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卷)-语文(全解全析)

时间:2021-10-24 16:36:59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高考卷】

 语文·全解全析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D B C A B D A B A C B 1.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对文意理解有误。材料一的最后归结点并不是“敬”而是礼的内在价值;同时从原文中看,“敬”只是礼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体现,而不是礼的“核心观念”。B.从原文中看,礼既有外在的礼仪形式,又有内在的价值观念,说“超出了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就把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说法欠妥。C.从原文最后一段看,作者在分析世界上各个民族为什么对礼都有追求和向往时,是从礼的社会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并没有“把外在形式和其蕴含结合起来”的相关论述。故选 D。

 2.B【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以至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说法过于绝对,提高道德修养虽然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但不一定就会产生“成为道德高尚之人”的结果。故选 B。

 3.C【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家谱属于中华礼仪、礼俗的范畴,但它不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故选 C。

 4.礼仪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礼仪可以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更富足了,有利于礼仪的建设和提升。【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从“中华传统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发挥着抚平内心躁动,增加社会和谐和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功效”“传承古代礼仪中的精髓,对内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则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风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得出“礼仪可以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的结论。从“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物质的富足给予人们充实精神层面的条件”“需要有优秀的古代礼仪和文化来平静和安抚一些人浮躁的内心,提高对礼仪的敬畏之心,防止社会价值观在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中变质”可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就更能提升人们对礼仪的追求,也让礼仪建设更容易开展。

 5.①社会秩序需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对稳定当今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②优秀的传统礼仪中的思想精髓对个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当今社会的人道德水准的提升;③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礼仪中的精髓思想,可以抚慰人躁动的内心,使人更理智地对待社会。【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个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华传统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人类社

  会的运行和延续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而这些秩序的形成和维系除了依赖硬性的法律条文外,在更多的场合则是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中可见,①社会秩序需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对稳定当今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体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中华传统礼制中一以贯之的‘敬’。这种‘敬’,经过耳濡目染和代代相传,成为人们对心中理想的守望和期盼,发挥着抚平内心躁动,增加社会和谐和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功效”可得出②优秀的传统礼仪中的思想精髓对个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当今社会的人道德水准的提升;根据材料二“传承古代礼仪中的精髓,对内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则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风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今社会,需要有优秀的古代礼仪和文化来平静和安抚一些人浮躁的内心,提高对礼仪的敬畏之心,防止社会价值观在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中变质”“对古代礼仪精髓的传承可以使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和特色”可得出③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礼仪中的精髓思想,可以抚慰人躁动的内心,使人更理智地对待社会。

 6.A【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对文意分析不准确。作者称昭通为“边疆”,是因为云南是边疆省份,昭通处在高原地带,从内地平原来,就有了“边疆”与“中央腹地”的差异感,并非由于“高傲”和“优越感”。故选 A。

 7.B【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是为了表现乌蒙之地是清新透亮和纯粹明亮的”表述错误,作者描写所见的天空、山峦、大地的景色,是为了展现乌蒙与“中央”腹地不同的自然景观,而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人文景观,是为了表现乌蒙的风云变幻和绵长的民族史。故选 B。

 8.①第一次引用在前一部分,是用伟人的诗句展现对昭通传神而精准的文学性描述,而自己却未深入了解昭通这一乌蒙之地,从而引出叩问内心的“天问”你可曾走过乌蒙,可曾真正了解乌蒙?为后文展开对乌蒙的描写以及表达行走乌蒙的感受做铺垫。②第二次引用在后一部分,明确了文章主题。作者在行走乌蒙感受到乌蒙的风云激荡与文脉绵长,以及山河恒在天地从容之后,得到内心的鞭策与召唤,在困境之中找到前行的道路,再次引用伟人的诗句,是真正领悟到诗意,明白红军长征精神所在。【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段作用的能力。“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伟人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表现了红军长征中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战胜挫折的大无畏精神。文章两次引用,分别在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用伟人的诗句展现对昭通传神而精准的文学性描述,而自己却未深入了解昭通这一乌蒙之地,从而引出叩问内心的“天问”—你可曾走过乌蒙,可曾真正了解乌蒙?为后文展开对乌蒙的描写以及表达行走乌蒙的感受做铺垫。

