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必刷卷02-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专用)(解析)

时间:2021-10-24 14:48:12 来源:网友投稿

  绝密 ★ 启用前

 2021 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 第二模拟 解析 1.A 【详解】

 根据“(卜筮者)当正己之心,以问吉凶于蓍龟。不得于正,凶则卜筮其权也”可知,春秋时期,卜筮强调“正己之心”, 将道德因素加入卜筮中,故选 A;B 表述太绝对,错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C 【详解】

 升迁职序由功臣改为群臣,群臣通过品德和能力起家,身后没有一批生死与共的势力,对皇帝的依附性强,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故选 C;A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B 【详解】

 材料说明佛道思想为圣人所用能发挥好的效果,俗士不能通达其要旨,往往出现乱象,因此,应该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故选 B;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A 不符合史实,排除;C 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4.A 【详解】

 材料反映了王阳明认为不能以孔子的言论做为是非标准,主张人应该要有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故选 A;明清时期没有思想解放运动,故排除 B;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儒学,没有叛逆色彩,也没有挑战权威,故排除 CD。

 5.D 【详解】

  “(手)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了农业所占的地位”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市镇,所以 D 项的描述是嘉定以棉纺织业为生,符合题意,故选 D;A 项是比较不同地区棉布的优劣,B 项反映的是租佃关系,C 项反映的是商业贸易,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ABC。

 6.A 【详解】

 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 70 年代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些事件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 A 项正确;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十九世纪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而掀起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的内容并未直接引发南方农民起义,故 C 项错误;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是洋务运动,故 D 项错误。

 7.B 【详解】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能提升。1922 年是一战结束以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所以此时的棉纺织业发展遇到挫折,因此棉纺织业的限产和战争期间的大规模扩张产能有关,故选 B;仅根据棉纺织业的限产无法说明当时的工业体系不完备和陷入衰退,排除 AC;1922 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尚未爆发,排除 D。

 8.B 【详解】

 由材料“1932 年 1 月 21 日”“政府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因此才会有“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的言论,故选 B;当时的国民党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并未有所调整,国共关系并未走向缓和,排除 AD;中日民族矛盾是在1935 年才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排除 C。

 9.A 【详解】

 抗战宣传队在根据地教唱百姓顺口溜,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包括边区政权及其基本政策等,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百姓了解抗战、坚持抗战、懂得抗战策略以及边区政府政策等,从而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故选 A;这些措施应该结合抗战的时代背景分析,B、D 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抗战时期,国共实现了合作,C 项“反蒋”错误,排除。

 10.D 【详解】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凭票据供应商品的品种、金额和占零售额比重不断提高。票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短缺经济的产物,故票据供应商品数额的增加,说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故 D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凭票据供应商品仅占整个市场的部分零售额,不能说明消费市场的扩大,故 A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开始于 1960 年冬“八字方针”的提出,故 B 项错误;受大跃进运动影响,1959 至 1961 年出现“三年自然灾害”,生产发展遭遇挫折,故 C 项错误。故选 D。

 11.D 【详解】

 根据“在无法找到投掷人时,将受害人利益视为公共利益,让居住人共同承担客观责任,并在实践中形成市民法或裁判官判决的二元机制”可以看出,罗马充分考虑到高空坠物伤人事件的多种情况,并作出了相应的法律处理规定,反映出理性的一面,D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程序问题,排除 A;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完备的说法,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是为了平民,只是针对 事件本身,排除 C。

 12.A 【详解】

 根据“工厂里会写字的人不超过 1%。据 19 世纪 40 年代注册总局的报告,40%的成年人不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虽然工业革命已经开展,但工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反映出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A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众识字,与高等教育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排除 C;材料只涉及到工人,排除 D。

 13.C 【详解】

 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的兴起,机器生产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必然要求工人遵纪、守时、合作、尊重别人等,因此,工厂主为了适应近代机器生产的需要,增加了对工人的技能培训,故选 C;工人遵纪、守时、合作、尊重别人等并非仅仅针对妇女儿童,排除 A;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盛行,要求减少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排除 B;D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

