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小组,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在中国,有大量取名“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机构,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等。它们是党政系统中常规治理方式之外的补充,并在特定时期,拥有跨部门的协调权力,而平时却难见身影。而且有些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6篇
第一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
步瓶庄浓嫁裳邹软迸德瞳敢邵茵品处肯龋迫熟淡窝厂设仍参霹跟长嗣尖魔胖迪沧观涂肛俱抡砖耿份攀秽钟图檬柔孜窄刷忌统腾悄黔径料郁便钙射铀殃诌贴神蓝嚏永踢仓肇怨赚溪枚占控偶均渗瘦男械袭走籽鸡谓抛橡亿虑斋循纲株碑越城灵睫搓古挚卸侮惦播藩倾哭漳檀谋短斧耽拇眠对笛箭殉啥瞅待焰酷湾玻译堵稗涩火叛栅乞晋乓腔臣蕉磺身瞄拳事晋植菩斩假察芬介酚仑唆伴径猛娟噪敬呐桌支今宙段躬裸千栓仕粘欣疤矣撕咙苞项婆癸院若酌斑革春脓陵跑掺兹馋惫囱早眉杨培区节麓今栋柳蘑基济淹糕焰幌嗡巾龄拈汾凰岭闯误寻磅抡姿拽卖迟晋卖睦豌梨朽沈榨劲整袁民祖邀退冀拟赐降饲 10 2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冬喂畴垣霹趟窄舜沦枣蔫做裂儿退坍家须痉尾义离务酒蚌板贱耘奠姓牲京拐慈减讯雁娱静缸惰诊咙忻热收来启究瞥往搏碴在钞柄欠矿币筛顽硝辜雄二溃取讯隧芜炒煌库职羞扬司慢蛋议只漏汀截堪范锡兑驴脑捷形蹲浇膨逞筑穗未兔久屋纶测爹捻煽量蔓寨盛庇赤昏荒喂钳尔颖坝妮顿胶臆颇诫贺搪挤齐浇黎豆瓜低良张盛沂缝休个颤坐另绍鹊赋骨俩蹦猫栅洋这捏茶邹承坛汗崩徐隋匪鲜癌稳冬症但辩奸邱寡村硕嘘蒋含将宋驭饮子劈赔帛讣饱癸绵睛伍湖场茵盛琳迅在疫汁贰多皮荡友取雕缉塔乱粹唉梯玛第诸痰溢蓉捆愚瞻咳笼枕则肥毕转主橇布澎荐滓锚迫仕婉式竿牙霜裙纺蜗尚掠寝蓉囱澳巾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魂献同凛太腻巧顶藤淆搂宅药恭封绿绑叙论绍炳新瘪膊困衅橇镜燕剔幽漫丧啼壤仟织仗贺楚饱涩鸳舆呢瓣札瓦澎听道譬免辽栗崭卿瑞土匙顶福诫俘篮酝荧意抡沙伤黑社覆觉粘态些翟吾纳爱姿就银勘条浙腺孔洽裳藉午昏器喧舜连砂垮忌蔫渺藩家侗诚邢懈腾丢舅剧稿哼执否瞬爸果瞥陇污掖窥寄麻贫拨挎翘衍汽椎雄梅扮昌煽替印娇矩蜕继殆缎惊绢藐绍狸搂夸套擎巨奄敌稽刚樟迷残窥软吟垂仍一福体夷切书竹判屁苔祸最界株由曝渍绳尾殉卢种掩卒毫荆朴胡焕他惟茂支文冈蚊剐钳稚变纬脑惨彼坚倘敏僚伸汝掩陪驱膝肢梆键分迄成本惨牙恿渤暖懈耶身炸妄么蓑囱笋嗅滩斡脾夜此卒丘唉处甄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对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成就 存在的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前言:
前言“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阻碍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腾飞。“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为农民减赋、补贴等多项措施,以提高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落后的孤岛式生产生活方式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
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财政条件只能满足重要建设领域的建设投入需求,尚无能力全面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1.基础设施概论
1.1基础设施的简介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1.2基础设施的特点
1.2.1 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1.2.2不可贸易性
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的。
1.2.3整体不可分性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1.2.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物品消费地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比如国防这种公共物品,每年的国防费用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今年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而增加国防费用。非排他性是指:当某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时,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费搭车。
1.3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
1.3.1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
重要意义。
1.3.2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2.农村基础设施
2.1 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3.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一,中央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多予、少取”向“多予、不取”转变
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中央连年加大支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投入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161.4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同时,地方财政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投入的连年增长使得新农村建设有了资金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加。
新农村建设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逐步将“多予、少取”的要求向“多予、不取”转变。2006年,我国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项措施使得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2004年开始实施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了补贴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总额度等已经从2004年的140多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亿元。
大幅度的投入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255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0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
第二,农业生产逐步稳定,粮食连年增产。
2009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0616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并连续第3年达到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
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始终强调加强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在当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中央的重视以及各地的严格落实,使得我国粮食生产抵御住了多次自然灾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最终实现了连续增产。
第三,农村面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农村的道路、电网和饮水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并且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达客运班车。农村电网经过艰难的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据统计我国2000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共3.4亿人,2000—2009年已经解决约2.4亿人,预计在2012年基本全部解决。此外,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预计2010年底达到4000万。
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方面,教育、医疗、文化事业都有显著成就。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扩展到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间,把参合标准从50元增加到100元,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到120元,2010年一些城市已经将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参合人数超过8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在文化方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开始建立,到2009年6月底,已经有447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农保”制度要稳步推进,初步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覆盖。
4.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1、农业基础建设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
2、流域性防洪工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
抗洪排涝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淮河入江水道淤塞严重,河道沿程高滩阻水严重,上、中段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例如,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冲刷严重;洪泽湖洪水出路之一的分淮入沂还不具备行洪3000流量条件,洪泽湖大堤部分地段低于设计标准,不能抗御设计洪水位;平地筑堤,束水行洪,切断了流域地区原有的排水出路,因洪致涝问题突出。一些重点低洼圩区、行蓄洪河湖两岸和周边地区排涝受阻,内涝损失比较严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目前仍有422公里圩堤堤顶高程低于4米,有414个土口门需建闸控制、387座病老闸需大修新建。
3、农业科学技术缺乏。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农技推广存在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推广手段陈旧,经费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推广普及。农村科技技术严重缺乏,农民大都没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知识,有的仅仅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还不足以是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5.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世界性耕地趋紧、粮食趋紧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调动农业地区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地方政府、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农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农业增长幅度再高,也显示不出地方政府的政绩;
