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生物 猜题卷(02 )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相关生物实验材料或试剂的选择,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B.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观察细胞中线粒体实验的材料 C.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可选用豌豆花蕾期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 D.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可以固定细胞形态,浸泡后要用 50%的酒精冲洗 【答案】C 【解析】A、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淀粉和淀粉酶,检测实验结果不能选用斐林试剂,A 错误; B、由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一般不作为观察细胞中线粒体实验的材料,B 错误; C、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可选用豌豆花蕾期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因为此期的花药中能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状态,C 正确; D、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可以固定细胞形态,浸泡后要用 95%的酒精冲洗,D 错误。
故选 C。
2.研究发现一类称做“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菌内“分子伴侣”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内质网上 B.“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直链八肽化合物中至少含有 9 个氧原子和 8 个氮原子 C.“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则不可逆转 D.变性后的“分子伴侣”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A、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A 错误; B、每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 )和一个羧基(-COOH),直链八肽化合物由 8 个氨基酸脱去7 个水形成,其中 8 个氨基酸中至少的氧原子数为 8×2=16,至少的氮原子数为 8×1=8,7 分子水(H 2 O)包含的氧原子数 7,氮原子数为 0,则直链八肽化合物至少有氧原子 8×2-7=9,氮原子 8×1=8,B 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C 错误; D、双缩脲试剂鉴定的物质是蛋白质(或多肽),要求所发生反应的物质中具有的肽键数≥ 2 个,因此变性后的“分子伴侣”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 错误。
故选 B。
3.某农牧交错带的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下降,弃耕后土地沙化。现有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人工种植乔木的恢复措施,灌木或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kg -1 )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 -1 )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区域(对照)
0.26 0.09 1.1 3.1 0.6 围封禁牧区域 0.66 0.36 2.6 9.4 1.7 人工种植灌木区域 0.77 0.42 2.8 7.4 0.8 人工种植乔木区域 1.37 0.27 1.6 10.0 1.1 注:土壤全氮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含量之和;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A.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物种丰富度下降 B.上述三种恢复措施都改良了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弃耕土地都发生了次生演替,围封禁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更高 D.自然恢复后,人工种植乔木区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比人工种植灌木区域中的复杂 【答案】B 【解析】A、据题干信息可知,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下降,弃耕后土地沙化,原因可能是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物种丰富度下降,A 正确; B、生物多样性能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错误; C、弃耕土地具备土壤和一些种子等植被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据表可知,围封禁牧区域
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草本植物种数均最高,故围封禁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更高,C 正确; D、自然恢复后,人工种植乔木区域的垂直结构为乔-灌-草的形式,其结构与人工种植灌木区域的灌-草结构相比,空间结构更复杂,D 正确。
故选 B。
4.为研究稻虾(水稻—小龙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杂草存量(kg/亩)
化肥使用量(kg/亩)
水稻产量(kg/亩)
利润(元/亩)
水稻单作模式 250 62.9 477.8 1386.2 稻虾共作模式 5 32.4 540.8 6058.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及水分、土壤等无机成分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小龙虾的引入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成本并使水稻产量增加 【答案】A 【解析】A、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部分和水分、土壤等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稻田生态系统,A 错误; B、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的存量,这样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 正确; D、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起到了吃草捕虫踩草等作用,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使水稻产量增加,时虾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投入量,降低成本,D 正确。
故选 A。
5.花椒具有镇痛的作用,为探究不同浓度的花椒浸提液对蜡蜍离体的甲,乙两类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并测定了在不同浓度的花椒浸提液中,两类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和动作电位消失所需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花椒浸提液浓度 动作电位幅度/% 动作电位消失所需的时间/min 甲 乙 甲 乙 2.5% 90.58 90.42 56, 69 27.16 5.0% 85.33 82.33 47.67 21.50 7.5% 80.25 76.25 39.25 17.83 10. 0% 73.26 63.75 25.83 14.00 A.花椒浸提液能降低甲、乙神经元动作电位幅度,缩短动作电位消失所需的时间 B.乙神经元动作电位先消失,说明乙神经元对花椒浸提液更敏感 C.花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元膜上 Na + 通道开放的数量来发挥镇痛作用 D.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花椒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其对动作电位的抑制效应增强 【答案】C 【解析】A、由表可知,随着花椒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甲、乙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在降低,动作电位消失所需时间也都在缩短,A 正确; B、乙神将元动作电位消失所需时间比甲短,说明乙神经元对花椒浸提液更敏感,B 正确; C、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是 Na + 内流,使神经元膜上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由表可知,花椒浸提液可以降低动作电位幅度和缩短动作电位消失时间,因此花椒可能是通过减少神经元膜上的 Na + 通道开放的数量使动作电位变小,从而起到镇痛作用,C 错误; D、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花椒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动作电位幅度也在逐渐降低,说明其对动作电位的抑制效应增强,D 正确。
故选 C。
