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 2019- -0 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 A。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 B。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 项错误。D 项与题意无关。
2.公元前 538 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井田制度趋于瓦解 B. 宗法观念渐趋松弛 C. 分封秩序陷入混乱 D. 礼乐文化不复存在 『答案』 A 『 解析 』 “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 A 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错误;分封制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 D 错误。
3.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 A. 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 B. 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 C. 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
『答案』 A 『 解析 』 从材料中的“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来看,这些拥有土地的人耕种自己的土地,从而增加了自耕农在农民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故 『答案』 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 B 项;这一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排除 C 项;这一措施没有涉及豪强地主,排除 D 项。
4.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 A 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 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 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 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 错误。
5.宋代“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据此,宋代客户 A. 属于传统自耕农的范畴 B. 与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C. 有可能转化为封建地主 D. 推动了代役制走向成熟 『答案』 B 『 解析 』 根据“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说明客户生产资料来自土地所有者,客户与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B 正确;自耕农是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客户租用田主土地,不能体现有可能转化为封建地主,排除 C;代役制指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A. 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 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 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D 『 解析 』 据材料“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D 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A 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对餐饮业制定的政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监管立法,故 C 项错误。
7.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解析』 由表格中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的数据可知,此时该地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地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苏杭地区,故 D 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汉代、唐代以及宋代均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 ABC 错误。
8.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 A 『 解析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 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 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 19 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 两项错误。
9.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C. 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 B 『 解析 』 据材料提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结合知识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礼教束缚并未解除,故 A 项排除。当时也没有启蒙思想产生,故 C 项排除。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仍然稳定,故 D 项排除。
10.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 C。
11.20 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A. 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 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 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 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答案』 A 『 解析 』 材料“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反映了当时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 A 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故 B 错误;“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也不能体现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而是说明传统意识观念的存在,故 D 错误。故选 A。
12.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C 『 解析 』 依据材料“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来看,这属于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 『 答案 』为 C 项。A 项材料反映的是 30 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B 项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排除;D 项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排除。
13.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 B、C 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故排除 D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 A。
14.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主要是通过该例子来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有法不依和民众法制观念方面的内容,主要提到的是法律的不完备,“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故 BD 项错误。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 C 项正确。故选 C。
15. 1987 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 30 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 A 『 解析 』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 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16.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 B 『 解析 』 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 B项正确。AD 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 项“主导”说法错误,故 C 项排除。
17.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査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按照这一史观,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该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各个部分连接了起来,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按照整体史观的观念,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故 A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故 B 项排除;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发生于 18、19 世纪,并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故 CD 项排除。
18.16 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 8 倍。1495 年,一个工人以 15 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 年则要花 40 周的劳动,而到 1593 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 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 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 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农业工人的困境,是因为谷物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 D 项;16 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英国农业不断发展,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信息可排除 B 项;C 项表述与谷物价格上涨无关,故排除 C 项。
19...
相关热词搜索: 乌兰察布 市集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