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篇
【篇一】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1)
——解决问题
1. 下面的两个图形是由五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请你各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这两个图形都能折成一个立方体。要求两种补法不一样,画出示意图即可。
2. 有一种长方形纸片,长12cm、宽8cm。王老师想用这种长方形纸拼成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
3. 蛋糕店王阿姨用彩带包扎一个长方体的礼盒(包扎方式如图,接头处忽略不计)。至少要用多少长的彩带,才能包好?
4. 东东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摆成长方体。他已经摆成了如图的形状。照这样摆,至少还需要摆几个这样的小立方体,才能摆成一个长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 学校要修建一个长100米、宽60米的游泳池,游泳池的深度为2米。修建这个游泳池需要挖土多少
m³?如果在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贴瓷砖,那么贴瓷砖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6. 粉刷一间长8m、宽6m、高3.5m的教室,扣除门窗的面积约20㎡,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涂料500克,那么粉刷这间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kg?
7. 把一个长25cm,宽20cm的长方形纸片剪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正好剪完),正方形纸片的变成最大是几厘米?这样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剪几个?
8. 如图,一段长方体木料长4m,如果沿着虚线且平行于侧面把它切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400平方厘米。请算出这段木料原来的体积。
9. 右图是一个正方形纸板,从四个角各减去一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纸片,然后做成没有盖的纸盒,请你分别算出这个纸盒的表面积和容积。(单位:分米)
10. 用以下材料各2个焊接成一个长方形铁皮盒子。这个盒子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焊接处的材料忽略不计)
11. 一个密封的长方体水箱,里面放了一些水,当水箱如图左放置时水深20dm,当水箱如图右放置时,水深多少分米?
12. 一个长方体体积是24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13. 一根长48分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给这个正方体框架的表面贴上彩纸,至少需要彩纸多少平方分米?
14. 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底面长、宽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5.5升水,再把一个大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中水深是16厘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15. 小秦家有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5米,宽2.4米,深2米。(1)如果在游泳池的四周内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每千克水泥可以抹0.8平方米,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2)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地面都贴上面砖,一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面砖?(3 )若在游泳池注入18立方米的水,则游泳池中的水有多深?
16. 如图用长2米,宽1.5米,厚0.02米的木工堆砌而成的长方体。用这木工板去铺地面可以铺多少平方米?
17. 一个长48厘米,宽25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礼盒用彩色绸带十字形捆好,打结处用了10厘米绸带。(1)捆这个长方体礼盒用来多少厘米长的绸带?(2) 这个礼盒组多可以装多少立方厘米的物品?(礼盒厚度忽略不计)
18. 制作100个包装袋,如图。,共需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不计接头处)已知每平方米包装纸卖2.5元,仅仅买包装纸这一项需要多少钱?
19. 有一个长方体水池,底面长24米,宽16米,深1.8米。现在以48立方米/小时的速度向池内注水,需要经过多少小时把水注满?
20 . 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6dm,宽4dm,高3dm。张阿姨不小心将金鱼缸的前面和左面的这两块玻璃碰裂了。碰裂的这两块玻璃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1. 右图是由若干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摆成的。照这样摆,至少还需要摆几个这样的小立方体。才能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2. 现有形状和大小如下图的长方体铁皮每种各两块,将这些铁皮围成长方体(不计损耗),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23. 做100个棱长为0.3m的正方体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的纸板(不计粘贴部分)?
24. 王阿姨家里有一个养鱼的玻璃缸(无盖),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
(1)做这个缸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2)这种玻璃售价0.60元/平方分米。请你算一算,买玻璃需要多少钱?
(3) 王阿姨打算养8条鱼,这些鱼放入后水面上升1.5分米。为了不让浴缸里的水溢出,王阿姨最多只能向缸中注入多少升水?
25. 一个长方体水箱,长10dm,宽8dm,水深4.5dm,当把一块石头放入水箱后,水位上升到6dm。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26. 一个长方体容器,长方体的水有多升?
27. 一个长方体有一对面是正方形。它的展开图如右图,根据图上标出的长度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8. 在一个高是20cm的玻璃缸里沉放着一块体积是1.8立方分米的物件,如果把这个物体从水里捞出,水面就下降3cm。这个玻璃缸的容积是多少升?
29. 下面是两个容器,所标数据都是从里面量得的。
(1)第一个容器中能装多少升水?
(2)将第一个容器中满装的水倒入第二个容器中,水面高度是多少米?此时,容器与水接触的面的面积是多少?
(3)如果将第一个容器中装满的水倒入第二个容器中,使得两个容器的水面一样高。请问水面高度是多少米?
30. 一个长方体水箱长20厘米、宽15cm,高10厘米。往这个水箱里注水高达8cm,再放入一个长方体铁块,当长方体铁块的底面积是多少时,水面正好上升到水箱口。
31. 一个长方体木料的长、宽、高都是整厘米数,把它切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有三种切法。第一种切法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增加70平方厘米,第二种切法增加40平方厘米。那么,第三种切法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32. 有一张长方形纸,长32厘米,宽24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边长是整厘米数),剪出的小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这样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剪多少个?
