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评讲 实验中学
余琼 一 、单选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该书成书于(
)
A.汉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1)考查知识点:文学常识(中考必考题)
(2)解题指津:“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成书于北宋初吴越地区。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此题选 C。
15.东汉官员选拔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还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种制度(
)
A.形成了“独尊儒学”的局面
B.使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C.使选官权力为上层权贵所垄断
D.推动了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解析:(1)考查知识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解题指津:“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制从文帝开始,它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A 项“独尊儒术”的局面出现是汉武帝时期,故 A 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 项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 D 错误。此题选 C。
1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工业品的大量倾销
B.明代丝织业特别发达 C.百姓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D.棉布普及为衣被材料
解析:(1)考查知识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2)解题指津:A、C 跟材料无关,B 项丝织业昂贵,普通老百姓购买不起。在宋元时期,已经大量种 植棉花,棉纺织业已有较先进的工具。元朝时,黄道婆将棉技术传到了长江流域,大量种植棉花。故此题选 D。
17.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B.国共两党合作推动革命 C.革命目标符合民众的利益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确立
解析:(1)考查知识点:国民大革命 (2)解题指津:材料中,“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说明当时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他们的嘴上”口号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符合他们的利益要求。A 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爆发,故 A 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 项是大革命失败后才出现的,时间上不符。故 C 项正确。
18.1976 年至 1977 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 300 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 年 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
)
A.推动了国家发展政策的转变
B.使中国走上对外开放道路 C.完成了外交路线的拨乱反正
D.有助于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19.一份公元 1050 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材料表明(
)
A.领主与农奴矛盾尖锐
B.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C.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
D.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20.19 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农奴制在当时阻碍俄国的发展
B.俄国农村依然盛行农奴制 C.农奴是俄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
D.工业革命还没有影响俄国 2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据此可知(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 C.世界各国轮流从全球化获取利益
D.全球化对各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共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第 22 题 题 8 分,第 23 题 题 9 分,第 24 题 题 7 分,共 24 分。
22.(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多样性的特别行政制度。东北地区为满族发祥地。清以盛京为陪都,后来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在漠南、漠北及青海的蒙古族游牧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绥远城将军,彻底解决了我国自战国秦汉以来的“北患”问题,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是疆域稳定的标志之一。在西藏和青海地区设置办事大臣,尊重喇嘛教及其领袖,实行中央政府代表与民族地方首领共同治理的原则,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的军政和防务;同时在新疆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明令禁止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干预民政事务。
——陈康衡《应该重视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至元朝治理边疆的措施?(2 分)
答:①设立行政管理机构;②派驻军队;③宣传传播汉族先进文化;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土官;⑤建立通达边疆的驿站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在边疆地区实行的行政管辖制度及特点?(4 分)
答:①行政管辖制度:设将军辖区,推行盟旗制度,设置办事大臣。②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种制度,政教分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政策灵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边疆管理措施的共同影响?(2 分)
答: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巩固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内容,中考必考题 (1)考查知识点:中国古代边疆管理 (2)解题指津:首先读懂每小题的设问,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目的明确,节约时间,同时要做好划线(注意材料开头或结尾以及省略号的前后都含有重要的信息),最后注意提问的关键词:如“概括、归纳、指出”等。要将材料中的具体史实进行归类,然后用历史知识语言表达出来。另外,解答问题时要根据分值说要点,有几问答几点,如果多答几点的话,或许更全面。最后书写工整,规范答题。
23.(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 386 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 358 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 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考查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必考题 (1)考查知识点:中国革命史 (2)解题指津:①该类似题型特点(开放性题,比较灵活)。②解题思路:首先读懂提示,其次吃透材料,最后规范答题。③解题方法:首先要从材料中选取情节,选情节时,一定要选你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最好写的。情节应包括人物和历史概念两个基本要素,其次,说出历史现象,历史现象与情节具有关联性。最后怎样再去概述和评价,概述应从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要素去想。评价应全面合理(可以从性质、地位、内容和作用等三个方面入手)
(示例一)情
节:李云龙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息成了朋友。
历史现象:情节反映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概述评价: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1935 提 12 月 9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 9 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示例二)情
节: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
历史现象:解放战争的爆发。
概述评价:(略)
24.(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联邦政府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当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从农产品计划参与者那里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市场价格,反之则通过抛售农产品平抑市场价格。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 1938 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物保险计划,当农作物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者能得到一定的赔偿金。
——蔡东丽、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材料三
1933 年 3 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 2.5 万名18—25 岁的男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如植树、修路、土壤保护等,每月工资 30 美元。11 月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 33 亿美元,用于完成 18 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这种救济方式,……为日后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赞扬罗斯福的原因。(2 分)
答: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维护和改善了资本主义制度,给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罗斯福政府的主要措施及影响。(4 分)
答:①材料二
措施:建立常平仓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
影响: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材料三
措施:以工代赈,修建基础设施,雇佣大量劳动力。
影响:减少失业,稳定社会,促进工业的发展。
(3)概括材料二、三中美国政府措施的相同点。(1 分)
答:相同点:都强调运用政府的力量,都采取立法的形式。
相关热词搜索: 试卷 历史