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5篇
第1篇: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6.2 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1.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 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2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
2.2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
●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3-4年级:
Grade 3-4: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或降低到0°C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2 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4.3 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5.2 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6.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6.2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3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7.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7.1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描述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8.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8.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9.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9.1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9.2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9.3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10.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6.1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1.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1.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的植物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2.2植物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外部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2.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3.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5.1 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5.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6.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6.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6.2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6.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6.4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2.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4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2.5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例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3.2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举例说出制造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产品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知道一些著名工程师、发明家的研究事迹,了解他们的设计和发明过程
2.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举例说出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3.2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3.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5-6年级:
Grade 5-6: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4.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5.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5.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5.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5.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6.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1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7.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7.1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7.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1.2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3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4.2 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4.3 脑需要被保护
●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4.4 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5.1 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
●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
5.2 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
●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6.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6.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6.2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6.3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
●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2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
●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2.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2.3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了解地球上的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
●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保护资源的举措
3.2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
●知道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描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知道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
●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些举措
3.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2.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2.4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
3.2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3.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某个工程设计,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第2篇: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6.2 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1.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 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2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
2.2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
●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3-4年级:
Grade 3-4: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或降低到0°C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2 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4.3 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5.2 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6.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6.2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3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7.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7.1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描述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8.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8.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9.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9.1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9.2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9.3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10.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6.1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1.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1.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的植物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2.2植物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外部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2.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3.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5.1 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5.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6.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6.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6.2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6.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6.4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2.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4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2.5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例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3.2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举例说出制造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产品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知道一些著名工程师、发明家的研究事迹,了解他们的设计和发明过程
