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6篇】

时间:2021-10-23 11:06:38 来源:网友投稿

再认,拼音是zài rèn,是指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结果,也是识记和保持成绩的量度。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取决于对原事物记忆的巩固程度和当前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可分为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6篇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篇1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诸佛庵镇中心小学 陈俊

一、依纲据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关于分数,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比大小、吃西瓜这些内容。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涂一涂、拿铅笔、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主要是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课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三盒铅笔(数量分别是8支、4支、8支)、每生一组方格图

 二、联系实际说教学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涂一涂、拿铅笔、说一说等活动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教法的选择则以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以达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三、体现课标说流程

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把本课教学预设为以下几个程序: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非常必要。所以此环节安排了3个内容:①猜谜语。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复习旧知环节。用母子两边分这个谜语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数;以十五只吊桶打水引出分数7/8,复习它的读写。顺势进行内容②7/8表示什么意义、③随课件回忆曾经学习的分数知识。课件所演示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之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再一次来研究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主要通过4个活动来再认识分数,达成教学目标。1、找整体。通过回忆我们发现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此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把谁平均分,谁就是整体“1”;2、涂一涂。方格图有三个:3格、6格、、9格。通过涂色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虽然都是1/3,但所涂小方格的具体数量是不同的,也为下一个拿铅笔活动埋好伏笔。3、拿铅笔。三位同学分别拿出自己手中铅笔的1/2,可拿出的铅笔数量却是不同的(此时依此板书拿出的铅笔支数)。这里引发冲突,可请学生猜测原因,到底是拿错了还是每个人的铅笔总数量不同呢? 经过讨论交流,然后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板书对应的铅笔总数),发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在这之后进行第4个环节说一说:从刚才的涂色和拿铅笔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完善得出结论: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板书结论)。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 历“寻找总结什么是整体——涂出不同整体的1/3——拿铅笔猜测整体——交流 归纳得出结论”的一个体验的过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铺垫,步步 深入,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这里也分4步进行:1、比一比。小明和小刚都看了各自手中那本书的1/3,谁看得多呢?课件与课本原图相比有所改动,他们手中的图书部分被遮盖了,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结果进行充分的猜测,已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2、画一画。以上根据整体和对应的分数可以知道具体数量,那么根据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可以找出对应的整体。这时课件显示:一个图形的1/5是个正方形,你能画出原图形吗?并将学生画出的不同的原图形展示在黑板上,一方面开拓了思维,另一方面也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3、想一想。这个环节其实是对结论的拓展和逆运用。情境是:如果以自己为具体数量,你能说出自己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如:我占我们家人口数量的 ,占我们小组人数的 ,占我们班级人数的 ……想一想为什么1个人能用那么多的分数表示呢?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如果具体数量相同,但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4、试一试(作为机动处理):甲筐苹果的1/5和乙筐苹果的1/4一样重,你能判断哪筐更重一些吗?其实也是由部分还原整体,但部分相同,但所表示的分数不同,所以对应整体就不同了。

(四)、全课小结,评价体验

1、课件展示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总结:你能用一个分数表达一下自己的收获或作一下评价吗?用分数作总结,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本课从新知的引入到应用再到拓展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力求体现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的观念。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篇2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刘有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一)第63和64页内容。

教材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已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本节课结合教材种问题串的设计,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及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分数,有层次地推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够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但整个四年级没有安排分数知识的学习,到了五年级,学生再次认识分数,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分数意义范畴扩展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对他们而言,分数的意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展开充分的交流,主动探索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概念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画一画3/4表示什么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在已知一个图形的1/4,画出原图形以及拿笔的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本质是表示多少,分数也不例外,但还必须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展示台、分给各小组的不同数量的铅笔、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1.出示三组涂有阴影的不同的图形,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结合图形说一说为什么都是2/3?

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表示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单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二是多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三是多组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2/3的不同表现情形,感知分数意义。】

(二)活动探究,理解概念

1.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活动一:3/4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画一画。

启发结合上面复习思考:能表示出3/4吗?想一想,尝试画一画。

展示有代表性的三个例子,请学生解释为什么是3/4。

对比三组图形,思考:三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可以表示出同一个分数3/4,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整体是哪种情形,单个图形、一组图形还是多组图形,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就可以用3/4来表示。

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5)加深理解:说一说下面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①一张报纸的1/4版面用于广告宣传。

②我们班有1/4的男生喜欢打篮球。

③有专家指出,取消塑料袋无偿供应,全国塑料袋使用量可减少2/3.

【设计意图:在复习过1/4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展示对比不同的画法,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从而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

word/media/image5.gif活动二:一个图形的1/4是 ,画出这个图形。

word/media/image6.gif先提出问题,在学生探究前,引导其想象:原图形是由几个 组成的 ?

