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和而不同(附审题立意及例文展示)

时间:2021-10-31 13:41:16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和而不同

 写作(0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审思路,材料中讲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当王安石被重用的时候,司马光却因反对变法而失去宰相的位置,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对方。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司马光说,王安石的文章节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很多,我和王安石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没有私心。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由此可知,王安石公私分明,实事求是,欣赏人才;司马光虽然思想保守,但是为人正直。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 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为苏轼说话,当被贬黄州后,苏轼又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可见,苏轼才华横溢,是非分明。综合三个人的事件可以看出,意见不和,可以求同存异,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够促进和谐发展。

 审任务,举行班会,上述材料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参考立意】

 (1)公私分明,欣赏人才;

  (2)实事求是是非分明; (3)消除成见,良性竞争; (4)君子和而不同。

  【参考例文】

 君子和而不同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仅一字之差,要做到却不那么容易。世上的各种生物都是不同的,甚至连两张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找不到。那就让我们和不同吧。

 天下大同,是古之先贤提出的理念,也是他们最想实现的美好情景。然而大同社会并不是人人皆相同,人人皆相等,同而不和,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梦幻泡影。和而不同,方乃大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个个奇异的思想碰撞出最绚丽的火花。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有着各自思想与灵魂,却完美地相融在起。孔子师道于老子,却并不与其相同,而是独自创下儒家大派,他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墨家从儒家分出,有着自己最独立的思想,却也与儒学相互交织出更加美妙的思想之光。无数的学派相似相容,用和而不同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触碰到大同社会的大门。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诞生出了艺术界的三颗巨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莎士比亚,他们共同为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没有相互模仿,而是追逐在各自的大道上前行。他们之中拥有交集,达芬奇曾练习雕刻,米开朗琪罗也有过绘画的经历,但却没有一人在追逐对方的步伐,追求和而不同,反而独自研究,各自探索,为欧洲日后数百年的艺术发展探索出了三条光辉大道。日后不断有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出发,却很少能有人像他们一样做到和而不同。

 君子追求和而不同,小人却更喜欢同而不和。当达尔文第一次发现生物进化的奥秘,将之公之于众时,却遭到了无数小人的打击。神庭认为这侵犯了他们在人民心中的无上地位,而皇室也将其视做威胁权威的标志,于是在熊熊烈火中,达尔文和一个时代的明知共同化身火海。而反观科学家爱因斯坦,当他提出相对论时,虽引来无数人的指责谩骂,但也有人站出来说:“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同而不和只会泯灭人民的明知,和而不同却将人类的探索推上巅峰。

 探索真正的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经过磨难与挫折方能实现,而真正的大同,却是所有人相融合,所有的思想深邃独特却又相互包容,所有的国家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未来,所有的孩子都会明白:和而不

  同,天下大同。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相关热词搜索: 和而不同 审题 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