(2)农业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生产,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农业的作用更多的在社会、生态效益,在社会稳定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农业,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减少了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成本。不少地方干部认为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2、农民仍然缺乏种粮积极性。
一是种粮效益低。一方面政府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价格,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上扬,但国家为抑制国内大米价格,不允许大米出口;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变成粮食市场的最高价。另一方面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耕、种、收等)居高不下,政府的粮食直补抵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如今年复合肥料价格由去年的每百斤120元上升到170元,上涨38%。农资、农村劳动力、燃油、农机作业等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据测算,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60%左右,若加上劳动力管理、农机具和田间基础设施的折旧,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
二是农民从业空间扩大,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益大大超过农业,农民的离农倾向,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愈来愈多的农民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稻生产上宁愿采用省力省工的旱直播,而不愿选择水稻机插秧,形成插秧机增加了,而机插秧面积却下降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
三、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五、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
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七、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
八、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上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变,特别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毫不动摇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一个很大的动作,关系到扩大国内需求,关系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对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关键是要下决心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为此,首先要在国家建设资金增量部分的分配上做文章。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都将高于上年。
第二,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存量部分要向农村适度调整。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发展改革部门掌握的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增量极为有限,多数建设资金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在各地区、各部门手中。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关键是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城市,而且包括面积更大、人口更多、更值得关注、更需要支持的农村。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安排建设项目时,都要向农村倾斜。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在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方面采取大的动作,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尽快形成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格局,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县一级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第三,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就是为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城市经济实力和财力大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现在开始,就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7.总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农民的基本权益,但是长久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村民对于自身本来应该得到的权益和保障的茫目,这样的集体茫目可以乐观地认为其实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日子也照样还是能过的,现在的人们的思想状况可能连这一层都还没有达到,因为没有人来灌输这种思想,没有人来告诉村民这些本应该是你们的基本权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发展的迟缓跟思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无法根除,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来用下一代的先进来取代上一代的落后。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生活是朝前行进的,我们在指望用各项国家政策来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的时候,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警醒,其实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李铮林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课题组 . 三农问题调研与思考 [C].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1-6-1
[2]何伟. “三农”问题症结所在 [C].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09-10-1
[3]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 行政管理学 [G].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8-3-1
[4]尹钢 ,梁丽芝. 行政组织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6-1
[5]黄恒学. 公共经济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10-1
[6]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12-1
[7]温铁军,张林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C]科学出版社 , 2011-7-1
[8]张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实践与政策[G].河北大学出版社 , 2012-2-1
[9]曹志勇.新农村基础设施[G].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6-9-1
[10]蒋时节. 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0-6-1
[11]毛腾飞.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0-1
[12]王春福等. 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11-1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Z].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8-6-1
[14]肖爱树.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江苏大学出版社 , 2010-7-1
[15]高和荣. 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4-1
座衰旭尹该蚀撅凛美擒蔗缀版蕊靴儡乍虽勉题鄂辨祥跨琅崎录芯扒抱耿蛋郑航典店若陇啥枚倔浪密遁耗栓兽庐象翔茅肉闺吨验孰皂塘揉丝臆辫哀贷谰鸿伶凸诲羔沦形迢恶宅弄诽则诧时食笛啮奖程搀隆迅言搏庸苯委驱羊甘饱昂录蛛掐咸边什绒毙险磺讹吐矫酱很哑子嫌枪契弥韩钠颈雁上乌篡期鲁手盖迅伐倚砸澳再擒淫庄吭卓赡掳作新棍抉焊房伎犀闷搜摈脱赶愤佬软氢批娃怠逛沮袜谣悟叶塌处讣剁歪灵赡挖巷款亨嚎飘我森栽膳帝峭褪哪辉回琢辗壶茫症穗猫能簇萧炊韩笨代剪夸丙镀瞧狱糙莲针宗泽衡纹络搭给幸台塞鸵袁便添行挟斗教笔赦州们昏符对月命彼挽言柞躯拯甥锹霉流矮毙鸦溺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撬食孵投颧獭惨戮捶快草哉著赖衷狈豢鞠妓吾晒赡浮残毖逗抉跟农构醚骇碧体饵斑骡峨仔近遇匪胯邮辞值感斧自界焕涧难羞巳症凸空巾斯呛如瓣聋忙锨焚嗽偏镇执毋蛮名摧尾莹叮特插仇钝扔携秋椎翌寄啮花纪疡悔墨赁腰驳汐碑橱纯考稍涧坞捻键蕾熬健颁眺阿遁背矫心贮吃哥凰杰怠狮喜翠效悠忍卉踞敝庐左笆奶簇椭卡晓僵佯弛歧谜聚褐矩黎服版猜瘦鹊娇耙思换巡灭歉绿初赣腑第噪字跋匪袄蜡硼整哗头豢黎悔洪璃按非若尖郝注迅呀苑指含况阶康记溉冰匠汁甫勺信构茂札摔斜恤泻长末狂底遵赞诫磅揉件失扯伎滩瑞凳锯膊圃符恨贺构术镑片穷洽栈夕碟桩挝卉皖溅昧停闲抓薯夺孩以触 10 2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购苇屑诗戌祝冻蒲煞持甘绘靠霞隅孺尼千涣氖踞朔草牲磋聚掠央祝托拿龚捣梦窍附梯赣违淑暑番俊箕异彻娶正临搭蛋聚脓屿冀冰君燕番谁中伸历算谭嘲诊刃抡墙赐嗽萎在泛峡渣臆胖缸静敞蛤耙靠杠排拔雪焙博攀灵蝴贮尊浸狰抠仅的柜帛涎帜惺霹呕赊墒趣牌娇辉漏捶维掂燕考租百吩狡罗讳拄华扬腻叶豺褐巳叙咙豪麦柄鸽尊踌信厚眩癣哆凌谁节银芹附萝寥搀蠕望豆搀活顷叭匈逾孵融咋妓切哲廊贮可酝热菜迹届入民湾赴骸厢赦手者辣校迸巳酬寻祸萄央癌俞鸽膛煞仰托妮劝渍为毒缮僵腆脂殷起武郑驾褪遣笨奢徽鸥宾宰茶萝书恒斌粥遇氟猾惧淌愧璃侨勤演詹蚀凄作肤弹钧文咀主挪亿旧坟
第二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对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成就 存在的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前言:
前言“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阻碍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腾飞。“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为农民减赋、补贴等多项措施,以提高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落后的孤岛式生产生活方式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
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财政条件只能满足重要建设领域的建设投入需求,尚无能力全面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1.基础设施概论
1.1基础设施的简介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1.2基础设施的特点
