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完全产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教育和培养。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 21 世纪的创新型的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
一、 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 教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科学上很多创造与发明,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新课改教材真正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中所描述的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和规律,给教师提供了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最好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素材,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方沃土。
二、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班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学生大都富于想象,甚至异想天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太实际的幻想,也应该在保护和鼓励其想象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入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简单指责,甚至嘲笑、讽刺,使学生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导致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
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为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得我们则虚心听取。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
三、 抓住教材精典部分,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新课改教材中精选的内容大都是典型的、富有创新和启发性的,只要我们稍加引导,便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利用问题教学, 抓住学生潜在能力培养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掘他们创新的潜 能。
学生的天性表明,他们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一句话,学生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成了“血淋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注意我们的言行,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问题教学,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精神,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创新能力的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
总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的高度,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中生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动脑动手的习惯,着力营造的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中国的教育在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教育中赢得一席之地,放射出万丈光芒!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