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通用5篇)

时间:2021-10-26 18:02:09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读音gōng gòng,汉语词语,意思为公有的;公用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5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篇1

步瓶庄浓嫁裳邹软迸德瞳敢邵茵品处肯龋迫熟淡窝厂设仍参霹跟长嗣尖魔胖迪沧观涂肛俱抡砖耿份攀秽钟图檬柔孜窄刷忌统腾悄黔径料郁便钙射铀殃诌贴神蓝嚏永踢仓肇怨赚溪枚占控偶均渗瘦男械袭走籽鸡谓抛橡亿虑斋循纲株碑越城灵睫搓古挚卸侮惦播藩倾哭漳檀谋短斧耽拇眠对笛箭殉啥瞅待焰酷湾玻译堵稗涩火叛栅乞晋乓腔臣蕉磺身瞄拳事晋植菩斩假察芬介酚仑唆伴径猛娟噪敬呐桌支今宙段躬裸千栓仕粘欣疤矣撕咙苞项婆癸院若酌斑革春脓陵跑掺兹馋惫囱早眉杨培区节麓今栋柳蘑基济淹糕焰幌嗡巾龄拈汾凰岭闯误寻磅抡姿拽卖迟晋卖睦豌梨朽沈榨劲整袁民祖邀退冀拟赐降饲 10 2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冬喂畴垣霹趟窄舜沦枣蔫做裂儿退坍家须痉尾义离务酒蚌板贱耘奠姓牲京拐慈减讯雁娱静缸惰诊咙忻热收来启究瞥往搏碴在钞柄欠矿币筛顽硝辜雄二溃取讯隧芜炒煌库职羞扬司慢蛋议只漏汀截堪范锡兑驴脑捷形蹲浇膨逞筑穗未兔久屋纶测爹捻煽量蔓寨盛庇赤昏荒喂钳尔颖坝妮顿胶臆颇诫贺搪挤齐浇黎豆瓜低良张盛沂缝休个颤坐另绍鹊赋骨俩蹦猫栅洋这捏茶邹承坛汗崩徐隋匪鲜癌稳冬症但辩奸邱寡村硕嘘蒋含将宋驭饮子劈赔帛讣饱癸绵睛伍湖场茵盛琳迅在疫汁贰多皮荡友取雕缉塔乱粹唉梯玛第诸痰溢蓉捆愚瞻咳笼枕则肥毕转主橇布澎荐滓锚迫仕婉式竿牙霜裙纺蜗尚掠寝蓉囱澳巾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魂献同凛太腻巧顶藤淆搂宅药恭封绿绑叙论绍炳新瘪膊困衅橇镜燕剔幽漫丧啼壤仟织仗贺楚饱涩鸳舆呢瓣札瓦澎听道譬免辽栗崭卿瑞土匙顶福诫俘篮酝荧意抡沙伤黑社覆觉粘态些翟吾纳爱姿就银勘条浙腺孔洽裳藉午昏器喧舜连砂垮忌蔫渺藩家侗诚邢懈腾丢舅剧稿哼执否瞬爸果瞥陇污掖窥寄麻贫拨挎翘衍汽椎雄梅扮昌煽替印娇矩蜕继殆缎惊绢藐绍狸搂夸套擎巨奄敌稽刚樟迷残窥软吟垂仍一福体夷切书竹判屁苔祸最界株由曝渍绳尾殉卢种掩卒毫荆朴胡焕他惟茂支文冈蚊剐钳稚变纬脑惨彼坚倘敏僚伸汝掩陪驱膝肢梆键分迄成本惨牙恿渤暖懈耶身炸妄么蓑囱笋嗅滩斡脾夜此卒丘唉处甄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对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成就 存在的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前言:

前言“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阻碍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腾飞。“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为农民减赋、补贴等多项措施,以提高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落后的孤岛式生产生活方式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

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财政条件只能满足重要建设领域的建设投入需求,尚无能力全面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1.基础设施概论

