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时间:2021-11-02 10:53:47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课外阅读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3.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1)补全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________,________满皇都。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________(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________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________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5.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6.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7.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 ① 向日金鳞开 ②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 ③ 易水,霜重鼓寒 ④ 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 ⑤ 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 ① 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 ② 浴蚕 ③ 去,闲着中庭 ④ 栀子花。

 【注释】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庭院中。

 (1)解释诗题。

  (2)选择。

  ①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②诗中所写的景象是(

 )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

 (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②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③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 竹林里

 B 深山里

  C 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0.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11.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 ①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 ②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③ 。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 4 月 4 日或 5 日。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12.日积月累。

  春日

 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13.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 1903 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______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你眼中的鲁迅是: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16.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 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1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______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1.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整首词以“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①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

 ②诗人要与(________)“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4)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

 因: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________

 ③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22.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这是他写在________家_______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第二句中“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诗后两句写的是庭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对偶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主人________的情趣。

  23.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4.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 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5.阅读与理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起因。“具”的意思是

 ①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第二句由近及远写的是“故人庄”的自然之景。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②

 。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词更有味道了。“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和乐趣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 ③

 ,聊

 ④

  ,聊

 ⑤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注释]过:拜访。具:准备。场圃:农家的小院。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1)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③聊________

 ④聊________ ⑤聊________

 2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一把远飞的伞。

 (1)请写出这首小诗给你的启示。

 (2)即将毕业,老师们也已送你“一把远飞的伞”。仔细回想,老师的那一句话镌刻在你的心底,写在下面横线上。

  2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A.送别之情

 B.思归这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9.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拟人、对偶

 (2)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3)B

 (4)抒发了诗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解析】【分析】(1)这里把杏子拟人化。而上下句是对偶,梅子对麦花,金黄对雪白,杏子肥对菜花稀。(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的三、四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拟人、对偶 (2)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3)

 B (4)抒发了诗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点评】(1)考查学生对拟人、对偶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分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1、拟人 2、轻 3、细 4、密 5、无比喜悦 6、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2)1、夜雨 2、黑(俱黑)

 3、明(独明)

 4、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3. (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

 (2)唐;韩愈

 (3)早春;润如酥

 (4)稀疏;矮小

 (5)B

 (6)①丝雨;②杏花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

 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由诗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知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早春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4)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 正确 B 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6)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补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2)唐 、韩愈(3)早春、润如酥(4)稀疏、矮小(5)

 B(6)①丝雨、②杏花雨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考查对诗题及诗句的理解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4. (1)草色遥看近却无

 (2)B

 (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解析】【分析】(1)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 正确 B: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3)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草色遥看近却无 (2)B (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

 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点评】(1)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然后再确定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

 5. (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啭。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填空。(参见译文)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下片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故答案为:(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啭。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2)这道题是词句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词句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6. (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古格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格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给揭示的深刻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诗歌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格言的含义。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 (1)①毁。;②向着。;③响亮。

 (2)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C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义、词义。

 (2)、(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C: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故答案为:(1)①毁。②向着。③响亮。

 (2)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1、荆轲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字义、词义。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

 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8. (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

 (2)B;A

 (3)正确;正确;错误

 【解析】【分析】(1)雨过山村: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①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②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句回答问题。(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

 (2)B;A (3)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2)考查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9. (1)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咬:紧扎根在土里。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10. (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解析】【分析】(1)

 飞花、御柳斜,属于白天看到的景象; 日暮,是时间上的提示,也是一个转折点。

  (2)

 “无处不” 属于双重否定表强调,而“处处都”属于一般陈述,无强调效果。

  (3)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句意是:皇帝特许重臣“五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一个“传”字, 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所以这个字用的比较精妙。

  (4)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故答案为:(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

 “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

 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属于什么时间段。

  (2)本题考查炼句、炼词的能力。

 “无处不” 与 “处处都” 属于近义短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的差异是解答的关键。

  (3)本题考查炼字能力。根据提问, 哪个字用得妙,这就需要用鉴赏的眼光,去发现表达效果奇妙的一个字来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对文化知识中风俗习俗的理解能力。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 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11. (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解析】【分析】(1)纷纷,写出了雨丝细密;欲,将要,简直会;借问,客套礼貌用语,请问;遥,指远远的。

  (2)诗句写作时间上并没有细分到一天的某个时辰,而是从节气上点名了是清明节那

 天;天气则是春雨绵绵;这样就渲染了一个凄美的意境,为下文的写作做了铺垫。

  (3)

 行人,既包括作者自己,也包括其他过路客人,身心两方面的疲惫是行人断魂的主要原因,这天主要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怀念,离家的人则归心似箭,所以人们的情绪是比较低落的,结合天气的描写作答即可。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使用了设问技巧,虽然询问的是牧童,但作者并没有让人物说话,而是含蓄地通过一个动作做了回答,这就由近及远,让读者联想到一片繁茂的杏花雨村,增点了意境的美感。

 故答案为:(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

 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

 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既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也要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使用的对象以及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对写作时间、背景的辨析以及对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诗人往往选取花前月下、春雨绵绵等特殊境况,借以渲染气氛,更好地实现意境。情景、情感的表达。《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3)本题考查炼句、炼词能力。“欲断魂” 是抽象意义的外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包括旅途的劳苦、内心的思念等,简短的三个字全包括了,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甚至是一个字。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找到后两句进行分析,再体会其表达技巧即可。

 12. (1)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朱熹;《观书有感》

 (3)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观赏花草,来到泗水边,之前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2)宋、朱熹、《观书有感》(3)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观赏花草,来到泗水边,之前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13. (1)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的决心

 (2)一位有思想、有情怀,忧国忧民,以笔为武器,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坚强的战士。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这首诗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的决心(2)一位有思想、有情怀,忧国忧民,以笔为武器,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坚强的战士。

  【点评】(1)此题考查对这首诗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全诗解释: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14. (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2)诗的下阙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感悟诗人的用意。平时也应对常用的词语也应加强记忆。(2)主要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式及内容。(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5. (1)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2)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C

 (4)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5)巧渡金沙江的喜悦;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6)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雪;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革命乐观主义

 (7)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陡征之路的艰险十分恰当,“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岸”更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

相关热词搜索: 鉴赏 期末 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