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整体解读与整合策略(完整整合意图、规划)] 部编教材解读

时间:2021-10-23 15:16:40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整体解读与整合策略(完整整合意图、规划)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整体解读与整合策略

 ★两个单元的目标、内容思维导图

 ★为什么把两个单元放在一起解读

 把这两个单元放在一起解读,是进行教材使用的整体规划时就有的想法——准备将这两个单元进行重新整合,以期和学生一起创造一段与生活“境遇”密切联系、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母语课程生活。

 可以放在一起的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

 先来看看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第二单元在“读”的方面,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写”的方面,是“学习写日记”。第七单元分别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从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的词语和句子”到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其中“螺旋上升”的序列性似乎并不明显,前者侧重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后者侧重语言的理解方法的灵活运用。但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那就是理解,即懂得是“感受”的基础和积累的基础。“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必然是在对词句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即使在“读”的目标上,两个单元没有一定要整合组织学习活动的迫切性,至少两个目标是可以同时落实的,且前者会助力于后者。再者,第二单元的文本中,有很多生动的语言值得积累。

 在“写”的方面,不看单元内的具体内容要求,这两个目标的关联性和序列性很明显。日记就是留心生活的产物之一,日记是记录自己对各种事物想法的最好方式。打开第七单元的“习作”,我们会发现内容要求与这一“臆测”有出入,它要求的是对身边的小事、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公开表达对身边事情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从小就对社会现象、问题有积极的关切和责任意识。生活的真实状况是,公开表达一是要以内心的触动为基础,二是要有公开表达的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所以生活中公开表达往往比之私下表达要“吝啬”得多。日记是记事的,更是用来尽情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所以,如果要让“写”比较自然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既在课程生活中落实单元提示的内容要求,同时回归生活真实,将这一写作内容与日记写作融为一体,无论是言语能力的发展,还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都将受益。

 第二,“金色的秋天”主题下的文本,与“大自然的礼物”主题下的文本,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写自然美的,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金秋”也是自然送给人们的礼物。在这些文本当中,古诗之外,两篇故事性突出的文本都在第七单元,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与自然有关的故事文本,往往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描写性的散文阅读起来,一般不会有故事性散文更吸引人,更亲切,更容易触动心灵。但学生也能在对比中体会到,描写性的散文在语言上,新鲜感更加突出,诵读起来会有美美的感受。如果在教室课程生活中,能同时发现并体会两者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就是更有意思的学习经历了。这些文本组织在一起,还能够使得母语学习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更加丰富,学习所需要的“境遇”也更加真实而自然。

 从文本的写法上,也可以通过整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境遇,例如《秋天的雨》与《大自然的声音》在篇章结构和段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听听,秋的声音》与《大自然的声音》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表达的诗意主题却是一致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带刺的朋友》在写作心理上,也是一致的。

 还有“语文园地”中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也是可以系统规划设计的。

 多年的课堂经验,使我有一种体会,教材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教师一直按部就班地以同一个节奏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久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性也会因此而逐渐消失掉。教材是拿来用的,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得到长足发展,让学生的言语生命更加的润泽,充满创造的活力,创造性使用教材,只要逻辑清晰,目标科学而明确,教师还是应该鼓起勇气,去积极地实践。

 说到这一点,记得我还曾经建议一年级教师在教学《秋天》时,做这样的课程设计:从“秋天”联系到春天、夏天、冬天,让课本中的《江南》《四季》这两篇课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特设的境遇”的一部分,成为此时母语学习的应然内容和必然需求。如果,儿童自己在这期间还联想到了其他的文本,也可以拿来一起读一读。(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母语教育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这篇文章》。)

 这些“创造”,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想象”和判断的,“学为中心”是教师应该牢记于心的。

 ★这两个单元怎样进行整合

 一、主题整合。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金色的秋天”,主要围绕秋天的自然美来组织文本,学习的境遇就是秋天,就是代表秋天景象的身边事物。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礼物”,是围绕大自然的美妙来组织文本,学习的境遇是随时随地在自然界中捕捉、感受到的和谐、美妙。显然,秋天,是属于大自然的季节,秋天的美,也是大自然的美,是大自然创造的美,也是大自然送给大地、送给人们的礼物。从这一点上来看,进行主题的整合是可行的,是合逻辑的。整合后的主题,仍然定位为“大自然的礼物”很合适。