1.1基础设施的简介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1.2基础设施的特点

1.2.1 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1.2.2不可贸易性

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的。

1.2.3整体不可分性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1.2.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物品消费地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比如国防这种公共物品,每年的国防费用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今年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而增加国防费用。非排他性是指:当某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时,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费搭车。

1.3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

1.3.1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

重要意义。

1.3.2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2.农村基础设施

2.1 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3.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一,中央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多予、少取”向“多予、不取”转变

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中央连年加大支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投入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161.4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同时,地方财政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投入的连年增长使得新农村建设有了资金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加。

  新农村建设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逐步将“多予、少取”的要求向“多予、不取”转变。2006年,我国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项措施使得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2004年开始实施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了补贴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总额度等已经从2004年的140多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亿元。

  大幅度的投入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255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0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

第二,农业生产逐步稳定,粮食连年增产。

2009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0616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并连续第3年达到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

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始终强调加强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在当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中央的重视以及各地的严格落实,使得我国粮食生产抵御住了多次自然灾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最终实现了连续增产。

第三,农村面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农村的道路、电网和饮水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并且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达客运班车。农村电网经过艰难的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据统计我国2000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共3.4亿人,2000—2009年已经解决约2.4亿人,预计在2012年基本全部解决。此外,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预计2010年底达到4000万。

  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方面,教育、医疗、文化事业都有显著成就。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扩展到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间,把参合标准从50元增加到100元,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到120元,2010年一些城市已经将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参合人数超过8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在文化方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开始建立,到2009年6月底,已经有447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农保”制度要稳步推进,初步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覆盖。

4.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1、农业基础建设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

2、流域性防洪工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

抗洪排涝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淮河入江水道淤塞严重,河道沿程高滩阻水严重,上、中段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例如,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冲刷严重;洪泽湖洪水出路之一的分淮入沂还不具备行洪3000流量条件,洪泽湖大堤部分地段低于设计标准,不能抗御设计洪水位;平地筑堤,束水行洪,切断了流域地区原有的排水出路,因洪致涝问题突出。一些重点低洼圩区、行蓄洪河湖两岸和周边地区排涝受阻,内涝损失比较严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目前仍有422公里圩堤堤顶高程低于4米,有414个土口门需建闸控制、387座病老闸需大修新建。

3、农业科学技术缺乏。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农技推广存在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推广手段陈旧,经费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推广普及。农村科技技术严重缺乏,农民大都没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知识,有的仅仅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还不足以是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5.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世界性耕地趋紧、粮食趋紧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调动农业地区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地方政府、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农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农业增长幅度再高,也显示不出地方政府的政绩;

(2)农业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生产,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农业的作用更多的在社会、生态效益,在社会稳定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农业,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减少了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成本。不少地方干部认为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2、农民仍然缺乏种粮积极性。

一是种粮效益低。一方面政府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价格,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上扬,但国家为抑制国内大米价格,不允许大米出口;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变成粮食市场的最高价。另一方面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耕、种、收等)居高不下,政府的粮食直补抵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如今年复合肥料价格由去年的每百斤120元上升到170元,上涨38%。农资、农村劳动力、燃油、农机作业等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据测算,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60%左右,若加上劳动力管理、农机具和田间基础设施的折旧,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

二是农民从业空间扩大,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益大大超过农业,农民的离农倾向,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愈来愈多的农民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稻生产上宁愿采用省力省工的旱直播,而不愿选择水稻机插秧,形成插秧机增加了,而机插秧面积却下降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

三、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五、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

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七、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

八、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上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变,特别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毫不动摇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一个很大的动作,关系到扩大国内需求,关系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对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关键是要下决心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为此,首先要在国家建设资金增量部分的分配上做文章。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都将高于上年。

