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2021-10-23 12:34:13 来源:网友投稿

 福鼎四中 2019 —0 2020 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0 90 分钟;总分:0 100 分

 一、选择题

 1.《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不合,因此王不接见。类似事例很多。这反映出 A. 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 B. 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 C. 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D. 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答案』 B 『解析』

 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派大夫巩朔见周王,周王根据周礼的规定,认为其不够资格,故不见。这反映出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故选 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没有涉及诸侯国与周天子势力强弱差异,排除 A 项;材料所述为西周时的社会状况,而孔子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故排除C 项;材料体现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延续问题,故排除 D 项。

 2.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A. 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 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 C. 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

 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故 A 项正确。BC 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 项是在汉代,排除。

 3.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 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 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 D 选项错误。

 4.《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日:“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日:“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 A. 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 B. 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 C. 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 D. 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 『答案』 A 『解析』

 材料“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反映了大理正张近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故 A 正确;宋代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司法事务不可能独立于皇权之外,故 B 排除;材料未涉及理学对司法官判案的影响,故 C 排除;材料也无法说明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 『答案』 。

 5.明末清初徽商经营木材、茶叶、典当、盐等,走南闯北十分活跃,其富可敌国。但其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徽商的这种经营活动 A. 加快了小生产家庭耕织的分离 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C. 根源于政府对市场交易的规范 D. 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 『答案』 D 『解析』

 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材料说明徽商的商品经营仍然是传统的商业经营活动,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不具备近代市场经济的外在张力,故 D 项正确;耕织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这不符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排除 A;徽商的经营活动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而且经营范围限制了其转型,不能导致商品经济行为近代化,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包括徽商在内的商人及商业的规范,故 C 项错误。

 【点睛】解体关键是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得出,徽商的商业行为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

 6.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 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 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玄学出自《老子》”“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可知这表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故 C 项正确。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 A 项排除。从材料信息看,玄学从道家

 的角度解读儒学,发展了孔孟传统儒学,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故 D 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玄学,根据材料“玄学出自《老子》”“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即可得出 『答案』 。

 7.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 D 『解析』

 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 A 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 B 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 C 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 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 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 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 排除。

 9.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A. 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B. 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 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D.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鸦片战争”后,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进而手工工场陆续出现,可知 A 项正确;本题不是饮茶而是“制”茶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中没有政府“扶植”私营企业,C 项不符合史实;“手工工场”并非“近代”民族工业,D 项错误。

 10.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 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侵略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而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正确判断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然后要知道材料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盘散沙、地方势力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11.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 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 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 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 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等信息可知,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理学,B 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转变,C 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到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D 错误。

 12.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C. 平息“保路运动” D. 扑灭辛亥革命之火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D 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平息“保路运动”的事件与材料无关,ABC选项排除。

 13.1927 年 7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

 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 A. 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 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 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和所给时间可知,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 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属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之后开展的,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 A、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材料未体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选项不符合题意。

 1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倾向 C. 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D. 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军队走向井冈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 C。材料显示共产国际之所以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是为了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即表示其仍坚持城市中心道路,选项 A 排除;这一指示没有全面地分析城市敌我力量的悬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故 B、D 说法均错误,排除。

 15.抗战时期,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一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各种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租。上述史实表明,抗日根据地 A. 联合抗日任重道远 B.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D. 对大地主实行控制 『答案』 D 『解析』

 抗战时期,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强制地主不得撤租,说明抗日根据地限制地主剥削,对地主实行控制,故 D 正确;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实行双减双交政策,调动了地主和农民的抗日积极性,没有反映“联合抗日任重道远”的内容,A 错误;材料的做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 B;材料突出反映了对地主的限制,C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抗战时期”“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强制地主不得撤租”,联系所学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分析解答。

 16.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

相关热词搜索: 宁德市 福建省 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