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的现实境遇与价值选择
摘要:教育全球化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教育的相互依存、合作互动和利益共享,向人们展开的理想图景应该是教育平等、价值趋同的“大同世界”。但教育全球化并非是一幅恬静的田园风景画,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潜伏着教育殖民化的危机。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坚持教育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价值选择
一、教育全球化的悖论
教育全球化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教育的相互依存、合作互动和利益共享。从理论上讲,教育全球化向人们展开的理想图景应该是教育平等、价值认同的“大同世界”。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球教育紧密联系”的浪潮既向各国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对教育全球化的朝拜和狂热也是丧失自己民族教育的一种冒险。概而言之,教育全球化是一个悖论。“全球化及其进程是一柄双刃剑,福与祸、利与弊交融在一起。”
1.一体化与多元化
教育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以及一些全球的相似或相同的“世界趋同”。它指向的是统一、一致和一体。就是说,全球化正在冲破民族国家的壁垒,制订出越来越多的国际标准与规范,要求各个国家予以认同。当今教育观念的扩散与融合、教育要素的跨国流动、的国际共享等等,无不体现出教育的这种趋同性和聚合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全球化意味着时间的压缩和空间的跨越,意味着教育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然而,人类世界本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国共处是全球化的现实语境,多民族共处又是各个民族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种族群体和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教育背景,各个民族国家的教育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生成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各国和各民族教育无不打上民族的胎记。全球教育理应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是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由此可见,全球化指向一体化,是全球一体化的缩语,而多元化却体现着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征,它拒斥一体化,消解一体化的统摄,二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2.中心化与边缘化
教育全球化的实质既是教育观念与行动的趋同又是民族个性的体认与保持。如果说,全球化是以趋同性为特征的话,那么,它对自我的个性就有消解的危险。这显然是一个悖论,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力量并不是均衡的。瑞士“世界竞争力报告”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把49个国家分别划归为科技核心国、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边缘国和不发达国。美国居第一位,是唯一的科技核心国,中国第31位,划为边缘国的行列。由于美国和欧洲在经济和科技格局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在规则的制订与实施上也扮演着主导和推动的角色,在引领科技和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灌输到其他国家,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因此,“趋同”不仅仅是全球的共享和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更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殖民与扩张,是“中心”文化对“边缘”文化的同化。一方面,“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把自己特殊的价值观念,扮演成普遍真理的化身,以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按照他们的做法才能走上现代化的文明大道。学术研究中他们的支配地位,意味着只有按照他们的话语去言说,才能与他们‘对话’,才能与‘国际’接轨。这样,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也被不断地挤压,甚至‘自动’地把自己纳入强势文化之中,自愿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者,从而‘从被殖民化’过度到‘自殖民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倡导和捍卫自己的文化和教育主权。可见,“全球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它既是强势国家扩展它们价值目标的过程,同样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努力争取自身利益,为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激烈竞争过程”。
二、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殖民危机
文化教育殖民并非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现象,而是殖民主义发展到当代的最新表现形式。最早的殖民主义是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殖民主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特点是:殖民宗主国通过武力征服一些国家后,在政治、军事上对于殖民地国家进行赤裸裸的直接统治,使殖民地国家 __地或部分地丧失自己的国家主权。新殖民主义则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殖民地国家独立之后,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技术与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掌握着前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使之处于半殖民地或准殖民地的状态,成为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文化殖民主义是殖民关系第三阶段的典型形式,其特征是:西方发达国家打着“为全人类带去现代化福音”的旗帜,把西方文化当作全人类的共同标准,用知识的形式来支持他们政治和文化的扩张。与前面两个阶段比较,文化殖民的涉及面更广,隐敝性更高,危险性更大。
由此可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教育全球化动态形成的过程中,文化殖民主义是发展中国家要高度警惕的现象。因为,全球化“不仅仅只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在这种蔓延过程中其他的文化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引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在这些新形式中,‘他人’又一次不存在了”。一些发达国家正是通过“静悄悄的”文化输出,俘获目标国家的“民心”,培养亲己势力,企图达到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手段而达不到的目的。所以,教育全球化并非是一幅恬静的田园风景画,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潜伏着教育殖民化的危机。
1.文化殖民的危险
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而强化的一种趋势,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个被动与被迫的过程。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欧美国家为了维护、加强自己的政治利益,把一些隐性的政治目的,通过各种教育交流和教育援助等方式,输送到目标国家;将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渗透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中去,以求达到文化扩张,实现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虽然这种文化殖民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目的、有计划的一次全球性的扩张,但这次扩张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于上世纪的殖民化过程。以前的殖民化的过程主要是依靠暴力和武力直接占领统治来实现的,是一个充满暴力和血腥的过程;在政治上会造成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或民族的对立与仇恨,容易激起殖民国家人民的反抗。而这次的全球化则主要利用经济和文化的手段来完成殖民过程。他们不再依靠暴力手段去占领别国或对其他弱势群体实行直接统治,而是凭借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畅通全球的电子网络系统、日益虚拟化的金融符号以及连成一体的世界市场,来谋求他们的权力和利益,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去塑造这个世界。因此,这样的文化殖民过程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如何保持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化独立性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珍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努力,加强跨文化研究,“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应该是国际性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
2.教育主权的侵蚀
教育主权是一国所固有的自主处理本国教育事务和独立处理国际教育事务的权力,它是国家主权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伴随着教育全球化进程,第三世界国家不仅国家主权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和削弱,而且教育主权也会遭致不同程度的侵蚀。
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强劲的经济力量的迫使,教育从原来由国家投资和控制的“公共服务品”向“市场购买品”转向。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教育”(Market-basedEducation)的改革浪潮。这场改革推动者主要是一些国际组织,诸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他们制定所谓的全球统一规则,鼓吹自由贸易的非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和非调控化(deregulation),主张国家把教育权力交给市场。这种由国际组织推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仅打破了国家的地理疆域界限,通过市场的方式无形地侵蚀着国家的教育主权,改变着国家对教育主权的垄断;而且它还通过制定普遍有效的所谓贸易准则,消蚀着国家对教育自主决策和行政干预的权力,导致国家教育主权的削弱。以中国教育全球化进程为例。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向全世界敞开了国门,就使得更多的西方教育组织机构介入我国教育成为可能。虽然,中国政府在入世承诺表上对教育服务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作了必要的限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无法完全阻挡一些组织对国家教育主权的侵蚀。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遵守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定的、并非完全公正的游戏规则时,常常是处于不利处境。所以,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把部分教育权力让渡给了一些自由贸易的国际性组织,减少了国家对本国教育最终决定权力的份额,丧失了国家的部分教育主权。所以,如何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国家主权和教育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是一个不可回避并必须重视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境遇 全球化 现实 价值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