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7 页 2021 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 II 卷—文言文阅读 预测练习题汇编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沫”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 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 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 加史馆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 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第 2 页 共 27 页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5).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 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渡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第 3 页 共 27 页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 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 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
赠太子太保,谥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杨马》)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B.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C.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D.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功臣或其先人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是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第 4 页 共 27 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绰体察底层疾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餐饭不超过一碗;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
B.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巡行邓县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罪行更严重;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
C.柳公绰为人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校,皇上恼怒他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上平息了怒气。
D.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柳公绰一生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5).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 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 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 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 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第 5 页 共 27 页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6 页 共 27 页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人。楶以叔得象 荫,为孟州司户参军。应举入京,闻父对狱于魏,弃不就试,驰往直其冤。还,试礼部第一,擢知陈留县。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时朝廷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葭芦、安疆等四砦予夏。夏得砦益骄。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据其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矣。”遂乘便出讨,以致其师,夏果入围环州。楶先用间知之,遣骁将折可適伏兵洪德城。夏师过之,伏兵识其母梁氏旗帜,鼓噪而出,斩获甚众。又预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马饮者多死。召 权户部侍郎。明年,除知同州。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请曰:“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师筑城于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砦。方兴役时,夏以其众来乘,楶迎击败之。夏主遂奉其母合将数十万兵围平夏,疾攻十余日,建高车临城,填堑而进,不能克,一夕遁去。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进阶大中大夫。楶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砦九,荐拔偏裨,不间厮役,至于夏降人折可適、李忠傑、朱智用,咸受其驭。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请老,徙知河南。入见,留拜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力谢事罢,授 资政殿学士。未几,卒。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谥曰庄简。赙恤甚厚。
(节选自《宋史•章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B.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C.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第 7 页 共 27 页 D.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適/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夏主震骇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劳而取得入仕权利。如荫恤、荫籍、荫生等。
B.权,暂时代理官职,我国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C.资政殿,北宋皇宫中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同时也用作宴殿和讲习之所。
D.谥,谥号,分上谥(表扬类)、下谥(批评类)、平谥(同情类),文中“庄简”属于表扬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楶有才情,孝父母重担当。他入京考进士,听到父亲在魏州被官府审问,就放弃考试,奔赴那里为父亲申辩冤情。回到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B.章楶明边事,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不断攻取夏人疆土,就会遏止敌势,控制局面;他任渭州知州,一到任就请求在胡芦河川筑城,以险要之地威胁夏国。
C.章楶长谋略,善于作战指挥。作战前,预先在牛圈积水中下毒药,夏军的人和马匹喝了水死了很多;先用间谍侦知其事,作战时设立伏兵,斩杀、俘获颇丰。
D.章楶会用人,多次荣立边功。他推荐提拔将领,不论身份,奴仆、役隶都能任用;他在西部诸将中立功最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发挥降将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师筑城于好水河之阴。
((2).)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
(5).章楶在对夏的斗争中为什么要假装修缮其他堡垒以示怯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 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 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 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第 8 页 共 27 页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 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到(2).0 岁时行冠礼,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借指高官,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
C.功曹,亦称功曹史,官名,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侯,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
B.庞统智多谋。刘备和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时,庞统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
第 9 页 共 27 页 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
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土,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然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错,不向刘备道歉。
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进军围攻雒县,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2).)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5).庞统才华得以实现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 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 博士,就迁 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 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第 10 页 共 27 页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B.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C.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D.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 48 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继之,稍有不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 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等。
D.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古代任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本文的黜、夺、罢与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乞骸骨、乞归等表示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名气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D.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2).)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
(5).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为汤显祖立传,这主要归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举。本文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他是如何评价申时行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 传。年十九,举 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第 11 页 共 27 页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场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 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二年春",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法,历代帝王只有在新君王即位时才更改年号。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年少有才,19 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
第 12 页 共 27 页 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8.文言文阅读。
魏琯,字昭华,山东寿光人。明崇祯进士,官御史。