2.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举例说出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3.2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3.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5-6年级:
Grade 5-6: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4.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5.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5.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5.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5.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6.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1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7.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7.1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7.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1.2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3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4.2 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4.3 脑需要被保护
●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4.4 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5.1 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
●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
5.2 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
●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6.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6.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6.2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6.3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
●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2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
●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2.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2.3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了解地球上的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
●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保护资源的举措
3.2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
●知道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描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知道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
●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些举措
3.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2.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2.4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
3.2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3.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某个工程设计,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第3篇: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 前言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物质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 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主要概念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四) 技术与工程领域
工程是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下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设的实践活动。
主要概念
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教学实例
第4篇: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儿童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收集证据,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再经过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再如,科学和数学学科也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可以为初中理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组体现学生科学学习中知识建构过程的有效学习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均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科学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社区文化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包括对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和多个主体的评价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并且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从而构成小学阶段科学学习需要达成的基本要求。科学态度是课程目标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日常教学,深入到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持续的科学学习逐步养成。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程的三部分内容实施来达成,包括: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本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统呈现。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或理解。由于学生建构这21个主要概念需要经过不同的学习进展过程,标准中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4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称之为分解概念。这些分解概念为形成不同的学习进展过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和依据,但是并不要求每一个分解概念的内容都必须体现在教学内容中,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本标准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加以说明,并给出学习目标,以便使用者较容易地把握和实施。学习目标是对科学概念学习程度的说明,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学习目标中的“参见”则表明这条分解概念与其他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使用者理解各领域内和领域间的知识交叉与综合。概念的陈述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这样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将其包括在本标准的学习内容之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了3个主要概念,并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分解概念,也给出了相应的举例和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内容中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解和举例说明,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二)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知道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的任务。
2.依据实证,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科学知识内容标准中的科学知识选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领域。从这三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于儿童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为儿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本标准中所选主要概念的依据,以及和初中科学学习内容的衔接,在表一中列出了三个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但它们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的概念层次。
表一 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个,每个序号后的说明是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学生认识或理解。其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有10个,生命科学领域有7个,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有4个。
学生认识或理解这些主要概念,需要从他们周围熟悉的事实、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开始,先建构一些较为具体的概念。为此本标准中对每个主要概念进行分解,共分解为124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分解概念,在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对这124个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举例说明与该概念有关的事实和现象;第三列是学习目标,给出对该概念学习程度的简要说明,供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时使用。这些分解概念并不要求安排学生都进行学习,可以根据建构主要概念的不同学习进展的需要和具体条件进行选择。
表二 科学知识内容标准
(一)物质科学领域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2.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重要物质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9.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0.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
11.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12.植物能适应环境,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1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4.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1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16.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7.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三)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
18.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19.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20.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21.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二、设计与技术设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自从人类学会了劳动,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就开始学会了设计。自此以后,人类设计和制造了石器,设计建造了房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设计并制造了种种衣食住行的物质产品。自古至今,人类一切文明都是设计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解决实用问题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它会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伦理产生影响。
