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乡城市—绍兴
11 印染 4
胡佳佳
有人说绍兴是漂在水上的一本书,也有人说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那浓厚的文化氛围,那悠久的历史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
跟很多人一样,因为小时候读教科书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绍兴,我基本上在小学里就已经耳熟能详了:酽酽的绍兴酒,古朴的乌篷船,喧闹的社戏台,戴着毡帽的老船工,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刻着“早”字的三味书屋书桌以及住在土谷祠里的阿 Q,还有风景秀丽的兰亭,怡人心境的南湖,文化底蕴深厚的乌镇……有关绍兴的种种或真实或虚构的意象,都曾不止一次地勾起过我对于这座城市的无限向往。终于,借这次休学旅行的机会,然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绍兴的文化。然而,正如山阴道上行,走马观花,注定只能留下一鳞半爪的印象。
到绍兴,打小就知道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不能不去。就像北京和上海的民居分别叫做四合院和石库门一样,绍兴城乡民居的主要古建筑唤作“台门”,所谓的“百草园”实际就是鲁迅故居——周氏新台门后面的一处菜园。平日里种些瓜菜,秋后则用来晒稻谷。从实地来看,景致相当平常,然而在鲁迅先生笔下却是那样的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
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因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文,如今这个百草园恐怕早已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菜园了。世上很多景观其实都是这样,看来尽管平常无奇,但是因为名人的活动而获得了独有的灵魂,进而也就是具备了别样的审美价值。沿小径绕着园内的菜地转了两圈,边走边找寻先生文中提到的诸如石井栏、皂荚树等事物。这样的印证自有一番乐趣。据资料介绍,现在所存的百草园其实只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一小部分而已,因为周家家业败落,这个园子在 1919 年的时候卖给了邻居朱姓人家,后来朱家人又对园子的结构布局作了重大改动,园子的一大部分被挪作它用,因此包括鲁迅文中提到的“泥墙根”等景物现在已不复可见。新砌的园子墙上,镌刻了鲁迅那篇文章的手迹稿,倒是挺有纪念意义的。鲁迅的字看起来很漂亮,典型的文人字。
鲁迅故居出门向东,走不到三百米,过一座小石桥,就是寿家台门,也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的所在地了。三味书屋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私塾,在鲁迅年少时绍兴城内颇负盛名,鲁迅 12 岁到 17 岁时在这儿就读过。书屋属于寿家的边屋,坐东朝南,面积大约三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基本上如鲁迅文中描写的那样:屋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是一幅《松鹿图》,没有孔子牌位,学生只向匾和鹿行礼。真不知道那位寿老先生是怎么想的了,两边柱子上有“至乐无声难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中间陈列的方木桌和高背椅是寿镜吾先生的讲台,两排椅子专供来客歇坐,学生书桌放在两边墙角根。鲁迅的座位在书
屋的东北角,是一张自备的两抽屉硬木书桌,右上角确实刻着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据说是鲁迅当年因为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寿老先生严厉批评后才刻下此字用以自勉的,过后谁也没有发现,直到 1958 年鲁迅夫人许广平参观三味书屋时才被指认出来。
一番游览下来,让我对绍兴的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通过导游所讲的一系列流传的民间故事了解到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我想这对我以后学习中华文化和待人处事方面忽悠很大帮助。比如看到鲁迅家里的接客堂里竟用不同材质的转来区别男女涉足的区域,这也让我为古代妇女们鸣不平,为什么就要死板的遵从三从四德。还有通过这次集体旅游,使我们班的班级凝聚力大大加强了,特别是在车上大家轻松的谈笑风生,和丰富多彩的才艺表演,让我觉得特别惬意。至此休学旅行告一段落,但我们大家似乎还意犹未尽。希望这次美好的会议能够永远存在每个人心里,也希望学校以后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 乡城 绍兴 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