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 “1917 年 10 月到 1918 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 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 2.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3.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 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静静的顿河》有这样的描述:“青天白日里……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抬走……这样是为劳动人民?”该描述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粮食税 B.义务劳动制 C.企业国有化政策 D.余粮收集制 5.1921 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6.“……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
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7.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于 1920 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 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 B.设想在中国进行新经济政策的实验 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8.“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 20 世纪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自由主义政策 9.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一论断(
) A.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要性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C.指出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D.否定了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 10.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 1921 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1.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12.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 .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2)材料二、三反映了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1.答案:B
农奴制改革是在 1861 年,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依据材料“1917 年 10月到 1918 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于 1921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苏联模式形成于20 世纪 30 年代,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2.答案:B
从材料中的“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可知,当时十月革命已经取得胜利,A 项错误;德国进攻苏联是在 1941 年,D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苏联经济继续发展,不符合材料中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的要求,C 项错误;由此判断 B项正确。
3.答案: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相符,故 D 项正确。
4.答案:D
由“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抬走”可知,是关于农业粮食的问题,故 D项符合题意。A 项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的;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劳动与产品分配问题,也没有涉及工业问题,故排除 B、C 两项。
5.答案:C
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 A 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 B 项错误;1921 年以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国情,故 C 项正确;“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 D 项错误。
6.答案:A
星期六义务劳动是 1919 年苏俄的工人阶级为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积极响应俄共(布)的号召,在每周末进行的自觉的义务劳动,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 A 项正确。
7.答案:A
1920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 A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是在 192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促使苏俄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8.答案:C
苏联在 20 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
9.答案:C “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指明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故
C 项正确。
10.答案:B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 B 项正确。
11.答案:B
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列宁的话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俄国国情,带来了经济上的失败,具有很大弊端,但并不意味着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选 B。
12.答案:D
苏联在僵化的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农业发展。故选 D 项。
13.答案:(1)观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2)途径: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经验教训: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体制 通关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