33. (1)制作一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2)上图鱼缸中假山体积是4400立方厘米,水管以每分8立方分米的流量向鱼缸内注水,用了3.5分钟的时间才刚刚淹没假山。请问假山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34. 小明的我是如图,前后两个墙面分别有一扇窗户和一扇门,窗户高1.5米,宽1米,门的高度是2米,宽度是0.75米。(1)如果要粉刷除地面外的五个墙面,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没平方米需要涂料0.5升,要使涂料不浪费(没有多余),你建议小明家怎样选择购买下面的涂料?请定出具体方案。
35.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1)你能拼出几种?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每种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3)每种长方体的表面积一样大吗?哪种最大?哪种最小?
【篇二】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长方体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 后,上 下,左 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第2课时正方体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25页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一、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第29页表格。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第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难点: 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3=(3800)dm32400cm3=(2.4)dm3
(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
4.巩固: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
3.5dm3=(3500)cm3700dm3=(0.7)m3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1.第1题此题是巩固单位间进率的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第2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因为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包装盒的长、宽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要长。只要包装盒的高大于18cm,就能够装得下。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包装盒的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后,全班反馈。
3.第3-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第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1)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检查。
二、新课讲授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
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1)
1L=1000mL1L=1dm3
1mL=1cm3
例5:5×4×2=40(dm3)
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L。
第5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2)
教学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6.7m3=( )dm3=( )cm3
2L=( )mL3 450mL=( )L
0.82L=( )mL=( )dm3
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
2.判断
(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一个量杯能装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mL。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水10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0mL。
(5)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通过判断的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雪花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即:450-200=250(mL)=250(cm3)
(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
(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题。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放入土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式,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得出土豆的体积。
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
把物体扔到水里,两次的体积差则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篇三】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V=aaa=a3
【篇四】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地体积》习题精选
关于乌鸦喝水地故事,小朋友们一定已经听说过了。现在有一只长5厘米、宽10厘米、高50厘米地长方体玻璃筒,但是水只有20厘米高。乌鸦要想喝到水,必须使水面升高到45厘米。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要往水里面扔多少个小石头(假设石头是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才能喝到水。
参考答案
5×10×(45-20)÷1=1250(块)
【篇五】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地体积》典型例题
例、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地体积。
分析: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地体积计算地习题,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地体积计算公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解:
(1)V长=abh=10×5×6=300cm3
(2)V正=a3=8×8×8=512cm3
(3)V长=abh=15×8×20=2400dm3
【篇六】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心得体会
尹丽娟
一眨眼,本学期最难教的一个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就这样在我手上完成了教学。学生们单元测试考得不尽人意,但却已经尽力。回想这一过程,我有很多感慨和反思。
这个单元,最基本的要求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这里一共要教学6个独立公式,还要加上体积的统一公式V=sh。接着,还要求学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要学好这一单元,得突破三座大山——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按照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背公式,然后计算。但是,公式这么多,太容易混淆了,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尽量让学生先理解,再熟记。棱长总和,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12条边的和”,学生能记好。比较麻烦的是表面积,看它的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这条长长的公式,看着就头晕,好不容易背下来吧,题目又这样考:
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dm、3dm、4dm,求它前面、上面的面积。
已知教室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8m、6m、4m,教室门窗面积为10m²,如果要粉刷这个教室,要刷多少平方米?
刚才的公式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那如果单独求一个面或者不足六个面的面积,公式用不了了,怎么办?
分析原因,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如果题目不给出图,他们就会无从下手。我想了一个办法,教学生画出“三线图”,也即画“一横一竖一斜”三条线,分别标上长、宽、高,这样的图画起来不难,学生容易掌握。
有了这“三线图”,再稍微引导一下,学生不难发现,前面(后面)的面积=长×高,上面(下面)的面积=长×宽,左面(右面)的面积=高×宽。这样,即使忘记公式,只要把“三线图”画出来,一样可以顺利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如粉刷教室,只要刷四周和天花板,地板不用刷,有些学生喜欢先用公式把6个面的面积都求出来,再减去“下面”的面积,有些学生喜欢分别求出5个面的面积再求和,这些方法我都一一给予肯定,顺着学生的思维,他喜欢或者习惯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不强求一定要一个套路去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学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上例题的方法是排水法。比如要测一个土豆的体积,可以将它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容器中,测量水升高的高度,再就算出水增加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一类问题,学生运用起来非常难,很多学生总想像不到要怎么样去求体积。一开始,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计算出水升高的高度,然后乘以容器的底面积,求出来的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快最优的方法,然而,学生的作业情况告诉我,这种方法只有小部分学生能接受和掌握,大部分学生还是晕乎乎的,无从下手,乱乘一通。怎么办?终于有一次,我在辅导班里一个学生时,问:“你觉得可以怎么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他说:“用后面的体积减去前面的体积,得到的就是那个物体的体积”。
我顿悟了。我之前教学的方法,虽然列式简单,但是需要跳跃性思维,对于反应稍稍慢的学生,可能一时接受不了我是怎么得到这个式子的。于是,我尝试着揣摩学生的思维:把土豆放到容器中,水位升高,这时求出这时候容器中水(包括土豆)的体积,也即:升高后水位×容器底面积。接着,用这个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得到的就是土豆的体积。我在课堂上教学了这种方法后,又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慢慢的,结合这两种方法来训练题目,班上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
这个单元的教学,让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一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统一的,对于一类题目,学生的思考方向是会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多方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向去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比起我们自己把认为最好的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来的更好一些。尊重学生思维的“百花齐放”,让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上走得更好。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正方体 长方体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