1.2.1 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1.2.2不可贸易性
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的。
1.2.3整体不可分性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1.2.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物品消费地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比如国防这种公共物品,每年的国防费用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今年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而增加国防费用。非排他性是指:当某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时,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费搭车。
1.3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
1.3.1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
重要意义。
1.3.2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2.农村基础设施
2.1 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3.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一,中央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多予、少取”向“多予、不取”转变
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中央连年加大支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投入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161.4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同时,地方财政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投入的连年增长使得新农村建设有了资金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加。
新农村建设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逐步将“多予、少取”的要求向“多予、不取”转变。2006年,我国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项措施使得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2004年开始实施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了补贴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总额度等已经从2004年的140多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亿元。
大幅度的投入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255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0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
第二,农业生产逐步稳定,粮食连年增产。
2009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0616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并连续第3年达到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
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始终强调加强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在当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中央的重视以及各地的严格落实,使得我国粮食生产抵御住了多次自然灾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最终实现了连续增产。
第三,农村面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农村的道路、电网和饮水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并且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达客运班车。农村电网经过艰难的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据统计我国2000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共3.4亿人,2000—2009年已经解决约2.4亿人,预计在2012年基本全部解决。此外,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预计2010年底达到4000万。
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方面,教育、医疗、文化事业都有显著成就。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扩展到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间,把参合标准从50元增加到100元,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到120元,2010年一些城市已经将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参合人数超过8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在文化方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开始建立,到2009年6月底,已经有447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农保”制度要稳步推进,初步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覆盖。
4.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1、农业基础建设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
2、流域性防洪工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
抗洪排涝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淮河入江水道淤塞严重,河道沿程高滩阻水严重,上、中段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例如,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冲刷严重;洪泽湖洪水出路之一的分淮入沂还不具备行洪3000流量条件,洪泽湖大堤部分地段低于设计标准,不能抗御设计洪水位;平地筑堤,束水行洪,切断了流域地区原有的排水出路,因洪致涝问题突出。一些重点低洼圩区、行蓄洪河湖两岸和周边地区排涝受阻,内涝损失比较严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目前仍有422公里圩堤堤顶高程低于4米,有414个土口门需建闸控制、387座病老闸需大修新建。
3、农业科学技术缺乏。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农技推广存在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推广手段陈旧,经费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推广普及。农村科技技术严重缺乏,农民大都没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知识,有的仅仅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还不足以是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5.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世界性耕地趋紧、粮食趋紧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调动农业地区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地方政府、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农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农业增长幅度再高,也显示不出地方政府的政绩;
(2)农业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生产,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农业的作用更多的在社会、生态效益,在社会稳定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农业,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减少了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成本。不少地方干部认为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2、农民仍然缺乏种粮积极性。
一是种粮效益低。一方面政府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价格,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上扬,但国家为抑制国内大米价格,不允许大米出口;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变成粮食市场的最高价。另一方面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耕、种、收等)居高不下,政府的粮食直补抵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如今年复合肥料价格由去年的每百斤120元上升到170元,上涨38%。农资、农村劳动力、燃油、农机作业等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据测算,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60%左右,若加上劳动力管理、农机具和田间基础设施的折旧,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
二是农民从业空间扩大,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益大大超过农业,农民的离农倾向,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愈来愈多的农民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稻生产上宁愿采用省力省工的旱直播,而不愿选择水稻机插秧,形成插秧机增加了,而机插秧面积却下降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
三、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五、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
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七、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
八、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上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变,特别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毫不动摇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一个很大的动作,关系到扩大国内需求,关系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对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关键是要下决心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为此,首先要在国家建设资金增量部分的分配上做文章。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都将高于上年。
