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笔以成酣歌
和墨以藉笑谈
张树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2 年 04 月 04 日
15 版)
刘怀荣教授、宋亚莉博士新著《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为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该书从马克思艺术生产与消费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创作之关系,共分为三编:上编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从三国到隋代统一期间的乐府官署及乐种的演变问题,如南朝清商乐、北朝胡乐与乐府官署关系密切,主要就音乐舞蹈与乐府官署立论;二是分析三国到隋代这一长时段帝王与贵族阶层与歌诗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编探讨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生产的个案,主要分析梁武帝时期制礼作乐与歌诗生产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这一时期挽歌创作与当时社会风习之关系。下编探讨艺术生产与歌诗成就问题,分析建安后期邺下文人集团与公宴雅集中的歌诗活动、西晋故事体以及代言体歌诗的特点与后世说唱文学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人鼓吹曲辞、清商曲辞以及文人挽歌创作活动等。全书共分十六章,以对魏晋南北朝清商署以及《清商曲辞》的研究为主干,对鼓吹、横吹以及北朝胡乐乃至梁武帝时代郊庙歌辞都有论列,涵
盖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乐府制度与贵族文人歌诗创作中的重大问题,是近年来该历史阶段乐府研究富有代表性的成果。就笔者所见,该成果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注重乐府制度研究与文学个案分析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代改朝换代频繁,要理清制度沿革的线索殊为不易。历代正史中的“志”书保存了乐府制度的相关文献,如《宋书·乐志》保存了汉代以来到南朝宋时期的乐府文献,《南齐书·乐志》、《隋书·音乐志》保存了南、北朝分裂时期的乐府文献,在唐代杜佑《通典·乐典》、宋王应麟《玉海》中的《郊祀》与《音乐》、郑樵《通志·乐略》、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都有相关记载。该书用了三章的篇幅论述三国到隋统一之间乐府官署的演变,以及对音乐表现形态的影响。相对于乐府制度“史”的论述来说,对乐府文学个案的研究尤见功力。如建安时期邺下公燕雅集对文人乐府、建安诗风的影响,所谓“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笑谈”(《文心雕龙·时序》),角度很新,证据充分。又如对西晋时代的“故事乐府”如傅玄的《秦女休行》、《秋胡行》,石崇《王明君辞》以及讲述鸿门宴故事的《惟汉行》的艺术分析,描绘了西晋说唱文学的表演情境,以及对后世说唱文学的影响。
其次,以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消费的经典论述作为理论出发点,探索歌诗创作的内在规律。生产和消费这一对概念应该是工业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精神产品也存在生产与消费这种供求关系。该书用了四章篇幅论述了曹魏及西晋、东晋南朝、北魏、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生产和消费,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是帝王、贵族、文人以及歌舞艺人,这些歌舞艺人寄养在达官贵人的苑囿中,成为贵族阶级炫耀财富、地位与品位的象征物,对诉诸于感觉器官的美色、音乐、歌诗和舞蹈的身心享受,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古时期的乐府歌诗创作,歌诗成了宴乐雅集和消遣的消费品,成了士族阶级腐朽糜烂生活的重要写照。但作者并不是机械地搬
用生产与消费的模式,而是在正史中爬梳出许多生动故事,再现当时的演奏情景和人情好尚,体现了作者驾驭历史材料的功力。
再次,研究乐府文学的难点,在于歌诗的音乐性。《乐府诗集》的十二分类标准不一,有根据国家祭祀仪式和宴飨仪式分类的,如郊庙歌辞就是一独特门类,燕射歌辞也是朝廷燕礼上所用歌诗;有根据乐器表演和歌唱曲式分类的,如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等。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几类歌诗无疑是乐府诗词中的主要内容。鼓吹、横吹俱起于汉代,为胡乐,在中古时代应用广泛,用于朝会、道路及卤簿,其乐调音色在文人诗歌中多有描摹。但由于乐调已失,只能在诗歌文献中得其仿佛。本章比较重要的段落是对鼓角横吹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鼓吹、横吹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
该书精彩部分应该是对清商乐的分析,其兴起于汉,在中古时代达到鼎盛,而在唐代则为燕乐所取代,成了“清乐古曲”,对清商曲的研究是全书的主干。在对中古歌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歌诗的文体特点是“介于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作为表演艺术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之所以“特殊”,是由于歌诗主要在仪式情境下得以创作和消费的。除了宴乐仪式场合上的歌诗消费之外,仪式还体现为郊庙祭祀之类的国家礼仪。但经过汉末三国大乱,永嘉南渡,雅乐乐工凋零,金石乐器散尽,雅乐陵替,属于国家祭祀仪式上的郊庙歌辞在这个时代不占主要地位,除了梁武帝时代制礼作乐之外,就没有太多精彩的地方了。南朝时“省太乐并入鼓吹”,《乐府诗集》以及《隋书·音乐志》中的《鼓吹曲辞》是魏、晋、宋、梁、北齐、北周各朝代在《汉铙歌十八曲》旧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以本朝开国定鼎、伐叛征战的史诗再现,本书对此虽有涉及,但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相关热词搜索: 笑谈 成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