设计与技术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并运用于简单的科学实践。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仪器都是设计的产物,利用这些工具和仪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进行新的设计;知道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和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及设计不同的结构。通过对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学习,初步学会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表三中,列出了要求学生学习的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3个,每个序号后的说明是主要概念的表述。对于这3个主要概念,本标准也进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5个分解概念,并附举例和学习目标。
表三 设计与技术内容标准
22.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特定用途
23.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24.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三、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学生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科学教师必须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科学中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规律;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想象来获取当时认为最正确的解释——科学知识。然而,在寻求因果关系时并不存在单一的科学方法,科学研究永远不会终止,科学总是在不断修正中进步。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设备和手段来进行观察和测量,以获取实证;即使是得到同样精确的数据,科学家运用逻辑思维也会建立不同的模型,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科学家需要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接受同行评议和实践检验,形成共识。
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多样的、多层面的、循环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五个重要的要素。
表四列出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包括5个基本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解和举例说明。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需要将其融入丰富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实践,动手动脑,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灵活地运用,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表四 科学探究内容标准
25.提出和聚焦问题
26.设计研究方案
27.收集和获取证据
28.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9.表达与交流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应围绕主要科学概念来组织教学。概念是儿童建构复杂能力的基石,学生可以运用认识或理解的主要概念,扩大到探究其他的问题上,触类旁通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分析教材时,需要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围绕本标准中确定的主要概念以及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考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发展途径来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环节和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应始终贯彻“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等课程理念。只有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次探究活动宜集中探讨一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解决的明确问题,不宜向学生提出涉及复杂系统、超出儿童探究能力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应尽可能包含定量测量和表达的内容。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科学对周围社会、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科学概念相关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和实践,如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护环境等。
(二)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
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为阶段目标。在教学时需要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以及利用图表、回答选择题、预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策略或内容,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上。探究式学习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一个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重视证据的收集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证实假设、回答问题而设法收集证据时,教师需要给予指导。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指导学生确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现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亲身的观察和实验所得,有时也包括别人已经观察和证实的实验数据等第二手资料。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要求做到所获得的数据尽可能准确;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需要经过多次测试得出;要求学生尊重事实,不人为更改数据;同时引导学生把数据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于经过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释。
在学生收集证据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强调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和卫生习惯。
(四)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科学探究必须基于实证,信息和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但在获得信息和数据之后必须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将从直觉中获得的日常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探究内容与所学概念的关联,注意使用科学分类和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发展元认知。
讨论与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贯穿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尤其在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讨论与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讨论与交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不要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
讨论与交流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讨论与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
形成性评价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关注学生各种形式的科学记录和表达。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采用多种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方式记录和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展示探究过程,如绘画、日记、图表、报告、小报、故事、汇报、小讲座等。
科学记录和表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观察、回顾、分析和总结,同时帮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等,从而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六)利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社会科技力量、校外科技活动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与教学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策略,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学习科学必须的信息和材料。在实施科学教育时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源,如各类科学教育文献和书籍、各类科学教育网站等。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或当地的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七)关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和整合。在科学课程中融入语文、数学、社会、历史等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如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使用学会的科学词汇,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提问,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如,在探究活动中融入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和科学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评价建议(一)指导思想
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应涵盖本标准中所提出的所有分目标,确保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上,正确的评价是本标准实施的重要保证。评价包括对教学的评估和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两者都可以用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开展,都有从试点到成熟、从局部地区到全面推广的过程。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取得一定经验后,需要对课程实施的学校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是否已经按照本标准设想的途径和模式开展,是否基本达到了本标准预设的期望。这种对教学过程和教育支持系统进行的评估应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只有通过对教学的评估,确保教学过程基本达到本标准的要求以后,对学生学习的评测才有意义。
对学生学习进行评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评测应该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风格、性别、年龄、民族、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二)评测内容
科学教育评价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测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参与跟科技有关的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评测应该是多方位和全面的,对其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测,其内容包括:
1.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的评测可参照内容标准中的学习目标,主要评测对本标准中所规定的21个主要概念的理解。达到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等;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等。
2. 科学探究能力
主要评测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如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此外也涉及学生对科学探究一些重要特点的认识,如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以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五个要素,并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等。
3. 科学态度
主要评测学生对待科学、科学学习以及对他人和自然的态度。如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对有关实证的尊重和实事求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勇于表达、乐于倾听,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4. 参与跟科技有关的社会实践能力
主要评测学生对内容标准设计与技术中列出的3个主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运用简单科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评测方法
对学生学习的评测方法包括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应以形成性评测为主。具体可采用纸笔测试、操作等多种方式,并鼓励除选择题以外更为开放的测试题型,如回答问题、讲述对问题的想法、实际操作等;在评测主体上,可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他评等方式,并鼓励基于学校层面的形成性评测。
