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小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 。
” 少 选 之 间 而 志 在 流 水 , 锺 子 期 又 曰 :
“ 善 哉 乎 鼓 琴 ,_______________。”锺子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 2、3 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入木三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 ① 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 ② 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日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 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jī)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 ④ 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 ⑤
, 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①旷:王旷,王羲之的父亲。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美好的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七岁善书________
②恐不能秘之________
③语太常王策曰________
(2)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划线的“之”指代的对象。
①窃而读之________
②今日用之________
③工人削之________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一处)
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5)“入木三分”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说出它现在的含义。
3.阅读课外诗文,完成练习。
忆昔 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 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注释]①昔:以前,从前。②君:对对方的尊称。③抔(póu):量词,把,捧。
(1)诗文中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诗文中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
(2)写一写你读了本诗文后的感受。
4.课外阅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太夫人④以⑤荻⑥画地,教以书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⑧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孤:幼年丧父。③资:财务,钱财。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⑤以:用……办法。⑥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⑦书:写。⑧闾(lǘ)里:街坊,乡里。
(1)结合语境和注释,理解下列下划线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孤
, 家贫无资。
孤:幼年丧父。
资:财务,钱财。
B.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以:用……办法。
以:原因。
C.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惟:只是。
务:致力,从事。
D.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及:等到。
而:但是。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关成语。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自幼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邻里街坊都有藏书,慷慨借给他阅读。
D.他刻苦读书,心无旁骛。
5.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这篇古文的题目是《________》,我还可以自己来写题目,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________》。
(2)选择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好书画。(
)
A.认为……好。
B.喜欢。
C.优良。
②处士笑而然之。(
)
A.认为……说得对。
B.然而。
C.然后。
(3)解释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话写出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②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抓住了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③“笑而然之。”这里的笑是杜处士讥笑牧童年幼无知。
(5)写出选文说明的道理。
6.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B.刻度。C.量,计算。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
③曰:“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_______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文言文阅读。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①焉。充少孤②,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③,师事④扶风⑤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⑥,阅所卖书,一见辄⑦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徙:迁徙。②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③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④师事:以师礼相待。⑤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⑥肆:店铺。⑦辄:就。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
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
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
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
(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目的
D.学习范围
(3)王充家境________(a.贫困 b.富裕),他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来读书的。
(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5)请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
________
9.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戏:玩耍,嬉戏。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③譬如:好比,就好像。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0.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
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③被: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________遂:________亦:________
(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奋刻苦
B.做人要诚实守信
C.做人要孝敬长辈
D.做人要顾全大局
11.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
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
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
(2)选择题: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
①岁罹水患________
②死者相踵________
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12.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________
②虎亦寻卒去。________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13.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 ① 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 ② 而截之。
【注释】①俄:一会儿。②依:依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初竖执.之
执:________
②遂.依而截之
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计无所出。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3)读完上文,你想对这个鲁国人说些什么?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第一段看,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实。
15.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
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_______”这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6.完成文言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a)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b),献之邑令(c)。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d)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e),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f)举轴,则踉跄(g)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a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b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c
邑令:县令。漫:漫不经心,随意。d 旦:早晨。e 物色:察看。f 逮:等到,及。g 踉跄:形容猫跳跃捕鼠的样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________
②漫.悬于壁________
(2)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原文回答)
(3)翻译: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17.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 ① 皆讥笑之。丞相自若 ② 也。一日得句 ③
, 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 ④
, 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 ⑤ 其侄曰:“汝胡 ⑥ 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
③侄罔然..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字也?
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18.文言文阅读。
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②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③学者,有亲也。一则愿④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⑤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⑥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少孤:年少失去父亲。②书舍:书塾。③得:能够。④愿:羡慕。⑤中心:内心。⑥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
数岁时:________
过书舍:________
有亲也:________
故泣耳: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从邴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19.小古文阅读。
①一猫伏缸上,②急跃起,全身皆湿。③缸中有金鱼,④欲捕食之。
(1)在横线上写出小古文的正确顺序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这篇小古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欲捕食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是________。
20.阅读拓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盘盂 ________(yú
yù)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shú
shū)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及:________
②沧沧凉凉:________
③探汤:________
④决:________
⑤孰:________
⑥汝: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21.文言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②株,折颈而死,因③释其耒④而守株,冀复⑤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即露在地面的树根。②触:撞到。③因:于是。④ 耒 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⑤复:又,再。)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
________
②释其耒而守株
________
③冀复得兔
________
④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
(2)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
22.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 一心以为
,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
。
(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5)为是其智弗若与?