 再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渗透上来看,师生一起完成这样的整合,就让学生在事物之间的逻辑上有了实践性认知体验,并且,从秋天是大自然的礼物可以很自然地认识到一年四季的转换、循环,都是大自然的礼物。“合”与“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事物可以在一定逻辑下进行整合,也可以根据一定逻辑进行划分,大自然的礼物可以按季节来分为春夏秋冬,也可以按事物的类别来分,还可以按地理方位来分。所以,学生参与的整合,隐含了事物关系、分类与综合等逻辑概念的感知,这是挺有意思的事。

 二、目标和内容的整合。

 正如前面在分析为什么放在一起解读时所谈到的,这两个单元的重点读写目标,是有紧密联系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读懂词句的基础,当然也是判断、体会语言表达是否生动的基础。“生动”的前提是用词造句准确、清通,然后才是贴切、有创意和表现力。懂,才能知道是否准确、清通。

 写日记,除了“记录”“记叙”外,表达个人想法,抒发个人观点和情感,更是书写者自己最能体会的“好处”。对身边“小事”、具体的事情、现象有想法、看法,通常都是因为有观察,有感触。这些想法,没有人可以及时分享时,可以先写到日记里;有人分享,且有交流想法和建议的愿望时,可以说出来,进而可以写下来,进行分享——除了表达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外,有可能还会让想法传播出去,起到影响身边人的作用。这样,也为以后学习写建议书、倡议书等做了准备。

 从写日记,到分享“小事”“现象”并表达想法,交流建议,再到写建议书、倡议书,我们会发现(更要创设境遇让学生发现),很多写作实践,是有联系的,是发展性的。

 再来看看两个单元课后的思考练习,文本内容结构的梳理、理解,词句的品味、积累,具体写法的模仿练笔等,都因为文本主题、内容上的一致性,表现出很多任务目标的相似性。例如,《秋天的雨》要求背诵的第2自然段与《大自然的声音》要求背诵的第2、3自然段,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两课后面的第2题,前者“三个方面”直接告诉了学生,而后者是要学生自己理清还写了哪些声音,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升……像这样可以整合起来有层次地展开言语实践的活动,一一梳理起来,都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学习活动的整合。

 这是整合中最直接的、对学生的母语学习实践最有意义的部分。

 活动一,走进大自然。这是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母语学习的“特设境遇”之一。除了寻找、发现、感受眼前秋天的特点,还要激活经验,同样的一片草坪、一棵树、一株花,夏天的样子呢?春天呢?到了冬天又会是怎样的呢?有生活的经验,还有学习的经验,关于秋天,一年级、二年级有没有自己记得的诗文,关于其他季节呢?或者关于自然中的某一事物、景观的诗文?还要创造经验,用五官去感受秋天,欣赏秋天,把秋天某些特定的样子记在心里。不妨,可以有“记下”秋天的“行动”,绘画、摄影、录音等等,学生自由选择,让母语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活动二,走近文本,发现联系。让学生有挑战的心态和兴趣,通读两个单元的文章,想一想哪些文章可以放在一起来阅读学习,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因此成了学习规划的主体,“我”的学习心理就奠定了。然后是师生一起规划完整的学习路径,可以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同时将目标任务标示清楚。

 然后,就是按照路径,脚踏实地地展开一段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母语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创造、享受一段富有情趣的母语课程生活。

 至于具体路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要注意目标和内容上的层次性,发挥整合的优势,让整合效益凸显出来。

 ★两个单元整合教学规划

 一、开启课:走进大自然,发现秋天,发现自然之美,回顾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文;激活经验,聊聊自己熟悉的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用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记录身边秋天的美。

 二、目标和内容的初步理解:阅读两个单元的导语页,发现主题内容上的联系,了解重点学习目标,梳理、理解两个单元重点读写目标之间的关联。

 三、分板块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板块——古诗中的大自然:《古诗四首》+第七单元“日积月累”《采莲曲》;

 第二板块——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

 第三板块——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

 第四板块——笔下生花:写日记+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我有一个想法;

 四、主题课程总结课:学习成果展示、分享、评价

 ★两个单元整合后的目标、内容思维导图

相关热词搜索: 整合 上册 意图 单元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