6.2020 年 2 月 11 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 2019 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 COVID-19,如图是 COVID-19 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OVID-19 的遗传物质是 RNA,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以及密切接触传播
B.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能与 COVID-19 的刺突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COVID-19 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科学家可以考虑开发针对 COVID-19 的刺突的药物 【答案】B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R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A 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与 COVID-19 的刺突特异性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 错误; C、COVID-19 进入宿主细胞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C 正确; D、COVID-19 表面存在刺突蛋白,这些刺突蛋白就是 COVID-19 感染宿主细胞的“利器”,因此可以考虑开发针对 COVID-19 的刺突的药物进而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D 正确。
故选 B。
7.家猪的体内有 38 条染色体,下图所示的是家猪群体中的一种染色体变异类型,科学研究发现,此种变异类型的纯种家猪细胞中没有正常的 13 和 17 号染色体,如果让此种变异的纯合雄性与正常的雌性杂交,所得后代均为易位杂合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种变异类型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然是 38 条 B.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时产生的正常四分体数目为 17 C.易位杂合子无法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 D.易位纯合子在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是 38 条 【答案】B 【解析】A、易位纯合公猪体内有两条易位染色体,因为 13 和 17 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两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细胞内只有 36 条染色体,A 错误; B、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是除 13 和 17 号以外的染色体联会正常,所以四分体数目为 17 个,B 正确; C、易位纯合公猪(无正常 13、17 号染色体)与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母猪(38)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易位杂
合子,其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C 错误; D、易位纯合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暂时恢复到体细胞数目,是 36 条,D 错误。
故选 B。
8.科学家在观察癌细胞分裂时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存在大量似“甜甜圈”般的环状DNA(ecDNA),存在于染色体外的 ecDNA 没有着丝粒,有利于较远距离的“增强子”发挥作用。下图为 ecDNA的形成过程及增强子与癌基因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ecDNA 能增强癌基因的表达,使癌症的恶化程度增强 B.与染色体平均分配不同,ecDNA 往往随机分配到子细胞内 C.细胞内的 ecDNA 量可作为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的指标之一 D.图中的癌基因可能是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量增多可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D 【解析】A、题干说明了“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存在大量 ecDNA,有利于较远距离的‘ 增强子’发挥作用”,据此可以推测,癌细胞中的 ecDNA 能增强癌基因的表达,使癌症的恶化程度增强,A 正确; B、着丝粒是使细胞分裂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能够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的结构,在细 胞分裂时由纺锤丝与着丝粒相连,通过纺锤丝的牵引实现染色体的平均分配,由于 ecDNA 没有着丝粒,因此在复制以后是无法由纺锤丝牵引实现平均分配的, ecDNA 往往随机分配到子细胞内,B 正确; C、因为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存在大量的 ecDNA,所以可以利用细胞中 ecDNA 量来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C 正确; D、题干明确说明癌细胞中的 ecDNA 没有着丝粒,有利于较远距离的“增强子”发挥作用,意味着 ecDNA 上的癌基因会较染色体上的癌基因的表达强烈;根据癌细胞增殖的特点可以推测,ecDNA 上的癌基因的表达产物量增多可促进细胞分裂,而正常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因此图中的癌基因不可能是抑癌基因,D 错误。
故选 D。
9.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和保护,同时帮助植物提高抵御食草动物能力。研究多花黑麦草感染内生真菌后对两种蚜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种果如图。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
A.通过样方法调查两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内生真菌对蚜虫密度的抑制具有选择性 C.内生真菌和多花黑麦草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实验中甲种蚜虫和乙种蚜虫是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A、蚜虫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较差,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 B、由题图分析可知,内生真菌对蚜虫乙密度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蚜虫甲密度几乎无抑制作用,B 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内生真菌对多花黑麦草无伤害,二者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 错误; D、实验中甲种蚜虫和乙种蚜虫共同抢夺花黑麦草作为食物,二者是竞争关系,D 正确。
故选 C。
10.甲、乙、丙及 a-萘乙酸(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最可能依次代表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 B.甲与乙、丙之间都具有拮抗作用 C.“无子”果实形成的原因是 NAA 或丙激素抑制了种子的发育 D.用 NAA 形成无子果实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C
【解析】A、根据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可知,甲、乙、丙最可能依次代表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A 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甲能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的作用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植物生长,丙能促进生长,甲乙之间、甲丙之间属于拮抗关系,B 正确; C、无子”果实形成的原因是:NAA(生长素类似物)和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C 错误; D、NAA 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 C。
11.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 1975-1978 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子的硬度对喙的长短起选择作用 B.喙长增长是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 C.1977-1978 年间,喙长度增加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D.该种地雀的长喙和短喙是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A、根据题文“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
相关热词搜索: 湖北 决胜 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