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 ( 精编版) ) 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课外阅读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1)补全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________,________满皇都。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________(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________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________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3.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
(2)解释词语:
题:________缘:________不识: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4.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________。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5.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6.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7.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8.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9.课外阅读。
别董大 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 ② 白日曛 ③
,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白日曛:曛,昏暗。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10.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 竹林里
B 深山里
C 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2.阅读与欣赏。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我歌唱早晨,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我歌唱希望,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或者一片阳光。
我的歌呵,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你飞吧,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实则是________。
(2)诗歌中揭示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
(3)最后一节中,“梦想”和“渴望”的含义是什么?
(4)四节诗分别应怎样来朗读?请选填。
A.真挚炽热
B.舒缓欣慰
C.活泼明快
D.深情祝福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13.日积月累。
春日
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指出兵。②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_______的情感。
15.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16.第二部分:阅读
古诗赏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_______
1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______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19.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
B.振兴
C.高兴
D.兴盛
(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
“_______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_______的特点。
A.勤劳能干 B.悠闲自在 C.艰苦朴素 D.勤俭节约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20.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
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___图。其中“________”和结句中的“____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3)“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4)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5)“___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21.阅读,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③耕织,也傍④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供:从事。④傍:靠近。
(1)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________解:________
(2)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劳作的辛苦。诗中农民干的活儿有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小孩儿天真、活泼、可爱,从“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来。结合注释,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________。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5)《四时田园杂兴》是
△
诗人
△
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A.南宋 范成大
B.北宋 范成大
2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23.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4.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5.阅读与理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起因。“具”的意思是
①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第二句由近及远写的是“故人庄”的自然之景。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②
。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词更有味道了。“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和乐趣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 ③
,聊
④
,聊
⑤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注释]过:拜访。具:准备。场圃:农家的小院。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1)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③聊________
④聊________ ⑤聊________
26.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等闲:________
②逶迤:________
③磅礴:________
④云崖: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2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 ① 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 ② 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③ 。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鸳鸯。
(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________鸣翠柳,一行________上青天。
②西塞山前__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__肥。
③留连________时时舞,自在________恰恰啼。
29.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________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
快)________,声音应稍(低缓
高昂)________。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话________。
30.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
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拟人、对偶
(2)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3)B
(4)抒发了诗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解析】【分析】(1)这里把杏子拟人化。而上下句是对偶,梅子对麦花,金黄对雪白,杏子肥对菜花稀。(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的三、四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拟人、对偶 (2)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3)
B (4)抒发了诗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点评】(1)考查学生对拟人、对偶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
(2)唐;韩愈
(3)早春;润如酥
(4)稀疏;矮小
(5)B
(6)①丝雨;②杏花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由诗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知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早春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4)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 正确 B 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6)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补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2)唐 、韩愈(3)早春、润如酥(4)稀疏、矮小(5)
B(6)①丝雨、②杏花雨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考查对诗题及诗句的理解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3.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
(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
(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5)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首诗的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解答时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
(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
(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B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能力。
4. (1)横、侧、远、近、高、低
(2)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C
【解析】【分析】(1)由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知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由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横、侧、远、近、高、低(2)1、身在此山中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5.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2)A;A;A;D
【解析】【分析】(1)①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②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前三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与最后的分句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即使……即使……也……”
故答案为:(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A、A、A、D
【点评】(1)①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②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
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6. (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啭。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填空。(参见译文)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下片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故答案为:(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啭。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2)这道题是词句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词句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7. (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古格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格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给揭示的深刻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诗歌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格言的含义。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 (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3)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故答案为:(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9. (1)黄云;白日;雪
(2)B
(3)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有谁不知道你呢?
(4)用“千里”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对应。
(5)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要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1)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诗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选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黄云、白日、雪;
(2)
B;
(3)
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有谁不知道你呢?
(4)
用“千里”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对应。
(5)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要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点评】(1)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
(2)此题考查诗体的掌握能力。
(3)此题考查对诗句的掌握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0. (1)明;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
(2)A
(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4)石灰;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按音节停顿,①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②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③前词重后词要轻 。④把声调读准。
⑤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
(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这道题是对诗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明、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
(2)
A
(3)1、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2、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3、坚守高尚节操
(4)1、石灰 2、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
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
(3)、(4)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 (1)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咬:紧扎根在土里。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12. (1)赞美、歌唱延安。;歌唱延安青年、歌唱自己告别过去后的新生活、新世界
(2)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3)对理想、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4)C;D;B;A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结尾。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4)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解答时结合语境及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赞美、歌唱延安;歌唱延安青年、歌唱自己告别过去后的新生活、新世界
(2)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3)对理想、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4)C;D;B;A
【点评】(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作者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13. (1)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朱熹;《观书有感》
(3)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观赏花草,来到泗水边,之前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2)宋、朱熹、《观书有感》(3)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观赏花草,来到泗水边,之前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14. (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解析】【分析】(1)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2)、(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5. (1)傍晚;为思乡而忧思不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打翻了的墨水;雨来时的动态美
【解析】【分析】(1)①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暮”指傍晚,“愁”指为思乡而忧思不堪。②考查对诗词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①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②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傍晚、为思乡而忧思不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打翻了的墨水、雨来时的动态美
【点评】(1)①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②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2)①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及成语的理解能力。②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6.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2)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这首诗的内容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每一篇文章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跃然纸上,细细品味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梅花特点的掌握能力。(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17.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醉酒;醉酒
(3)雨跳图;水息图
(4)翻墨;快;雨大且急;忽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分析】
(1)这首诗是宋代苏轼所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全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诗题中“醉书”的意思是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所以其中“醉”的意思是醉酒,“书”即是“写”的意思,由诗题可知这首诗是苏轼于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醉酒时所写的。
(3)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可知,这四句诗分别描写的内容是云、雨、风、水,再仔细读诗可发现,动词“翻”与“云”相衬,“跳”与“雨”相衬,“卷”与“风”相衬,最后一句“水如天”告诉我们水面平静得如蓝天,可得到“息”这个动词,与“水”相衬。我们可以由“翻”“跳”“卷”“息”这四个动词概括出本首诗的四个小标题,即云翻图、雨跳图、风卷图、水息图。
(4)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把乌云比作“翻墨”,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山雨欲来之景。“未”是指还没有的意思,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大雨就来了,说明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上溅起了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这里用“跳”和“乱”形容雨点,写出...
相关热词搜索: 鉴赏 人教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