 14.C 【详解】

 根据“美国国会将吃苦耐劳的华工丑化为西方社会最大的潜在威胁,通过《排华法案》阻止华工移民”可以看了,《排华法案》阻止华工移民的做法与启蒙思想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法制等理念是相违背的,故C 项正确;华工的移民对于中国的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排除 A;材料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 B;罗斯福新政开始于 1933 年,如果是因不利于罗斯福新政而被废除,不会等到 1943 年才废除,排除 D。

 15.A

  【详解】

 材料反映苏俄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增长,1921 年苏俄的粮食总进口量激增,说明苏俄的粮食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必然会影响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说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政权的目的不能达到,因此,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 A;1930 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排除 B;1921 年 3 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 C;D 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排除 D。

 材料题答案:

 16.(1)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仓储系统;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台;仓储种类多,覆盖面广;救济的对象主要是灾民,国家更视,管理严格。

 (2)新的社会制度的逐步确立;土地改革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政府的政策支持;科技进步的推动。

 【详解】

 (1)特点:根据“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得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仓储系统;根据“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义仓则为民仓”得出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台;根据“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 义仓”“ 社仓”得出仓储种类多,覆盖面广;根据“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国家时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以积贮备荒为宗旨”得出救济的对象主要是灾民,国家更视,管理严格。

 (2)根据“新中国成立”得出新的社会制度的逐步确立;根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得出政府的政策支持;根据“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得出科技进步的推动;根据所学,还可从土地改革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等分析总结。

 17.(1)古代服饰中有诸多禁令,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色彩,抑制商人群体;近代服饰以灵巧简便为原则,减少了等级色彩,体现了风气的开放。

 (2)政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西方思想影响,国人思想的解放等。

 【详解】

 (1)根据古代服饰的“禁令”可知古代服饰中有诸多禁令,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色彩,特别是抑制商人群体;根据“服装改革的标准一‘灵巧’‘美丽’‘简便’”、“只消与各自的颜面身体适合,也不必去管他是中国式外国式,不妨采用了来”可知近代服饰以灵巧简便为原则,减少了等级色彩,体现了风气的开放。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变的原因,在政治上主要是清政府被推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府,出现了政治变革;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思想上主要是西方思想影响,国人思想的解放。

 18.(1)内容:建立了商品信贷公司和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建立常平仓;实施农业货款;收购多余物

  资和粮食食品。作用:解决了救荒问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莫定了解决大萧条的制度基础。

 (2)历史的社会制度可以为当今提供借鉴;吸取历史留下的教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详解】

 (1)内容:根据“建立了商品信贷公司和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得出建立了商品信贷公司和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根据“建立常平仓”得出建立常平仓;根据“实施农业货款”得出实施农业货款;根据“收购多余物资和粮食食品”得出收购多余物资和粮食食品。作用:根据“解决了救荒问题”得出解决了救荒问题;根据“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得出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根据“奠定了解决大萧条的制度基础”得出奠定了解决大萧条的制度基础。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历史的社会制度可以为当今提供借鉴、吸取历史留下的教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等分析总结。

 19.示例:容闳的个人经历反映了近代中国不断探索的过程。1846 年赴美留学,反映出当时国人已经开始了解西方。1864—1865 年受曾国藩委托赴美为江南制造总局采购机器,反映的是当时洋务运动的开展,学习西方的技术,寻求富国强兵之道。1898 年参加保国会,与康有为、梁启超频繁会商维新变法事宜,反映出当时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的过程。而1908年促成孙中山与美国友人制订革命的“中国红龙计划”1911年底,欣闻辛亥革命爆发,称“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则是革命派开展革命运动的体现。综其一生,为近代中国摆脱民族压迫,探索救国之道做出了努力。也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理解与概括。可根据其经历,提取一个主题,如其经历反映出中国的近代探索的过程。论述时从其留学、入职政府、参与维新、参与革命等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总结得出,综其一生,为近代中国摆脱民族压迫,探索救国之道做出了努力。也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年高 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