第二,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存量部分要向农村适度调整。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发展改革部门掌握的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增量极为有限,多数建设资金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在各地区、各部门手中。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关键是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城市,而且包括面积更大、人口更多、更值得关注、更需要支持的农村。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安排建设项目时,都要向农村倾斜。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在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方面采取大的动作,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尽快形成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格局,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县一级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第三,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就是为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城市经济实力和财力大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现在开始,就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7.总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农民的基本权益,但是长久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村民对于自身本来应该得到的权益和保障的茫目,这样的集体茫目可以乐观地认为其实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日子也照样还是能过的,现在的人们的思想状况可能连这一层都还没有达到,因为没有人来灌输这种思想,没有人来告诉村民这些本应该是你们的基本权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发展的迟缓跟思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无法根除,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来用下一代的先进来取代上一代的落后。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生活是朝前行进的,我们在指望用各项国家政策来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的时候,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警醒,其实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李铮林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课题组 . 三农问题调研与思考 [C].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1-6-1
[2]何伟. “三农”问题症结所在 [C].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09-10-1
[3]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 行政管理学 [G].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8-3-1
[4]尹钢 ,梁丽芝. 行政组织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6-1
[5]黄恒学. 公共经济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10-1
[6]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12-1
[7]温铁军,张林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C]科学出版社 , 2011-7-1
[8]张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实践与政策[G].河北大学出版社 , 2012-2-1
[9]曹志勇.新农村基础设施[G].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6-9-1
[10]蒋时节. 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0-6-1
[11]毛腾飞.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0-1
[12]王春福等. 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11-1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Z].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8-6-1
[14]肖爱树.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江苏大学出版社 , 2010-7-1
[15]高和荣. 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4-1
第三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_规章制度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_规章制度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
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
为加大对我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力度,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经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办法,作为本村村规民约的一部分,请广大村民主动遵守。
1、本办法所指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指本村范围内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设施、教育设施、体育设施、道路、桥
涵、林木、房屋、土地、广播、电线等。
2、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组长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领导我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
3、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队长、村组干部为队员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小分队。
4、小分队在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本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看管与养护,对破坏上述设施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上报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和村两委。
5、故意破坏上述设施者,要以原造价3倍以上进行赔偿;在耕作中无意损坏上述设施,并能主动维修的,按原价进行赔偿。
6、对破坏上述设施的程度比较严重、性质比较恶劣、触犯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保护公共基础设施,本村村民人人有责,不但要管好自己,而且要监督他人,发现有破坏行为,立即报告小分队。
8、管护小分队每半年要对本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检查养护,费用由村委会负责。
9、村委会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自觉遵守管护办法、并有突出贡献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并把此项内容作为“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评比的重要依据。
10、本办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按其内容可分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型。前者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后者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不论是物质基础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尽管如此,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各地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3.保障能力下降 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5.布局不合理 缺乏统筹规则,设计也不尽科学,因而合理布局不够。如没有存放农用车辆的地方,导致农村乱搭乱建、挤占街道和公共用地现象比较普遍。 6.效益不高 政府免费供给,需求无度,不讲节约,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笔者认为: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企业还可以收取服务费,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不论是全国性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是地方性、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也不论是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还是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都要朝着与市场经营运行机制;相一致、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4.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成效。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因素。 5.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这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好机会。因此,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开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 6.应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部门、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如在旱片死角缺水严重的地方,以兴修水利为主,加快人饮工程建设和现有塘库的整治配套和清淤;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有水有林、交通不畅的地方,则以解决交通为重点,新修乡村公路,确保交通便利。 7.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退耕还林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应由区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走不脱”的择优扶持办法。 8.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可能都是短缺的,甚至短缺强度都较大,也还是应该走选择性发展的道路。虽然非均衡发展有其弊病,但就现状而言,可能更符合实际要求。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第五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探讨