学生动手,独立画出原图形。

展示有代表性的图形,交流想法。

引导学生发现:几种画法的形状各不相同,可以吗?

小结。

不管画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都是由四组二连方组成,每组二连方看成一份,即整体的1/4。

【设计意图:这是上一个问题的逆问题,先让学生想象原图形的样子再动手画出图形,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再让学生交流想法,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由部分推知整体,从逆向的角度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活动三:拿一拿,和同伴交流。

四人进行拿笔活动。

要求:拿出各人所有笔的1/2。

1想一想:该怎样拿?

2猜一猜:拿出的数量会怎样?

3学生动手拿笔。

小组汇报拿的结果,师板书数据。

观察各组数据,思考:都是拿出所有铅笔的1/2,为什么拿出的数量不同?

小结:整体不同,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

加深理解:圈一圈,填一填,再说一说。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拿出1/2的铅笔,通过“先想一想怎样拿”和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在猜一猜、观察、比较、验证等活动中,逐步明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到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三)分层练习,巩固概念

1. 64页练一练第二题

独立完成。

汇报,并说说理由。

3.64页——5

为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献了零花钱的1/5,妙想捐献了零花钱的3/5,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请说明理由。

同桌先交流想法。

指名回答并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数学学科的课堂练习是课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举例说一说。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对于学生而言,分数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教材和教学用书,并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横相对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我感觉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启示和不足:

启示一: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包含了能不能、对不对等口头语言,以后我会减少这些重复、无效的问题。

启示二:要让学生自己多说、多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让他们自己对知识不断地吸收完善。

启示三:要有实践空间。一幅好的水墨画,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同样,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启示四: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并且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当中,较好地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

启示五:新课的练习题不必太难、太深入,不仅占用时间,还让学生失去信心。

以上是我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这节课的教学感想,通过教学设计给我以许多新的思考,很不成熟。但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篇3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会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再建构;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在三年级,学生已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语言积累较丰富,表达已有条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知识需要动手操作,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基于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开展讨论、准确表达。

学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一个整体”的含义。

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说一说”,使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即分数意义中的整体,可以是单个图形,也可以是多个图形,还可以是多组图形这三种情况,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当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的量也不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预设)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

(3)引导学生画出原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4)投影展示结果:

(5)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

(6)小组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解释所得结果。

(预设)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探究、质疑、讨论及表达的平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本环节设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突破重点。)

2. 拿出你所有铅笔的1/2,与同桌交流。(课本P63活动3)

(1)想一想,你所有铅笔的1/2是多少支铅笔。

(2)看一看,你拿出的铅笔数和同桌的一样吗?

(3)小组内再看看,交流你们的看法。

(4)指名学生用语言准确表达思考的过程。

(5)引导小结:当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练习思考,巩固提升

本环节的练习巩固,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三个层次。

1. 课本P64练一练1、2。

2. 课本P64练一练3、4。

3. 课本P64练一练5.

(设计意图:新版的教材在以前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选择的教学情景、习题资源都很好。本课的练一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五个练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针对性强,能让学生充分巩固本课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如下:

分数的再认识(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

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篇4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例概括出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意义,使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课额伊始,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复习分数,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画一画、拿铅笔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在魔方中找分数”、“拿铅笔”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体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尾,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学习跟改进的地方:

1、对于情境的创设,并没有真正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了一个学生兴趣不大的情境,导致了学生一开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没有注重课堂的生成,容易忽略与学生的有效对话。当学生出现更精彩的回答时,总是没能及时抓住有效生成,进行灵活处理。这也是我课堂教学能力一直没法提升的一大因素。

每一次的备课、磨课、开课都是一场艰辛而又漫长的体验,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教学道路上的一次收获与成长。此次的开课,让我更加清楚而又深刻地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总结经验,认真改进,并向身边的优秀老师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庞洪侠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篇5

在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启迪智慧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案例与思考

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朱德江

课堂写真

你认识分数吗?