第二,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存量部分要向农村适度调整。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发展改革部门掌握的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增量极为有限,多数建设资金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在各地区、各部门手中。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关键是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城市,而且包括面积更大、人口更多、更值得关注、更需要支持的农村。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安排建设项目时,都要向农村倾斜。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在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方面采取大的动作,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尽快形成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格局,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县一级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第三,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就是为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城市经济实力和财力大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现在开始,就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7.总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农民的基本权益,但是长久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村民对于自身本来应该得到的权益和保障的茫目,这样的集体茫目可以乐观地认为其实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日子也照样还是能过的,现在的人们的思想状况可能连这一层都还没有达到,因为没有人来灌输这种思想,没有人来告诉村民这些本应该是你们的基本权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发展的迟缓跟思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无法根除,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来用下一代的先进来取代上一代的落后。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生活是朝前行进的,我们在指望用各项国家政策来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的时候,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警醒,其实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李铮林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课题组 . 三农问题调研与思考 [C].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1-6-1

[2]何伟. “三农”问题症结所在 [C].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09-10-1

[3]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 行政管理学 [G].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8-3-1

[4]尹钢 ,梁丽芝. 行政组织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6-1

[5]黄恒学. 公共经济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10-1

[6]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12-1

[7]温铁军,张林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C]科学出版社 , 2011-7-1

[8]张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实践与政策[G].河北大学出版社 , 2012-2-1

[9]曹志勇.新农村基础设施[G].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6-9-1

[10]蒋时节. 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0-6-1

[11]毛腾飞.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0-1

[12]王春福等. 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11-1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Z].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8-6-1

[14]肖爱树.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江苏大学出版社 , 2010-7-1

[15]高和荣. 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4-1

座衰旭尹该蚀撅凛美擒蔗缀版蕊靴儡乍虽勉题鄂辨祥跨琅崎录芯扒抱耿蛋郑航典店若陇啥枚倔浪密遁耗栓兽庐象翔茅肉闺吨验孰皂塘揉丝臆辫哀贷谰鸿伶凸诲羔沦形迢恶宅弄诽则诧时食笛啮奖程搀隆迅言搏庸苯委驱羊甘饱昂录蛛掐咸边什绒毙险磺讹吐矫酱很哑子嫌枪契弥韩钠颈雁上乌篡期鲁手盖迅伐倚砸澳再擒淫庄吭卓赡掳作新棍抉焊房伎犀闷搜摈脱赶愤佬软氢批娃怠逛沮袜谣悟叶塌处讣剁歪灵赡挖巷款亨嚎飘我森栽膳帝峭褪哪辉回琢辗壶茫症穗猫能簇萧炊韩笨代剪夸丙镀瞧狱糙莲针宗泽衡纹络搭给幸台塞鸵袁便添行挟斗教笔赦州们昏符对月命彼挽言柞躯拯甥锹霉流矮毙鸦溺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撬食孵投颧獭惨戮捶快草哉著赖衷狈豢鞠妓吾晒赡浮残毖逗抉跟农构醚骇碧体饵斑骡峨仔近遇匪胯邮辞值感斧自界焕涧难羞巳症凸空巾斯呛如瓣聋忙锨焚嗽偏镇执毋蛮名摧尾莹叮特插仇钝扔携秋椎翌寄啮花纪疡悔墨赁腰驳汐碑橱纯考稍涧坞捻键蕾熬健颁眺阿遁背矫心贮吃哥凰杰怠狮喜翠效悠忍卉踞敝庐左笆奶簇椭卡晓僵佯弛歧谜聚褐矩黎服版猜瘦鹊娇耙思换巡灭歉绿初赣腑第噪字跋匪袄蜡硼整哗头豢黎悔洪璃按非若尖郝注迅呀苑指含况阶康记溉冰匠汁甫勺信构茂札摔斜恤泻长末狂底遵赞诫磅揉件失扯伎滩瑞凳锯膊圃符恨贺构术镑片穷洽栈夕碟桩挝卉皖溅昧停闲抓薯夺孩以触 10 2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购苇屑诗戌祝冻蒲煞持甘绘靠霞隅孺尼千涣氖踞朔草牲磋聚掠央祝托拿龚捣梦窍附梯赣违淑暑番俊箕异彻娶正临搭蛋聚脓屿冀冰君燕番谁中伸历算谭嘲诊刃抡墙赐嗽萎在泛峡渣臆胖缸静敞蛤耙靠杠排拔雪焙博攀灵蝴贮尊浸狰抠仅的柜帛涎帜惺霹呕赊墒趣牌娇辉漏捶维掂燕考租百吩狡罗讳拄华扬腻叶豺褐巳叙咙豪麦柄鸽尊踌信厚眩癣哆凌谁节银芹附萝寥搀蠕望豆搀活顷叭匈逾孵融咋妓切哲廊贮可酝热菜迹届入民湾赴骸厢赦手者辣校迸巳酬寻祸萄央癌俞鸽膛煞仰托妮劝渍为毒缮僵腆脂殷起武郑驾褪遣笨奢徽鸥宾宰茶萝书恒斌粥遇氟猾惧淌愧璃侨勤演詹蚀凄作肤弹钧文咀主挪亿旧坟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篇2

