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时间:2021-10-23 12:16:09 来源:网友投稿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3 篇

 【篇一】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近年来,县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文物工作基本情况

  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位于南部,总面积为 2993 平方公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始建县至今 2200 多年,东晋以来,县治州城,为历代郡府所在地,也是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设 19 个乡镇 276 个行政村,人口 64 万。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丰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齐放,是“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

  1、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较大

  我县境内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 474 处,有各级已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 49 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处“大宝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3 处;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 4 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留下的革命旧址、旧居、故居 24 处。

  2、馆藏珍贵文物种类繁多

  馆藏文物有 1306 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十件,二级文物 20 组件,三级文物 261 件,一般文物 1024 件,收集展览展示的客家文物达 20000 余件。

  3、文物保护机构

  县文广局为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有客家博物院和县博物馆两个文保单位。客家博物院是全面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陈列客家文物的博物馆;县博

 物馆是管理保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文保单位。

  二、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1、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为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文物保护活动,每年利用“4·18 文物行政执法督查宣传月”和“5·18 国际博物馆日”,在城乡主要道路悬挂宣传横幅,向行人发放有关文物保护资料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2、完善措施,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

  (1)加强领导,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成立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组建文物保护自愿者队伍,在全县了形成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从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责任事故。

  (2)划定保护范围。全县所有保护单位都划定了保护范围及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

  (3)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每年都与文物所在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状,明确各级职责,落实安全责任。

  (4)开展安全巡查。组成专门人员,对全县的各级文物保护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文物保护安全巡查。

  (5)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四有”档案管理,内容涉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保护现状,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3、争取资金,加大文物保护设计维修力度

  (1)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设计方案。中央财政投入 20 万元,用于国保大宝光塔的维护设计;县级投入 37 万元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设计方案;完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规划设计方案。

  (2)加快文物维修保护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 300 多万元用于文物单位的维修保护。其中省级保护单位白鹭恢烈公祠、夏府应元公祠、佩玉堂、王太夫人祠已完成维修保护工程,并对全县文保单位进行了安全性维护。

  (3)加大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中央

 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县调查 24 处革命历史旧址旧居,完善维修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及经费加快苏区革命历史旧址旧居的保护利用。

  4、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

  (1)我县文物普查队员历时 2 年多,完成了全县 19 个乡镇,276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全县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474 处;其中:石窟、石刻 7 处,古建筑359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77 处,古墓葬 21 处,古遗址 9 处,其它1 处。

  (2)对已登记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立了电子文档,并配以文字、图片、照片等内容说明,进一步理清了我县的历史文脉,全面掌握了全县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情况等基础情况,还为更准确判断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加大普查成果的转化。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永固楼为国保,申报福神庙等 4 处为省保单位,公布县保单位 22 处。县投入经费对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进行编发手册及纸质文档。

  5、加强文物执法,规范文物保护秩序

  (1)加强了对危害文保单位的执法力度。对文化古村乱搭乱建、侵占文保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了专项执法。坚决落实《文物保护 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

  (2)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督检查。不定期地对文物、古玩市场进行检查,监督规范文物经营行为。

  (3)加强文物执法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文物执法培训,提升执法水平。

  6、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

  (1)积极申报白鹭古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争取资金用于保护维修,申报湖江夏府古村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两个古村都修编并公布了保护规划。

  (2)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申报,申报白鹭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夏府古村、田村古村为预选村落。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没有经费维

 修,面临倒塌灭失的境地。

  2、文物专业队伍不健全。全县没有文博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只有 9 个,文物管理研究保护工作与文物大县有相当大的差距。

  3、公民文物保护的意识较淡薄。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旧城改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道路、古池塘乱拆乱挖乱填现象严重,古树古塘古建筑损失不少。

  4、文物执法力度不强。由于队伍不健全,文物市场经营不规范,破坏、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不在少数。

  四、建议

  1、切实加大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省级财政要有计划、较全面地分配文物保护经费,既要对省级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也要对县级文物保护加大投入。

  2、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及引进。要加大对文保单位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要引进一批文博专业人员充实队伍。

  3、加大文物安全的行政执法。要建立一支文物保护执法队伍,整合成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加强统一执法。

