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4篇
第1篇: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简介词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
绥德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是陕北党、团组织的创始地,是大革命时期陕北革命的活动中心,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北最早开辟红色苏区之一,是抗战时期河防保卫战的指挥中心,是解放战争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大后方。长期以来,绥德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陕北革命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的历史长河中,数万名绥德儿女参加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1455名绥德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自由谱写壮丽的篇章,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勋,为了继承革命前辈遗愿,激发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爱国主义热情,特创办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建于2008年,由榆林市发改委振兴南部办投资,绥德县人民政府主办,于2010年底动工,在原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上改造而成。展馆占地3260㎡,总投资1200万元。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出内容共分两大单元七个板块,选取民主革命时期绥德革命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史实,客观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着力打造县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一、绥德党团组织的创建及其活动
1924年夏,李子洲接办省立四师,在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的帮助下,聘请王懋廷、田伯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及民主人士杨明轩、常汉三等为教员,以办学为依托,积极筹划创建党团组织事宜。1924年秋冬,中共绥德党的组织在四师内秘密成立,成为陕北及西北地区最早党组织。与此同时,团的组织也在四师建立。党团组织的建立,使四师的革命活动焕发出蓬勃生机。党团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为绥德及陕北地区的国民革命运动注入了不竭动力,四师成为陕北革命的活动和领导中心,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李子洲、王懋廷在四师建立党团组织,点燃了陕北革命之火,培养了众多的革命后备力量,为后来西北红色区域的开辟及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雄厚的组织基础。
三、绥德红色区域的开辟
土地革命时期,在陕北特委和中共绥德县委的领导下,绥德的革命斗争由城镇转入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广大乡村,逐渐开辟红色区域,组建革命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以崔田民、霍维德等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为绥德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的革命功勋。
四、刘志丹及西北红军在绥活动史略
刘志丹、谢子长不仅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者。陕北特委成立前后,刘志丹、谢子长曾多次来绥德进行革命活动,在创立以绥、清及安定为中心的陕北苏区的斗争中,留下不少有关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第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刘志丹、高岗率西北红军主力在绥德发起了消灭东线“围剿”红军之敌的著名的黑圪崂山战斗,取得了辉煌战绩,极大地鼓舞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志。东征战役中,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在打通陕北与神府苏区通道过程中,数次阻击国民党军于绥德县境,谱写了一曲曲红军将士悲壮的战斗之歌。
五、绥德警备区
绥德警备区是抗战时期经国共双方协商后划出的八路军军事管辖区,范围包括绥、米、佳、吴、清五县。其领导机关绥德警备司令部设于绥德城疏属山上的仓房圪垯。警备区是八路军抵御日军西渡黄河侵犯陕甘宁边区的战略屏障,其安危直接影响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安全。中央军委先后派陈奇涵率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王震三五九旅、高士一独一旅驻防警备区。各驻防部队胜利完成了保卫河防、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警备区民主政治及经济建设、剿灭政治土匪等党中央付于的历史使命。三五九旅驻绥期间,与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解放了绥德。王震将军与国民党绥德督察专员何绍南斗智斗勇的故事,在绥德民众中广为流传。在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上,再现三五九旅当年雄姿。
