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版)心理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述

时间:2021-10-31 13:33:06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学 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述

 【摘要】高校大学 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 生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心理学

 的基本概念,列举了高校大学 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 的现状,并提出心理学 视角下 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心理学 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本概念阐述 1.心理学 。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 的科学 ,包括理论心理学 与应用心理学 两大领域。心理学 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也与家庭、教育、健康等日常生活领域有关联。一方面,心理学 通过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 的行为与心理机能,以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 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也与神经科学 、医学 、生物学 等科学 有关,以探讨生理作用对心智 的影响。心理学 家从事基础研究 的目 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高人类生活 的质量。当代大学 生,多为独生子女,还并未踏上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心理状态还不够稳定,再加上面临着来自各方 的压力,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情绪控制能力

 有时会出现问题,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重重挑战。大学 生所遇到 的心理问题,其成因大多集中在学 业、就业、家庭、社交等方面,比如自我概念模糊、人际关系不和谐、适应能力不佳、对未知 的未来产生恐惧、抗压耐挫能力不高,等等。在心理学 视角下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 生认识、接纳自己,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以积极乐观 的心态面对前方挑战,对大学 生 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大学 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 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 校至今仍未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专门机构,学 校领导对工作 的内容、重要性认知不足,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工作 的权责不明,有时甚至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学 生 的满意度也普遍较低。2.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第一,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重点,工作一般由学 生工作处负责,但是学 工处 的工作种类多、任务重,从学 生管理、到学 生资助、到学 生就业,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处在动态平衡之中,需要统筹兼顾,不可能对其中 的一项工作有所偏重,这就使得学 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工作 的开展效果平庸。第二,考核评价机制不明确。评价 的标准模糊,缺乏具体 的指标,对于工作 的效果难以展开量化 的评价,导致考核结果缺乏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监督 的有效性。3.心理咨询机构未能发挥预期 的效能。虽然绝大多数学 校都有自己 的心理咨

 询室,但是它 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 的发挥。大多数学 生从来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室,仅有 1%左右 的大学 生每月都去进行心理咨询。另外,心理咨询机构在定位上也存在着一定 的误区,过于注重治疗性功能,忽视发展性功能,造成了“心里有问题 的人才去心理咨询室” 的认识误区,导致正常 的学 生都对心理咨询机构敬而远之。4.辅导员与心理联络员 的工作欠缺。辅导员与每个班级 的心理联络员,是与学 生相处时间最长、对学 生了解最深 的人,在发现学 生 的心理问题、提供初步 的心理辅导与思政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 的责任,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 生都没有与辅导员有过心理健康方面 的交流。辅导员对学 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重视,很少主动与学 生进行交流谈心,只有当发生了重大问题 的时候才做出反应。而班级 的心理联络员,存在感极低,职位形同虚设,有 的心理联络员甚至完全不承担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的工作任务。

 三、心理学 视角下 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策略 1.建立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三级干预机构。一级机构,由校领导组成。学 生工作处负责人担任组长,保卫处、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学 工处、团委、院系领导成为组员,与组长共同担任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 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二级机构,由上述部门 的工作人员组成,属于执行机构,负责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 的

 具体工作,比如心理档案 的管理、心理咨询服务 的展开、困难学 生 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活动 的组织与筹划等等。三级机构,由在校大学 生组成。每个班级推选一名富有爱心、工作负责 的优秀学 生担任心理联络员,各院系团委设立一名心理联络部长,负责大学 生心理健康问题 的信息收集工作,对近期心理状态不稳定、行为异常 的学 生重点关注、及时汇报。2.拓宽心理健康信息反馈渠道。高校大学 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问题 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相应 的外在表现,比如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孤僻等等,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因此,拓宽心理健康信息 的反馈渠道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充分发掘一切可利用 的资源,从各方关注大学 生 的心理健康状态。第一,建立高校大学 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其心理状态波动,以便对受心理问题困扰 的学 生进行及时 的干预、辅导。第二,发挥辅导员、班级心理联络员 的作用,作为和学 生一起生活、一起学 习、与学 生距离最近 的人,他们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 生 的心理与思政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 的原因。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开通电话与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设心理健康社交媒体账号、电子邮箱等,强化与学 生 的线上互动。另外,延长心理咨询室 的值班时间,最好实现 24 小时开放,让有困难 的学 生能够随时得到帮助。第四,加强与学 生家长 的联系,了解高校大学 生在家中 的精神状态、与父

 母 的沟通情况。3.制定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措施。(1)将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 的主要渠道。也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的主阵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共同 的教育目标、类似 的教育过程,以及互相渗透 的教育内容。(2)将心理与思政问题 的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第一,制定高校大学 生心理与思政问题预防制度。从新生入学 开始,定期组织进行心理测验,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把握大学 生 的心理波动。第二,强化心理学 知识 的宣传普及,教导大学 生掌握正确 的情绪调节方法。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的习惯与能力。第四,制定心理健康治疗与应急办法。根据学 生 的心理档案建立预警指标,对有心理健康问题 的学 生进行及时 的帮助。对于轻生、自残等突发事件,及时反应,控制事态,冷静处理。(3)将学 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除了在学 校层面展开之外,还需要借助学 生 的自我教育与家庭教育。第一,学 校需要有意识 的引导学 生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对自身所存在 的问题进行深刻 的认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 的发展道路,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联谊活动,积极与教师沟通。第二,注重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的作用,强化家校联系,通过在家长群体中普及心理学 知识,通过

 发放相关 的杂志文件、展开家校联系活动、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关注子女 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帮助子女解决。4.搭建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辅助平台。(1)搭建贫困生帮扶救助平台。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大学 生在经济方面 的后顾之忧,拥抱大学 生活,我们需要健全农村贫困生帮扶救助体系,缓解农村大学 生 的生存困境。除了发放助学 金、提供助学 贷款之外,还应该从其他各方面来为农村贫困生提供帮助。另外,建立特困生档案,由辅导员予以重点关照。(2)搭建校园文化和社区实践活动平台。为了丰富大学 生 的生活,走出三点一线 的禁锢,学 校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 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区实践活动。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 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鼓励高校大学 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提供丰富多彩 的社区实践活动,开阔视野,锻炼实践能力。(3)搭建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第一,可以将心理学 相关书籍文献、心理健康指南等资源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的质量与数量上,进行双重保障。第二,强化师生之间 的线上交流。同时,加强对班级 QQ 群、微信群 的管理,解答学 生 的困惑。第三,加强线上线下 的联动。可以与校报校刊、校园电视电台展开合作,达成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组成 的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网。(4)搭建高校大学 生就业创业指导平台。第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

 让大学 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与创业意义;认识各种职业特点、职业技能以及社会 的需求情况,明确自己 的职业偏好。第二,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为高校大学 生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实习机会,展开社会调查、走进人力资源市场、走进企业,亲身体验职业角色。通过就业创业指导平台,让学 生提前走入社会,从而缓解对未来 的恐惧,消除在就业方面带来 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高校 的大学 生,在学 业、家庭、社交、就业方面面临 的重重压力。目前,高校 的大学 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重视程度不足、监督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咨询机构未能发挥全部 的作用、辅导员与心理联络员工作不到位等。我们需要在心理学 视角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建立专门 的组织机构、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制定干预措施、搭建辅助平台,切实提高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工作 的效果,促进高校大学 生 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云,张俊.心理学 视角下 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汇,2007,(7) [2]高芳芳.心理学 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石油大学 ,2012 :郭玉华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 院

  分类精心精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所有文档经过整理后分类挑选加 工,下载后可重新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