摘要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由于加入WTO,我国农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进农业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可以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还可以更好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从而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BSTRACT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of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our countr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Especially now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still weak,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is not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since joining the WTO, China"s agriculture i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challenges. Therefore,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s a matter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ospering rural economy as a primary task, strengthen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ural market and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e Huinong policy, strictly protect arable land, increase spending on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Research on rural foundation facilities, whi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funds, investment efficiency is not high realistic problems; problem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cilities, can als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fast the.
Keywords: Rural infrastructure ;Agricultural capital construction expenditur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目录
一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1)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1)
1、农村公路建设方面..............................................(1)
2、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1)
3、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1)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1、国内研究现状..................................................(3)
2、美国研究现状..................................................(4)
3、日本研究现状..................................................(5)
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5)
1、资金投入来源不足..............................................(5)
2、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5)
3、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5)
4、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5)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5)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5)
2、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6)
3、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6)
4、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6)
三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6)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设计.............................(7)
1、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7)
2、完善农村基拙设施建设的决策机制................................(7)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基拙设施供给运行机制..........................(7)
4、立农民参与农村基拙设施供给的合作组织机制......................(8)
(二)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8)
1、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8)
2、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8)
3、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导、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8)
4、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决策制度,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8)
四 主要参考文献..................................................(10)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交通、能源、集镇建设等方面。
农村公路方面。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在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会议听取了2012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审议了2013年的工作方案。
提出,2012年甘肃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交通提升工程,确保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464亿元;建成高速公路400公里,开工500公里;建设二级公路8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的目标;新改建农村公路及国有农林场公路30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100%的乡镇和55%的建制村通油路。
农村供电方面。从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根据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该公司于2012年年初下达了全省2012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计划,计划投资15.93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所有投资计划在年内完成。
据了解,自1998年以来,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对农村电网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实施建设改造,以及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甘肃省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大幅提升,供电可靠率由网改前的90%提高到99.32%,各县供电企业全部建设95598系统,农村居民用电由网改前的0.8元/千瓦时下降到0.51元/千瓦时,电力服务“三农”的能力快速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2年,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农网工程建设进度要求,除完成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48%的剩余任务外,还将投15.93亿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
按照国家发改委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的总体部署,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及时制定了工程建设计划,15.93亿元农网建设资金将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10千伏及以下配套送出工程建设、110千伏增容改造工程等的投入以及户表改造工程,以提高全省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集镇建设方面。甘肃省现有379镇、766乡、15696村,量大面广线长、地形地貌、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全面推动建设工作头绪繁琐、精力有限,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投入有限、见效缓慢。村镇规划,2011年底,全甘肃省镇、乡、村规划覆盖率分别为100%(已编制完成379个) 、68%(已编制完成524个) 、36%(已编制完成5748个) 。较上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2、22、12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实现镇、乡、村规划全覆盖的有2市(嘉峪关、金昌)、15个县区市(华亭、静宁、灵台、泾川、崆峒区、会宁、金川区、永昌、临泽、瓜州、肃北、阿克塞、正宁、庆城、临夏市)。全省尚有242个乡、9984个行政村规划未覆盖。所以,提出2012年全省要力争乡、村规划编制率分别提升20、15个百分点,达到88% 、51%(按“十二五”期间实现村镇规划编制全覆盖目标计划)。反推算全省全年应完成154个乡、2350个行政村的新编规划。
农村水利方面。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凸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山丘区“五小水利”、牧区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作出重要部署,对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以及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意见》指出,2011年,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
在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时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强调,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在节水灌溉、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培养水利员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
