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试卷
(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青岛市位于山东沿海地带,城市发展迅速。结合下图,完成 1-2 题。
1.图中反映出青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海洋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 B.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外资 C.引黄济青工程的胜利竣工 D.科技和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区位因素 2.某外商欲于青岛投资建设一大型购物中心,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对交通状况和人口分布及流动状况进行分析,他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GRS C.GIS
D.RS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青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面积不断扩大上,因此科技和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区位因素。第 2 题,GPS 主要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野外考察),也可用于导航服务(如安装在飞机、汽车、轮船上);RS 主要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和监测、农业方面的应用等;GIS 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者需要处理地理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 GIS,比如可
以对城市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工作。
读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分布图,完成 3-4 题。
3.图中甲、乙两地的风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植被 C.距海远近
D.地形 4.若在甲地建设大型风电基地,除了考虑技术与市场因素外,要使风力持续发电还要重点考虑当地的(
) A.河流与水源条件
B.农业与人口规模 C.天气与地表环境
D.矿产与地质条件 答案 3.D 4.C 解析 第 3 题,甲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风力较大;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相对较封闭,风力相对较小,故甲、乙两地风能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第 4题,天气与地表环境对风力大小影响较大,故选 C 项。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5-6 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5.C 6.D 解析 第 5 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 C 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6 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 D 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2016·课标全国Ⅱ)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 7-9 题。
7.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8.20 世纪 90 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9.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 7.B 8.A 9.D 解析 第 7 题,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第 8 题,20 世纪 90 年代,虽然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更发达,市场广阔。因此吸引更多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入。第 9 题,随着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同时市场趋于饱和,优势不明显,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不应该依赖于劳动力优势,靠价格取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
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形点轴开发模式图(如图),完成 10-11 题。
10.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
B.南京 C.武汉
D.九江 11.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
B.西气东输工程 C.青藏铁路工程
D.西电东送工程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 10 题,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地理知识。读图结合我国城市分布可知,沿江产业带和南北轴的交点是武汉。第 11 题,本题考查我国重点工程的分布特征。由题意可知,“基础设施束”是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与西北轴走向相符的重点工程应是西气东输工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连接两个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近年,在沿海甚至江西、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可能提前到来了。据此完成 12-13 题。
12.有关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特殊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计划生育,导致老龄化加剧 B.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 C.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D.因城市化速度较快,导致乡村人口减少 13.下列工业部门受“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影响较大的是(
) A.大飞机制造
B.钢铁工业 C.玩具制造
D.高档时装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 12 题,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青少年比重开始下降,几十后造成了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第 13 题,“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开始短缺,这对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影响最大,四选项中玩具制造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14-15 题。
14.黄河各河段的“病症”,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15.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答案 14.C 15.A 解析 第 14 题,“大量脱发”描述的是荒漠化,主要是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动脉阻塞”描述的是凌汛现象,应当疏浚河道;“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主要是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因此要加强退耕还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脚肿”是指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地上河”的形成也和上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有关。第 15 题,上游进行梯级开发主要是利用河流的水能。该地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读两广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 16-17 题。
16.在我国“东糖西移”格局中,广西是广东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的主要承接区,其比较优势在于(
) A.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
B.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C.热量丰富,技术先进
D.土地廉价,用工成本低 17.为推动珠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省区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西电东送
B.水土保持 C.航道建设
D.劳务输出 答案 16.D 17.B 解析 第 16 题,我国“东糖西移”的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快,土地价格高,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高。广西承接制糖业转移,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廉价,用工成本低。第17 题,西电东送是能源开发问题,航道建设是交通运输问题,劳务输出是劳动力分配问题,不属于生态安全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把其北方划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如下图所示),完成 18-19 题。
18.“北方的冷,冷的是皮;南方的冷,冷的是骨”,影响这种体验差异最可能的因素是(
) 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阳光 19.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电
D.煤炭 答案 18.C 19.D 解析 第 18 题,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最冷月气温小于 0 ℃,南方大于 0 ℃,区域气温、气压、阳光差异,直接影响的是表面皮肤,不会影响到骨冷的感觉;冬季北方湿度低,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差,南方湿度高,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强,身体热量散失快,感觉身体内外都冷,所以有骨冷的说法。第 19 题,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北方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炭是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结合南水北调西线示意图(如图),回答 20-21 题。
20.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21.“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22.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与东线、中线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 A.工程量小,建设周期短 B.取水河段水量大,可自流输入华北地区 C.工程路线短,并可利用黄河河道输水至西北和华北 D.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好,沿线需水量大 答案 20.D 21.A 22.C 解析 第 20 题,川、渝地处长江上游,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第 21 题,“调水”变“调电”可以使黄河上游水量保持稳定,使中下游的断流问题得以缓解。第 22 题,西线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上游,调水距离近,但受地形及自然环境影响大。
下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 23-25 题。
23.下列省区中,发展商品性粮食基地潜力最大的是(
) A.安徽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贵州省 24.江苏省原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江淮地区、太湖平原两大商品粮基地,导致其产粮大省地位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与土壤
B.政策和劳动力
C.市场和交通
D.工业化与城市化 25.“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这一特征(
) A.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 B.强化了耕地保护的力度 C.反映了南北方的差异性 D.体现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答案 23.A 24.D 25.A 解析 第 23 题,从各省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看,安徽省呈正值,在四省中最大,发展商品粮基地潜力最大。第 24 题,江苏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就业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第 25 题,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包括耕地造成影响,而优质耕地需要保护,因此两种区域在空间上的复合,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
二、综合题(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3 分) 材料一 溪洛渡水电站位置图(如图)。
材料二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如图)。
(1)读材料一,分析判断该水电站建成后对长江三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①减少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 ②减少三峡大坝的年发电总量 ③增加枯水期时水库的水位 ④对三峡工程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中“西气东输”管道②段经过的地形区中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________问题。(填字母) A.水资源紧张 B.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C.交通紧张 D.木材短缺 (4)输气管道尽量经过大、中城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我国用于“西气东输”沿线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重点是四段中的________(填序号)段。
答案 (1)B (2)主要分布在绿洲上。绿洲上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利于人类生存和农业、工业、城市等经济活动的发展。
(3)B (4)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5)③ 解析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长江三峡上游河段,可有效拦截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调节三峡水库的水量;从图中看出西气东输管线②段所经地区为我国的河西走廊;它在穿越黄土高原时,应注意水土保持工作。
27.分析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 分) 相关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
且两沙漠的沙源均是祁连山北麓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1)阿拉善高原的主要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巴丹吉林沙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此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发生...
相关热词搜索: 图版 必修 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