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精选范文4篇)

时间:2021-10-28 00:55:41 来源:网友投稿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4篇

第一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第二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爬山虎的脚》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认读生字和11个要写的生字。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了解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掌握文章主要内容,运用读、议、画、贴的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学习,了

解爬山虎的特点,最后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运用指导。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会动手贴出排

列整齐的爬山虎叶子。再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动手画一

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

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

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教学爬山虎怎样爬这一段时,采取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

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

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

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新课。

1、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爬。(猜一种水果)

2、简单介绍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岩石上。)

3、播放课文情景朗读。【搜狗视频】,学习生字

1、师:刚才我们说了,爬山虎可比葡萄和丝瓜都棒,它不需要搭架子就可以往高处爬,从课文的标题看,

爬山虎为什么能往高处爬啊

  2、叶圣陶爷爷中文章标题里告诉我们了,因为爬山虎有——脚。爬山虎有脚吗

教师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

【搜狗视频】3A2F2F2F,爬山虎没有和我们一样的脚啊那叶圣陶爷爷为什么写爬山虎的脚呢爬山虎

的脚是什么呢现在就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让学生学习生字。

  5、检查交流: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板书: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师: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提示: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2、师:现在就请你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初读感知,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一说:这段讲什么(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3、质疑:爬山虎主要生长在哪儿(墙壁上)

五、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师:知道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那么接下来叶圣陶老爷爷又向我们介绍什么呢(生:叶子)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根据课文的描述完成贴叶子。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展示部分小组贴出来的叶子样板。

4、结合上下文理解“均匀、漾”的意思。

均匀:每一部分都分布得很平均。

漾:像水波那样微微动荡。

5、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那样的感觉吗试试看。

六、演示导入,重点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1、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叶圣陶老爷爷是如何知道爬山虎有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老爷爷注意观察,所以知道爬山虎是有脚的。我从中感受到了叶圣陶老爷爷真是个注意观察的

人。

2、找一找段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3、你能根据书上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画完后同桌互相看看像不像。

4、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体会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巴 触 拉 贴 爬)

5、引导学生在桌子上模仿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并讨论: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

步一步”为什么

①它并不像动物那样一步一步交替着走。

②它是先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后再长出新的茎、新的叶子、新的脚,然后又往上爬。

4、小结,完成练习《我会选》。

巴 触 拉 贴 爬 变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5、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

6、质疑:鱼离开了水会死,那么爬山虎离开了墙会怎么样呢

7、男、女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对第五自然段进行分层练习。

6、思考:“休想”可换用什么词语但句子意思不变(别想、不要想)

7、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

七、总结全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段意的话,并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练习《我会填》。

这篇课文先讲了( ),再讲了( ),然后讲了( ),

最后讲了(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

3、总结写法,指导运用。 (叶老爷爷在长期、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关于爬山虎很多不为人

注意的知识,让我们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八、板书设计:

叶:颜色、排列、动态

位置:叶柄的反面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 脚 颜色:嫩红

爬 :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触 墙:灰色(牢固)

课后总结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

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

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

观察事物的能力。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清楚

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顺序产观察事物,描写事物。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所以结合本组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情

况,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训练,让学生动手贴叶子,明白爬山虎叶子

的排列是十分整齐的;再通过画一画、爬一爬,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更加深刻认识到爬山虎是如何一步一步

向上爬的。这些环节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

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

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四、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西 学校:梧州藤县潭津中心校 姓名:谢观丽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电话: 电子邮件:hzs760302@163。com

通讯地址:广西梧州藤县潭津中心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期间,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外,还积极撰写与教育

工作有关的论文、教案。我所撰写的论文《让快乐走进小学课堂》、《如何掌握阅读教学中的“量、度、质”》、

创设情境,活化思维》、《诵读千古美文 营造书香环境》等获得区论文评比一等奖;教案设计《画风》获市评比二等奖。

第三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第四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课件;图表

四、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图片展示:爬山虎。

2.质疑:(1)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爬山虎吗?;

(2)那你有细心观察过它吗?;

(3)你知道爬山虎是怎么来爬的吗?;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走进第十课《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3.针对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爬山虎的?)

(二)、新课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问题探究一:请你找出直接描写爬山虎“脚”句子,思考“脚”生长的位置、颜色、形状是什么?

(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枝状(借助图片理解);像蜗牛的触角(比喻句→作用:生动形象。仿写练习,还可以像什么?);理解“嫩红”

(3).引导学生将脚的特点归纳分类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

(4).作者能将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形象、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经过了观察)

爬山虎的脚如此的小,作者却能生动地将其传达出来,就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第二自然段

(1).叶圣陶先生除了细心观察爬山虎的脚,他还细心观察爬山虎的什么?请在第一、二自然段中找一找。(叶子)

课件展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颜色。从颜色的变化,你能看出来什么?(观察的...时间...(长))

小结: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观察,不仅观察细致,观察的时间还很长。

(2).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描写了叶子的什么特点,找出来读一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①.感受“均匀”,可以换成“匀称”吗?(不可以)写出了(每个地方都铺得整齐的感觉)→视频展示。

②.这样的爬山虎,美吗?(美)。请同桌之前相互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全班读,读出喜爱之情。

3.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又是写的什么呢?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屋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4.第四自然段

(1).小组讨论:爬山虎又是如何从西墙爬上去的呢?你又从哪里看出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抓关键词。(动词:触、巴、拉)

1.用手区分“触着墙、巴住墙”。感受触着墙时力气小,巴住墙时,力气大。

②.请生用动作,以手代脚的示范,感受爬山虎“爬”的过程。(生示范)

③.作者通过“触、巴、拉”等动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再读课文,去品味作者细致的描写)

5.第五自然段,体会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

不触墙:不出几天就萎了

触墙:逐渐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抓住“不出几天”、“逐渐”,说明观察的时间(长)。

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今天,明天,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是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观察除了应该要细致,还应该做好长期观察的准备。

(三)、思维重构:

思考作者围绕爬山虎写了哪几个方面?完成思维图。

(位置,叶子,脚:特点、爬、变化)

(四)、课堂小结:

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呢?

观察是一个过程,时间未知,需要我们去坚持;特点未知,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只有在长期细致的观察下,才能看到我们平时所不在意的点,才能把一篇文章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相关热词搜索: 爬山虎 教案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