①句中“为”的意思是________,“智”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________。
③这句话的断句为:________。(用“/”标出)
23.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电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凶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24.读课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好)书画:________
一日(曝)书画:________
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
古语(云):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翻译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6.课外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⑤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⑥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并:连同。
④或:有的人。
⑤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⑥坐:因为,由于。
⑦强( 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用停顿符号“/”给下面这句话断句。
夫 菱 生 于 水 而 曰 土 产,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________
(3)请用写出画出文中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的句子。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的一句是(
)。
A.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B.说话做事应该要实事求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7.第二部分 阅读
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始折旋疾徐 ________
②乃四顾胆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
②椎鼓径进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2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表述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及依据。
①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②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3)你从“孰为汝多知乎"中体会到了什么?
29.文言文阅读。
山鸡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1)请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________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________
召而厚赐之________
过买凤之值十倍矣________
(2)请翻译下面句子。
乃酬千金,费与;请加倍,乃与之。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种人?
30.文言文阅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
文《吕氏春秋·本味》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资料: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孟浩然《示孟郊》中这样写道: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志.在流水________
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 F.钟子期
文中的________与________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________。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
(3)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
)
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流水高山心自知
(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轻风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 解析: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轻风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在理解《伯牙鼓琴》这篇古文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对成语典不仅要掌握原意,还要掌握其寓意。(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1、高山流水 2、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
乎若轻风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2)此题主要考查对《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及成语的理解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2.(1)擅长;恐怕,担心;告诉,对……说 (2)指《笔说》;指《笔说》;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 (3)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他天资聪颖、洗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解析:
(1)擅长;恐怕,担心;告诉,对……说
(2)指《笔说》;指《笔说》;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
(3)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他天资聪颖、洗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5)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①擅长。②恐怕,担心。③告诉,对……说。
(2)①指《笔说》。②指《笔说》。③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
(3)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他天资聪颖、洗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5)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3.(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
选 解析:
(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点评】(1)要求学生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1)B (2)画荻教子;废寝忘食 (3)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4)D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 解析:
(1)B
(2)画荻教子;废寝忘食
(3)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4)D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此题是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及意思。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B
(2)画荻教子;废寝忘食
(3)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4)D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
义。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1)书戴嵩画牛;牧童评画;杜处士好画 (2)B;A (3)牛在争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摇摆着尾巴争斗,真是不合理呀!
(4)正确;正确;错误 (5)古语有云:“耕当 解析:
(1)书戴嵩画牛;牧童评画;杜处士好画
(2)B;A
(3)牛在争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摇摆着尾巴争斗,真是不合理呀!
(4)正确;正确;错误
(5)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②、正确③错误,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5)考查对段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段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书戴嵩画牛、牧童评画、杜处士好画
(2)B;A
(3)牛在争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摇摆着尾巴争斗,真是不合理呀!
(4)正确;正确;错误
(5)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 解析:
(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所宝以百数: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宝贝 改
珍藏的画)B:正确。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改 摇着尾巴。
改 大笑)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
A 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1)C;A;B (2)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3)表情很严肃 (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 解析:
(1)C;A;B
(2)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3)表情很严肃
(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人物说的话之外的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包含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读者凭借提示语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各种情态,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表达要结合语境来分析。(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C、A、B(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表情很严肃(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提示语的把握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1)C (2)B (3)a;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 (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解析】【分析】(1)A:错误。他的祖先从魏国 解析:
(1)C
(2)B
(3)a;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
(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解析】【分析】(1)A:错误。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B:错误。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C:正确。D:错误。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意思是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这句话是指王充的学习方法。
(3)“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可知王充家境贫困,他是通过 2 的方法来读书的。(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5)考查对读书名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C (2)B(3)a、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9.(1)徐家的儿子九岁,有一-次在月亮下玩耍。
(2)C (3)徐孺子是一个善于用脑思考、观察、实践的人。
【解析】【分析】(1)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解析:
(1)徐家的儿子九岁,有一-次在月亮下玩耍。
(2)C
(3)徐孺子是一个善于用脑思考、观察、实践的人。
【解析】【分析】(1)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徐家的儿子九岁,有一-次在月亮下玩耍。(2)C(3)徐孺子是一个善于用脑思考、观察、实践的人。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10.(1)听到;就;也。
(2)王冕的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到越城奉养,后来用 牛车送母亲回故乡。
(3)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 解析:
(1)听到;就;也。
(2)王冕的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到越城奉养,后来用 牛车送母亲回故乡。
(3)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答案为:(1)听到、就、也。(2)王冕的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到越城奉养,后来用 牛车送母亲回故乡。(3)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能力。
11.(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 (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 解析:
(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
(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文胜慨然诣阙上疏”青文胜看到后痛心疾首,冒着越级告状的罪名,向洪武帝连上三到奏折。“诣”是上告。“妻子贫不能归”意思是妻儿因贫不能回到故乡。“归”,是指回到故乡。(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12.(1)语言 (2)B
(3)大小角度(视觉角度);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 (4)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 解析:
(1)语言
(2)B
(3)大小角度(视觉角度);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
(4)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不唯一)
(5)①仔细;②最终。
(6)①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②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
(7)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
(8)置二小儿沙上
(9)C,D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期末 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