 后一部分,作者在行走乌蒙感受到乌蒙的风云激荡与文脉绵长,以及山河恒在、天地从容之后,得到内心

  的鞭策与召唤,在困境之中找到前行的道路,再次引用伟人的诗句,是真正领悟到诗意,明白红军长征精神所在。此处引用就让文章主题更明确。

 9.①你可曾走过乌蒙”是由友人的一句问话引发,受伟人诗句启发,从而对自我内心的叩问,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此为标题,吸引读者,启发思考,进而领会文意。③围绕这条线索,文章描绘了走过乌蒙所见之景,在感受到山河天地的恒在从容之后,得到启示:当面临困难身处困境时,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就是中国红军 85 年前前行的道路。结尾在概括乌蒙之地深邃博大、气象万千的特点后,再次发问,前后呼应,启人深思,有余音绕梁之感。【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文的能力。此句作为文章的标题,作用是统摄全文,一般从以下方面思考:标题包含的意义,围绕标题如何组织文章各部分内容,标题如何揭示文章主题。“你可曾走过乌蒙”,是由友人的一句问话引发,并由伟人诗句得到启发,从而对自我内心的叩问。是走过乌蒙之地,感受山河天地的恒在从容之后,得到的启示:当面临困难身处困境时,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就是中国红军 85 年前前行的道路。是见到乌蒙之地的深邃博大、气象万千之后内心受到震撼,而发出的“天问”。这句问话成为全文的线索,串起了行走在高原所见之景,以及触景生发的深刻感悟,文章几次发问,让结构清晰明了。

 本文以此为标题,以设问方式,又关联伟人诗句,自然生发读者的联想,结尾处概括乌蒙之地的特点,并再次发问,引发读者思考。

 10.D【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汪惟正靠近嘉陵江设置了水寨木桩,控制那里的水道,夜晚在木桩间挂灯,用竹子编成笼,在中间放上火把,笼子随着地势转动,火光可以照百步外,来防止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栅间编竹为笼”讲不通。“栅间”应属上句,状语后置,作“悬”的状语。“夜悬灯栅间”即夜晚在木桩间悬挂灯。排除 AB。“作栅”属上句,“惟正临嘉陵江作栅”句的主干是“惟正作栅”,即主语“惟正”,谓语“作”,宾语“栅”,而“临嘉陵江”是“作”的状语,全句是说惟正置身嘉陵江建了插在水中的木桩,不能断开。排除 BC。故选 D。

 11.A【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五代至元的最高行政机构”错,应为“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根据原文“两川枢密院合兵围重庆”可知枢密院应为军事机构。故选 A。

 12.B【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世祖授予他正式爵位,后入朝,赐甲胄、宝鞍、金尊杯、貂裘……”错,从“安西王至,惟正迎谒,王历称其功。明日,大燕,赏以金尊杯、貂裘”可知,金尊杯、貂裘是安西王赏赐的,不是世祖赏赐的。故选 B。

 13.(1)军队进驻平凉,他选拔巩昌旧部的八十个精锐士兵与自己同行,到达六盘山。

 (2)蜀地接连遭遇战争,百姓没有完好的居住的房子,一听到马叫,就奔走逃窜躲避隐匿。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的正确翻译:

 (1)“次”,驻扎。“简”,选拔。“与俱”,中间省略代词“之”。(2)“荐罹”,接连遭遇。“荐”,副词,一再,接连。“兵革”,战争。

 14.①严肃军纪;②挑选精兵;③指挥得当。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找到“平定藩王土鲁叛乱”的文段,“藩王土鲁叛于六盘,王相府命别速带领兵进讨,惟正为副。别速带不习兵,师行无纪,惟正为正部曲,肃行阵,严斥候,凡军政一倚重焉。进次平凉,简巩兵锐者八十人与俱,至六盘。土鲁先据西山,惟正分安西兵为左右翼,巩兵独居中,去土鲁一里许,皆下马,手弓。土鲁遣百骑突陈,惟正令引满毋发,将及,又命曰:‘视必中而发。’于是矢下如雨,突骑中者三之一,余尽驰还,土鲁军遂走”,从“别速带不习兵,师行无纪,惟正为正部曲,肃行阵,严斥候,凡军政一倚重焉”可得出①严肃军纪;从“简巩兵锐者八十人与俱”可得出②挑选精兵;从“惟正分安西兵为左右翼,巩兵独居中,去土鲁一里许,皆下马,手弓。土鲁遣百骑突陈,惟正令引满毋发,将及,又命曰:‘视必中而发。’”可得出③指挥得当。