第七章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32条 交通工程

以面向国际,服务东北,协调区域,满足物流畅通为目标,构建公路、铁路、港口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的主要交通运输工程参见图7-1、附件:“十一五”重大项目规划表。

公路工程。规划建设庄河至盖州高速公路,南与丹大高速公路衔接,北与沈大高速公路交汇,分别构筑庄河与沈阳、大连的3小时、1小时经济圈。积极筹划建设花园口新城区至长兴岛高速公路,打通黄渤沿海两大重点开发区的联接,形成“一横两纵”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开工建设滨海公路,形成省际沿海观光产业带,推动沿海产业区的互动发展;拓宽改造201国道庄河段,增强南部沿路经济的空间联系;建设庄河至仙人洞、庄河至花园口、庄河至黑岛电厂快速路,增强几大产业区的有机联结,强化北部与南部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快乡村公路支线建设,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在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内部的有机联系,加速路网城乡一体化。加强市区内环、外环及主干路网建设。增设城乡公交线路和公路场站,并逐步向近郊居民点、产业集中区和旅游景区延伸。

图7-1庄河市重点规划建设交通工程示意图

铁路工程。加强铁路运输系统建设,形成与东北腹地的有机联接。“十一五”期间配合国家铁道部沿丹大高速公路北侧加快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沿路在吴炉建设黑岛电厂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庄岫铁路,在庄河站与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接轨,并规划建设庄河站至庄河港区铁路专用线。

港口工程。加快庄河港一期建设,着手启动庄河港二期工程,打通海上通道,努力完善功能,提升港口地位,把庄河港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枢纽港,成为东北地区沿黄海北岸物流集散的重要结点。规划建设庄河港集装箱码头3个。其中1万吨级泊位码头2个,3万吨级泊位码头1个。加强陆岛运输码头建设。规划在石城乡北嘴屯新建300吨级滚装码头,夏沟新建1000吨级滚装码头;在王家镇后滩新建300吨和1000吨级滚装码头各1个,分别在寿龙岛和长坨岛新建500吨级客货码头。加强庄河港至石城岛跨海大桥及石城岛周边港口群建设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第33条 能源工程

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发展清洁能源、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建立能源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庄河城区人口居住集中区扩建管道液化气工程,到2010年,城区管道液化气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远景规划期间,从南部沿路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角度,研究建设庄河煤气工程,以及从大连接入管道把天然气引入我市。进一步完善供热设施,优化供热站建设布局,适度超前建设供热工程。规划在庄河市区、花园口区建设热电厂,满足南部沿路经济带重点区域供热需求(参见图7-2)。

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以上。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加快推进庄河电厂建设,推动庄河尖山、南尖风电项目尽早启动,努力把我市建成东北重要能源电力基地。加强输配电主网架建设,完善输变电设施,增强供电能力。考虑发展时间阶段和对于电力需求的空间差异,规划2007年改造220千伏东庄线、庄新线,新建小寺66千伏变电所,同时对现有变电所进行增容改造,以保证全市供用电的安全可靠性;2006年增容改造66千伏明阳变电所,满足花园口新城区建设起步阶段的电力需求,2010年左右新建220千伏花园口变电所,配套建设5座66千伏变电所,满足花园口新城未来的电力需要;2010年在青堆镇北部新建220千伏变电所,满足东部地区的发展对于电力的增长需求。

