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

时间:2021-11-02 11:16:32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______了一个身,就______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______又一______,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

 扯

 拉

 转

  (2)从老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 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________。

 2.阅读理解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着我的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

 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不超过 4 个字)

 打铃解围——________——误喊姓氏——________

 (2)第⑤段中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秘密”是指什么?“我”为什么永远也不会说?

  (3)下列对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短文第③段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老师傅为了使“我”不迟到特意将铃绳拽久些

 C.短文第⑦⑧⑩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D.短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4)本文构思巧妙,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本文结尾写“我”才知道自己错误地称呼老师傅,但在文中有三处暗示,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听到老师傅说出“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呢?写一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讲话:“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②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 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

 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已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③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④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因闭关锁国而危机重重的日本,至 19 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 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观代强国之路。

 ⑤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以此为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短文第①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其作用是(

  )。

  A.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C.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3)为了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4)结合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经历,举出一个支撑文章观点的事例。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

 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 55 厘米,低的仅有 10 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竞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 13 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 18 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 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________

 (2)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4)文中画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课外阅读。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生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个小时的工作。

 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个小时看 10 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 3600 多页,30 年可读 11 万页书。诸位,11 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 3 种小报也得费你一个小时的工夫;4 圈麻将也得费你一个小时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 10 年之后成什么器。

 (1)全文思路精美,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横线上进行填写,以显现全文思路:提出赠言→________→________→表达希望与祝愿。

  (2)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写在下句后面,组成一个浓缩全文内容的警句。

  不要抛弃学问,________。

 (3)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这句话的。

  (4)根据你对语段的理解,给这篇发言稿加个题目。

  6.课外阅读。

  瓦特发明蒸汽机(节选)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 6 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

 为了搞发明创造,小瓦特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 13 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 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 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 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769 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

 (1)从父亲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可能是________ 。

  (2)“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指________。

  (3)文章讲述了瓦特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表现了瓦特________的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说说瓦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你怎样启示。

  7.课外阅读。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

 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 1976 年 1 月 8 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用横线画出与结尾互相照应的语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泫然”所流露的心理。

  8.课外阅读。

  渴望

 晓萌今年过生日,他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会比赛,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啊!

 生日前三天,晓萌就开始为自己的礼物作谋划。他给爸爸详尽描绘了一个人蹬上滑板车之后的愉快感觉。然后,他在作业本的反面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辆滑板车的图形。最后呈上的是一张价格调查表,上面开列着每个商场出售的滑板车的不同品牌、不同质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爸爸听完后,只是说一句:上学吧。晓萌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日前一天,没见到爸爸的任何动静。为保险起见,他把那张滑板车价格调查表拿出来,用黑笔描得粗粗的,先搁在爸爸的枕头边,又用酱菜瓶压在桌子上,最后拿糨糊粘在冰箱把手上。晓萌心里想,爸爸肯定会看见的。

 可是生日那天,早晨起床以后,晓萌彻底伤心了,因为爸爸什么也没有买。晓萌在家里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

 (1)晓萌今年过生日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的理由是________。

  (2)生日前三天,晓萌为自己的礼物做了哪些方面的谋划?想一想,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3)第 3 段中画横线放、搁、压、粘三个动词表现了晓萌________的心理。

  (4)《渴望》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9.课外阅读。

  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

 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处罚——________

 严格——________

 新奇——________

 (2)李大钊为什么孩子们去扫雪?而孩子们的外祖母为什么不让去呢?结果如何?

  (3)从这则李大钊教子实践扫雪的小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0.课外阅读。

  一张纸条

 上小学时,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找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 2 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________。“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________。“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11.开心阅读。

  荆赞

 ①我爱游西山,尤其爱在炎夏游西山。当你刚走进山区,便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香气来自哪里?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来自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灌木。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到处都是。荆的枝条挺拔,枝叶茂密;它的叶柄长,叶面呈掌状分裂。荆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气闻了使人陶醉,每次游山归来,荆的余 香总是缭绕不散。

 ②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炎夏,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这是放蜂的好季节,蜜蜂所采的荆花蜜洁白如乳,香甜可口。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甲)____________,可也不能忘记荆花的(乙)_____________啊!

 ③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它的枝条细长而柔韧,可以用来编篓。它的籽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胃气不和等症。就是它的叶子,也是制造蚊香的一种主要原料呢!

 ④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见缝插针,悬崖陡坡,山巅谷底,都有它的立足之地。它不怕晒,不畏寒,不惧贫瘠和干旱。它生机勃勃,代代繁衍,在数量上,它也占了山区灌木中的大半。

 ⑤荆,是很有一点精神的。它不用人播种,不用人浇水,不用人施肥,不用人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荆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礼赞吗?