六、绥德分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繁荣时期
结束了警备区的双重政权局面后,为绥德地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扫清了障碍。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绥德分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习仲勋为首的新一届中共绥德地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号召,大力发展生产,全力改善群众生活。短短的两年多时间,绥德分区的经济建设成绩显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拥护。
七、抗大总校在绥德
四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华北敌后迁至绥德办学。在全民抗战的特殊年月,抗大广大教职学员克服办学中的重重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计划内的全部学业,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力量。抗战胜利后,抗大学员从绥德陆续开赴抗日战场,参加对日军的最后一战。
抗大在绥期间,积极参与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为警备区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抗大事迹感染了绥德民众,抗大风貌激人奋进,抗大精神鼓舞了一代青年。回顾抗大岁月,珍惜美好今天。
八、毛主席转战陕北途经绥德
解放战争时期,为牵制国民党兵力,支援全国各战场,毛主席率党中央机关及解放军总部转战于陕北大地,途经三十八个村庄。曾先后在绥德的田庄、李家崖、黄家沟、延家岔、吉镇、狮子塄等地留宿或歇脚,毛主席每到一地,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打败国民党及胡匪军的信心和勇气。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每到一处,不仅留下了他们珍贵的足迹,也为当地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回首往惜峥嵘岁月,展望明天幸福生活。
老刘 2011-11-15
第2篇: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揭阳革命历史人物-杨石魂
揭阳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粤东经济区域中心城市,榕江从榕城市区穿梭而过,素有水上莲花之称。
在揭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诞生了许多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著名革命历史人物杨石魂就是其中之一。
杨石魂是揭阳普宁人,是一个伟大的革命烈士。他从小能书擅文,15岁考入揭阳榕江中学,也就是现在改名的揭阳第一中学,同时这所重点中学也是我的母校,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和杨石魂算是校友了,这也有利于让我来更加客观地介绍他。
在1923年6月,杨石魂加入了社青团广东区委和广州地委领导的革命青年进步团体——广东新学生社,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11月,在广州参加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接触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次月投身于国民革命运动中。
1924年1月,杨石魂转入广州铁路工程学院学习,开始与彭湃、阮啸仙等团党领导人接触,研究商量对敌斗争的方法,并组织多位进步青年进行广东青年运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与奋斗目标。
杨石魂在革命运动中也是时常以身犯险,1926年12月11日,他到揭阳参加工人代表大会,指导工人运动,但是当天就被揭阳反动分子周伯初等人率领的数十名凶徒绑架,秘密囚禁在一个山洞中,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彭湃四处奔走发动了两万多农民、工人开进县城营救杨石魂,终在7天后获救。杨石魂为揭露右派的反动行径,不惜身临险境,表达了他为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坚定决心。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杨石魂的胞弟杨慧生惨遭杀害,这也更加激起他的革命斗志。4月23日,杨石魂等领导普宁和各地农军4000多人举行武装暴动,围攻普宁县城,因敌强我弱,武装暴动受挫,而后被迫退至陆丰。10月2日南昌起义军和主要领导人从汕头撤退到流沙,周恩来主持了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杨石魂负责保卫工作,会后敌军伏击了在池尾莲花山的起义军,当晚杨负责掩护周恩来、叶挺和聂荣臻等人转移,并亲自护送他们乘小船离开流沙前往香港,最终使他们安全脱险。
1929年1月,杨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化名为林禁,但在一次省委办公室会议中,不幸遭敌人围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宁受严刑也绝不泄露党的机密,最终为革命英勇献身,时年仅27岁。
纵观杨的一生,他无时无刻地投入到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中,为人民谋利益,积极领导工人运动,为当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揭阳人心目中的英雄,受到每个揭阳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3篇: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与革命历史歌曲
