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0学年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2021-10-23 12:30:52 来源:网友投稿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该观点旨在强调 A.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 C. 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 D.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材料“儒家……道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可以用来弥补现代社会发展的不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 A 符合题意;材料不只是涉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故 BD 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百家争鸣中的某些合理部分有助于化解现代化困境,故 C 不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 D 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故 A 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 B 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 C 项错误。

 3.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重心性,强调“独善之心”,荀子重群分,强调“君

 道隆礼(注:有别于周礼,含法的内容)”;孟子推崇“王道”,荀子推崇“王道”但不排斥“霸道”,主张礼法连用;荀子还吸收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据此,可以推知荀子 ①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②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③深化儒家关于“礼”的思想内涵 ④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①不符合题意;荀子思想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立法并用,“王道”和“霸道”并存,可见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 ACD,B 符合题意。

 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 A. 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 B. 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C. 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 D. 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可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说明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故选 A 项;礼之三本强调的是自然及伦理关系,看不出法家、道家思想,排除 B 项;祭天地,尊先祖隆君师,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先秦儒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不涉及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问题,排除 D 项。

 5.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此思想 A. 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B. 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 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 D. 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等信息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否则天就会降灾难于人间,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C 正确;A、B 与材料无关;神化封建皇权专制是“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D 错误。

 6.有学者说,汉赋多以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无不与君主的举止进退有关,体现着“君德”“君威”。这表明汉赋 A. 体现了仁政理念 B. 宣扬了礼治思想 C. 继承了楚辞艺术 D. 蕴含了批判精神 『答案』 B 『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后,注重宣扬封建君臣伦理纲常的“礼”,汉赋所体现的“君德”“君威”,就是通过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物质形态来宣扬君“礼”。故 『答案』 为 B 项。A 项,材料无法体现仁政理念,排除;C 项,虽然汉赋的某些艺术特色继承了楚辞,但楚辞不以宣扬君主为主,该项表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符;D 项,材料中汉赋体现的是“君德”“君威”,没有体现对君主的批判,排除。

 7.关于个人学习,朱熹主张“慎思明辩,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王阳明主张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这些主张的共同内涵是 ①净化个人心灵 ②树立独立人格 ③提升人生素养 ④强调学以致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王守仁的“致良知”指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人良知的本性,可见三个人都在净化心灵方面和提高人生素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故①③正确;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个性,不利于树立独立人格,故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④错误。故选①③组合,排除 ACD,B 符合题意。

 8.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 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 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得君行道”强调的是士大夫对君主的期待,实现其政治理想,而明代士大夫“觉民行道”反映的士大夫对君主的失望,根据历史史实可知,明代时期内阁的出现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政治体制进一步僵化,故 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大夫的期待而不是市民阶层,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介绍儒学思想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得君行道”向“觉民行道”的转变不是启蒙思想引起的,故 D 项错误。

 9.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A. 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C. “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 D. 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答案』 A 『解析』 材料要求分析理学历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是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 A 项;B 项错在了“首倡”的表述上;“君权神授”思想是从汉代董仲舒时期就提出了,故排除 C 项;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是在

 宋代的时期,故排除 D 项。

 10.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A. 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 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 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的主张在实践过程中理想诉求和现实实践的差异,选项 D正确;根据材料“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不是理学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实施的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理学背离儒家民本思想的结论,排除 A;选项 B 表述错误,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仅凭统治者限制民众生活的权利,不能得出民众生活日益艰难的结论,排除 C。

 1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 B. 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 C.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环境 D.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专制统治愈加强化,思想束缚明显,社会新因素的发展受到压制,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题干未强调保守势力对李贽思想的不满,排除。B 项,材料中未体现李贽思想对专制统治的不利作用,排除。C 项,李贽的悲剧不仅仅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更是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

 1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农业、医学、地理和化学等领域的发现,基本上呈现的是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缺乏抽象思考及逻辑观念。这一看法实际揭示了

 A. 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丰硕 B. 中国传统科技未能转型的原因 C. 四大发明科技影响力低 D. 医学、地理、化学等人才缺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基本上呈现的是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缺乏抽象思考及逻辑观念。”可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农业、医学、地理和化学等领域的发现,都具有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这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之一,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C 违背史实;D 与材料无关。

 13.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A. 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 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 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 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珠算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根据史实可知,宋朝商业发展较快,明清时期进一步繁荣,要求有更便捷的计算工具来满足商业发展对计算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科举考试对算学不重视,以四书五经为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雕版印刷和对道的重视,故 C、D 项错误。

 14.下列分别是郑板桥的《兰花图》和明人的《江城送别图》,这两幅代表性画作的共同特征是

 A. 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

 B. 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C. 强调以人物、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D. 不注重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答案』 D 『解析』 《兰花图》和《江城送别图》属于写意画,不注重客观自然景物 逼真摹写,故 D符题意;《江城送别图》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但缺乏文学性,故 A 不符合题意;《江城送别图》属于山水画,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但《兰花图》与此特点不符,故B 不符合题意;《兰花图》属于花鸟画,《江城送别图》属于山水画,均非人物画,故 C 不符合题意; 15.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 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B. 重视形似与神韵 高度统一 C. 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D. 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答案』 D 『解析』 文人画中体现了作者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选项 D 正确;文人画重在寓意,表达志向,借物抒情,选项 A 不能全面的概括文人画的寓意,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有得意忘形的特征,选项 B 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不是写实,排除 C。

 16.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凡人是与众神同宗同源的,人与神的生活一直被相提并论。自荷马之后,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这种观念 A. 促成了近代人文主义在希腊诞生 B. 弘扬了神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 C. 反映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进步性 D. 推动了人文精神在西方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色彩,

 这有利于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觉醒,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近代人文主义诞生于意大利,不是希腊;B 选项错误,这种观念提高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但人与神并非是完全平等,该选项说法错误。C 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传统文化,没涉及“自然哲学”。故正确 『答案』 为 D 选项。

 17.罗素写道:“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以下对“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解读正确的有 ①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②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③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④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的标志是 1687 年牛顿《自然哲学...

相关热词搜索: 白城市 吉林省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