形成性评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确运用形成性评测,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缩小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运用形成性评测时,需要对评测的各个方面有重点地制订评测标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对学生科学概念的评测,教师可以把对概念的理解分成不同层次,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讨论、解释、记录和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进行评测。如对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跟科技有关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评测时,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描述能力和态度发展的评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有关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或态度的状态和发展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定期作出发展状况的评测。
教师在评测过程中,可以根据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进行叙事式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附在学生记录的后面,更好地呈现出学生的一般或特殊的表现。学生在记录单和记录本中展示的想法、过程和结论都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展,进行评测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记录本中看到探究的成果、学习的轨迹和对下一步探究活动的设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刊物、写作、概念图、科学绘画、墙报、小册子、信件等对学生进行评测。在教材和教学指导资源中,应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测的方法和评测指标说明,以便教师查阅和使用。学生形成性评测的结果应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参考。
为了在宏观尺度上掌握课程的总体水平,向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与家长报告和比较学生的学习进展,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的评测。总结性评测也应涵盖本标准中提出的科学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和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总结性评测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评测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试和操作测试。纸笔测试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记忆,应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评测,可以通过选择、论述、解释、方案设计等题目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操作测试应在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用设计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可依据内容标准的各方面要求,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以期得到较有效的评测结果。对科学态度的评测,则可渗透在结合具体问题或操作情境的纸笔测试和操作测试中进行,还可辅以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考察。
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中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育评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积极考虑人力评测和电脑互动评测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评测的目的。
无论采用形成性评测还是总结性评测,都必须对评测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和反馈,以达到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有横向的比较,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纵向发展,并以此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元认知。
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体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将本标准中列出的学习内容予以落实。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准确把握内容标准中学习目标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列出了科学知识的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达到认识或理解的水平。教材编写应参照内容标准中学习目标的要求,选择不同分解概念的组合,以不同的途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组织内容。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学习内容除了可以在探究活动中体现以外,还可以通过1~2个专门设置的系列教学活动,如设计和制作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可移动的小车来实现。
(二)教材编写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在编写教材时应着重考虑内容、探究活动和对教学的支持三个方面。
1.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围绕主要的科学概念展开;要考虑该年龄段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认知发展的特点;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建构科学概念的起点。
2.关于探究活动
教材中科学探究过程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探究活动要有足够的实验环节,提供观察和讨论的机会,以逐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归纳结论和使用推理模型;要提供合适的记录方式。
3.关于对教学的支持
教材要给教师提供明晰和足够的背景信息;要有明晰和足够的支持教学各环节的指导内容,包括教师的关键问语;要给教师提供进行形成性评测的建议和标准;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民族、地区及文化背景等特点;要对安全和卫生提出明确的注意事项;指出完成教学活动需要提供的设备和器材。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形式
科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应包括教科书(包括学生活动指导书和记录手册)和教师教学指导书。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是多样化的,符合各类学生和各地区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用系列探究活动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是较为有效的方式。这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也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用系列探究活动的教学在充足的课时和小班化等教学条件下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材也可以采用围绕主要科学概念,以小的探究活动来呈现的形式。这样做较容易实现,也可以应对课时和教学资源有限的困难,编排适当也可以达到本标准的要求。
(四)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本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资源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和经济性。课程资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从空间上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一)校内资源
教师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加强职前和小学科学在职教师的各类培训。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合格的科学教育教室条件,配备满足科学教学要求的实验室设备和器材。教师要积极开发自制教具,满足教学需要。
信息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校内信息资源的获取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等校内公共信息资源。
(二)校外资源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与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指导。发挥社区、各地科学技术协会和科普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以及家庭、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等,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
附 录附录1 “学习目标”中的动词说明(一)描述对可陈述科学知识(事实、概念、定律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的动词分成两个层次:认识、理解
1.认识
认识即知道是什么,包括说明、描述、列举、识别、了解、知道。凡是在学习目标中列为“知道”的,要求记住。
2.理解
理解即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达到这一层次的认知水平,一般需要经过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本标准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知识的21个主要概念,需要学生通过自下而上的建构来达到理解的水平。
(二)描述如何进行科学实践“动手做”的动词有证实、探索、应用三大类
1.证实
学生亲自探索或查阅资料,从获得的数据和证据中,加以分析和总结,证明所提出的概念是正确的。
2.探索
包括探查、探测。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践,以获得数据和第一手的资料;这些科学实践包括测量、比较、观察、分类、调查、分辨。
3.应用
学生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进行设计、选材和制作;这些科学实践包括运用、使用、选择、设计、制作。
附录2 典型实例实例一:“种子里面有什么”
实例分析
这是一个适合低年级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植物生长变化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的一节课。活动中通过学生对种子外部和内部结构的观察,发现他们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的错误想法,促进学生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涉及的主要探究能力有提出和聚焦问题、收集和获取证据、观察、记录、交流与表达等。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探究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探究种子的结构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种子是植物繁殖后代的一种方式;种子的内部储存着植物发芽所需的养分;种子是植物生长的开端。与种子相关的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标准中科学知识条目有:11.8,12.1,15.1,15.2。
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背景(涉及本标准中的科学概念说明)、教学材料、教学过程、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策略)、学生记录单和教学评测表等。在这里主要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探究式科学教育的主要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习以下概念
● 种子有一定的结构,如种皮和胚等
这节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以下探究能力
●运用工具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仔细解剖和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了解种子里有特定的结构,发现不同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学习成果评价
【科学概念】
层次一:不能通过观察和对比了解种子里面有特定的结构
层次二:通过观察能了解种子里面有特定的结构,但不能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层次三:不仅通过观察和对比能了解种子里面有特定的结构,并能通过对比了解不同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仔细地解剖和观察种子内部的结构
层次二:能仔细地解剖和观察种子内部的结构,但观察不到种子内部重要的结构
层次三:能仔细地解剖和观察种子内部的完整结构,并且能观察到种子内部重要的结构
教学背景(略)
教学材料
干的各类种子,浸泡过的种子(需要浸泡过夜),放大镜,镊子,牙签,彩笔,学生记录单
注意:
(1)给每位学生提供干的和浸泡过的种子,以便观察和对比;
(2)使用镊子和牙签时需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学生需要时才给学生提供有关工具,并请学生使用后将工具放置在规定的位置。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回顾上节课的探究活动,引出种子的话题。
●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很多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小的时候是什么吗?