图7-2庄河市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工程示意图

第34条 供排水工程

围绕工业发展区建设、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表水,有计划地开采地下水。重点实施庄河净水厂二期扩建和净水厂引水工程,完善新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参见图7-2)。加快推进花园口新城、黑岛电厂产业区、青堆镇、仙人洞镇等重点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水设施,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建设庄河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对我市城区主排水分流管线进行改造。在花园口新城、黑岛电厂工业区、青堆工业区同步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及垃圾处理厂,严格控制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岭、吴炉、大郑等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建设适当的污水处理设施。

第35条 信息工程

抓好基础电信网建设。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业务网,建成网路运行可靠、业务品种齐全、用户服务优良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实现光纤到村屯。提高电话普及率。乡镇政府所在地电话普及率近期接近城市水平,远期要达到城市水平。进一步拓展邮政业务,合理布局邮政局所,提高邮政服务综合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庄河”工程。加强政府系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城南新区、花园口新城和青堆镇的光纤通信网。

第36条 防灾减灾工程

消防工程。根据责任区内的被保护目标、地貌特征、人口密度、建筑状况、交通水源条件等因素布置消防站,确定消防等级。近期城区消防站达到三座,远期达到五座,使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平均达到6.5平方公里,基本建立覆盖全面、责任明确的消防网络。每个重点镇新建一处消防站。强化北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防洪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整治庄河、小寺河。规划小寺河控制宽度为150—200米左右,庄河控制宽度为200—250米左右。庄河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重现期,小寺河、庄河为50年重现期,明、暗渠汇水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重现期为20年、小于5平方公里为10年,截洪沟设计重现期为10年。为防止山洪对城市危害,沿城市建设用地外围山体建截洪沟。规划在西山公园南侧、东侧沿40米等高线、九顶梅花山北侧及南侧沿城市规划道路一侧等建设截洪沟。严格控制填海造地,保证河道出海口畅通。

防震减灾工程。城市规划、房屋建筑严格按照防震减灾技术规程要求建设。

人防工程。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持续发展的原则,人防工程以新城区建设和重要经济目标为重点,进行全面防护和重点保护。

其他灾害与突发性事件。面临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灾害威胁,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做好物资储备。

第37条 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方向,调整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在明阳镇新建高中、初中和小学,迁建大郑镇中心小学,新建青堆镇小学。扩大庄河城区中小学办学规模,迁建二高中和三十一中学,增设城西中小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建职教中心,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花园口、青堆、仙人洞技术分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办高等院校。加强学前教育,新建城区中心幼儿园。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建城区中心医院、中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增扩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游泳馆和体育场,扩建乡镇文化站,建设黑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加强妇女工作,筹建妇女活动中心。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扩建庄河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7所乡镇中心敬老院。加强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篇3

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

摘要: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今年年年初在华北地区以及年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状。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山东省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法

正文:

本文以山东省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所反应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为主要依据,结合济宁、东营等地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相适应,又能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投入机制,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具体工程

a.蓄水工程状况。截止2010年底,山东省有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168座、小型水库5590座,加固新修水库1254座、塘坝3590座、新打机井54008眼,修复水毁工程6723项,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等形式新建水利工程10834项。

b.灌溉与节水灌溉工程。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实有耕地面积678万公顷,现有灌溉面积548.97公顷,占耕地81.14%,有效灌溉面积507.43万公顷,占耕地74.98%。

c.河道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先后对洙赵新河、梁济运河、泗河下游8千米河段、小清河河干等进行治理,使这些河道恢复了行洪、排涝的功能。

d.水土保持。2009年以来,投资14.5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7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防治率达到了79.04%。

e.农村供水。截止2010年底,全省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76%。

2、不同类型地区灌溉条件情况

山东农业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灌溉事业,主要灌溉方式包括机电灌溉、喷灌和滴渗灌。根据山东省农业普查数据,2010年山东省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0.7%,滴灌和渗灌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和1.7%。但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灌溉方式存在差异,机电灌溉是目前山东省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但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平原地区机械灌溉比重远高于丘陵地区和山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9倍和5.08倍。喷灌灌溉方式近年来有所发展,丘陵地区水平最高,但也只占平原地区的19.6%,山区所占比重略高于平原地区。而代表灌溉技术先进水平的滴渗灌目前发展水平很低,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7%。

