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桃花源记

时间:2021-10-24 17:08:28 来源:网友投稿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陶渊明, 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2. 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二 、理解性默写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 、简答题

 1.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2. 概括段意: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三段——写桃花源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人也没找到桃花源。

 3. 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4. 本文写法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5. 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 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7. 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8. 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 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9. 第一段景物的描写带有神秘色彩。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 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什么景色?说明了什么? 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宁静优美,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11. 为什么桃花源人“皆叹惋”? ① 为桃花源外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② 为桃花源外的人从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 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热情淳朴、热爱和平,过着安定美好生活的人们。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扰乱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

 14. 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况好,他也想让别人来这里过上好的生活。

 15. 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后果是:桃花源人重新过上痛苦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