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2021-10-23 12:37:30 来源:网友投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二、三

 适用班级:高二学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1 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3 分,共 0 60 分)

 1.“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实行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分封制之下,诸侯对周天子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随军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题干中所描述的烽火戏诸侯即可体现,正确的选项是 B 项,ACD 项不符合题意。

 2.2006 年 4 月 19 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强调血缘亲情关系,注重家族辈分,认祖归宗都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所以正确的选项是 A,BCD 项不符合题意。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迷信的思想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土地和五谷(即粮食)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统治的根基,故 D 正确;材料中的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不出对祭祀的重视,故 A错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4.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老子 B. 孟子、荀子 C. 墨子、荀子 D. 孟子、韩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 ACD 三项。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二者都是儒家代表,但是人性善恶观点相反,B 符合题意。

 5.“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 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B.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D.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 A 项正确;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是公元前 60 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

 排除 B 项;张骞达到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建立和西方联系的是丝绸之路,排除 C 项;“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表明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丝绸之路不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排除 D 项。

 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 A、D 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 B 选项错误。

 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 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 B 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 C 项。

 8.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 A 项和 B 项错误;C 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9.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 “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 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 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10.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 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 选项排除。

 11.1921 年中共成立的条件包括 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广泛建立

 ②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工人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外反动势力力量的削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后期,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920 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①②③正确;④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12. 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二大的召开 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国民党二大 召开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所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才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故选 C 项。

 13.2017 年是建军 90 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阅兵于 2017 年 7 月 30 日上午9 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我们的军队诞生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之中,又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今天他们又奋战在祖国需要的第一线。我们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A. 武昌起义 B. 广州起义 C. “八一”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1927 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选 C。

 14.毛泽东有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 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材料中的红军“远征”指的是长征,根据所学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故选 D 项;A 项错误,红军长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华北沦陷发生在红军长征之后,故排除 B 项;C 项是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策略,排除。

 15.1937 年,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该日本记者目击的是 A. 日军在旅顺对当地居民的大屠杀 B.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骇人听闻罪行 C. 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 英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的南京惨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分析的出这是指的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故选 C。A 项是在甲午战争期间;B 项是在 1900 年进行的;D 项是在 1927 年。ABD 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16.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 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 1898 年,故排除 A 项,B 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17. 1899 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选 C。

 18.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 C;孙中山是资产阶

 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 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 D。

 19.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 1911+30=1941 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

相关热词搜索: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