3、不同地区村庄水利设施状况

山东省在正常年景下用水有保障的村所占比例较高,达到93% ,但不同发达程度地区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越是发达地区用水有保障的村所占比例越低。与这种差异相联系,拥有机电井设施以及排灌站的村庄在发达地区低于中等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又低于落后地区。这种差异性,与发达地区主要地处山东东部丘陵地区的自然特点所决定的灌溉设施结构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农业在不同类型地区所处的重要性程度从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或者说是需求程度有关。而能够使用的灌溉有枣庄、青岛、烟台、临沂。

二、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农村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在建设与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和阻碍了农村水利的发展。

a.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田间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工程设施不配套,灌溉排水保障率较低,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另外,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省耕地的73.3%,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灌排设施,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导致有些地区仍然靠天吃饭。

b.中小型、特别是小型河道防洪标准偏低。由于防洪洪标准偏低,导致汛期重要河道防洪能力较低,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洪涝灾害损失严重,防洪标准有待提高,河道管理尚需加强。

c.个别水利建设项目程序不规范。由于农村水利工程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建设项目管理不到位,经营效益差,有些地方存在片面追求政绩,盲目上马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d.节水灌溉发展不平衡。节水灌溉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向,特别是受资金投入的影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节水灌溉发展缓慢。另外,有些地区由于农民还没有从节水灌溉中得到实惠,所以对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三、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1、科学制订规划,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要因地制宜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围绕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要统筹规划,旱涝兼冶,综合治理,讲究实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地方,应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益运行。

2、强化政府行为,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力度。在农村取消”两工”以后,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更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引导力度,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其他公益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各级政府和水利、财政、规划等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综合调度和科学安排,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3、加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也要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要从源头上控制住不合要求的施工队伍和材料设备进入水利工程。

4、扶持民营水利。民营水利是农村水利建设的有益补充,国家和地方应当予以鼓励。建议在民营水利发展初期,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从而营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投资者打造发展平台。

5、完善农村水利管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农村小型工程改革力度,明晰产权,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形式农村用水户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推行竞价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加强改制回收资金的管理,实行滚动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管水用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研究》 王任强 2010年7月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篇4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

  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发展成就: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

  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9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9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

  2019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

  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

  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篇5

8、农村基础设施

十七大报告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相关概念】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种类别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现状概括】

一、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例如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近10年期间,新疆累计投入13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5万公里。截止目前,新疆已有国道主干线8条、省道66条、县级公路600多条,通车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到9.8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穿越两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5.1%,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36.6%,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占84.4%,通公路的村占87.6%。其中,有二级公路通过的乡镇的比重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2008年,新疆共实施了1584个农村公路项目,建设里程1.1万公里,改善了60个乡镇、900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416个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200多万农牧民从中直接受益。今后5年新疆交通建设预计将投资1200亿元,建设公路5万多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将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水利建设整体发展较快,部分地区有待提高。