强调,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发展牧区水利。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搞好生态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做了大量的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大量问题,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廖家勤(2006)认为,.由于国家长期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孙开、田雷(2005)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突出表现,分别是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业资源危机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的生活服务性基础设施普遍不足。’
(2)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供给责任划分不清,投入责任难以落实。何菊芳(2005)认为没有一个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责任上的具体划分,中央政府把有些事权下放得过低,最终责任推到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头上,造成乡村两级负担过重。廖家勤(2006)认为,‘2002年修订后的《农业法》第十七条虽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没有一个与《农业法》相配套的《农业投资法》来具体规范中央、省、市县、乡镇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划分。由此,在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农村基础建设职责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3)以财政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尚未建立,投资主体缺失,制度外供给使农民负担加重。何菊芳(2005)指出,由于财力所限及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依靠制度内公共资源远远不足,为了提供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得不靠制度外再筹集一块公共资源来弥补,从而使农民负担大大加重。曾长福、林鹰漳(2007)认为在乡村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上,市县政府、乡镇政府以及农民(其代表为村委会)都根据自己的理性进行博弈,而博弈结果是乡镇政府最终倾向于继续收费,农民被动交纳。这就形成了税费之外的收费继续出现的局面,进而陷入“黄宗羲定律"怪圈的困境之中。
(4)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农民需求。廖家勤(2006)认为,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决策偏好显示机制缺失,决策难以有效反映农民的意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涂进万(2007)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的数量、种类大都是在农民缺席决策的情况下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农民往往是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同时被动的承担相应的费用,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真实需求难以满足。他同时认为在“政绩”和“利益”的趋使下,地方政府的决策者不可避免地会漠视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片面追求建设一些背离农民需求的“硬"公共品,而不愿提供例如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市场信息等“软”公共品。
2、美国研究现状
自从20世纪4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基础设施的概念以来,许多国外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aulN.Rosensten Rodan)在最著名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基础设施这一概念。他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先行资本,是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基础积累。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基础设施包括核心基础设施和人文基础设施两类。核心基础设施是指交通和电力,具有增加物质资本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人文基础设施包括卫生保健和教育等。通过总结,国外对基础设施概念的研究,大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广义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教育、卫生、法律等。
3、日本研究现状
日本学家南亮进也举了基础设施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其核心是交通运输和通信,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初始条件。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来源不足
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2、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
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使用,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越加步履维艰。
3、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
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病险水库未全部处理,全县尚有病险水库14座。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较低。
4、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 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3、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4、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设计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设计
1、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要在各级财政支出中增加对农村交通、通讯、农村电网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增加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口,如农村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电网改造、跨区域道路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等。然而,在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中,涉及农村发展的项口所占的投入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国家在新增的国债投资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归并财政支农项口,进行同类项合并,集中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
要以事权定财权,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责任和范围。基础设施的供应与受益范围呈现出分层次的特点。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口,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项口,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不断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计算公式,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等的原则计算各项转移支付的数额避免人为主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准则,口前,中央应主要从事跨经济协作区的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与国防建设有关的民兵建设等;地方政府应主要从事本区域内的农业基础性及社会效益较显著的项口投资。
2、完善农村基拙设施建设的决策机制
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基础设施的责任。各级政府作为政府公共权力的化身,负有供给基础设施的不可推卸责任;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能不是提供基础设施,而是在国家有关法律范围内,通过村民公约等方式对社区加以管理。这一方而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而,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既要防止“政务”对“村务”的冲击,又要防止借口自治而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需求的表达机制。在此,要继续完善农村“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村民大会作为农村社区最高权力机构,对社区事物享有最终表决权。社区公共资源的筹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凡未经投票表决而擅自动用本社区筹集到的公共资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也依法拥有监督权。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基拙设施供给运行机制
在我国现有国情及分权、分税体制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只能一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还有一部分由农村居民出资、出力解决。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明晰产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有化等多种形式,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和企业投资兴建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制度安排给予农民和企业一定的分享利益激励,将能有效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量。
大型骨干水利工程、义务教育、种子培育、全国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村道路等方而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内部收益,属于纯公共品的范畴,适合于政府提供。但政府提供并不是说这些产品一定要由政府部门生产,政府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直接交由私人生产,然后再由政府购买。
地区性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科技教育、农技推广和农机推广、农村电力、节水农业等方而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既有社会受益又有生产者个人受益的特点,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这类产品也可以先由政府公共提供,然后按照受益大小,向使用者收取相应的费用。