作者:潘祖君
来源:《人民音乐》2019年第10期
肃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创作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有更多使用原创音乐的,也有合理地利用革命历史歌曲的,进而也事半功倍地利用了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潜在的艺术表现力,故极大深化了这些剧目的思想主题。“金韬红军三部曲”即如此。2001年,导演金韬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推出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王朝柱编剧,王云之作曲);200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推出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邵钧林编剧,刘可欣作曲);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推出29集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王朝柱编剧,刘可欣作曲)。三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尤其是《长征》,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影视评论界誉为“金韬红军三部曲”。“三部曲”不仅推出了多首原创歌曲(如《长征》中根据毛泽东《七律·长征》谱写的片头曲;《红色摇篮》的片头曲《哥哥出门当红军》和根据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谱写的片尾曲、根据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谱写的插曲),而且还选用了大量革命历史歌曲。其中,一些曲目得以重新包装,再度焕发出艺术魅力(如《长征》中的《十送红军》,《井冈山》中的《人民军队忠于党》《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另一些曲目则被作为音乐主题(或主题动机),发展出一些具有表现力的配乐。这些历史歌曲在整个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本文将主要阐述“金韬红军三部曲”音乐创作中对革命历史歌曲的利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长征》中的革命历史歌曲
说到电视连续剧《长征》音乐对革命历史歌曲的利用,最突出的就在于运用了《十送红军》。《十送红军》(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作为一首伴随着空政文工团《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1961)的推出而广泛传播的革命历史歌曲,被作曲家用作片尾曲,与片头曲《七律·长征》的大气磅礴相呼应,烘托了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英勇悲壮,并用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性映衬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十送红军》不仅作为一首哀婉凄惨的片尾曲,而且还作为一个重要的音乐主题,被处理为一些独立完整的器乐段。这些器樂段多以唢呐为主奏器乐,借用其悲切和苍凉的声音象征着战争的惨烈。在一些场景中,这个主题也用双簧管奏出,或用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和女声哼鸣来呈现。就剧中配乐而言,《十送红军》作为一个音乐主题,是剧中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最主要的音乐素材。这样处理,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一种悲剧性艺术表达。同时,《十送红军》还被作为一种“有源音响”安放在具体的情节之中。其中两个场景最动人:一个是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时,一位女歌手唱着《十送红军》目送红军踏上征途。另一个场景是中央红军完成二渡赤水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吟诵《忆秦娥·娄山关》,警卫员(胡班长)用唢呐吹出这首《十送红军》。也正是这支唢呐,与诗词中的“喇叭声咽”相应和,表现出剧中所蕴含的那种悲剧色彩。
到达遵义后,中央红军的长征继“通道转兵”后实现了转兵贵阳的战略转变,毛泽东逐渐获得中央红军的领导权,长征有了胜利的曙光。故音乐打破了前几集中《十送红军》所渲染出的悲剧气氛,并表达出一种欢乐和昂扬的情绪。音乐上,江西革命民歌《送郎当红军》被处理为一个欢快的主题,并在红军进占遵义的几场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红军进占遵义,其配乐便是男女声对唱的《送郎当红军》。再占遵义时,《送郎当红军》再度响起,表现出了遵义民众对红军的欢迎,并有机配合当地民众踊跃参加红军的场景,一种欢乐的情绪跃然而出。此外,剧中作为历史转折的遵义会议,则是以《国际歌》为背景召开的。毛泽东获得军事领导权后的第一仗是土城战役,接着便是四渡赤水,一个战斗性的音乐主题呈现出来。这就是在土城战役中陈赓带领干部团(总预备队)参战出发时的配乐。这个主题来自红军歌曲《射击军纪歌》或《红军三大任务》{1}(谱例1),原是冯玉祥部同名军歌,其音调则是一首外国音调(《吹起号筒歌》)。但这个战斗性的音乐主题又不是单一的,其中还夹杂着一个来自《打骑兵歌》{2}(谱例2)的音调,并与《射击军纪歌》形成一种对位。《打骑兵歌》是一首在中央红军中广泛传唱的歌曲,根据学堂乐歌《竹马》的音调填词而成不同版本,在中央苏区时曾被填词为《粉碎敌人乌龟壳》(又称《共产党领导真正好》),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后又被填词为《强渡金沙江胜利歌》。中央红军进入黑水芦花地区后,这个音调才被填词为《打骑兵歌》,可见这个音调(《竹马》)始终伴随着中央红军长征的,故将其置于剧中是十分适当的。这个战斗性音乐主题在剧中后来的作战情节中一直使用,正是这个主题和《国际歌》为全剧营造出了一种昂扬的情绪。