 (1)第②段有两个空,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填入下面(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A.功劳

  B.劳累

  C.功能

  D.辛苦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2)第①段中具体描写荆的外形的句子是哪一句?用横线在原文上将这一完整的句子画出来。

  (3)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写了荆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4)用波浪线在原文上画出第④段的中心句。

  (5)本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

  (6)这篇文章歌颂了荆的什么精神?根据文章中心,选择理解最准确、最深刻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荆的精神是给人以香甜、美好的东西

 B.荆的精神是浑身是宝、无私奉献的精神

 C.荆的精神代表着不畏寒暑、不惧贫瘠的顽强的生命力

 D.荆的精神是一种要求人的很少,却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

 12 .快乐阅读,完成练习。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中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养。山坡上有一块西瓜地,

  (A.热烈 B.酷热 C.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的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了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西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这样在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奔跑着,并不时地回过头去看看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向母亲手中的梳子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在田野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惊喜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的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烈日的炎阳下长时间的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的追赶。看得出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它丢失的不是一个西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赶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 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西瓜地离我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

  (A.阻挡 B. 影响 C.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地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在文前的横线上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

  (2)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3)给段前有“☆”的段落加上标点。

  (4)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

  (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

  (6)文中多次出现了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

  (7)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

  (8)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13.开心阅读。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

 “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 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 2 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在________历________月,习俗是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14.阅读芳草地。

  我的老师

 他,已是我初中两年的语文老师。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语文课。他西装革履地迈着大步走向讲台,“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郑!”大家都为这洪亮的声音鼓起掌来。随后,他走出教室,不知道去了哪儿,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不会是太紧张了吧?”“不可能吧,我觉得可能是去拿什么东西了,难道语文书忘记带

 了?”正在这时,郑老师进来了。他的手里捧着一盆花。同学们更加困惑了。他说:“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有谁闻到了花香?闻到了的同学可以举手。”有三四个同学举了手。“再仔细闻闻。”又有几个人举起了手。他看了看同学们,脸上很失望似的

  瞧这花多美丽

 多香

 你们都没闻到吗

 有的同学用力地吸,有的甚至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吸。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其实,我由于患了感冒,根本没闻到。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也随着大多数人举了手。好几个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只剩下一个女同学了。郑老师走到她身边,把花凑到她的鼻子那边,说:“你再仔细闻闻。”那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真的没闻到。”

 她的脸羞得红扑扑的,但她却始终没举起手来。郑老师露出了开心又严厉的表情。

 他用力地扯花瓣,可花儿怎样也没有落下来。大家似乎都恍然大悟,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啊!是假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郑老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真理。真理,就如同那花儿一样,并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都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一概地随波逐流。自信一点儿!说不定自己才是对的。”

 郑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沉思了很久。他的语句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的“真理观”永远是指引我前进的明灯!

 (1)这位语文老师以“________”为教学内容,为我们上了一节“________”课。

  (2)老师为引导学生们辨别花是否有香气,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不包括(

  )。

  A.先入为主

 B.大肆渲染

 C.以身示范

 D.故作失望

 (3)“七嘴八舌”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同学们内心的________。

  (4)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5)读画横线的部分,文中“________”这个词语能形容“我”此时的心理和行为。

  (6)结合文章的主题,请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并谈谈自己更换的理由。

  题目:________

 我的理由是:________

 (7)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5.衔接阅读: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

 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

 );“悬”的意思有:①挂 ②公开揭示 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 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找出一个夸张句画上横线,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

  (4)用横线划出说明灯的数量多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子。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

 属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后娘让他别再回家

 暑假开学,爹给满子新娶的后娘和后娘带来的那个胖胖的五岁的小弟弟都走出院子送满子回学校读高三,后娘很温和地同满子说再见,①满子心里就像装进了一个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一直挂在满子心里,所以满子的笑脸就多。老师同学都说满子变了一个人儿,满子忍不住抿嘴儿笑:当然!爹终于不再孤寂,满子能一门心思冲高考了!

 可是,上半学期的一天上午,满子正由寝室去教室,突见邻居兴堂叔找来,兴堂叔看见他就喊: 满子……满子……”

 满子忙跑过来: “叔,你咋来了?”

 “我进城买农药,你……你参让我顺道看看你。”

 “我爹好吗?”

 “好……,你娘对他一千个好哩。”

 “我……后娘好吗?”

 “好,好呀。可是……”

 “咋?”