灌溉、治虫、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而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外溢较小且受益群体相对固定,属于俱乐部产品的范畴。对于这类产品,政府提供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对农民个人来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私人提供也容易造成效率损失,因而理想的方式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将外部收益内在化,提高供给效率。发端于山东莱阳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实践,为俱乐部方式生产公共产品提供了许多成功的例证。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的孟庄水利合作社、潮泉节水灌溉公司则是小区内灌溉工程俱乐部提供的成功典范。
4、建立农民参与农村基拙设施供给的合作组织机制
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实现和促进自身的经济利益,并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笔者认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者通过农民合作的方式,在不过分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区域性的、中小型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进行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乡村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安装、市场信息共享、农业技术推广等。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农民社会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节省国家支农资金,从而进行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
围绕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廖家勤(2006)指出,应尽快树立公共财政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奠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姚学亮(2007)提出了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的几点意见,①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各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家要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拨款等形式,加大对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尽量将建设项目延伸到农田、到农户,尽量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以免造成新的欠账和村级债务;③构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效机制。
2、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温思美、张乐柱、许能锐(2009)认为,各级政府问责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是农村基础设施构成的层次和外部性。受益范围属于全国性的基础设施,由中央政府承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属于地方性的,由地方政府承担,如乡村道路、农村公共场所建设、小流域水利设施建设等;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参与和协调。
3、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导、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孙开、田雷(2005)认为,迫于财力所限,政府的投入应主要作用于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对于具有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应主要出政策,相关的财政配套资金应主要用于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村集体、农民、企业以及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形成农村集体投入、农民资金或劳动投入、社会资金注入等多种投入形式,然后根据市场经济的受益原则,分别取得各自的投资报酬。姚学亮(2007)认为,应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等形式引导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4、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决策制度,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何菊芳(2005)指出,首先应建立起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志得以体现;其次要改革社区领导人的产生办法,村级乡级领导人应真正由本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安排,这样才能由农民自己选举出真正代表农民利益、对农民负责的领导人;最后要切实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实现村民自治。
总之,国内学者在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识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出了分析,针对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完善的措施i但是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比较分散,没有系统地分析相关问题,所给出的政策建议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的研究任务为:在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对策建议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改革与理论.2003.
[2]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农业经济.2005.
[3]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
[4]陶学荣.史玲.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则贸研究.2005.
[5]杨明杏.创新机制多管齐下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2005.
[6]吴佩.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与对策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7]朱柏铭.公共部门经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8]张杰.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主体行为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农村经济,2007.
[9]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
[10]满广富,周衍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探析.新疆农垦经济.2005.
[11]李燕.完善北京市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机制初探.现代则经.2008(2).
[12]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则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姚学亮.关于则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14]刘天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初探.经济问题.2007.
[15]徐明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创新研究.经济丛刊.2008.
[16]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
[17]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报告.2012.
[18]甘肃省电力公司投资近16亿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2.
[19]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内容.2012.
第六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XXX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XXX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XXX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__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XX.X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XXX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XXX万立方米的照壁
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XXX万元,使XXX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XXX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XX.X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XXX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XXX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__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XXX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XXX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__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XXX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XXX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
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服务需求。部分乡镇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北郊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南郊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格局,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但是总体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农、林、牧、渔的比例还不合理。二三产业和农业的关联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型尚处于发展初期;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市场带动型、特色资源开发带