综上,电视连续剧《长征》的音乐是以革命历史歌曲《十送红色》为主基调,其他革命历史歌曲也发挥了潜在的艺术表现作用。
二、《井冈山》中的革命历史歌曲
关于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对革命历史歌曲的选用,仍可从片头曲和片尾曲说起。其片头曲来自《人民军队忠于党》(张永枚词,肖民曲),是1961年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曾作为此后历次阅兵用曲,可谓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的“标识性”歌曲之一。但选用《人民军队忠于党》不仅因为它的“标识性”意义,而且更因为其第一段的歌词(“雄伟的井冈山,八一战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所表现的正是人民军队的创建。然而,另一更应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和电视剧《井冈山》一样,所表达的思想主题都是“党指挥枪”。前者的标题“人民军队忠于党”即直接表达出了这一思想主题,后者作为一部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讲述了从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红四军组建到坚持井冈山斗争、出井冈赴赣南、闽西的斗争经历,其明线是军事斗争,但其暗线则是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党指挥枪”这一政治建军原则的逐渐明朗和确立。因此,用《人民军队忠于党》作为电视剧《井冈山》的主题歌,正是其“党指挥枪”的思想主题决定的。同样,片尾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的选用也十分贴切。《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任红举词,时乐濛、彦克曲)是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首歌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一度失去红军领导权,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路在何方?全体红军官兵期盼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于是《东方红》中便有了这首《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但在电视剧《长征》中,《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的选用不仅充分表达出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和井冈山民众对毛泽东的信赖,还寄托了红军指战员对因受中共湖南省委“左倾”思想影响下脱离领导地位、甚至被“开除”党籍的毛泽东的思念,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电视剧塑造毛泽东这个主要人物的需要。当年《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的创作,也受到三湾地区流行的革命民歌《三湾降了北斗星》的影响。这首革命民歌是这样唱的:“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委员。”{3}《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开始则是:“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向你照路程。”二者间的联系了然可见。但也应该看到,无论是片头的《人民军队忠于党》还是片尾《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都不是直接和完整的使用。片头曲《人民军队忠于党》的首句“雄伟的井冈山”被处理为一个号角性音乐主题,用雄浑的混声唱出(谱例3);接着混声用G大调(原调)唱出原曲第一段歌词,由于节奏被拉宽,速度被放慢(相对于原曲),显得比原曲的队列歌曲风格更具史诗性。再接下去的是一个器乐段,在bE大调上呈现《人民军队忠于党》。片尾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也做出了删节,只用歌曲第一部分(即复三部曲式的A部)。同样,这两首革命历史歌曲除作为片头曲和片尾曲外,还作为剧中配乐主题材料,在极大程度上深化了该剧思想主题。
特别值得一提是,电视剧《井冈山》还利用了一首革命历史民歌《红军阿哥慢慢走》。这首歌曲是流传在井冈山地区的一首客家山歌,其传歌者为江治华,吉安遂川人,1927年曾是井冈山红四军中的一名宣传员。歌曲后经其孙女江满凤传唱,并逐渐发展为一首结构较完整的歌曲(见谱例4)。剧中,作曲家完整引用了这首歌曲,并将其用于革命者牺牲之时或者亲人离别之际,为全剧平添了一种悲剧气氛,不仅表现出了井冈山斗争的艰难,也表达出了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
作为一部反映军事斗争的电视剧,自然也少不了一个战斗性音乐主题。这就是剧中用以表现井冈山军民反“进剿”“会剿”作战的配乐。这个战斗性主题动机来自红军歌曲《上前线去》{4},是时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肖华根据苏联红军歌曲《布琼尼骑兵队》的音调填词而成,在中央红军及中央苏区十分流行。正是这个主题动机所衍生出的号角性音调,引出一首充满战斗性的进行曲。值得注意的是,其结尾部分又接上了另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原为学堂乐歌《中国男儿》,其音调来自日本学校歌曲《学生宿舍里的旧吊桶》)的片断。为何要使用这首在大革命时期的《工农兵联合起来》?众所周知,该曲曾是一首北伐军歌曲,尤其在中共所控制和领导的叶挺独立团中传唱,后来又在以叶挺独立团官兵为“种子”的南昌起义部队、秋收起义部队中传唱,并由起义部队带上井冈山。因此,电视剧《井冈山》中运用这首《工农兵联合起来》,无疑也显得十分适当。