顺治二年,以荐起原官,巡按甘肃。请开马市以柔远人,下部议行。凉州兵劫参议道廨,捕得倡乱者二十馀人,琯疏言西陲兵骄悍,由明季专事姑息,养奸滋乱,宜用重典。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四年,授江宁学政。七年,还京,掌河南道。八年, 漕运总督吴惟华请输银万,又括诸项羡馀① ,得九万三千,请以助饷。琯疏言淮、扬连年水旱,惟华输饷皆分派属吏,仍取自民间,乞赐察究,会巡漕 御史张中元发惟华贪黩状,逮治夺官。琯又劾郧阳抚治赵兆麟,甄别文武属吏,荐举多至数十,纠劾仅一二微员,上为责兆麟,并诫诸督抚不得劾微员塞责。九年,授顺天府府丞。
十二年,迁大理寺卿。
八旗逃人初属兵部督捕,部议改归大理寺,琯疏言其不便,乃设兵部督捕侍郎专董其事。又言:“逃人日多,以投充者众。本主私纵成习,听其他往,日久不还,概讼为逃人。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下九卿议,改为流,免籍没。又言窝逃瘐毙,妻子应免流徙,时遇热审② ,亦应一体减等。上责其市恩,下王大臣议琯巧宽逃禁,当坐绞,上宽之,降授通政司参议。德州诸生吕煌窝逃事发,州官当坐罪,琯持异议。王大臣劾琯,因追议琯前请热审减等为煌地③ ,坐夺官,流徙辽阳,卒於戍所。上既许归葬,并宥其孥④ 还故里。
(选自《清史列传三十一》,有删改) [注]①羡馀:盈余,剩余。②热审:明朝开始的一种审判制度,是在暑热季节到来之前,对在押的没有审判定罪的囚犯进行清理发落的制度。③为……地,即“为之地”,代为疏通说情。④孥:妻子和儿女。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第 13 页 共 27 页 A.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B.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C.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D.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治,与上文“崇祯”都是年号。自汉武帝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漕运,我国古代利用河道、海道等调运物资的一种专业运输行为,主要是南粮北调。从文中来看,是利用河道运输。
C.御史,秦朝以前是史官,秦以后成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权力很大,可以不经请示处置官员。
D.八旗,是清代统治者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旗人平时皆民,战时皆兵,初期战斗力较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琯善于治理边事。他采取怀柔政策安抚边民,用严厉的刑罚镇压暴乱,刚柔并济,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
B.魏琯敢于进谏弹劾。他在掌管河南道的时候,体恤民众,对于贪赃及枉法的官员大胆揭露,上奏朝廷。
C.魏琯变革法律条文。他在任大理寺卿时,针对逃人,提出建议,但因为希望减轻获罪官员的刑罚触犯皇帝而被贬官。
D.魏琯能够恪尽职守。他在明朝时就担任官员,清时继续担任朝廷重要职务,在任职期间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第 14 页 共 27 页 9.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 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 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 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 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第 15 页 共 27 页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C.司空,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西周始设立,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隋唐虽有设置,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
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5).“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
第 16 页 共 27 页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C;(3).B; (4).(1)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
((2).)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自己的百姓,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
(5).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②不惧威胁,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
③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解析:(1).正确标点为: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2).“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和“加”意思不同。
(3).“一直沿用至今”不当。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不代表有沿用至今的意思。
(4).【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沐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沫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制,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沈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写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的仪式举行祭礼,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俗商贩,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和天文仪器,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来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参杂使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部分,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鬼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戎有问题提出,就回头叫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
第 17 页 共 27 页 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鬼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路坦直曲折的状况,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作《使契丹图抄》上。被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蓍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2.答案:(1).B; (2).C;(3).B; (4).(1)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
((2).)李畅感激他的恩德,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5).①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吴元济)。
② 善于用人(李听),知权制变。③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
④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
解析:(2).“文武官员”错,是“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
(3).良马害人不能体现他遵守礼法,是体现他对人的生命的爱护。
(4).(1)若,你;同恶,同流合污;挠法,曲解和破坏法律;引,引兵退去。
((2).)德,感激;涕,眼泪;徐,慢慢地;妄,胡乱。
参考译文: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县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行为都遵守礼法。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每餐饭他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饭量。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经连续提升,任开州刺史。开州土地连着夷族部落,敌军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属下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力不能阻止他们,希望暂时任命他们的首领担任重要官职。”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后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公绰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地势低湿,不能迎接父母来侍奉,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任鄂岳观察使。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下诏让他调派鄂岳士卒五千人,隶属安州刺史李听指挥。柳公绰说:“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吗?”他当即上奏要求亲自前往前线,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柳公绰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抵达安州,李听按照军中礼仪迎接柳公绰。柳公绰对李听说:“您挎弓背箭的原因,难道不是战争吗?如果脱下军装,你们就是两个郡守,怎么能够统一步调作战呢?因为你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熟知军事,我将要任命你职务,按照军事法令行事。”李听回答:“听您的命令。”柳公绰立即将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侯三个职务的任命文书交给李听,并且挑选了六千兵马交给他,告诫各位将领说:“行营中的事务都
第 18 页 共 27 页 由李听决定。”李听受到重用,敬畏柳公绰的威望,就尽全力作战,当时的人都佩服柳公绰懂得权变。军队出发了,柳公绰多次探望慰问将士家人,有生病、死亡的情况都会优厚抚恤。军中都感激敬服说:“柳中丞为我们管好了家事,我们怎敢不拼死作战!”所以鄂军每次作战都能取胜。
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任命为给事中,拜授为京兆尹。公绰正去府衙途中,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马不回避,立即被用棍打死。皇帝生气他擅自杀人,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是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已经处死了,不把这件事向我报告,对吗?”公绰说:“这事不应该我报告,在大街上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金吾;在街坊间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左右巡使。”皇帝怒气才消解了。公绰因为母亲的丧事离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转运使,又调任兵部,兼任御史大夫。
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父的讳改任左丞。不久,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来到邓县,有两个因接受贿赂和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县令因为公绰一向秉公执法,认为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公绰断案说:“贪污的县吏触犯法律,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破坏法律,法律就灭亡了。”杀死了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他的马厩里的马踢死了养马的人,柳公绰杀了这匹马。有人说良马值得爱惜,他说:“哪里有良马却踢死人的呢?” 太和四年,公绰担任河东节度使。碰到荒年,他节约开支,停止宴请,吃穿与士兵一样。北方的部族派梅禄将军李畅带一万匹马来做生意,所经过的地方都热情地慰劳他,同时又整顿军队来防止他们突袭掠夺。李畅到达太原,公绰只派牙将一人骑马去慰劳,用极友好的态度接待他,打开牙门,使翻译官引入拜见,宴席不超过常规。李畅感激他的恩德,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公绰因为生病请求朝廷派人代替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可以不上朝行参见礼。忽然命亲随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认为公绰要把家事托付给他。等到韦长来了,柳公绰却对他说:“替我报告宰相,徐州擅自杀害李听的亲信部下,除非任用高瑀镇守徐州,否则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过了两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元”。
3.答案:(1).B;(2).C;(3).D (4).(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5).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1).“忠贤”“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 两项。“十一月二日”是...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文言文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