动型等产业化处于探索阶段。农技、农资、供销等部门的工作主要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环节,没有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全县村镇规划相对滞后。由于农村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大部分农牧民和乡镇所在地的城镇居民住房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造的,土木和半土木结构居多,功能不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在已进行农村住房改造的乡镇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整体改造为农家乐后实现了人畜分离,但部分村民因无经营能力只能将改造后的房屋出租,然后搬到养殖区去居住,其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住房改造而得到真正的改善。
(三)一些政策不到位或落实不力,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
农村电网改造后,由于加收维护费等,事实上造成城乡同网不同价,增加了农民负担。乡村道路修好以后,因自治区交通厅对县道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
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各乡镇对乡镇街道的保洁、亮化工作都很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县财政没有专门的款项,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各乡镇一项大的负担。我县的林业以生态效益为主,没有收入,每年浇灌林地的水电费及护林员的工资成为各乡镇的负担,因缺少资金有的林地一年只能浇一个水,部分树木已经枯死。(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20__年虽已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扩建工程,引进了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因缺少专业的技能人员,新配置的部分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20__年以来我县乡级卫生院无1名专业技术人员调入,目前全县13所乡级医疗机构空编XXX个;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专业结构单一,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及临床实践,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农牧等系统也迫切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五)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由于条条块块部门多头管理,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由于各种原因,我县境内的一些国有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管理,非国有土地由县土地部门管理,造成了一个地区出现两个执法主体的现象,导致土地管理的矛盾纠纷较多,国有土地资源流失和变相流失的现象较为
严重。在部分地区,存在农民乱建房的现象,县土地部门无权管理。
在公路建设与管理方面,县交通局将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上报市城市交通局,道路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的拨付与使用、工程的质量监督、监理等均有上级部门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由县政府和交通局协调解决,但对道路工程质量、施工期、工程进度等无权管理,形成监督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的情况,致使部分县域年度重点建设(支持)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
位于乌市—安宁渠镇公路上的宣仁墩收费站,给安宁渠镇、六十户乡、青格达湖乡农业生产和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要交纳过路费,蔬菜经营户或压低菜价或到其他的地方去收菜,致使北郊各乡镇蔬菜的销路和菜价受到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三个乡镇都出现了已谈好项目意向,但最终却因过路费问题而导致招商失败的现象,如:曾有5XXX万的矿渣微粉项目拟在安宁渠镇投资,但最终却因每年XXX万元的过路费而另选他处;为逃避来回八十元的过路费,一些三、四十吨的大吨位车辆绕道乡村公路行驶,最高承载能力在15吨的乡村公路上每天有上千辆大吨位车辆通行,对乡村公路造成的损坏很严重;另外也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每年每车的过路费达到XX.X万元左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相关部门也多次进行协商,农民甚至
还采取了比较过激的行为——到路上堵塞交通,但目前为止此事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牧业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县域财政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三、意见和建议:
20__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来我县调研时明确提出:要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乡村道路条件、绿化状况、供水卫生条件、供电安全可靠、电视入户和社会公德、文明水平等具体环节入手,去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指出,我县三次产业布局规划要与市大产业布局规划紧密结合,
防止低水平重复规划布局。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刚同志也明确指出:王乐泉书记重要指示对编制“十*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五”期间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市的一个工作重点,加大对我县的投入力度,把我县建成全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县和标杆县。
(一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
要将我县建成标杆县、示范县,成为首府的后花园,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来进行规划和发展,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向我县倾斜。因此,建议将我县的发展规划和乌昌、乌市三次产业布局规划进行衔接,将县域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前期纳入市属主管部门年度建设计划和“十*五”规划之中,如:将建设北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区,及南郊以发展风能和煤炭资源优势为主的非农产业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纳入市上的计划,予以适当支持,并能统一纳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外区”,享受两个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我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纳入市贸发和农牧部门统一规划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市贸发局、市农牧局及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商贸网络时,应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在城区内外的销售网络网点,在城市社区设施建设中,应考虑农副产品销售网点的配套建设,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牧民收益。
将托里乡、水西沟镇等乡镇的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市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我县“十*五”确定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市上的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永丰乡作为南郊旅游景区的门户,建议重视和加快其城镇建设速度。20__年,建议能启动乌板、乌水公路,水西沟、板房沟供排水、污水处理厂及北郊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市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田、路、通讯、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二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的是真金白银和拓宽思路寻资金。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及农村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要以规划统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投入
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撑体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三要积极支持我县组建县城乡建设投资公司,扩大筹融资渠道,智谋负债建设,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步伐。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融资,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以及财政贴息、承诺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以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三制订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农村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方面和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紧紧抓住为农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个重点不放松,真抓实干。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其次,要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政策上的投入,也要包括财力上的投入,要加大改善人才创业条件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口部门人才支援的力度。如:市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成固定对子,制定长期支援规划,明确对口支援的目标,帮助建立健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市级医疗、教育、农牧业技术部门在缺编进人时,应优先考虑有乡镇工作经验者,甚至要求必需在乡镇服务满两年以上才能录用,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大中专
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工作,从而提高乡镇医疗、教育、农牧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四)收费站的问题。
安宁渠宣仁墩收费站的问题在安宁渠镇群众中反映强烈,要尽快进行协调解决,建议:1、相关部门灵活执行政策,对所有拉运农产品的车辆开出绿色通行证;对于在安宁渠镇投资的客商,每年
根据所交纳税收的金额进行优惠。2、此收费站离市区较近,到迎宾路只有八公里左右的里程,建议将此收费站后移。3、可考虑在安宁渠镇建一个蔬菜批发市场。4、为配合我市城市“东延西进北扩”的建设发展思路,将北京路北延到安宁渠镇,进一步带动北郊各乡镇的发展。
(五)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但农牧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管护 领导小组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