展示干的各类种子,请学生仔细观察种子,借助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并把观察的情况记录下来。提醒学生不能破坏种子。
●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怎样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展示学生的观察,引出学生对种子的思考,让学生预测种子里面的情况。
●小小的种子竟然能长成那么高的植物,它里面到底藏了些什么呢?请你先预测一下,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记录单上。
展示学生的记录单,交流他们的想法。针对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证验证自己的想法。
●你是怎么预测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怎样才能证实你的想法?
●我们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我们需要怎样才能打开种子呢?
●你需要什么工具帮助你观察呢?
向学生介绍放大镜、镊子、牙签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探索和调查】
给每组学生发放浸泡过的种子和学生记录单。介绍解剖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观察的结果。
●我们需要观察什么?把你看到的画下来。
巡视、指导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询问学生的想法。请学生小组内交流观察的结果,完成记录单。
【回顾和解释】
展示学生的记录单,进行集体交流。比较学生的预测和观察之间的不同。你观察到种子里面都有什么?你是怎样观察的?
●你观察到的和你原先的想法一样吗?有哪些不同?你原来是怎么想的,你现在怎样想呢?
●比一比不同种子里面的情况,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学生一起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发现种子中共同的结构,并明确种子中各部分的名称,包括种皮、子叶、胚芽、胚根。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探究内容,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关于种子发芽和生长的新问题。
教师记录和整理学生的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小小种子本领大,你还有哪些关于种子的问题呢?
教学建议(略)
附A:学生记录单
种子里面有什么
姓名: 日期:
请把你观察到的几种种子画下来。 请你预测这些种子里面有什么,画在下面的方框中。
请打开这些种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把你的观察记录在下面的方框中。
你的观察和预测一样吗?
你是怎么想的?
附B:教学评测表
种子里面有什么
学校: 评测人: 日期:
实例二:“尺子发出的声音”
实例分析
这是一个适合中年级的物质科学领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的一节课。学生通过完成尺子发声的实验,探索声音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其中涉及的主要探究能力包括设计单变量实验、测量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等。
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探究声音,形成“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这一重要的科学概念。在研究直尺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索如何让直尺发出声音,其音调和尺子振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通过只改变直尺振动部位长度的单变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直尺振动部位的长度,以及振动的情况和声音音调变化的情况,形成半定量的数据,再通过数据图表得出结论,最后运用此结论解释日常现象。与声音音调相关的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标准中科学知识条目有:6.6。
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背景(涉及本标准中的科学概念说明)、教学材料、教学过程、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策略)、学生记录单和教学评测表等。在这里主要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探究式科学教育的主要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习以下概念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这节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以下探究能力的机会
●单变量实验设计能力:设计实验探究尺子的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
●运用表格、图表呈现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将能够
●观察到声音有高低之分,高的声音音调高,低的声音音调低
●知道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能测量尺子振动部位的长度,验证其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
●在实验时考虑单变量实验,只改变尺子振动部位长度一个因素
●能将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数据用表格和柱状图的形式呈现
●能分析数据图表,得出尺子振动的快慢和音调高低的关系
学习成果评价
【科学概念】
层次一:不能把尺子长短和振动快慢、音调高低联系起来
层次二:能认识到尺子长短和振动快慢的关系,也能认识到尺子长短和音调高低的关系,但不能认识到音调高低是振动快慢改变的结果
层次三:能认识到音调高低是振动快慢改变的结果,知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探究能力】
层次一:学生能准确收集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数据,但不能用图表的方式呈现数据
层次二:学生能准确收集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数据,并用图表恰当地呈现数据,但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尺子振动快慢和音调高低的关系的结论
层次三:学生能准确收集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数据,用图表恰当地呈现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尺子振动快慢和音调高低的关系的结论
教学背景 (略)
教学材料
长度30~50cm的木尺或者塑料尺,学生记录单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出示上节课学生制作的不同的小鼓,敲击这些小鼓,让学生发现发出声音的不同点。(教师挑选不同大小,音调差别较明显的小鼓)
●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弹奏电子琴(或演奏某种乐器),观察音调的不同,总结声音有高低的区别,高低是指声音的音调。
●电子琴上每个琴键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给每组一把尺子,小组讨论如何让尺子发出声音。
●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
●怎样让尺子发出像琴键那样高低不同的声音?