例如北京农村水利建设发展较快,山区水利富民工程成效显著。北京是一个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北京同时也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区面积达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的61%。山地自西、北、东三面环抱北京,西部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部属燕山山脉。山区行政区划包括7个区(县),有山区、半山区乡镇84个,村委会1674个,人口156万人。其中市定边远山区乡镇48个,955个村委会,65.6万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农村水利经历了1949-1956年的恢复建设阶段,1957-1965年的农村水利大发展阶段,1966-1978年的巩固提高和加强配套阶段,1979-1988年的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阶段,以及1989-2000年的以效益为中心、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阶段(《北京市“十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2004年)。尤其是1997年10月,针对严重干旱制约山区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北京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工程规划(1998-2000年)》,山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到2000年年底,共完成五小水利工程3.5万处,井站塘坝维修配套工程2255处,灌区改造工程20处,解决抗旱灌溉面积210万亩,实现了山区百万农民人均一亩抗旱灌溉粮田,一亩抗旱灌溉果园的“双一”目标。山区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农民致富步伐加快,山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农村供电供水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例如北京农村地区供水供电能力有大幅提高。1985-2001年,北京农村的灌溉面积一直稳定在32万公顷左右的水平,由于北京走的是“大都市、小郊区”的道路,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加之经济开发建设增加了非农用地的需求,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2002年和2003年农村灌溉面积大幅下降。在农村用电方面,除了2001年大幅增加之外,自1985年以来,农村用电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998年北京开始实施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总投资12.47亿元,到2001年年底工程基本结束。原国家计委批准的北京第二期农村电网工程总投资达25.6亿元,从2002年开始,计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1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3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5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35座。二期农网建设工程完成后,有力地改善了北京农村的电网结构,增加了供电能力,能够满足农村地区5-8年用电负荷增长需要;有效地解决了供电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差、供电可靠率低等问题。

    由于北京农村分为平原、山区和半山区三类地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供水、供电能力也存在差别。同样以通州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区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到1995年,全区拥有变电站17座,还有西南区域热电厂等供电设施,供电比较充足,年用电量为6.3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2.9亿千瓦小时,农业用电1.2亿千瓦小时,照明用电9900万千瓦小时。通州第二水厂的建成,提高了卫星城的供水能力,日供水量达到3.7万吨。

北京现有少数民族乡5个,少数民族村109个。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连生活饮水都存在困难。从2002年起,北京市政府设立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出600万元为民族乡村打井修路,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近年来,北京市民委先后投入资金137万元,打井10眼,维修水塔(水窖)2座,为12个民族村改造了饮用水,解决了13369人的吃水问题。同时,为7个村修建了护村坝、塘坝和引水配套工程,为3个村进行了农田地下低压线路改造。

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所加强。

例如新疆地区加大了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兴建了一批校舍,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新疆拥有乡镇小学和普通中学5772所,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达224.4万人;职业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乡镇拥有职业技术学校106所,在校学生达到2.9万人。

新疆在文化、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广泛投入资金,建立图书馆、卫生所和购买医疗器械等设施,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保障。新疆89.4%的乡镇拥有图书室(文化站),17.1%的乡镇拥有体育场馆,8.7%的乡镇建造了公园。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乡镇拥有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3.2、4.2和6.0个百分点。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12.9%的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42%的村拥有自己的图书室及文化站,比重也相应地提高了6.1和9.7个百分点。

新疆的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目前,新疆57.2甲。的农村有卫生室,43.7%的村的医生有行医资格证书。新疆乡镇共有1085个医院、卫生院,医生人数达1.79万人,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乡镇医院、卫生院增长了37.7%,医生人数增加了2倍。

【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级政府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等。但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虽然绝对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并不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造成了一般民间资本不愿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相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还很薄弱,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据统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226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8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占10.4%。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近些年,中央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是低水平的。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很多地方现有许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从改善农民生活的角度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在道路建设方面,路面硬化面积不够;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部分村内部的主要道路与乡村公路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与过渡。在供水方面,部分村庄水质、水压难以保证,而且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大部分村庄供水管网修建时间较早,管道早巳老化,亟需更换。

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落后,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总量与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老化陈旧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抵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

中央对农村的专项资金大多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与维护没有安排充足资金,而县乡级由于财政困难又无力承担,项目受益地方自筹资金也没有资金投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管理资金得不到切实保障。在资金上,缺乏维护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路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缺乏检修,经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如河流方面缺乏维护,导致河道淤积和污染严重,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人居环境设施本来就少,且大量设施损坏严重。

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难以开展

“一事一议”是指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等事务,遵循村民自愿、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管理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属于本村村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方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基础设施决策的自主性,有利于纠正乡村强迫命令和保证对基础设施使用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现有的制度、文化环境中,部分村级集体组织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决策组织者,按照“一事一议”制度进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时,限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以及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过长、决策成本太高,极易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低效、甚至无效。