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并顺着“认识”这个话题进入了教学。

“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几个分数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几位学生分别说出,,,等分数,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分数。

教师又让几位学生说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吗?谁先说说表示什么?”一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一个正方形、8个西瓜的图片等让学生说、的意义,几位学生都能正确地说明这些分数的含义。如其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把8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

在两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谁来画一画,分一分”。大约有七、八位学生举手。一学生上来分,把西瓜图中8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这位学生分完后,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不同的分法,教师让这位同学又画了一下,画法与前面的学生不同,也是正确的。教师又追问:“这里把什么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西瓜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小结并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

教师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笔,现场组织活动,准备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拿铅笔。

“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跃跃欲试。教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3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学生回答。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醒说,全体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讲台上。

讲台前的两位学生打开铅笔盒,认真地数着,一会儿,两位学生都高高举起了铅笔,其中一位学生举着3支铅笔,另一位学生举着4支铅笔。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教师问。

“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不一样。”“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谁拿得是正确的。”多位学生先后举手回答。

“会不会数错了。”一位学生一副疑惑的样子。

“数错了?这也有可能,你能上来帮助数一数吗?”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这位学生上来把两盒铅笔数了一下,判断两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看来,没有数错。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教师重复了一下问题,并提出了要求。

学生开始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在巡视,并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约2分钟后开始组织全班交流。

“我们认为两盒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他们两盒铅笔的数量是不同的,我猜一盒是9支,另外一盒是12支。”两位学生的先后发表意见。

“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认为是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吗,还有不同意见吗?”教师再次问全班同学。

没有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就请台上的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教师又出示一幅图文型的情境图:两个小孩各拿一本书并有对话,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图中的问题是: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告诉你的同桌。”教师说道。

学生同桌交流后,教师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果两本书页数相同,那么是一样多的。如果两本书的页数不同,那么看的页数就是不一样多的。”一位男生作了一个假设。

又一位学生很快接上回答,“不一样多,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一本书厚,另外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它们的也不一样多。”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这个情境中,‘书的页数不一样多’这个信息是通过图的形式告诉我们的,我们要善于找出这样的数学信息。”教师进行了肯定的评价,“其实,第一位同学的想法也是对的,他是作了假设”。

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都是看了一本书的,但是看的页数不一样多呢”。

“因为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多,所以一本书的也不一样多。”

“如果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这位学生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教师也及时进行了表扬、总结。

教师又出示一个纯文字型的情境问题:六一儿童节,小明和小芳去买书,小明用去了自己所带钱的,小芳用去了自己所带钱的,小芳用去的钱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请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法确定”。一学生说。

“我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没有告诉我们小明带的钱是多少、小芳带的钱是多少”。又一学生站起来回答。

“无法确定是什么意思呢?”教师追问。

“如果小芳带的钱比小明多,那么小芳用去的就多;如果小明带的钱比小芳多,小明用去的钱也就可能比小芳多;如果他们两人带的钱一样多,小芳用去的钱就比小明多。所以,我认为是无法确定。” 刚才这位学生继续回答,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这位同学分成几种情况来考虑,分析得很全面、也很精彩,你还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吗?”教师好像还没有满足,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

“假设小明带了100元钱,那么他用去的钱就是20元;假设小芳带了10元钱,那么他用去的钱就是4元,这样小明用去的钱就比小芳多。”这位学生刚说完,另外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也想举个例子,如果他们都带了20元钱,小明用去的钱就是4元,小芳用去的钱就是8元,这样小芳用去的钱就比小明多。”全班同学再次给予掌声。

“你们听明白了吗,他们在用什么方法来说服我们。他们两人其实都用了举例的方法,有时举个例子能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清楚些,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又给予了评价与引导。

估一估,选一选

在完成了一个“涂一涂“的练习后,教师出示了几道选择题,让学生估一估,再选一选。

题一:一段圆木的是 ,这段圆木是下面三段中的哪一段?

① ② ③

出示题目后,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请学生先把自己选择的结果写在本子上,并准备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我估计一下,选择第二段。”一位学生先说了自己选择的结果。

教师又请了一位学生,“我也选择第二段,我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圆木比上面这段短,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呢?”教师追问。

刚才这位学生继续回答,“因为一段圆木的是把一段圆木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不可能比整段圆木长,这样第一段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再看第二、第三段,第三段平均分成三份,一份明显比上面这段要长,而第二段我估计一下,应该差不多正好分三段。”

学生讲完后,看其他学生没有不同意见了,教师又进行了小结、评价,“刚才这位同学用了估计、排除等方法得出了结论,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如果这几幅图或实际的物体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先估计、再量一量验证的方法。”

题二:一群蜜蜂的是 ,这群蜜蜂是下面哪一群?