【探索和调查】
学生观察用尺子发出的声音,教师鼓励学生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尺子的什么变化有关。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让尺子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研究如何进行实验。
●我们如何让尺子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主要观察到尺子的长度变化和声音的关系)
●尺子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观察直尺,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主要观察到尺子振动的情况)
●要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需要改变什么?(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要保持什么条件不变?怎样保持?(用同一把尺子,振动时的幅度一样)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详细地研究尺子的振动和声音高低的变化,记录在不同长度时,尺子振动的变化和声音高低变化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我们需要测量什么?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如何记录我们的发现?
●表格能记录什么?表格的第一排表示什么?表格的第一列表示什么?
●数据应该怎样填写在表格里?
学生探究高音和低音的产生。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回顾和解释】
教师出示一张柱状图,向学生解释这张柱状图的意思。请学生把记录的数据用柱状图的方法表示出来。
请学生根据柱状图得出尺子长短和音调高低,以及振动快慢的关系。
●我们如何将记录下的数据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我们在x,y轴上分别表示什么信息?
●从柱状图上发现了什么规律?
请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尺子振动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关系。
出示一把敲击琴,请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判断敲击琴的音调变化,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进行实际操作。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原理发出声音的例子,同时提出关于声音还想研究的问题。
教学建议(略)
附A:学生记录单
尺子的声音
班级: 姓名: 日期:
我们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
尺子发声的时候,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如何研究尺子的长度和发声高低的关系,用图画表示你们的想法?
我们可以用表格来帮助我们记录数据,请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表格进行记录。
这是一张“柱状图”,这张图说明了:
我们可以用“柱状图”帮助我们整理数据,请根据你们小组表格中的数据来绘制柱状图。
根据数据和图,我们发现:
附B:教学评测表
尺子的声音
学校: 评测人: 日期: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1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7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0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13
一、科学知识 13
二、设计与技术 41
三、科学探究 45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49
一、教学建议 49
二、评价建议 54
三、教材编写建议 6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2
附 录 64
附录1 “学习目标”中的动词说明 64
附录2 典型实例 65
第5篇: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师资培训部分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基于此种考虑,《标准》提出:“不能再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教科学,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呢?
(1)科学教师要由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其首要条件是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深厚感情。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启蒙即要通过科学学科的教学,在儿童与科学之间建立一种初级的积极联系。科学教师必须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才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成功的科学启蒙教育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科学素质进行最一般性的熏陶,为进一步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2)科学教师需有较为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
即平常要求于教师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具体地说,科学教师要占有足够的科学事实材料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科学表象储备;占有一定数量的、高于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理论。(3)科学教师要具有必要的教育学科知识从科学教学实践看,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的理论对科学教育、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有些理论可直接用于指导科学教育和教学活动。例如,教学论所研究的教学的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教与学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心理学所总结的儿童的发展特点等,都可以简化教师的认识过程,并可用于指导科学教学实践。科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知识应用性、针对性更强,应当优先加以学习的掌握。二、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从质上看,科学教师的所具备的知识至少应符合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科学教师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筑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熟练。