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

时间:2021-10-23 15:18:14 来源:网友投稿

 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

 图书馆是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的必备基础设施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围绕提高人的发展能力的目标任务,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之城,是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味的有力举措,是塑造现代市民、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市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教育、企业、卫生等各系统图书馆共同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市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量少、规模小、藏书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不够,人均藏书量和馆均服务人口等指标与国内许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符。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将会阻碍和减缓文化新城的前进步伐,难以适应我市从过去依靠土地资源进入依靠智力资源的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为了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落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战略部署,针对我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第 382号令),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 号),《中共 AA 市委、AA 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文化新城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委发〔2003〕14 号),《中共 AA 市委、AA 市人民政府关于围绕创新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东委发〔2004〕20 号)和《AA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 年)》对图书馆事业的总体要求,在执行《关于印发<AA 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04〕56 号)的基础上,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

 图书馆之城是指作为知识信息集散地和市民终身教育学校的图书馆以有形和无形的网络覆盖和服务全市,通过丰富的活动、完善的机制构筑城市学习空间,营造城市学习氛围。有形之网是指图书馆网点遍布全市,大力推行总分馆制,文献物流传递通畅,知识传播活动形式多样,从而形成覆盖市、镇区、社区(村)、图书流动车、院校、企业、家庭的设施网络体系,构成馆、室、书房、书架的多级藏书形态;无形之网是指数字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城,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从而建成市级中心、基层中心和基层网点三级信息网络架构,共同为全市市民提供便捷的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让图书馆进入家庭。力争到2010年,达到以下建设目标:

 (一)设施健全,布局合理 完善和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镇区有图书馆、学校和社区(村)有图书室、工厂有阅览室、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有阅报(刊)架、家庭有书报和电脑的格局,基本实现每1.2万常住人口拥有1个社区(村)图书馆(室)。在基层图书馆网点的设置上逐步过渡到以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为主导,贴近市民,深入家庭。

 (二)资源丰富,特色分明 实现全市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藏书1册(件)的指标,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各具特色,基本建成配置合理、优势互补、具有规模效应的地区性文献资源体系,满足AA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联合发展,模式多样 创新图书馆发展模式,建立现代图书馆体系,总分馆制逐步成型,基层图书馆采取灵活多样的办馆方式,形成以公益性图书馆为主体,院校、企业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走上联合发展之路,图书馆群体为城市配套服务效能大大提高。

 (四)平台先进,服务便捷 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和推进,以AA图书馆“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为依托,进行数字资源的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市的网络

 化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

 (五)塑造新人,提升能力 围绕传播知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重点,以各类图书馆(室)为阵地,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经常性的知识沙龙、系列讲座、学习论坛和举办读书节等活动,提高人的素质,培育现代市民,增强城市竞争和发展能力。

 二、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任务 (一)加强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健全知识传播载体 公共图书馆是我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基本力量。以AA图书馆为龙头,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形成知识传播的坚实载体。

 在建设规划上,市和镇区两级政府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并实行经费单列。各镇区创造条件单设公共图书馆,扶持并辅导村(社区)图书馆(室)建设,以图书馆之镇共组图书馆之城。各村(社区)、新建居民小区和各类经济园区,应规划并配套建设有相应的图书馆(室)。图书馆(室)设施列入基层文化建设的考评体系。

 在建设模式上,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导地位,市、镇区级图书馆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要形式,尽量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捐赠。村(社区)级图书馆基层网点可采取多种途径如冠名、合建等方式加快建设。

 在建设标准上,AA 图书馆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体现知识交互理念、融合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城市中心图书馆,保证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并在经费、藏书、设备、人员、管理、业务以及服务上向中心城市级图书馆靠拢;8 个中心镇镇级图书馆应达到 AA 市镇区图书馆建设标兵标准,并参照文化部制定的县级图书馆指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AA图书馆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市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服务、学术研究等工作,充分调动我市院校、企业等其他系统的图书馆资源并进行整合。

 (二)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具有AA特色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创新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努力实施总分馆制。建设以 AA 图书馆新馆为总馆,各镇区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吸收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图书馆加入的地区图书馆网群。AA 图书馆在总分馆建设中切实承担起总体管理和协调统筹的职责,做好规划部署、组织推动和业务指导工作。以采用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为技术突破,在总分馆体系内,开展联合书目检索、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合作参考咨询、图书流动等服务,方便市民利用,促进知识传播。

 创新文化资源共享模式,促进“共享工程”不断发展。总分馆体系为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图书馆集群网络则整体承担和实现共享工程的任务和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AA 数字图书馆,各分馆共享使用,同时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合作共建,使文化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

 (三)打造学习和读书活动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味 发挥图书馆(室)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引领学习的标志作用,不断改进知识的传播方式,将各种专业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逐步把图书馆办成集看、听、借、买为一体的新型学习服务场所;进一步完善知识传播机制,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在全市营造人人学习、天天学习的良好氛围。

 开办“AA 学习论坛”,打造专题报告会、知识沙龙、周末讲座、艺术鉴赏等系列学习品牌,为领导干部、行业人士和普通大众构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拓展网络、转换机制、名人打造、丰富内涵和资源共享等途径,扩大品牌的影响面,保证品牌的持久性,不断提高知识传播能力,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

