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热点三
中外思想解放潮流 热点内涵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工程”。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演绎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高考启示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思想传承和创新可谓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交相辉映,通过史料、图表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西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从命题角度看,侧重于从历史人物思想的内涵和社会作用等角度命题。因此,复习备考时,可分类归纳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和作用;或从文明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认识每一次思想解放的表现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思想主张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2.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
1.创立与发展: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等,创立了儒学;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陆王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等主张,从而
使儒学获得新生。
(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他们既未触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也未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之长技”的方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掀起了洋务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促使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民主和科学,较为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5.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二、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时间 公元前 5 世纪中叶 14 世纪—17 世纪 17 世纪—18 世纪 时 代 背景 希 腊 工 商 业 发展;平民地位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封建宗教神学统治人民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欧洲封建君主改革强化了专制主义 实质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反映新兴(形成中)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反映发展中(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矛头 指向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 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 主要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也指向天主教会 核心 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内容 “人是万物的尺度”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重视现世生活,追求自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
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一套政治构想 影响 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对后来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和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相关热词搜索: 思想解放 年高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