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还选用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并用以表现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是20世紀70年代初“江西省文化组”(主要是山樵、田颂刚等人)用中央根据地《争先恐后当红军》(用江西兴国《竹片歌》曲调填词)音调,并根据1928年秋冬在井冈山诞生的革命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编创的一首男声小合唱。{5}在《井冈山》中,正是运用这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表现出红军官兵和井冈山民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红色摇篮》中的革命历史歌曲
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所讲述的是朱毛红军(红四军)出井冈开辟赣南、闽西建立中央根据地(中央苏区)、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一段战斗历程。在“金韬红军三部曲”中,《红色摇篮》所用的原创音乐是最多的(其片头曲和片尾曲及插曲都是原创歌曲),但其中仍不乏革命历史歌曲。
由于中央苏区是将赣南、闽西两块连成一片的广大地区,故音乐创作者在赣南和闽西各选用了一首革命历史歌曲:赣南兴国的《红区干部好作风》和闽西上杭(等地)的《韭菜开花一管心》。歌曲《红区干部好作风》像上述《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一样,也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江西省创作组”(主要是熊永立、贺大行等人)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首“战地新歌”。剧中,这首歌用于毛泽东到江西兴国长冈乡开展调查的情节中,并安排由长冈乡一位名叫刘长秀的山歌手演唱,作为一首插曲,既作为一种“有源音响”,又作为“画外音”(配乐),用以表现江西兴国开展土地革命的大好局面以及民众对红军干部的赞赏和褒奖。这位刘长秀正是江西兴国曾子贞、谢水莲及中央苏区工农剧社刘秀章、陈亭秀等众多牺牲和被杀害的革命山歌手的化身。民歌《韭菜开花一管心》作为闽西一首十分流行的革命歌曲,在剧中出现的次数和场合就更多。有作为“有源音响”出现在欢迎红军领导人的文艺晚会上,也作为“画外音”,表现闽西土地革命的轰轰烈烈,甚至用来闽西军民反“围剿”的斗争精神。尤其剧中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一场掩护撤退的战斗中,这首《韭菜开花一管心》更显得悲壮。
纵观“金韬红军三部曲”,其音乐创作对革命历史歌曲的选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选用歌曲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而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创的革命历史歌曲,也有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歌曲;有出自故事发生地的革命歌曲,也有发生在其他地区的革命歌曲。当然,这些和平年代编创的革命历史歌曲,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第二,就选用歌曲的使用方式而言,有整首歌曲直接、完整的搬用,也有作为音乐材料来使用的(如从既有音调中抽象出一个主题动机进行发展);有连词带曲的使用,也有只用音调或只用其歌词;有作为“画外音”(配乐)来使用的,也有作为“有源音响”来使用的,或是二者的过渡;第三,就选用歌曲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有用来表达且深化电视剧思想主题的,有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配合场景和烘托气氛的。显然,上述几个特点也是大部分严肃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创作利用既有革命历史歌曲的特点。那么,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创作选用既有革命历史歌曲有何特殊的艺术表现意义?在笔者看来,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本身具有一种潜在的艺术表现力,即它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塑造且根深蒂固的文化形象。因此,一旦这些革命历史歌曲用于今天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就会产生出一种叠加的艺术内涵。因此,选用既有革命历史歌曲不失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音乐创作中一种可行的做法。当然,这种对既有音调的选用也使电视剧音乐的原创性受到影响,并难免有“贴标签”之嫌。
{1} 参见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编《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内部印刷),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1954年出版,第31页、第108页。
{2} 同{1},第19页。
{3} 参见中文系赴井冈山学习小组收集整理(邓佳琪、祝金芬、曾凡超整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选》,《江西师院》1977年第3期,第81—102页。
{4} 同{1},第13页。
{5} 参见国务院文化组文艺创作领导小组编《战地新歌》(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2页。
潘祖君;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第4篇: 武汉近代革命历史简介