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大科学中的常见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三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及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 (2)在深刻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科学教师还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并不要求立即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对科学教师来说,只有立足科学的前沿,及时涉取科学发展的知识,才能够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启发,为学生播撒未来创造和奋进的种子。 (3)了解和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教育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和分析和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探究方法。只有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应当形成一个按层次组织的体系,即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只有当教师把握了所教知识的体系,明确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三、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需要具备多种不同的教学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1.科学探究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兴趣都需要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独立做好观察实验。课后,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做好课外的探究活动。有些科学教师埋怨学校条件差,缺乏科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观察实验材料。其实,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绝大部分都可以取自生活中的物品,应该看到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材料,就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观察实验材料准确而迅速地完成观察实验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和加工,提出更多的简单明了的效果优异的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自学能力 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很快,这要求科学教师积极学习,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科学教师具有一定的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日常善于读书看报,收听和收看无线电广播、电视及电影,吸收和消化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用的“营养”,经过分析筛选加工后,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信息反应敏捷的能力,其次表现在搜集资料、检索资料的能力,再次就是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表达能力 科学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科学教师的语言应当清楚明白,内容具体,准确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联系实际。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语言模糊不清、呆板冗长,会妨碍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使儿童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科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自己动手写科普小品,并能指导学生写好科学小论文。因此,要求科学教师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观察实验中,科学教师必须善于将自己的口头语言和实验现象中蕴含的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科学现象。有的科学教师不善于借助实验现象中蕴含的无声语言,往往犯有只做不讲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的毛病。严格地说,演示实验只能算一种直观教学手段,要求边讲边做,否则就会使演示失去应有的作用。例如,教师演示过滤现象,就应当一面安置过渡装置,一面说明支架、漏斗、滤纸的特点,以及滤纸的折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装置的特点,便于自己操作。 4.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 从《自然教学大纲》到《科学课程标准》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那么,一个合格的科学老师要经过那几个方面培训呢? (1)科学老师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教学理念。科学课的教学要注重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贴近学生的生活。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小学生在自然课上学到的一些所谓的科学知识,根本不值得一学。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逐渐深入,他们的知识储备逐渐丰富之后,就自然而然地理解那些所谓的科学知识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传授浅显的科学知识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借助于知识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注意把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 (2)要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以前的教师专业进修包括传统式的讲课和教学技术训练。一般都是把科学作为事实和定则构成的一个知识体系来记忆,而不是作为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途径加以传授;大多数的老师没有把科学当作探究活动来进行教学。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使教师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原理、方法、要点等等;使他们认识科学探究的性质,认识科学探究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认识如何利用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 (3)补充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教师需要知晓什么样的科学。科学教师就是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所有的科学教师都必须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必须了解主要科学学科中的基本事实,理解其基本概念,不仅能够在概念上同数学、同技术、同学校的其他教学科目建立联系,也能够在科学学科内和科学学科间建立此种联系。