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热点五 大国关系
热点内涵
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协同,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纵观世界历史, 往往一个大国的兴起会和原来大国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冲突如果不能够合理解决, 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除了两国人民深受其害之外,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新型大国关系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高考启示
从考查角度看,围绕主要大国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事件是近三年高考对本热点考查的主要切入点。从考查内容看,中日关系、中俄(苏)关系、中美关系中的诸多重大事件,是近三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
知识链接
一、近现代的中美关系
1. 1844 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
《天津条约》。
3. 19 世纪末,美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
4.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5. 1927 年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 年)跃居第一位,美国占据侵华优势。
6.二战期间,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两国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又有力地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7.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另一方面,美国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9.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1971 年 4 月,在日本举行的第 31 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 年 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并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
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两国摩擦不断。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中美两国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冲突,如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并且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二、近现代的中日关系
1. 1894 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 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通过《马关条约》,日本掠夺了巨额赔款和大片领土(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 1900 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4.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 1919 年,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由此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6. 1931 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7. 1932 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8.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
布无条件投降。
9.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10.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11. 1972年至今,中日两国一直处于和平交往时期,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中日两国围绕着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钓鱼岛归属问题等,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主要障碍。
三、近现代的中俄(苏)关系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2. 1898 年,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3. 1900 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
4.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5. 1920 年 3 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6.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1923 年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
1933 年至 1934 年,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经验,在党内和军队内实行“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8.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在道义上、物质上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1945 年 8 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9.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 年底,毛泽东率团访苏。1950 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有重要意义。苏联积极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如“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工业项目。但后来,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这成为 1959 年—1961 年中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外部原因。
10.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断绝对中国的援助,甚至出现边境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和边民大规模偷渡(如 6 万伊犁人迁入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对外转向全面收缩,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1.苏联解体后,中俄之间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热点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