 参考译文:

 汪惟正字公理,幼年时就聪慧过人,有藏书二万卷,喜爱跟从文士讨论古今安定与动乱之事,尤其喜欢谈论军事,有时出游打猎,就部署骑马的随从摆出攻守的阵势。他的父亲在军中去世,皇上的侄子寿王让他暂且承袭父亲的爵位,镇守青居山。世祖即位后,就正式授予他爵位。中统二年,汪惟正入朝,皇上赐给他甲胄、宝鞍。中统三年,奉旨还巩昌。至元七年,宋人修建合州城,皇上下诏设立武胜军来抵抗宋军。汪惟正靠近嘉陵江设置了水寨木桩,控制那里的水道,夜晚在木桩间挂灯,用竹子编成笼,在中间放上火把,笼子随着地势转动,火光可以照百步外,来防止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宋人知道有防备,不敢靠近。恰逢丞相伯颜攻克襄阳,商议攻取宋,汪惟正上奏说:“未攻下的蜀地,只有几座城池罢了,应该合力攻打杭州。如果宋人的根基被拔掉,还会到哪里去呢?我愿意带领本部军队从嘉陵江出夔峡东下,与伯颜在钱塘相会合。”皇上发褒美嘉奖的诏书说:“四川事情重大,除了你还能托付给谁!以后平定了蜀地,你的功劳怎么会在伯颜之下呢!”过了不久,两川枢密院合兵围攻重庆,命令他增兵相助,惟正攻下洪崖门,俘获宋将何统制。至元十四年冬,皇子安西王北伐,但藩王土鲁在六盘山叛乱,安西王相府命令别速带率领军队讨伐,以汪惟正为副手。别速带平素不熟悉军事,行军没有纪律,汪惟正为他整治军队,整肃军队行列,严格部署侦察兵,所有军政都倚重他。军队进驻平凉,他选拔巩昌旧部的八十个精锐士兵与自己同行,到达六盘山。土鲁先占据西山,汪惟正分安西兵为左右翼,巩昌兵单独居中,距离土鲁约略一里,命令士兵都下马,手持弓箭。土鲁派遣百骑前来冲击营阵,汪惟正命令拉满弓不要放箭,等到敌兵将要逼近,又下命令说:“看着一定会射中再射是矢下如雨,冲击的骑兵中箭的三分之一,其余全部逃走,土鲁

  军于是败走。安西王到,汪惟正迎接谒见,安西王逐一称赞惟正的功绩。第二天,设大宴,安西王把金尊杯、貂裘赏赐给惟正。王妃赏赐惟正的母亲用珍珠装饰的帽子和衣服,并且说:“我是皇家媳妇,给你的母亲做衣服,你的母亲真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下诏让汪惟正入朝,世祖把美食让给惟正吃,赐白金五千两、锦衣一套,授予汪惟正为金吾卫上将军、开成路宣慰使。至元十七年,汪惟正被调任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代理秦蜀中书省事,皇上赐给玉带。蜀地接连遭遇战争,百姓没有完好的居住的房子,一听到马叫,就奔走逃窜躲避隐匿。汪惟正关心安抚慰问,百姓才安定下来。至元二十年,汪惟正进升官职为资德大夫。至元二十二年,改授陕西行中书省左丞。到京都觐见,得腹泻病,回到华州时,去世,时年四十四岁。谥号贞肃。

 15.A【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紧扣小序中‘饯’字”错误。应是紧扣小序中的“夜”字。故选 A。

 16.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①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②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③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词语“天寒路滑”分析“心生愁苦”,结合“送刘郎”“酒酣”分析“欣喜”之情;结合“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分析“睥睨世俗、纵情任性”的情感。这是一首抒写与友饯别的令词。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上片先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不可背负过重,便把衣囊抛弃,只...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考卷 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