在处理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判断力和科学的其他能力。不仅要知晓、弄懂科学学科内的基本概念,还要知晓、弄懂某些辅助性的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教师需要对科学内容的了解深度会因教师负责教的班级的程度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5.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在科学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科学教师需要着眼于明天的学校,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学是以日新月异的知识为基础的,科学与社会的一些焦点问题的联系是越来越广泛,所以,教师将无时无刻不需要机会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本人就得是笃志于学的人。 做一个有很高素质的科学教师所要有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会不断增加,科学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师对科学的了解必须能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人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发展,教师对这些新知识也仍然要有所了解。小学的科学教师们除了至少对一个理科科目有较全面的经验外,还需要有机会使自己能够对科学内容有广泛的了解。这类全面的经验可使教师们对探究活动、对科学知识的结构及其产生的过程有预备较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可以为教师们去指导学生探究、评价学生们当前的理解能力、深化学生们对科学思想观念的认识提供必要的准备。 此外,要求科学教师对科学内容、对学习方法、对教学方法、对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得有所了解,还要求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科学教学。科学教师的学习活动必须跟科学和科学教育中与这种学习有关的各方面问题都联系起来。教师们还必须参与研究和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教师们必须具有指导那种基于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种种技能。科学教师除了必须有充实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必须有坚实的学习理论基础——搞清楚学习活动的过程,了解促进学习的方法。 6.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 小学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每所学校具备一些相应的科学专用教室,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呢?总的说来,小学科学教学设备应包括三类:科学专用教室,科学教学园地,科学教具设备。 (1)小学科学专用教室,它具有两个作用:既是班级科学教学的授课室,又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实验室。所以小学科学专用教室的各种设施,都应该适应师生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和进行各种实验的需要。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书籍、图册、图片;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小生物角、沙滩模型、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此间科学教室既作为实验室,又作为学生“动手做”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 (2)学校科学园地,科学园地是科学教学中的露天实验室,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又是科学教学中某些观察材料的供应基地。学校开设科学园地为学生提供种植和饲养小动物的场地。在科学园地中,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掌握一些种植、饲养的基本技能,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3)建立科学教学仪器室 为了妥善保存、管理好科学教学的教具、仪器设备,学校应建立科学教学仪器室。仪器室内可存放科学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等),实验仪器,实验材料,自制教具,各种工具。 科学教学仪器室,应选择不向阳、干燥、通风良好的房屋,以避免某些仪器设备老化,还可避免仪器受潮霉烂。如果阳光直射入室,应挂窗帘遮光。仪器室的大小,可根据学校的规模和仪器设备的多少而定。门窗要严密,应具有一定的防尘能力,以保持教学仪器的清洁。仪器室还应具有防盗、防火设施。 科学教学仪器室内,应设教师备课及做实验准备工作的位置。仪器室的设备有仪器柜、教学仪器、教具及卫生清扫工具、灭火器等。 按国家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所规定的仪器数,一般应设有4-6个仪器柜。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小也要达到二类标准。为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7.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 科学专用教室的设置原则如下: 1.能适应正常的班级授课活动; 2.能适应授课活动中进行的各项学生分组实验活动; 3.课桌椅、采光、空气环境均应符合学生学习卫生条件的要求; 4.应有上下水设备及电源; 5.布置应具有科学气氛,不能杂乱无章; 6.地点应方便教师的教学仪器准备工作,距仪器保管室不应太远。 科学专用教室的布置应既严肃整齐,又充满科学的气氛。室内墙壁上可张贴科学名人画像,科学名人语录。室内还可设生物角,但应布置在教室后边近窗户的一侧,不能布置在教室前方,否则这些随时发生变化的活动物、会分散学生课上的注意力。室内还可选择合适位置布置学生展示园地,也可选择学生的作品在适当的位置张贴,以利学生课前课后阅览。如科学教室设于楼房内,也可充分利用楼道,将学生习作或教学挂图张贴在楼道内。科学专用教室的各项设备: 科学专用教室的室内面积以65-70平方米为宜,比普通教室略大。教室的一端墙上是黑板,黑板旁挂投影仪屏幕,黑板前放演示实验讲台,讲台旁有自来水龙头,下水水槽。室内应装有可由教师控制的排气设备。在窗户的最高位置装2-3个排气扇,以便及时排出室内因实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保证师生的健康。室内各窗均应装有黑红双层窗帘,以保证教学中要求在暗室中进行的实验。窗帘尺寸应略大于窗户尺寸,窗户上方可装有窗帘框,这样既美观,又可保证遮光效果。采光方向应来自正南方,阳光能直射入室,以有利于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和光学实验。室内窗台上摆放一些结合教学要求栽培的植物。 科学专用教室内一般不配学生单人课桌,可设12张实验桌,供学生分组实验用。实验桌可选用1200×600×780MM长方形桌。每桌可以供4名学生使用,12张桌可供48人教学班使用。实验桌最好用塑料贴面,分上、下二层,下层放学生个人的书本文具,上层做实验和书写。实验凳不必设靠背,这有利于学生听讲,实验时面向不同方向。第一排学生用课桌应距演示实验讲台1.2米。为了适应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弱的特点,教学中应更多地开展共同讨论和协作实验,因此实验小组不宜分得太小。教师可根据实验难度、实验材料、教学要求等因素的不同,来确定小组的大小,如二人组、四人组、八人组等。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标准 小学 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