 举办“AA读书节”,使之成为“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公众文化品牌。采取推介学习书目,举办各种学习讲座、读书沙龙、读书论坛和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提供网络学习服务等方式,在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种主题读书活动,从而推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丰富城市人文内涵。

 (四)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开创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教育、卫生、民政、企业等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室)是我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重要力量。各系统、各部门归口管理,同时加强图书馆间的协作和联动。总分馆实现书目资源共建共享,并逐步达到与其他系统图书馆(室)的互通互联。

 院校应按照教育系统的要求设置图书馆(室)和电子阅览室,在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研究服务的同时,可向社会读者开放,并积极参加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企业应在企业文化设施建设中优先设立图书馆(室),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素质。

 民政部门应结合文明社区与和谐社区建设,牵头组织开展“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以图书室援建为契机,加强社区图书馆(室)建设,鼓励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

 鼓励企业、个人兴办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市镇两级政府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捐赠、捐建图书馆等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三、图书馆之城的建设阶段 图书馆之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来实现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应分阶段、有目标地推进和实现。

 (一)设施建设阶段(2004—2005年) 此阶段应遵循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统筹安排、便于执行的方针,重点加强图书馆基础性建设,普及观念,创新模式。实现镇镇有图书馆,并以“六有”,即有馆舍(500平方米以上)、有基本藏书(2万册以上)、有专职人员管理、有联网的业务系统、有统一标识、有基本工作要求作为检验标准,发挥图书馆服务效能。主要实施内容:

 1、还未设立图书馆的镇区,应有专人负责,在2005年完成规划立项或进行筹建工作;有馆舍但面积严重不足且经济较发达的镇区,应在2005年底前进行扩建、改建或新建;其余镇区应有具体规划,争取各镇区均有一个藏书2万册以上的图书馆。

 2、发挥图书馆规模效益,在全市实施总分馆制。在 2004 年抓好试点的基础上,2005 年长安、虎门、石龙、东城、清溪、黄江、厚街等镇区馆参与总分馆体系,规范统一标识系统,采用总馆认可的同一业务管理系统,实现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到年底分馆达到 10 个。

 3、根据 AA 市文化建设标兵、先进、达标考评标准对镇区、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的图书馆(室)进行检查评测,建立图书馆之城的检测考评体系。到2005 年底,实现 8 个中心镇中有 2 个达到县级图书馆标准,半数以上的镇区级图书馆达标,30%的村(社区)建有图书馆(室)并达标。

 4、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总馆年增图书 20 万册(件),馆藏文献总量 2005 年达到 100 万册(件);镇区政府应对镇区分馆购书经费实行单列,保证图书入藏量逐年递增;到 2005 年实现全市户籍人口人均拥有藏书 1 册(件)。 5、AA 图书馆启用新图书流动车,参与总分馆的物流传递,定时、定线路开展图书流动服务,2005 年服务站达到 100 个。

 6、以 AA 图书馆新馆开馆为契机,开始启动“AA 学习论坛”系列讲座,举办“AA 读书节”,树立新馆形象,扩大行业影响,在馆舍、设备、队伍、管理、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等城市一流图书馆水平。

 (二)巩固发展阶段(2006—2008年) 此阶段在继续抓好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发挥图书馆设施的作用,共建互相补充、配置合理的全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市民的图书馆服务活动,保持良好的图书馆服务效益,以取得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和市民的依赖,使图书馆步入稳固、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主要实施内容:

 1、实现镇区级图书馆中 8 个中心镇全部达到县级图书馆标准,其他达到AA 市达标标准并全部纳入总分馆体系,80%的村(社区)设有图书馆(室)。 2、AA 图书馆漫画、粤剧、装饰装修、产业资料等专题图书馆逐步成型,并通过文献信息服务和读者活动,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3、各分馆在一定文献藏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确立特色馆藏,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开展特色服务。

 4、市、镇区馆加大地方文献工作力度,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和保存地方文献,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优秀地方文化。

 5、按照“AA学习论坛”定位和工作任务要求,导入市场运作机制,策划论坛主题、积累讲师资源、培养受众群体,精心培育系列论坛品牌,引导成立知识传播类协会团体,传播知识信息,提高市民素质。

 6、组织举办一年一度的“AA 读书节”,设定活动主题,以“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把“读书节”办成培育和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生动载体。

 7、展览、讲座、读书等文化活动实现联动,进广场、进企业、进村、进社区,使知识传播范围更大,影响更深远。

 8、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包括一镇一品等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和商贸旅游节庆文化活动、知识讲座活动和市民需要的科普知识、生活常识、学习课程等优秀资源,通过以图书馆网群为依托的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向市民服务。

 (三)知识辐射阶段(2009—2010年)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基础作用,致力于加快人的现代化进程。确立具有AA特色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全市图书馆网络的知识辐射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全面实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

 四、图书馆之城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AA市图书馆之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江凌同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吴道闻同志(市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朱益民(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维保(市文化广

 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简均钰(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晓棠(市教育局局长)、叶景图(市科技局局长)、杜度(市民政局局长)、詹文光(市财政局局长)、黎桥根(市外经贸局局长)、朱川(市城建规划局局长)、彭...

相关热词搜索: 实施方案 之城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