 “你娘她……她不要你了。她不许你回家去”

 “可我想爹呀。”

 “想也别回,你娘说你要回去,她就走。你爹让你千万别回家去。”

 满子的眼一糊,满子九岁时没了娘,他多想有爹又有娘呀。可是,后娘的话满子得听,满子心疼爹。满子潮着眼说: “我不回家,一定不回。”

 兴堂叔的眼也潮了,兴堂叔叫声“满子呀”,从兜里掏出一沓钱说:“这是你爹捎给你的一千块钱,省些用,够到高考了。”

 满子不由得瞪大眼睛:“爹哪来这么多钱?”

 “他把你家的牛卖了。为这,你娘气了一大场呢!眼下总算好了,满子,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呀。”

 满子接过钱,喊了声:“爹呀!”眼圈儿弘了起来。

 兴堂叔小心地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照片捧给滿子: “满子,这是你爹的照片,想你爹了,就看上一眼吧。”

 满子双手接过照片,眼泪一下子淌下来,满子淌着眼泪对兴堂叔深深鞠了一躬。

 兴堂叔重重拍了一下满子的肩说:“孩子,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呀!一定别回家去呀!”

 兴堂叔走了,满子一口气跑回座位,泪水一下子打湿了几本书,他一时真有点儿拐不过弯儿来,那轮太阳还在呢……可钱和照片实实在在地揣在兜里,他抽泣一下,狠狠地把照片和钱捏了一下,那轮太阳就被捏出了心窝儿,满子想:她不要我就不要吧,只要她要爹就行。再抽泣一下,慢慢擦干眼泪,可是,卖了拉犁的牛,爹该平添多少苦和累呀!他仿佛看见瘦削的爹在天里弯成一只硕大的虾。

 满子拼命嚼书,每天都对自己说:只许胜不许败。

 高考后,满子在城里打工,上大学不能再全靠爹了。

 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满子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儿:也许拿了通知书回家她不会骂的!这个想法儿一旦出现便难以克制,满子进村时正值的晌午头儿,正是各家坐在自家院子里的树荫下吃午饭的时间,毒辣辣的太阳把没有树前的土地、房屋晒得白花花的,灼死人,满子紧阵儿脚,走到自家院门口树荫下,不灼热了,舒服了许多,满子又害怕起来,万一惹恼了她咋办?只一会儿,满子就拿定主意:不管咋地都要看一眼爹,他壮下胆,几步跨进院子大喊:

 “爹——爹——”

 没人应声!

 他这才觉出院子里很静,院子里因少了那头牛显得很空落,在原来拴牛的地方坐着一个剥花生的小男孩。

 ②小男孩的脸瘦瘦的,胳膊细细,干瘪的小手似乎捏不开花生壳。小男孩听见喊,猛地抬头。他的脸怔怔的,两只眼睛格外大。

 小男孩突然明白了什么,哇地哭起来:“哥,哥……咱爹早死了……娘不许给你说。”

 满子愣住了。看着破旧的屋子,看着屋子上升起的黑黑的炊烟,满子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2)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请探究下列两处省略号的作用。

  ①兴堂叔看见他就喊:“满子……满子……”

 ②你娘她……她不要你了。她不许你回家去。

 (3)选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请品味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满子心里就像装进了一个春天的太阳。

 ②小男孩的脸瘦瘦的,胳膊细细,干瘪的小手似乎捏不开花生売儿。

 (4)后娘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5)文章以“后娘让他别再回家”为题目有怎样的作用?

  17.课外阅读。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

 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伶俐——________

 即刻——________

 (2)短文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作者详细写了哪种习俗?

  (3)短文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B.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D.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的精神。

  18.课外阅读。

  种瓜得豆(节选)

 但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却大有用武之地。

 有一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我国科学家把这种细菌里管生产这种物质的基因“搬”到棉花里,这样棉花也会产生可以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棉铃虫吃了棉花的叶子,自然也就没命了。这种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美国科学家把牵牛花里的蓝色基因“搬”到玫瑰花中,结果培育出了开蓝色花的玫瑰。这种玫瑰使爱花的人们乐不可支。

 此外,科学家还培育出了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等等。

 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也派上了大用场。有的小朋友可能听说过,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疑难心脏病的有效方法。要做这种手术,首先要有心脏,但是目前心脏“供不应求”,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科学家发现猪的心脏跟人的心脏比较相似,可猪的心脏与人体“不和”。于是,科学家把人的某一种基因导入到猪体内,这样转基因猪的心脏就有了一些人的“脾气”,移植到人体后,可以与人体“和平共处”。目前,这项转基因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中。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乐不可支:________

 ②供不应求:________

 (2)以下选项中,(

  )不是短文介绍的内容。(多选)

  A.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B.转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C.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D.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短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事例来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列举了________的事例来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派上了用场。

 (4)现实生活中,有人“挺”转基因,有人“反”转基因,谈谈你对转基因的看法。

  19.阅读名著《老人与海(节选)》,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到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②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

相关热词搜索: 课外 真题 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