① ② ③

教师简要地读了一下题,仍让学生先把想法写下来,再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三位学生进行了分析,教室里又响起了两次掌声。

“我选择的是第二群蜜蜂,是10只。我想,一群蜜蜂的就是把一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现在2份是4只蜜蜂,一份就是2只蜜蜂,5份就是10只蜜蜂。”

“我是从下面去分的,第一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有4只,所以不是。第二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每份2只,两份就是4只,所以就是第二群。”

“我是先估计的,再分一分。看看第一群太多、第三群太少,再看第二群,算一算正好。”

“你的想法也不错,先估计、再验证,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教师评价道,然后又作了小结,“刚才我们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了结论,说明我们对分数的理解又加深了。刚才的分析非常精彩,我们班同学真了不起。”

找分数

进行了课堂总结后,课的最后,教师又组织了找分数的活动。教师创设了一个“一位学生站起来”的情境,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

学生先后说出了“全班人数的”、“小组人数的”、“大组人数的”、“会场总人数的”、“全年级人数的”、“全校人数的”、“兰州市人口总数的”等,过程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最后,教师再次提问让学生思考。

“因为总数一直在变化。”、“因为整体“1”是不同的,所以分数也就不同。”几位学生先后回答。

整节课在学生思考、讨论的余音中结束了。

课例点评:(北京教育学院 张丹 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胡光娣)

用自己的一生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是朱德江老师的追求。确实,我们的教学应该给学生大的智慧,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尽量成为与学生智慧碰撞、智慧分享、智慧共生的过程。无疑,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朱老师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了解学生是启迪智慧的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启迪学生的智慧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际上,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已经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而且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

了解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进行。其实,一节课开始的数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目的也可以是丰富的,不仅仅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索;还可以是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应该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环节。朱德江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设计了了解学生起点的活动,简单的一句“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出几个分数吗?”,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一步,教师鼓励学生在“一个正方形”、“8个西瓜”等具体情境中表达自己对1/2,1/4等分数的理解,不仅沟通了所学内容与原有内容的联系,而且在学生尝试表达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对自己理解的反思。

了解学生,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这需要教师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其内容的联系有深刻的把握,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加以深化,这些无疑都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是启迪智慧的保障

智慧的生成需要思维的充分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包括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直至深度思考。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到一定阶段后,广大教师越来越认同思维的参与是课堂参与的最高境界。

就本节课而言,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思考是逐渐深入的。当学生发现都是,但铅笔的支数不一样时,他们最初的想法是有人数错了。在亲自核对无误后,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挑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发现是因为“总的支数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在讨论“看的页数不同”的问题中,学生体会到“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难得可贵的是,在讨论“谁用去的钱多”的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根据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解释这一问题,而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举例、或者假设、或者分情况讨论。

这一切源于朱徳江老师有价值的教学行为。朱老师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并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在“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还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吗”的语言中,学生的思考得以层层深入。还有,课堂上朱德江老师适时的追问、适度的延迟判断、适当的总结引导,促进了学生的反思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特别是对思考问题方法的点拨,不满足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从中学习如何去思考。的确,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学习数学绝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数学学习,能够成为运用数学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适应未来生活的人。

三、促进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是启迪智慧的关键

智慧的获得离不开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无疑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理解分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决不等同于会背诵一些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朱徳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的讨论,使学生借助具体的操作体会“整体不一样,部分就不一样”;“估一估,选一选”的活动,使学生借助图形进一步阐述自己对分数的理解;“找分数”的活动,使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具体应用自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理解分数提供了机会,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个性化的表达和解决问题创造性的思路中,我们不难得出,学生确实对分数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的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设计好的数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本节课几个活动好就好在,它们通过不同形式,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数、应用分数,无论是操作、图形还是身边的事物,无论是体会、估计还是寻找,既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分数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感、估计能力等的培养。

一节课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的,一节课也很难完全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但我们还是能从这节课中看到师生思维充分的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唤起、激发、升华。

启迪学生的智慧无疑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艰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也将得以全面体现,教师事业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我们看到,朱德江老师选择了这一追求,并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实地前进着。

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2005年第11期

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优质教案篇6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再认识》,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导学过程几部分来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续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奠定了基础。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高效课堂的改革,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要求我们在课前要先摸清学情,以学情定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制定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预习目标
 1、体会具体情境中的“整体”。 2、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模式,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 三、说导学过程
 1、课前旧知导入,引入课题
 课前我准备了两项环节,一是上课前一天的旧知摸底阶段。通过学生的复习及对旧知的回顾,为第二天的新课做准备,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二是当节课的导入环节,通过用分数表示现有苹果的,使学生初步对“整体”有一个更进一个层面的了解,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2、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在导学环节,我设计了让三个学生到讲台前拿铅笔的活动,并从个人拿出的铅笔数的数量出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幺三个人拿出来的铅笔数量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呢?然后经过讨论交流,请讲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最终揭晓谜底: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即: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接下来是利用对分数的新认识,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

 通过学生思考,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再次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
 ①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②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③知道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学以致用。 4、课内检测
 这个环节中,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关检测,教师巡视指导,掌握第一手材料,之后交流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学生的检测做出整体评价。 5、学习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谈谈这节课学习收获,即对这节课做一总结和回顾。
 6、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这样数学学习就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 再认 教案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