洪湖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1925年5月,娄敏修由党组织派遣,来到新堤以教书为职业,动员本地知识青年组织了“青年互助社”,后又组织了以工农子弟为主的“青年笃行会”,经常向他们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还在附近的江峰小学组织“青年读书会”。同年10月,新堤共产党小组在西堤街郑道巷“恒大花行”郑崇实家中正式成立。1925年7月,在新堤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党派刘啸梅同志来到汊河口发展党的组织,8月,在汊河口石杨湾建立了洪湖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戴家场暴动 1927年9月2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熊传藻、赵文允等返回新堤和峰口,恢复党组织。3日,中共鄂中南区特委在新堤成立。同时,中共沔阳县委在白庙“来议寺”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全县划为四个暴动区。10日,在邓赤中、刘镜珊、刘绍南、赵文允、彭国材等指挥下,举行了戴家场暴动,歼灭了涂老五团防武装,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洪湖沿岸的农民、渔民纷纷揭竿而起,先后举行了大小近80余次武装暴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湖霸。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鄂西特委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将监沔游击队和江石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8日,各地游击队会师洪湖三屋墩,正式组成洪湖游击总队。1929年12月间,鄂西特委在石首袁家铺召开了中共鄂西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特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将洪湖游击总队升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12月20日,该师在峰口成立。党中央为加强湘鄂西红军的领导力量,先后派许光达、王一鸣、孙德清、邝继勋等人来到洪湖。1930年2月5日,红独一师的第一、二两纵队在监利汪家桥胜利会师后,鄂西特委及时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宣布红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全军约六、七千人。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成立 随着洪湖苏区革命斗争的大发展,红四军和红六军于1930年7月4日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后为邓中夏)任总政委。红二军团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苏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3月25日,中共湘鄂西特委、苏维埃机关和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夏曦等转移至瞿家湾。27日,中共湘鄂西分局在瞿家湾成立,夏曦任书记。6月中旬,在瞿家湾相继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临时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湘鄂西省共青团、总工会、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反帝大同盟、济难会等群众性的革命团体,先后在瞿家湾成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和《布尔什维克周刊》、省苏维埃机关报《工农日报》、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洪湖日报》、军委主办的《红星报》、省共青团主办的《列宁青年》等,相继在瞿家湾出版发行。12月11日,在瞿家湾正式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22日至29日,在瞿家湾召开中共湘鄂西省第四次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
“新升隆”轮遇难 1938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留守人员,乘“新升隆”轮船撤往重庆,途中停靠燕子窝,遭日机轰炸,25人殉难。25日,周恩来由武汉抵燕子窝,处理遇难人员后事;26日凌晨,到江边祭奠殉难烈士。
一二八师抗日 在抗击日军侵略洪湖的斗争中,国民革命军独立一二八师在师长王劲哉的率领下,于1940年至1943年转战在江汉平原一带,谱写了许多悲壮感人的抗日战歌。王劲哉是一位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抗日将领。1943年2月,日军侵华总司令部集中8万兵力,分七路围攻一二八师。一二八师进行了27天的顽强抵抗,但未能顶住日军的进攻,王劲哉被俘,全师覆没。
新堤和平解放 1948年初,刘邓大军南下,开辟了洪湖解放区。国民党沔阳县政府仓皇从沔城迁到新堤,一小撮反动派企图负隅顽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新堤已是四面楚歌。为了避免损失,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我襄南地委城区部同新堤地下党紧密配合,积极开展统战、策反工作,新堤市区各界要求和平解放的呼声日高。新任县长刘鲲生审时度势,萌发了弃暗投明的念头,于是委派当时的沔阳二中(即今洪湖一中)校长吴全权等3人,携带其亲笔信前往解放区联系和平解放新堤事宜。5月18日上午,刘鲲生召开会议,宣布和平起义。19日,解放军进入新堤,新堤和平解放。
相关热词搜索: 武汉 近代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