈话中,两位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认为受苦原因是自己命不好变成了地主的剥削。他们认为应打倒地主,进行土地改革。这是由于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农民阶级思想觉悟提高了,也认识到自己受苦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要使自己翻身做主人,就必须彻底消灭地主阶级。

 教师:当时的中国与这两位农民有着相似处境的人有 3 亿多,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 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 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 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 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过渡: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处境艰难,而作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更是面临种种困境。

 (2)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出示材料:旧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农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因此,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栾雪飞、刘颖:《20 世纪 50 年代初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比较》 教师:依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进行土地改革的另一原因就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水平非常低,这样落后的工业不能保证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因此必须开展工业建设,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工业建设的资金、原料等依赖于农村,必须让农村恢复发展才能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过渡:无论是农业发展的现状还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都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土地改革是如何推行的呢? (二)迎刃而“苦”解——土地改革之变 1、土地改革的步骤 教师:(1)法律依据: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实施:1950 年冬天开始,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2、土地改革的结果 教师:(1)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2)约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 7 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 300 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过渡:1950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法律上断了农民的苦根,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运动的展开则让法律落到了实处。千百年来被压迫的农民终于翻了身。

 (三)立竿斩“苦”断——土地改革之妙 1、土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出示材料:(土地改革后,农民的问候语有了很大改变)比如将“你吃了吗?”换成了“翻身了吗?”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都高兴地回答: “翻身了。” ——李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教师: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富人是剥削者,穷人是被剥削者。剥夺剥

 削者,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是“翻身”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原先无地少地的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出示材料:以基本结束土地改革的 1952 年与 1949 年相比,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由 11218 万吨增加到 16392 万吨,增长 46.1%;棉花总产量由 44.4 万吨增加到 130.4 万吨,增长 193.7%;按 1952 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23.6%,年均增长 10.9%。——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60 年研究》 教师:土地改革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性高涨,农业产量逐年提高。而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料和资金。

 三、课堂小结 古代和近代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一直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1950 年在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颁布法律、实施分地等措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农民翻身,国家迅速发展。

 四、练习 1、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对旧乡村的改造,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

 A 推行土地改革

  B 开展打土豪运动 C 决定抗美援朝

  D 举行开国大典 2、小张是新华社的记者,土地改革后,他到农村采访,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 原来的地主一无所有,生活艰难 C 赤贫的农民也住上房屋,有了自己的耕牛 D 农民有了自己 土地

相关热词搜索: 土地改革 下册 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