【改进对策】

一、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效。

二、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强化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职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同时,要继续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通过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立各种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激活资产存量,实现良性循环;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首先,要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设施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其次,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把农村“双语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农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加强汉语教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成立农村“双语教学”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双语教育”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体系。

五、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和发展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公平享有发展成果。首先,要关注农民之所求,从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此,要突出主攻方向,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行路、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其次,要创新体制机制,彻底消除不适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发展要求的体制性和制度性因素与障碍,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所有成员共享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从而为增加其供给奠定体制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整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拓展阅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许多边远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相当薄弱,这些方面的薄弱导致了农村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质量落后等各种现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明显不足。农村安全饮水、电以及清洁能源等还存在不足。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仍需调整。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落实到农村的更为罕见。再次,基础设施管理和利用不高。现在一般的农村并不重视基础设施的管理,所以导致了这些设施的年久失修,导致利用不高。最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目前,国家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的投入还较少。村官对于农村投入的建设资金也甚为稀少,一般不会看见什么除公路之外的较大工程在村舍中动工。所以这些方面的忽视导致了设施的落后,也导致了村民对于基础设施的概念薄弱。长此以往,本来应该属于村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维护,也就直接导致了集体的落后。

面对这么的问题,我们急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兴修农田水利。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田水利自然是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关系到农村本源的发展以及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所以必须切切实实加大投入力度,村官应把各项国家提出的关于农村建设的律令付诸实践,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第二,强农惠农。得民心者得天下,必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使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并加强优惠政策,吸引有专业知识基础的科技人才下乡进村,或切实加大对公益性服务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学以致用。第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村民的精神食粮也必须得到保障,所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是使得农村健康发展的动力,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第五,稳定农村基本经营状况。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民的根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尽管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当薄弱。为了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我们急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切实有效的工作保证我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与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莫让农民背新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生活幸福的保障,是真真正正为农民谋福利的。因此,我们要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反对将建设费用强摊给人民百姓。如果不顾实际,举债搞政绩工程,造成新的农民负担,这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农村债务的形成高峰期主要来自于大办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几个时期。前些年江汉平原一些地方有个口号——“乡镇企业四 个轮子一起转,重点在村办。”正是在这种口号的指导下,一些本来银行有存款的富裕村的领头人头脑发热,不顾自己村子有无办企业条件,纷纷购进工业设备,大办企业,结果,一批村办企业经营亏损,设备闲置,这些村大都背上了“子孙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顾及农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切不可贪大求洋,超标准建设,以避免马路修宽了,债也增多了,把好事办瞎了,防止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又背一身新债。有鉴于此,湖北决定全省建设新农村将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要求这些建设项目既要用好财政资金,又要组织当地农民投工投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办法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产。近几年,因生源减少,一些乡镇中小学被撤并;一些乡镇也在改革中被撤销,一批中小学校园和乡镇大院因此闲置。农村在建设乡镇文化站、农民文化活动室等时,就完全可以对这些闲置校舍和大院改造利用,比重新投资建站建室省钱实用得多。

近些年来,国家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免除农业税等手段来减轻农民负担。但绝大数农民依然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然而,有些地方政府依然借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对农民强征各种费用,不仅没有使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观,反而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因此,我们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避免让农民背上沉重的债务,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要想富 先修路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举国关注,共谋大计。来自方方面面的讨论与争鸣,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眼下至少有两个不争的共识:一是坚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农村公路的现状,仍然可以概括为“欠账甚多、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还没有通沥青(水泥)路。可喜的是,发展农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其突出特点是政策好、人气旺。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基础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

从上述情况来看,“要想富,先修路”的意义就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便捷的农村公路会吸引类似“品客”等诸多的外企,像建设“坑口电站”一样,把厂子搬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那时候我们的一颗土豆也会变成“天价”。

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从而向新型农民的时代过渡,提高参政的意识,促进“管理民主”。

相关热词搜索: 管护 基础设施 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