  【篇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东明赴国家文物局,汇报岳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会见了周东明一行。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政策硏究处处长彭跃辉听取周东明关于岳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介绍,并就支持大别山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周东明感谢国家文物局将岳西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之中。岳西一定尽力把工作做实做好,不负国家文物局期望。周东明还邀请国家局领导和专家到岳西指导工作,帮助岳西把项目实施好,指导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

 用等工作。

  顾玉才指出,要弘扬红色精神,助力老区脱贫致富。要把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好,夯实良好基础。要把保护利用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学习借鉴赣南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经验,抓好维修方案编制,有的放矢,分步实施,在文物本体保护上不遗余力,让旧址来说话。要注重实效,特别是附属设施要俭朴实用,不能背离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要依靠群众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顾玉才表示,岳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良好基础,县委、县政府积极性高,国家文物局将优先考虑支持。同时,将岳西纳入“百集革命人物”“百集革命故事”宣传片拍摄中。

  【篇三】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利用县域优厚特色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国保单位保护利用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为发展新型产业,助推县域产业转型,积极解决百姓就业,合理优化乡村环境,早日建设美丽阳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对国保单位本体进行修缮,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一是争取国家资金 2400 余万元,对润城东岳庙、郭峪西院、上庄元代民居本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对海会寺、润城东岳庙、下交汤帝庙进行了周边环境治理;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一起修缮和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地质勘探、维修方案编制、专家评审及逐级申报工作;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海会寺、

 润城东岳庙四处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前期勘测工作。二是争取国家资金 7099 万元,用于砥洎城、郭峪古建筑群第一期保护修缮、开福寺大殿、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修缮工作。目前完成砥洎城一期任务的 45%,完成海会寺及部分院落的双塔搭架和相关系列前期工作,完成郭峪古建筑群一期修缮任务的 35%以及景阳门处的抢险工作。三是争取到省、市文物保护资金 523.5 万元用于皇城、上庄、安阳、屯城、洪上等地的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四是完成了政府投资的文物保护项目,分别对:旧县衙、东关春秋阁、泽城汤帝庙、上庄元代民居等多处文物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编制完成了南安阳潘家庄园、上伏赵家大院、郭峪王重新、王维时宅院、上庄元代民居等 30 余处院落的保护修缮方案;完成了郭峪景阳街、上庄中街、润城三门街、泽城汤帝庙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并在凤城、北留、润城三个乡(镇)的五个村落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带动能力强的部分院落进行试点。二是出台了《打造古堡民居第一县古民居本体修缮及小周边环境治理财政补贴办法》,政府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 2000 余万元投入到试点工作中。三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1)成立了阳城中庄、上伏、南安阳等 6 处文物保护中心,中心负责人由各村的书记、村长兼任,为开展打造古堡民居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2)实施了古民居产权试点,对私有古民居产权进行置换时而产生的资金严重短缺问题;(3)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在每一处确定 2 名文物局人员,负责掌握进度,解决问题,监督质量和进度。同时,实行了“工作在基层,服务在一线,问题在现场解决”的管理体制,为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已对 40 余个古民居院落的 550 间房屋实施了保护修缮;对修缮好的古民居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拆除影响文物建筑风貌的非文物建筑 490 余间;铺墁进入古民居的道路 13000 余平方米;在进入古民居道路的沿线两侧设置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牌标识,部分古民居内还进行了文化内涵展示。2013 年至今,县政府投入全县文物保护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资金 2800 余万元。

  三、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

 “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这是国家对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局积极落实“五纳入”工作,以政府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组,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要求。每年与各乡(镇)签订一次《文物保护责任书》,并作为年度考核内容,把文物保护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县 107 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配备了文物保护员,每年对他们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坚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乡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先进行文物勘探,切实保证文物安全。“五纳入”工作的全面落实,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文物。

  犯罪文物保护的宣传是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及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5.18”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下乡、重大节日、传统庙会等活动,在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以及采用版面、条幅、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文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定期对县域内的各级文保单位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尤其是“五一”、 “十一”之前对文物对外开放单位实施安全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要求限期整改。2014 年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 37 份,并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同时,与县公安部门长期联合执法,坚持主动打击、主动治理、主动防控,时刻保持对打击文物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促进了我县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实施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文物资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使县域文物资源能够在“3+1”大旅游格局和阳城转型跨越中发挥较好的...

相关热词搜索: 工作报告 文物保护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